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综合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综合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9 12:1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综合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至隋唐臻于完备,历经变革延续至晩清。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是公正、有效之政治法律秩序得以实现的保障。从御史与谏官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秦汉时期形成了御史与谏官并存的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及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其依据体现了天下整体性价值,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史官)。秦统一后所建立的监察制度,虽然历经改造,但是监察官仍以天下治道作为最高职务原则,以报效社稷为己任。监察官对上级负责,对君主负责,更要对天下黎民和国家社稷的整体利益负责;不仅对现实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监察官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无所恣意,亦无所屈从,被其监察的高官显贵不能凌驾于其上,纵然君主也不能干涉其对具体事件的处理。中国古代的盛世善治,大多是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例如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得益于君主奉法而治,监察官严明职守。
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超越被监察者的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御史和谏官大多是服务君主的近侍,逐渐发展成为职事宫,保留了侍从君主左右或奏章直达君主的特权。他们在监察朝官、京官或是巡察地方时,均为君主的代表,其官品虽低却独立行使职权,直接对君主负责。御史在行使纠弹权力时,奏章可以直达君主;对于重大事项,可以晋见君主,面陈奏章。为避免职务干涉,御史甚至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等御史台长官,直呈君主。御史台长官都在御史的监察范围内。御史为保护举报人,避免被纠举人以权势威胁举报人,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其权威性足以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对实现良好的政治法律秩序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监察制度不可能超越整个政治法律体制。皇权对监察制度有着构建之功,也有侵蚀的危险。以汉朝为代表的台谏分置监察体系,以唐朝为代表的台谏相辅监察体系,都对君主起到约束、规谏的作用,但约束最高权力的监察制度能否发挥功能,却深受君主个人的影响。此外,在复杂的政治权力环境中,少数监察官或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诱惑,制度虽称良善却难达预期。
(摘编自张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成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源远流长,自西周始及至晚清,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体现为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变化。
C.监察权本于天道,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天道是监察官行使监察权的依据。
D.监察官按照法律行使职权,被监察的高官显贵甚至君主都不能凌驾于其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及沿革说起,重在论述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成因。
B.“贞观之治”的事例说明要想监察制度行之有效,君主应奉法而治,监察官应严明职守。
C.文章第二段提出监察权具有最高权力属性,为后文论证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论据。
D.文章第四段从皇权和监察官本身两个方面论证了监察制度的功能有被消解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察制度及其附属机构的设置,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公正的政治法律秩序。
B.无论是复合性体系,还是单一性体系,监察官监察都具有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
C.监察官行使权力时代表君主,如御史虽官品低却可以绕过御史台长官直接独立行使职权。
D.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若监察官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惑,监察制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选自《六国论》,有删节)
【乙】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①,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
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悫:笃实。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B.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C.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D.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谋臣,参与谋划或善于出谋划策的臣子。历史上著名的谋臣有姜子牙、管仲、范蠡等。
B.讳,生曰“名”,死曰“讳”。连称则曰“名讳”,通用于生者及死者,含有尊敬之意。
C.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儒家弟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戊申,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5个。例如:1968年为戊申年,那么下一个戊申年就是2028年。
6.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B.《六国论》选自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C.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
D.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太常因革礼》,书刚刚上奏朝廷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死前请求欧阳修为他写墓志铭。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寓驿舍①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①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额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9.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四、选择题
10.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社”。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颗,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绰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可谓智力孤危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8月1日,“90后”古风美食博主李子柒 ① 由成都文旅局授予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称号。有媒体报道称,她在国外社交媒体的粉丝超过700万。李子柒的海外走红,( )文化输出似乎带有预设的目的和动机,而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不太可能担负着“文化输出”的重任。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的确很好地向海外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 ② 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上各说各话、 ③ 的窘境?这首先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视频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中,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李子柒的视频中,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 ④ ,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荣获 交融 自怨自艾 脱颖而出 B.荣获 交互 孤芳自赏 崭露头角
C.荣膺 交互 自怨自艾 崭露头角 D.荣膺 交融 孤芳自赏 脱颖而出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
B.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输出。
C.不仅是一种文化输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D.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输出。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来的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人类共同价值理念,这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B.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C.李子柒的视频表现出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人类共同价值理念,这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D.在李子柒的视频中,表现出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六、语言表达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亲历的历史真实。①___________,然而口述历史因为经由口述者的记忆、叙述以及访谈者的文本整理这些环节,往往使客观的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历史记忆的呈现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②__________,以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文献。语言和文字将存储于大脑中的历史记忆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受语言的限制和阻隔后呈现出来的历史记忆,往往既非记忆的全部,也非记忆的准确呈现。记忆在呈现中既有数量的减少,③___________。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摘了些木槿花,走了好长一段路,在一条清澈的小溪里,把那些花一点点漂洗……外婆把沾满水滴的木槿花摊开于竹筐里带回了家,裹上蛋液,丢到油锅里,一忽儿浮起,焦黄酥脆的样子,堆得高高一盘子,给暑假回家的孩子吃。
记忆里,外婆家院墙上遍植木槿。吃过端午的粽子,木槿便开了,一直开到晚夏,绿叶紫朵,繁复的重瓣品种,大约没有香气。童年的我躺在厅堂的竹榻上,日日面对前门篱笆墙上的一排木槿,是无尽的紫花,恹恹的样子,被烈阳晒昏头的颓唐。
及长,对木槿谈不上喜欢,直至遇见白花木槿。一次在山里,低头急急赶路,转角处,忽现一丛白花木槿,有放低身段的谦卑敛淡,再看,犹如孤独一人默默不言。小径畔伴生一簇野生萱草,正在大鸣大放开着黄花,简直燃烧起来了,衬得白花木槿更加无言不争。比起紫花的平凡如常,白花自带静谧的气质。
城里少见白花木槿。早前,翡翠路上紫花木槿长成一排仪仗队,日日上下班骑行于两侧,觉得稀松平常。谁知去年,园林工人把它们挖走了,再走这条路,怅然若失起来。偶尔,一小排金丝桃映入眼帘,是龙袍的黄,泼泼洒洒。还是怀念有着一排排木槿的翡翠路。
17.文中写到自己的外婆,没有一处使用“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对“我”走在没有木槿的路上的心情的刻画真实可感,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比拟外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之间,即为泱泱中国。作为承载文明历史悠久和国土空间广袤的人口大国,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除大规模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应对时空压缩的复杂条件。十年奋斗,收获满满:头顶重现碧空如洗、华北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全面回升、十年禁捕修复长江渔业资源 可以说,这十年,坚持以绿色惠民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充盈,美丽中国 ① 。
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同于一般的劳动产品,生态产品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更高,容忍度更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令出必信,法在必行。秦岭的违建别墅终被拆除,少数人“跑马圈地”营造的后花园,终被整改为洋溢蓬勃绿意的公共花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 ② 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
中国疆域辽阔,“西北负昆仑,东南襟沧海”,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极大。但只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 ③ 找定位、定举措、蓄动能,绿水青山就能转化为金山银山。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八、句子默写
22.默写。
(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
(3)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薪不尽,火不灭。(《六国论》)
(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____。(《六国论》)
(6)奉之弥繁,_______________。(《六国论》)
九、微写作
23.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想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固执而自负的父亲一向不听劝阻。假如你是这个孩子,你会如何劝阻父亲停止危险动作?请借鉴《谏太宗十思疏》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给正在开车打电话的父亲讲一段话,30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错,原文第一段“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是公正、有效之政治法律秩序得以实现的保障”,只是说监察制度的重要性,并没有说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且原文最后一段“此外,在复杂的政治权力环境中,少数监察官或依附权贵,或为利益所诱惑,制度虽称良善却难达预期”,所以监察制度并非对国家吏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天道是监察官行使监察权的依据”错,原文是“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其依据”;
D.“甚至君主都不能凌驾于其上”与文中“皇权对监察制度有着构建之功,也有侵蚀的危险”的观点矛盾。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C.“为后文论证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论据”错,不是为后文提供论据,“监察权具有最高权力属性”和“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都是监察制度权威有效的原因。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如御史虽官品低却可以绕过御史台长官直接独立行使职权”错,原文是“为避免职务干涉,御史甚至可以绕过御史大夫等御史台长官,直呈君主”,选项忽略了“为避免职务干涉”这一前提。
故选C。
4.D 5.C 6.D 7.(1)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而且都是很高的等次,也都凭借文学才华被当时的人们称赞。
(2)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3)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4)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又把锦绣风光展现给我们。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问他原因,职方君苏序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苏君也是依然如故。到27岁时才发奋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
“职方君”是苏序的官职,不能断开,排除AB;
“少年”是“谢”(谢绝)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指经过儒家弟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错误,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不是儒家弟子。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死前请求欧阳修为他写墓志铭”错误,根据原文“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可知,苏洵只是叹息而不是请求,写墓志铭是欧阳修自主自愿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举”,考中;“以”,凭借;“称”,被称赞。
(2)“为”,治理;“为……所”,被……;“积威”,长时间形成的威严,势力。
(3)“忽微”,极小的事情;“于”,被;“独”,只,仅仅。
(4)“以烟景”,用艳丽景色;“大块”,大自然;“文章”,锦绣风光。
参考译文:
【甲】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乙】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郡眉山县人。苏君的品行德义在家里修养而成,影响到家乡,闻名于整个蜀郡已经很长时间了。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文章流传出来以后,公卿士大夫争相传看。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而且都是很高的等次,也都凭借文学才华被当时的人们称赞。眉山县在京城西南数千里以外的地方,一天之内父子三人由默默无名而轰动了整个京城,而苏氏的文章于是传遍全国。苏君的文章言辞雄辩,宏大雄伟,读他文章的人都感到惊异而想见到他,等见到他以后,发现他是一位温和似乎不善言谈的人,等与他相处以后才发现,跟他相处得越长,就越感到他的可爱。他间或拿出写的文章给人看,越是问他越是发现他的学问无穷无尽。唉!可以说是一位纯朴贤明忠厚老实的君子了!
苏君的曾祖父名叫苏祜,祖父叫苏杲,父亲叫苏序,朝廷追赠苏序尚书职方员外郎的官衔。这三代都没有在仕途上显耀。职方君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都凭借文学才华中了进士,而苏君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道读书。职方君苏序对他放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感到奇怪。有人问他原因,职方君苏序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苏君也是依然如故。到27岁时才发奋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拿来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深入地探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在探究古今安定动乱成功失败的经验和圣贤的人仕途失意得意出仕隐居原因的时候,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慨地说:可以了!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奔放自如,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华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志笃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因为他们父子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起初,我替他将书献给朝廷,皇上召见他在紫微阁考试,他推辞没有去。于是任命他做秘书省校书郎。恰逢太常寺编纂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就任命他为霸州文安县主簿,让他领取朝廷的俸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一起编纂礼书,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还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确切时间是治平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五十八岁。皇上听到消息后很悲伤,特地追赠他光禄寺丞的官衔,命令官吏准备船只运载他的灵柩回到四川。治平四年十月壬申日安葬在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苏君生在边远的地方而且又功成名就得很晚,常常叹息说:了解我的人只有我的父亲和欧阳公啊!既然如此,那么除了我谁还适合给他写墓志铭呢?
8.B 9.①借景抒情。首联写地处僻静的“闲坊”,陈旧、荒凉的“古驿”经常掩着门,空荡荡的,表现了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境。②动作描写。诗人在细细数竹、量松时发现竹增松长,从而感慨时光飞逝,壮志难酬。③对比手法。尾联用今昔对比,通过曾经壮志豪情的诗句,而今蛛网尘封,字迹模糊,抚今追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错误。应是“物是人非”。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鲲自化”用《庄子 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直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切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格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写景叙事,借景抒情,“闲”表明“坊”地处僻静;“古”突出“驿”的陈旧、荒凉;常“掩”的“朱扉”,“客”需憩“空堂”突出住地的冷清,着意突出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
颔联“鲲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的典故,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宜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典故,一方面写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使用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感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
颈联紧承“仍归”,运用动作描写,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这数竹量松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万种凄惶写作者一根根数竹,解下腰带量松,这些动作寄寓了作者岁月如流的无穷感慨。
尾联今昔对比,壁上的诗句,字迹漫漶,蛛网尘封,尚依稀可以辨认,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感慨今夕,情感沉痛。
这首诗,气氛沉重,感情抑郁而强烈。从起句的“闲”“古”“掩”“空”诸字,到结尾的“暗尘”“残墨”,始终幽暗凄冷客之孤独与堂之空旷的映衬,化鹤故事神幻色彩的渲染,数竹量松,摩挲残墨的行动,凡此种种,使气氛显得沉闷低徊,给人一种压抑之感。从感情看,全诗神完气厚,沉痛深婉,全诗无一字明说“情”,其意象却又处处含有深沉强烈的感情。
10.D
【详解】本题考查古文化常识。古文,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错,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在一起称为“四书”。
故选D。
11.D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A项,“而已”,古今意思相同,罢了。
B项,“苟且”,古今意思相同,指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C项,“邪说”,古今意思相同,有严重危害性的不正当的议论。
D项,“反复”,联系上下文来看,古义应为:回复,回信;现代汉语,“反复”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古今意思不同。
故选D。
1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理解判断能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项,颠覆:古义今义均为:推翻、摧毁;
B项,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实际上;
C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D项,故事:古义,前例,旧事。今义,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故选A。
13.D 14.A 15.C
【解析】13.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荣膺:光荣的接受或承当。荣获:光荣地获得。“荣膺”比“荣获”更正式,此处两词均可选用。
交互:交流互动。交融: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也指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融合。此处结合“不同文明之间”分析,应选“交融”。
自怨自艾:悔恨自己的错误。孤芳自赏: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此处结合“陷入文化上各说各话”“窘境”分析,当选“孤芳自赏”。
崭露头角:初显露优异的才能。脱颖而出:比喻在众多人中本领全部显露出来。此处结合“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分析,当选“脱颖而出”。
故选D。
14.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根据下文“她不太可能担负着‘文化输出’的重任”可知,作者对李子柒的走红倾向于认为是“文化现象”而非‘“文化输出”,排除B项、D项。
C项,认为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输出”,衔接不当。
故选A。
15.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广泛受到欢迎”语序不当,“广泛”放在“欢迎”前面。
B项,后句主语暗换,不是承前省略的“李子柒的视频”,而是价值理念,且“广泛受到欢迎”语序不当,“广泛”放在“欢迎”前面。
D项,前后两个分句均主语残缺。“在”掩盖了后一句的主语,最后一句的主语也不明朗。
故选C。
16. 真实是历史的灵魂 以语言表述出来的就是口述 又有内容的变形甚或失真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
第一空处,由下句“然而口述历史因为经由口述者的记忆、叙述以及访谈者的文本整理这些环节,往往使客观的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可知,讲的是历史发生变形甚或失真,“然而”表转折,所以要填写的句子和“历史的变形甚或失真”相反,那就是历史的真实,所以要填写的句子为“真实是历史的灵魂”。
第二空处,由上句“历史记忆的呈现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的”可知,历史记忆的呈现有两种中介方式,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由下句“以文字表述出来的就是文献”可知,要填写的句子为“以语言表述出来的就是……”,由上文“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可知,以语言表述出来的就是“口述”,所以此句应该填写“以语言表述出来的就是口述”。
第三空处,上句“记忆在呈现中既有数量的减少”对应上文中的“往往既非记忆的全部”,非记忆的全部,就是数量的减少;那么要填写的句子对应的是“也非记忆的准确呈现”,非记忆的准确呈现,就是变形甚或失真,所以此句应该填写“又有内容的变形甚或失真”。
【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17.①“她”通常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外婆”而不用“她”,似是“我”在与外婆面对面说话,体现了“我”对外婆的尊敬,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
②反复使用“外婆”这一称呼,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殷切的思念。 18.①直抒胸臆,用“怅然若失”一词直接明了地表达了“我”的心情。
②借景抒情,用小排金丝桃的黄和泼泼洒洒,侧面衬托了“我”对长着一排排木槿的翡翠路的怀念。 19.对比、夸张。表达效果:
①将白花木槿和野生萱草进行对比,以萱草开放的恣意浓烈衬托了白花木槿的无言不争,以紫花的平凡衬托了白花木槿的静谧。
②“简直燃烧起来了”运用夸张手法,展现了野生萱草开花场面的壮观。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
首先,“她”是第三人称,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我”的外婆的尊敬以及怀念,此处不用“她”而用“外婆”,就好像与“外婆”面对面的交谈,体现了“我”对外婆的尊敬,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
其次,文中多处使用外婆”这一称呼,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殷切的思念。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谁知去年,园林工人把它们挖走了,再走这条路,怅然若失起来”句直抒胸臆,直接明了地表达了“我”因为没有木槿而“怅然若失”的心情。
“一小排金丝桃映入眼帘,是龙袍的黄,泼泼洒洒”,这样的景色不可谓不秀丽,但是作者仍然怀念“有着一排排木槿的翡翠路”,借景抒情,用小排金丝桃的黄和泼泼洒洒,侧面衬托了“我”对长着一排排木槿的翡翠路的怀念。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对比:
“小径畔伴生一簇野生萱草……衬得白花木槿更加无言不争。比起紫花的平凡如常,白花自带静谧的气质”运用对比手法,将白花木槿和野生萱草进行对比,野生萱草恣意浓烈“正在大鸣大放开着黄花,简直燃烧起来了”而白花木槿“无言不争”,紫色萱草“平凡如常”而白花木槿“自带静谧的气质”。
“简直燃烧起来了”,极力渲染了野生萱草开花时的恣意浓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0.①熠熠生辉 ②循序渐进 ③因地制宜 21.作为承载悠久文明历史和拥有广袤国土空间的人口大国,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大规模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应对时空压缩的复杂条件。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形容坚持绿色发展的中国的美好样子,可用“熠熠生辉”。熠熠生辉:光彩闪耀的样子。
②语境形容推动生态环境改善逐步进行,可用“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③语境指不同地区根据自然环境差异制定发展策略,可用“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承载文明历史悠久”改为“承载悠久文明历史”;
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国土空间广袤”前面缺少动词“拥有”,改为“拥有广袤国土空间”;
搭配不当,“破除……难题”改为“破解……难题”。
22.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 多于在庾之粟粒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侵之愈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抱、钩、融、庾、事、礼、愈。
23.范文:
您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打电话,是十分危险的,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作为司机,您肯定知道,因为打电话分散注意力导致对突发情况反应速度大幅下降,从而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您这么做已经违犯了交通法规。这说明您安全驾驶的意识非常薄弱。换句话说,您这是对一家人生命的不负责任。车祸猛于虎。您要清楚,您肩负着车上所有人的生命安全,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高速行车速度快,突发情况多,也许一个电话稍有分神,转瞬之间灾难就会降临,人仰车翻乃至车毁人亡都不足为奇。到那时,后悔都来不及。
自古以来,“听人劝吃饱饭”。刘邦听张良之谋,最终成就帝业;而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最终自刎乌江;曹操善于听谋臣的意见,最终统一北方;袁绍不听田丰、沮授之言,兵败官渡;唐太宗能听魏征之言,成就贞观之治;苻坚不听王猛之言,结果兵败淝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我对您的劝说是对您及全家都有好处的啊!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题:
《谏太宗十思疏》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这些正反对举,构成一系列对比关系,使是非、得失相得益彰,因而本文的说理显得非常透彻、鲜明。
材料当中有一句话应该引起注意“可是固执而自负的父亲一向不听劝阻”,所以文章当中一定要想办法让父亲听了自己的劝阻。所以,首先本文提出父亲的做法是错误的,而且是及其危险的,不听劝阻,造成灾祸是后悔都来不及的,接着引用古代典型事例,分别从“听劝”与“不听劝”会导致不同的后果进行劝说,最后表明自己这样做是“爱”父亲的,相信从这三方面进行劝说,一定会说动父亲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