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0 08:58:01

文档简介

大庆名校 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月考考试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答案
一. 单选题 (每题 1.5,共 45分)
1-5 DDDCD 6-10 DBCCD
11-15 CBDCB 16-20 DBCBB
21-25 ACDCA 26-30 ACDBA
二.不定项选择 (每题 2 分,共 20分)
31. BC 32. BC 33. D 34. A 35. AB
36 .BCD 37. BC 38. BD 39.CD 40. B
三,综合题(共 45分)
41.(每空 1分,共 12 分)
(1)种群密度; 理想; (2)b
(3)减少;当放牧强度为两曲线的交点时,植物种群的出生率小于
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
(4)B; 不一定;因为种群数量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
间接影响;另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直接影响。
(5)I;样方法;随机取样;b;
42.(每空 1分,共 10 分)
(1)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物种组成; 弱
(2) 次生 ; 提高
(3)增加; 竞争; 垂直结构;竞争; 砍伐后林下阳生植物光照
强度增加,利于生长繁殖。
43.(每空 1分,共 13 分)
I.(1)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
的化学能; 低
(2)2.5 ; 15.6 %
II.(1) 2; 整体; (2)能量利用率; 不能
(3)5×106 ; 1.375说明:
大庆名校 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月考考试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 45 分)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②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经调查,某昆虫的种群第一年数量为 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λ =1.3 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的数量为( )
A.5.29N0 B.12.167N0 C.2.3 N0 D.1.69 N0
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方圆为 16 hm2 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获鸟共 306 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 10 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 298 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 344 只,画眉大约有 148 只C.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如图 1 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图 2 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图 1 中第 15 年种群数量最少
图 1 中 5-15 年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图 2 中曲线X 可表示图 1 中前 5 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图 2 曲线 Y 中 C 点的值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
我国北方地区夏天苍蝇、蚊子很多,但是到了冬季几乎全都销声匿迹,种群数量变化很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苍蝇、蚊子到了冬季几乎全都销声匿迹主要由生物因素引起B.决定某地区苍蝇、蚊子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是迁出率和迁入率C.苍蝇、蚊子的环境容纳不受季节的影响
D.可通过调查苍蝇、蚊子羽化前幼虫的密度来预测成虫密度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后轻轻盖上盖玻片以防止产生气泡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C.计数时,对于压在界线上的酵母菌,要计算四条边上的菌体个数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时观察7.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常用抽样检测法
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制作的生态缸不用密闭,应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下列分别属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内容的是( )
①种间关系 ②年龄组成 ③调查某一区域有多少物种 ④出生和死亡 ⑤优势物种 ⑥调查某一物种的个体数量 ⑦不同种群在空间占据的位置 ⑧种内关系A.②④⑥⑧ ①③⑤⑦ B.②⑥⑧ ①③④⑤⑦
C.②⑥⑧ ①③⑤⑦ D.②③⑥⑧ ①④⑤⑦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内有沉水植物 16 种,浮游植物 86 种,珍稀鸟类 5 大类型 234 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东湖景区内所有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群落
东湖景区优美的风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C.东湖景区多样的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D.从湖心到岸边不同深度分布着多种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态位能够体现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B.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也需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C.生态位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现象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灾后草原群落的恢复属于初生演替
草原生物群落最终都会演替为森林生物群落
群落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优势种不一定消失
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狼的 K 值在B 点对应的数值C.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兔的K 值
D.第 3 年狼的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缺乏食物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B.出生率和迁入率导致种群数量增加
C.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疾病等D.病原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群落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样方的最小面积。调查群落丰富度时,通过改变样方大小确定群落最小面积,进而判断群落类型,是研究群落的常用方法。如图为三类群落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宜用标记重捕法C.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
D.热带雨林中的榕树高矮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该食物网包含 6 个生物种群,6 个营养级,但缺少分解者
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非常关键,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若乙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丙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增加D.图中丁和丙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箭头未标出,已知图中各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 3 条或 4 条食物链 B.若 e 为三级消费者,则c 是生产者C.若a 属于第二营养级,则b 一定是生产者 D.若 e 固定的能量最多,则e 一定是生产者
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桑”可代表能量流动中的一个环节 B.鱼是次级消费者
C.该生态农业加速了物质循环 D.该生态农业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如图,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织成成分中的三大生物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0% B.丙通过②获得的能量要多于通过③获得的能量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 D.乙、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19.下列有关生态学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蒲公英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②制作生态瓶:洗净空瓶→装入动植物→灌满自来水→密封瓶口→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
③构建种群数量变化模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验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
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集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 X,X 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甲昆虫的种群密度 B.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类型只有物理信息C.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利用了物理信息
D.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 X,短期内乙昆虫的数量会减少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动物繁育中心的某种濒危动物的种群增长速率进行了调查,下表为 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第四年的该种群数量大约是该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第一年至第七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从增长型向衰退型转变C.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不受种群密度制约D.对该濒危动物最好的保护方式为就地保护
长白山地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 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和森林。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
C.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
B.“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
C.“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断递减的
“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 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虽然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不时受到外来干扰,但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限度,生态系统 就能保持生态平衡。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B.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 D.生态平衡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该机制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邻营养级的两种生物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 B.未被利用的能量最终都会流向下一营养级或被分解者利用C.在食物链中,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单向流动D.“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其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2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伴随着物质而循环利用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
C.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D.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但恢复力稳定性低
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 n,羊粪便中含有的能量为
33%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 34%n,则( ) A.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 66%n
B.羊同化的能量为 67%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 33%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66%n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易地保护
C.森林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远小于直接价值二、不定项选择(共 20 分)
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主要决定于( )
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 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食物来源和领域大小
稻鸭共作农业模式是一种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鸭子可能占据第二、第三营养级 B.水稻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鸭子的粪便代替了肥料,将能量返还给水稻 D.鸭子捕食害虫,不一定获得害虫 20%的能量33.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实例,错误的是( )
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地面得到的阳光越多
B.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C.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的湿度、盐碱度及光照强度等因素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都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间关系不会发生变化
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盘锦市是我国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北方规模较大的河蟹人工孵化和养殖基地。该市大力建 设有机、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推进百万亩优质水稻工程,整合河蟹产业项目,形成了 “稻蟹共生、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三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为北方水稻主 产区的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以下关于“稻蟹共生”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蟹的粪便可以为水稻提供物质和能量,促进物质和能量循环
B.“稻蟹共生”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C.蟹呼吸释放的 CO2 可供水稻进行光合作用D.蟹的活动有利于疏松土壤和物质循环
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某些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和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说法错误的是( )
生态工程应用了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无废弃物农业”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同时实现了能量循环
“西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要选择与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少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微山湖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一度遭到严重污染。近几年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湖、生态 补水、清淤等措施,使水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微山湖再现草长莺飞的景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保护微山湖湿地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微山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湖、生态补水、清淤等措施提高了微山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投放化学杀藻剂杀死浮游藻类可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抑制水体富营养化
D.微山湖湿地在蓄洪防旱、旅游观光等方面体现的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40.小龙虾为杂食性动物,捕食浮游生物、杂草、昆虫、有机碎屑、动植物遗体等。如图是“稻
—鳖—鱼—龙虾”生态种养模式示意图,该模式可提高单位面积综合效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主要通过水稻、水草和绿萍等生产者输入该生态系统中B.该生态农业模式调整了能量流动方向,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C.小龙虾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可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该模式增加了稻田物种丰富度,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综合题(共 35 分)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我国内蒙古东北部,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 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图甲中的曲线Ⅰ为 条件下种群的增长形式。(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曲线Ⅱ中的 (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
对于草原,我们既要保护,又要适度放牧。控制放牧强度对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下图为不同的放牧强度对草原上某植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当放牧强度为图中两曲线的交点时,该植物的种群数量将 ,理由是 。
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d 点的年龄结构对应图乙中 的所示类型,年龄结构为上述类型的种群,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 de 段的变化吗?为什么? , 。(5)入侵生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我国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甲中的曲线 表示。调查某区域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常采用 法,该方法的关键是 。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种群数量
增长曲线,则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对应点是 。
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恢复。下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
(1)随着时间的推移, 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在Ⅰ阶段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Ⅱ阶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一年生草本植物很少,原因是大部分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过程中竞争能力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在从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
(3) 随着演替的发展,群落的丰富度 ,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 关系明显加剧;自然条件下,在Ⅳ阶段,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
。随着干扰(主要是砍伐成树)强度的增加,防护林林下的植物丰富度增加,阳生植物增多。砍伐成树有助于林下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影响了哪一类种间关系? 干扰后(主要是砍伐成树)林下的阳生植物为什么会增多?
I. 下图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 J/(cm2.a)]。请回答:
图中 A 代表 。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 __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鱼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 。
据图分析,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有 J/(cm2.a)传递到肉食性动物体内,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约为 %(保留 1 位小数)。
在我国古代就有“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喂蚕,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桑基鱼塘”主要利用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 __。(4) 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II. 下图表示某人工生态农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模型,某段时间内对该农场中的农作物和鸡的能量值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的能量
农作物 180 60 20 82
鸡 68 10 4 2
单位:105KJ/(m2·a)
图示人工生态农场中有 条食物链,该农场利用沼气池解决了人们的生活能源问题,把生态与社会、经济结合起来,这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 原理。
生态农场中设计沼气池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 ,同时促进了物质循环。沼气池中的微生物 (填“能”或“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
该段时间内若人没有从农作物中获取能量,则鸡从饲料获取的同化量为 KJ/
(m2·a)。若仅考虑农作物、鸡、蘑菇和人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 10%,且现有种植规模不变,在人获取的能量比例由农作物:鸡:蘑菇=2:1:1 调整为 4:1:1 的情况下,人最终获得的能量是原来的 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