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中考专题特训练习选择题7
一、单选题
1.(2023·杭州模拟)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开始关闭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加入液体,打开弹簧夹,能使气球明显鼓起的是( )
选项 试管内物质 胶头滴管内液体
A 氢氧化钠固体 水
B 氧化铁 稀盐酸
C 氯化钡溶液 稀硫酸
D 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气球明显鼓起,肯定是气球内气压增大所致,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从而使气体受热膨胀,故A符合题意;
B.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没有气体生成,也不产生热量,则气球不会鼓起,故B不合题意;
C.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稀盐酸,没有气体生成,也不产生热量,则气球不会鼓起,故C不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装置内气压减小,那么气球不会鼓起,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2023·杭州模拟)若用“→”表示某种物质可一步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则不能满足甲、乙转化关系的一个组合是( )
选项 甲物质 乙物质
A 水 氢气
B 铜单质 氧化铜
C 稀盐酸 氢氧化钙溶液
D 氯化钙溶液 碳酸钙固体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两种物质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
A.水在通直流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而氢气燃烧会生成水,故A不合题意;
B.铜单质在高温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氧化铜在高温下被氢气还原,会生成铜单质和水,故B不合题意;
C.稀盐酸和氢氧化钙两种物质中没有任何一种相同的元素,因此二者不可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故C符合题意;
D.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钙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2023·杭州模拟)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和燃料如表所示。奥运火炬的迭代,体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下列有关两种火炬的说法正确的是( )
“祥云”火炬 “飞扬”火炬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 铝合金 碳纤维复合材料
燃料 丙烷(C3H8) 氢气(H2)
A.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都属于金属单质
B.燃料都具有氧化性
C.燃料燃烧后,生成物都有水
D.燃料都属于有机物
【答案】C
【知识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分析外壳材料的种类即可;
(2)根据氢气的还原性判断;
(3)根据燃料的燃烧产物判断;
(4)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解答】A.“飞扬”火炬的材料不属于金属单质,故A错误;
B.氢气具有还原性,故B错误;
C.丙烷和氢气燃烧都生成水,故C正确;
D.氢气属于无机物,故D错误。
故选C。
4.(2023·杭州模拟)小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实验时,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后,将酒精喷灯移至CuO处加热,最终CuO变为紫红色固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装置中发生的反应:C+2CuO2Cu+CO2↑
B.反应过程中,CuO变为Cu
C.反应过程中,炭粉量逐渐减少
D.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答案】A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根据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在装置中,碳受热后变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分解,生成铜单质和二氧化碳气体,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CO+CuOCu+CO2↑ ,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反应过程中,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的铜,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反应过程中,碳粉生成一氧化碳,则它的质量减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没有反应的一氧化碳可以被气体收集,防止污染空气,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5.(2023·杭州模拟)如图是2022年三星堆考古挖掘出一个青铜器——“机器狗”,青铜的主要成分为铜、锡(Sn)合金,若要验证铜、锡的化学活动性强弱,下列试剂不能选用的是( )
A.稀硫酸、Cu、Sn B.CuSO4溶液、Sn
C.ZnSO4溶液、Cu、Sn D.SnSO4溶液、Cu
【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锡可以与稀硫酸反应,那么锡的活动性比铜强,故A不合题意;
B.锡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则金属活动性锡大于铜,故B不合题意;
C.铜和锡都不能与硫酸锌溶液反应,无法比较二者的活动性强弱,故C符合题意;
D.铜不能硫酸锡溶液反应,说明金属互动性铜小于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6.(2023·宁波模拟)实验室有一瓶水垢样品,其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已知: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取15.8g水垢样品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关于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d三点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小
B.图中ab间任一点(不含a、b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C.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
D.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5.8-x)g
【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描述的信息、结合题目提供的图像,从中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的反应方程式为CaCO3CaO+CO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b、d三点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等于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故A错误;
B.分析图像可知,ab段的反应为Mg(OH)2MgO+H2O;根据图像可知,a点为氢氧化镁开始分解,b点温度下固体质量刚好不再减少,说明氢氧化镁恰好完全分解,碳酸钙还没有分解,故ab间任一点(不含a、b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故B正确;
C.设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B。
Mg(OH)2MgO+H2O
58 40 18
B x 15.8g-14.0g
;
;
解得: x=5.8g,B=4.0g;
则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5.8g-5.8g=10.0g,
钙元素的质量为;
若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即为b点,
b点时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C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c点到d点是碳酸钙受热分解,减少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的质量,与等质量的碳酸钙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的质量为(14.0-x)g,故D错误。
故选B。
7.(2023·宁波模拟)夏季来临,每年这个时候小龙虾一定会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据报道,一些不法商贩为了清洗小龙虾而使用“洗虾粉”,其主要成分为草酸,化学式H C O ,下列对草酸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草酸是一种氧化物
B.草酸由8个原子构成
C.草酸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
D.草酸中碳和氢的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3)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4)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化学式 H C O 可知,草酸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B.根据化学式 H C O 可知,草酸分子中原子数:2+2+4=8,故B错误;
C.根据化学式 H C O 可知,草酸分子中碳、氧元素的质量之比:(12×2):(16×4)=3:8,故C正确;
D.根据化学式 H C O 可知,草酸分子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12×2):(1×2)=12:1,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故D错误。
故选C。
8.(2023·宁波模拟)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稀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
B.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
C.4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NaOH和NaCl
D.在20s到40s之间某一时刻,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开始时溶液的pH值判断;
(2)跟机溶液的温度变化判断;
(3)根据图像确定反应进度即可;
(4)当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应该最高。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实验开始时溶液的pH<5,即溶液呈酸性,即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故A正确;
B.根据图片可知,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不断升高,即二者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
CD.根据图片可知,大约在44℃时溶液的温度达到最高,即此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而40s时反应正在进行,即溶质为反应产物氯化钠、剩余的稀盐酸,故C、D错误。
故选A。
9.(2023·鹿城模拟)我国古代有使用银针试毒,其原理为银遇到砒霜中的硫变成黑色的硫化银,化学方程式为2Ag+S=Ag2S。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A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答】根据方程式 2Ag+S=Ag2S 可知,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因此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故选A。
10.(2023·宁波模拟)甲、乙、丙、丁是初中科学中常见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推断正确的是( )
A.若丙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若丙为碳酸钙,则甲、乙中一定有二氧化碳
C.若丁为氯化铜,则甲、乙中一定有碱
D.甲、乙、丙、丁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
【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则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2)根据生成物为碳酸钙的反应判断;
(3)根据生成物为氯化铜的反应判断;
(4)根据学习过的反应分析判断。
【解答】A.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那么为置换反应,故A错误;
B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此时反应物中没有二氧化碳,且四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故B错误,D正确;
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此时反应物中没有碱,故C错误。
故选D。
11.(2023·宁波模拟)空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成分。下列关于各成分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是一种常见的燃料 B.氮气的体积分数约占78%
C.二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D.稀有气体会破坏臭氧层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对空气成分组成的认识判断。
【解答】A.氧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做燃料,故A错误;
B.氮气的体积分数约占总体积的78%,氧气约占总体积的21%,二氧化碳等其它气体约占1%,故B正确;
C.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C错误;
D.稀有气体对臭氧层没有破坏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12.(2023·宁波模拟)向AgNO3溶液中加入过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则( )
A.滤渣含有Ag、Cu
B.滤液呈无色
C.滤液中一定含有AgNO3
D.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答案】A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铜和硝酸银的反应产物、现象等判断即可。
【解答】铜粉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单质。
因为铜粉是过量的,所以滤渣中含有Ag和Cu,故A正确;
滤液中含有硝酸铜,即滤液呈蓝色,故B错误;
因为铜粉过量,所以硝酸银完全反应,即滤液中肯定没有硝酸银,故C错误;
滤渣中的铜和银,都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A。
13.(2023·宁波模拟)下列实验设计中不能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甲烷中含氢元素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探究酸与指示剂作用
D.配制100 g10%的氯化钠溶液
【答案】B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空气的成分及探究;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的操作能否达到对应的实验目的即可。
【解答】A.将烧杯罩在甲烷燃烧的火焰上,烧杯底部会看到小水珠,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橡胶管上没有安装弹簧夹,则白磷燃烧时瓶内气体会从烧杯中溢出,从而无法完成氧气含量的测量,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而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时变成红色,故C正确不合题意;
D.90mL水的质量为90g,加入10g氯化钠时得到溶液质量为100g,那么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4.(2023·温州模拟)汽车尾气含有多种气体,下列为尾气中几种气体模型,图中分别表示氢原子、碳原子和氧原子。其中属于氧化物模型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判断。
【解答】只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A.只有一种分子,且由两种原子组成,应该为化合物。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因此为氧化物,故A符合题意;
B.每个分子由三种原子构成,即这种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B不合题意;
CD.每个分子只由一种原子构成,即这种物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C、D不合题意。
故选A。
15.(2023·温州模拟)将镁、锌、铜、银四种金属片加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测结果如图,则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C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从而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铜和银不与稀硫酸反应,只有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由于生成物和反应物都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C。
16.(2023·温州模拟)为研究碱的化学性质,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溶液呈红色
B.有白色沉淀生成
C.无明显变化
D.有蓝色沉淀生成
【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会变成红色,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沉淀生成,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没有明显现象,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7.(2023·温州模拟)在放有宣纸的培养皿中放入盐溶液和合适的金属,一段时间后,可以有新金属析出,得到如图所示“金属树”。小科利用铁、铜、银三种金属以及对应的盐溶液来制取“金属树”,下列设计都能制得“金属树”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活动性强,能够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A.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则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单质,故A符合题意;
B.铜的活动性比铁弱,则铜不能和硝酸亚铁反应,故B不合题意;
C.银的活动性比铜弱,则银不能和硝酸铜反应,故C不合题意;
D.银的活动性比铁弱,则银不能和硝酸亚铁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8.(2023·温州模拟)在元素周期表上有一种我们亚洲人发现的元素“錄”,其原子序数为113,相对原子质量为284,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中子数为171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3 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1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时,为金属元素;
(2)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3)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4)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解答】根据元素名字 “錄” 可知,该元素含有金字旁,为金属元素,故A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可知,该元素的质子数为113。则中子数=284-113=171,故B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可知,核电荷数为113,故C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3,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9.(2023·温州模拟)我国自行研制的闪烁晶体BGO,其化学式Bi4Ge3O12曾应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中。其中铋(Bi)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锗(Ge)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3 C.+4 D.+5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解答】在 Bi4Ge3O12 中,铋(Bi)元素的化合价为+3,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3)×4+3x+(-2)×12=0,解得:x=+4。
故选C。
20.(2022·奉化模拟)如图表示制取氧气的4种方法,在与此相关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4种方法都是利用含氧化合物分解来获得O2
B.若4种反应物质量相等,则H2O2产生的氧气最多
C.增加MnO2的质量,不会改变最终的氧气质量
D.从制取O2的条件看,④更安全、环保、节能、简便
【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分析反应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即可;
(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然后进行比较;
(3)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判断;
(4)根据反应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反应物H2O,KClO3、KMnO4和H2O2中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含氧化合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设4种反应物的质量都是m,
;
36 32
m ;
;
245 96
m ;
;
316 32
m ;
;
68 32
m ;
比较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最多的是H2O,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快慢,不能改变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反应①需要通电,②③需要加热,而④无需通电或加热,则④更安全、环保、节能,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1.(2022·奉化模拟)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大致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Ⅰ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Ⅲ中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质量减少
D.整个流程最终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类型;
(2)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3)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判断;
(4)根据图片分析能量转化过程。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反应I中的生成物为氧气、二氧化硫和水,肯定不是化合反应,故A错误;
B.反应III中,硫在氧气中反应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错误;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质量也不变,故C错误;
D.根据图片可知,最初的能量为太阳能,最终的能量为电能,即整个流程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D正确。
故选D。
22.(2022·上虞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其原因是( )
A.都属于氧化物 B.都含有氧气
C.都含有氧气分子 D.都含有氧元素
【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的组成和构成、反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A、氯酸钾、高锰酸钾不是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 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不含氧气,不符合题意;
C、 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不含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D、 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含氧元素,符合题意;
故选D。
23.(2022·定海模拟)尿素是一种使用方便、对土壤破坏作用小、含氮量较高的固态氮肥。尿素 受热分解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
A.氨气(NH3) B.二氧化硫 C.氮气 D.二氧化碳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及所给气体的气味分析。
【解答】A、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和氢元素,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符合题意;
B、尿素中不含硫元素,不会生成二氧化硫,不符合题意;
C、氮气没有刺激性气味,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没有刺激性气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2022·滨江模拟)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变化I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B.由变化I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变化II中的分子变小了
D.变化I是化学变化,变化II是物理变化
【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解答】A、 变化I为氢气和氧气生成水,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不符合题意;
B、 由变化I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不符合题意;
C、 变化II是水蒸气液化成水,变化中的分子间隔变小,分子本身不变 ,符合题意;
D、 变化I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变化II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2022·滨江模拟)小滨用右图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关于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前不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可以用硫粉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C.若红磷不足会使氧气体积分数的测量值偏大
D.实验结束后打开止水夹,发现活塞最终停在2mL处,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活塞移动,称冠体积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解答】A、该实验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不符合题意;
B、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不能使装置内压强发生明显变化,不能用硫代替红磷,不符合题意;
C、 若红磷不足会使氧气不能完全消耗,氧气体积分数的测量值偏小,不符合题意;
D、 实验结束后打开止水夹,发现活塞最终停在2mL处,说明减少氧气体积为8毫升,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 ,符合题意;
故选D。
26.(2022·滨江模拟)建立模型有助于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下列不属于模型法的是( )
A.细胞结构图
B.磁体周围磁感线
C.电流表符号
D.气球充气反映星系运动特点
【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_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_或过程的示意。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慨括抽象的。
【解答】A:细胞结构图,是模型。
B:磁体周围磁感线 ,是模型。
C:电流表符号,是符号。
D:气球充气反映星系运动特点,是模型。
故选C。
27.(2022·滨江模拟)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监测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该题是对氧气与臭氧物质的考查题,题中的难点是相同质量的物质分子数的多少,只要掌握相对分子质量与其真实质量成正比就可解决此类问题。氧气和臭氧是不同的物质.其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当然不同,等质量的臭氧和氧气,所含的分子个数不等,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分子数多。
【解答】A.氧气与臭氧属于不同的分子构成是不同的物质,不同的分子化学性不同,故A正确;
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故B正确;
C.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因此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故C正确;
D.臭氧属于气体,佩戴口罩不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故D错误。
故选D。
28.(2022·永康模拟)工业上可以将甲烷和二氧化碳两大温室气体转化为具有工业价值的合成气。用CH4和CO2制取合成气过程中会产生积碳,如图是抗积碳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改变
D.Ni基双金属在该反应中可重复使用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及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分析。
【解答】A、该反应中反应物无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不符合题意;
D、 Ni基双金属为催化剂,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在该反应中可重复使用 ,符合题意;
故选D。
29.(2022·桐乡模拟)2021 年全球首台第四代核反应堆在我国甘肃省试运行,其关键技术是采用钍-232 作为燃料,优点是反应堆的安全性能高,产生的核废料少。在元素周期表中,“钍”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其中不能直接体现的信息是( )
A.元素的类别 B.相对原子质量
C.元素具有放射性 D.原子序数
【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解答】A、由元素名称可判断元素类别,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面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不符合题意;
C、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不能判断元素具有放射性,符合题意;
D、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0.(2022·南湖模拟)如图是某两种物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微观反应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是氢气和二氧化碳
B.该化学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
D.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以及数目都不发生改变
【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由图示中反应前后分子的变化情况,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结合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确定分子的个数发生改变,结合置换反应的特点解答。
【解答】A、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物是氢气和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B、生成物为CH4和H2O,没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C、反应前氢元素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为+1价,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以及数目不发生改变 ,分子种类和数目都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1.(2022·南湖模拟)氖气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之一,很难找到替代的产品。如图是氖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氖气的化学式为Ne B.氖原子核内有10个质子
C.氖气是由氖原子构成的 D.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18克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解答】A、氖气由原子构成,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为Ne ,不符合题意;
B、氖原子核内质子数=电子数=原子序数=10 ,不符合题意;
C、氖气是由氖原子构成的 ,不符合题意;
D、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18,单位为“1”省略不写 ,符合题意;
故选D。
32.(2022·玉环模拟)模型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些不能直接 观察的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福图片不属于模型的是( )
A.地球仪 B.接种疫苗标志
C.新冠病毒 D.二氧化碳分子
【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解答】A:地球仪 ,属于模型。
B:接种疫苗标志 ,属于符号。
C:新冠病毒,属于模型。
D:二氧化碳分子,属于模型。
故选B。
33.(2022·玉环模拟)使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26毫升刻度线处
B.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氮气
C.该实验中的白磷可以用木炭代替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解答】A、试管中氧气体积为=24mL,则白磷燃烧后消耗氧气,量筒内水要进入24毫升, 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50-24=26毫升刻度线处,符合题意;
B、 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不符合题意;
C、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试管内压强产生明显变化,该实验中的白磷不可以用木炭代替 ,不符合题意;
D、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4.(2022·丽水模拟)在元素周期表上有一种元素是我们亚洲人发现的,它就是錄,读作“nǐ”,其部分信息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欽属于金属元素 B.相对原子质量为113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1 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84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那么它就是金属元素;
(2)在元素周期表中,中间的汉字为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
(3)(4)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解答】A.在“鉨”只,含有金字旁,为金属元素,故A正确;
B.正下方的数字为284,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84,故B错误;
CD.左上角的数字为113,则原子序数为113,则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13,故C、D错误。
故选A。
35.(2022·丽水模拟)小科学完杠杆知识后,发现非金属元素化合价也能用类似杠杆的方式来呈现,每根杠杆代表一种元素的化合价,0价为支点,杠杆的最左端表示该元素的最高价,最右端表示该元素的最低价,杠杆定长为8,即最高价与最低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甲图是Cl元素的定长杠杆,则图乙某元素的最低化合价为( )
A.+1价 B.0价 C.-1价 D.-3价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绝对值和为8”计算即可。
【解答】根据乙图可知,该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5,则它的最低化合价的绝对值为:8-5=3,即最低化合价为-3价,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36.(2022·温州模拟)三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CaO为催化剂
B.反应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减少
C.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D.反应后容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氧化钙质量增加分析;
B、根据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固体质量减少分析;
C、根据“一变多”为分解反应分析;
D、根据密闭装置内元素、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分析。
【解答】A、反应后氧化钙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不符合题意;
B、反应时有二氧化碳生成,固体质量减少,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为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反应后容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7.(2022·温州模拟)以下物质间的反应,最终的沉淀和碱的质量之间满足这张图像的关系的是( )
A.HCl和CuCl2的混合中滴加NaOH
B.H2SO4和CuSO4的混合液中滴加KOH
C.HNO3和Na2SO4的混合液中滴加Ba(OH)2
D.HNO3和Fe2(SO4)3的混合液中滴加NaOH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向酸和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碱,若碱与盐反应生成的沉淀溶于酸,则可看成碱先与酸反应,然后再与盐反应分析。
【解答】A、盐酸与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沉淀质量在加入一定质量的碱后增加,不符合题意;
B、 H2SO4和CuSO4的混合液中滴加KOH ,氢氧化钾先与硫酸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沉淀质量在加入一定质量的碱后增加,不符合题意;
C、 HNO3和Na2SO4的混合液中滴加Ba(OH)2 ,以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钡,则沉淀质量加碱后即增加,至硫酸钠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D、 HNO3和Fe2(SO4)3的混合液中滴加NaOH ,氢氧化钠先与硝酸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铁反应,沉淀质量在加入一定质量的碱后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中考专题特训练习选择题7
一、单选题
1.(2023·杭州模拟)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开始关闭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加入液体,打开弹簧夹,能使气球明显鼓起的是( )
选项 试管内物质 胶头滴管内液体
A 氢氧化钠固体 水
B 氧化铁 稀盐酸
C 氯化钡溶液 稀硫酸
D 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A.A B.B C.C D.D
2.(2023·杭州模拟)若用“→”表示某种物质可一步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则不能满足甲、乙转化关系的一个组合是( )
选项 甲物质 乙物质
A 水 氢气
B 铜单质 氧化铜
C 稀盐酸 氢氧化钙溶液
D 氯化钙溶液 碳酸钙固体
A.A B.B C.C D.D
3.(2023·杭州模拟)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和燃料如表所示。奥运火炬的迭代,体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下列有关两种火炬的说法正确的是( )
“祥云”火炬 “飞扬”火炬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 铝合金 碳纤维复合材料
燃料 丙烷(C3H8) 氢气(H2)
A.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都属于金属单质
B.燃料都具有氧化性
C.燃料燃烧后,生成物都有水
D.燃料都属于有机物
4.(2023·杭州模拟)小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实验时,先加热炭粉,一段时间后,将酒精喷灯移至CuO处加热,最终CuO变为紫红色固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装置中发生的反应:C+2CuO2Cu+CO2↑
B.反应过程中,CuO变为Cu
C.反应过程中,炭粉量逐渐减少
D.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5.(2023·杭州模拟)如图是2022年三星堆考古挖掘出一个青铜器——“机器狗”,青铜的主要成分为铜、锡(Sn)合金,若要验证铜、锡的化学活动性强弱,下列试剂不能选用的是( )
A.稀硫酸、Cu、Sn B.CuSO4溶液、Sn
C.ZnSO4溶液、Cu、Sn D.SnSO4溶液、Cu
6.(2023·宁波模拟)实验室有一瓶水垢样品,其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已知: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H2O;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取15.8g水垢样品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关于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d三点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小
B.图中ab间任一点(不含a、b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C.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
D.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5.8-x)g
7.(2023·宁波模拟)夏季来临,每年这个时候小龙虾一定会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据报道,一些不法商贩为了清洗小龙虾而使用“洗虾粉”,其主要成分为草酸,化学式H C O ,下列对草酸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草酸是一种氧化物
B.草酸由8个原子构成
C.草酸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
D.草酸中碳和氢的质量分数相等
8.(2023·宁波模拟)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稀NaOH溶液滴入稀盐酸
B.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为吸热反应
C.4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NaOH和NaCl
D.在20s到40s之间某一时刻,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9.(2023·鹿城模拟)我国古代有使用银针试毒,其原理为银遇到砒霜中的硫变成黑色的硫化银,化学方程式为2Ag+S=Ag2S。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0.(2023·宁波模拟)甲、乙、丙、丁是初中科学中常见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推断正确的是( )
A.若丙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若丙为碳酸钙,则甲、乙中一定有二氧化碳
C.若丁为氯化铜,则甲、乙中一定有碱
D.甲、乙、丙、丁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
11.(2023·宁波模拟)空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成分。下列关于各成分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是一种常见的燃料 B.氮气的体积分数约占78%
C.二氧化碳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D.稀有气体会破坏臭氧层
12.(2023·宁波模拟)向AgNO3溶液中加入过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则( )
A.滤渣含有Ag、Cu
B.滤液呈无色
C.滤液中一定含有AgNO3
D.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13.(2023·宁波模拟)下列实验设计中不能达到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甲烷中含氢元素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探究酸与指示剂作用
D.配制100 g10%的氯化钠溶液
14.(2023·温州模拟)汽车尾气含有多种气体,下列为尾气中几种气体模型,图中分别表示氢原子、碳原子和氧原子。其中属于氧化物模型的是( )
A. B.
C. D.
15.(2023·温州模拟)将镁、锌、铜、银四种金属片加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测结果如图,则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6.(2023·温州模拟)为研究碱的化学性质,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溶液呈红色
B.有白色沉淀生成
C.无明显变化
D.有蓝色沉淀生成
17.(2023·温州模拟)在放有宣纸的培养皿中放入盐溶液和合适的金属,一段时间后,可以有新金属析出,得到如图所示“金属树”。小科利用铁、铜、银三种金属以及对应的盐溶液来制取“金属树”,下列设计都能制得“金属树”的是( )
A. B.
C. D.
18.(2023·温州模拟)在元素周期表上有一种我们亚洲人发现的元素“錄”,其原子序数为113,相对原子质量为284,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中子数为171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3 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1
19.(2023·温州模拟)我国自行研制的闪烁晶体BGO,其化学式Bi4Ge3O12曾应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中。其中铋(Bi)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锗(Ge)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3 C.+4 D.+5
20.(2022·奉化模拟)如图表示制取氧气的4种方法,在与此相关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4种方法都是利用含氧化合物分解来获得O2
B.若4种反应物质量相等,则H2O2产生的氧气最多
C.增加MnO2的质量,不会改变最终的氧气质量
D.从制取O2的条件看,④更安全、环保、节能、简便
21.(2022·奉化模拟)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大致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Ⅰ属于化合反应
B.反应Ⅲ中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质量减少
D.整个流程最终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22.(2022·上虞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可以制取氧气,其原因是( )
A.都属于氧化物 B.都含有氧气
C.都含有氧气分子 D.都含有氧元素
23.(2022·定海模拟)尿素是一种使用方便、对土壤破坏作用小、含氮量较高的固态氮肥。尿素 受热分解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
A.氨气(NH3) B.二氧化硫 C.氮气 D.二氧化碳
24.(2022·滨江模拟)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变化I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B.由变化I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变化II中的分子变小了
D.变化I是化学变化,变化II是物理变化
25.(2022·滨江模拟)小滨用右图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关于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前不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可以用硫粉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C.若红磷不足会使氧气体积分数的测量值偏大
D.实验结束后打开止水夹,发现活塞最终停在2mL处,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
26.(2022·滨江模拟)建立模型有助于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下列不属于模型法的是( )
A.细胞结构图
B.磁体周围磁感线
C.电流表符号
D.气球充气反映星系运动特点
27.(2022·滨江模拟)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监测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28.(2022·永康模拟)工业上可以将甲烷和二氧化碳两大温室气体转化为具有工业价值的合成气。用CH4和CO2制取合成气过程中会产生积碳,如图是抗积碳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改变
D.Ni基双金属在该反应中可重复使用
29.(2022·桐乡模拟)2021 年全球首台第四代核反应堆在我国甘肃省试运行,其关键技术是采用钍-232 作为燃料,优点是反应堆的安全性能高,产生的核废料少。在元素周期表中,“钍”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其中不能直接体现的信息是( )
A.元素的类别 B.相对原子质量
C.元素具有放射性 D.原子序数
30.(2022·南湖模拟)如图是某两种物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微观反应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是氢气和二氧化碳
B.该化学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
D.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以及数目都不发生改变
31.(2022·南湖模拟)氖气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之一,很难找到替代的产品。如图是氖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氖气的化学式为Ne B.氖原子核内有10个质子
C.氖气是由氖原子构成的 D.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18克
32.(2022·玉环模拟)模型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些不能直接 观察的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福图片不属于模型的是( )
A.地球仪 B.接种疫苗标志
C.新冠病毒 D.二氧化碳分子
33.(2022·玉环模拟)使用如图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26毫升刻度线处
B.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氮气
C.该实验中的白磷可以用木炭代替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34.(2022·丽水模拟)在元素周期表上有一种元素是我们亚洲人发现的,它就是錄,读作“nǐ”,其部分信息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欽属于金属元素 B.相对原子质量为113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1 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84
35.(2022·丽水模拟)小科学完杠杆知识后,发现非金属元素化合价也能用类似杠杆的方式来呈现,每根杠杆代表一种元素的化合价,0价为支点,杠杆的最左端表示该元素的最高价,最右端表示该元素的最低价,杠杆定长为8,即最高价与最低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甲图是Cl元素的定长杠杆,则图乙某元素的最低化合价为( )
A.+1价 B.0价 C.-1价 D.-3价
36.(2022·温州模拟)三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CaO为催化剂
B.反应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减少
C.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D.反应后容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增大
37.(2022·温州模拟)以下物质间的反应,最终的沉淀和碱的质量之间满足这张图像的关系的是( )
A.HCl和CuCl2的混合中滴加NaOH
B.H2SO4和CuSO4的混合液中滴加KOH
C.HNO3和Na2SO4的混合液中滴加Ba(OH)2
D.HNO3和Fe2(SO4)3的混合液中滴加NaOH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气球明显鼓起,肯定是气球内气压增大所致,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从而使气体受热膨胀,故A符合题意;
B.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没有气体生成,也不产生热量,则气球不会鼓起,故B不合题意;
C.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稀盐酸,没有气体生成,也不产生热量,则气球不会鼓起,故C不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装置内气压减小,那么气球不会鼓起,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分析两种物质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
A.水在通直流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而氢气燃烧会生成水,故A不合题意;
B.铜单质在高温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氧化铜在高温下被氢气还原,会生成铜单质和水,故B不合题意;
C.稀盐酸和氢氧化钙两种物质中没有任何一种相同的元素,因此二者不可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故C符合题意;
D.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钙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分析外壳材料的种类即可;
(2)根据氢气的还原性判断;
(3)根据燃料的燃烧产物判断;
(4)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硫氰化物等氧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解答】A.“飞扬”火炬的材料不属于金属单质,故A错误;
B.氢气具有还原性,故B错误;
C.丙烷和氢气燃烧都生成水,故C正确;
D.氢气属于无机物,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A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根据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在装置中,碳受热后变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分解,生成铜单质和二氧化碳气体,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CO+CuOCu+CO2↑ ,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反应过程中,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的铜,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反应过程中,碳粉生成一氧化碳,则它的质量减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没有反应的一氧化碳可以被气体收集,防止污染空气,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锡可以与稀硫酸反应,那么锡的活动性比铜强,故A不合题意;
B.锡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则金属活动性锡大于铜,故B不合题意;
C.铜和锡都不能与硫酸锌溶液反应,无法比较二者的活动性强弱,故C符合题意;
D.铜不能硫酸锡溶液反应,说明金属互动性铜小于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描述的信息、结合题目提供的图像,从中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的反应方程式为CaCO3CaO+CO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b、d三点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等于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故A错误;
B.分析图像可知,ab段的反应为Mg(OH)2MgO+H2O;根据图像可知,a点为氢氧化镁开始分解,b点温度下固体质量刚好不再减少,说明氢氧化镁恰好完全分解,碳酸钙还没有分解,故ab间任一点(不含a、b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故B正确;
C.设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B。
Mg(OH)2MgO+H2O
58 40 18
B x 15.8g-14.0g
;
;
解得: x=5.8g,B=4.0g;
则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5.8g-5.8g=10.0g,
钙元素的质量为;
若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即为b点,
b点时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C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c点到d点是碳酸钙受热分解,减少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的质量,与等质量的碳酸钙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的质量为(14.0-x)g,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3)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4)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化学式 H C O 可知,草酸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B.根据化学式 H C O 可知,草酸分子中原子数:2+2+4=8,故B错误;
C.根据化学式 H C O 可知,草酸分子中碳、氧元素的质量之比:(12×2):(16×4)=3:8,故C正确;
D.根据化学式 H C O 可知,草酸分子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12×2):(1×2)=12:1,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A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开始时溶液的pH值判断;
(2)跟机溶液的温度变化判断;
(3)根据图像确定反应进度即可;
(4)当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应该最高。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实验开始时溶液的pH<5,即溶液呈酸性,即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故A正确;
B.根据图片可知,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不断升高,即二者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
CD.根据图片可知,大约在44℃时溶液的温度达到最高,即此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而40s时反应正在进行,即溶质为反应产物氯化钠、剩余的稀盐酸,故C、D错误。
故选A。
9.【答案】A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基本类型。
【解答】根据方程式 2Ag+S=Ag2S 可知,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因此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故选A。
10.【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则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2)根据生成物为碳酸钙的反应判断;
(3)根据生成物为氯化铜的反应判断;
(4)根据学习过的反应分析判断。
【解答】A.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那么为置换反应,故A错误;
B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此时反应物中没有二氧化碳,且四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故B错误,D正确;
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此时反应物中没有碱,故C错误。
故选D。
11.【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对空气成分组成的认识判断。
【解答】A.氧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做燃料,故A错误;
B.氮气的体积分数约占总体积的78%,氧气约占总体积的21%,二氧化碳等其它气体约占1%,故B正确;
C.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C错误;
D.稀有气体对臭氧层没有破坏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A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铜和硝酸银的反应产物、现象等判断即可。
【解答】铜粉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单质。
因为铜粉是过量的,所以滤渣中含有Ag和Cu,故A正确;
滤液中含有硝酸铜,即滤液呈蓝色,故B错误;
因为铜粉过量,所以硝酸银完全反应,即滤液中肯定没有硝酸银,故C错误;
滤渣中的铜和银,都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A。
13.【答案】B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空气的成分及探究;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的操作能否达到对应的实验目的即可。
【解答】A.将烧杯罩在甲烷燃烧的火焰上,烧杯底部会看到小水珠,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橡胶管上没有安装弹簧夹,则白磷燃烧时瓶内气体会从烧杯中溢出,从而无法完成氧气含量的测量,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而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时变成红色,故C正确不合题意;
D.90mL水的质量为90g,加入10g氯化钠时得到溶液质量为100g,那么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A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判断。
【解答】只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A.只有一种分子,且由两种原子组成,应该为化合物。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因此为氧化物,故A符合题意;
B.每个分子由三种原子构成,即这种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B不合题意;
CD.每个分子只由一种原子构成,即这种物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C、D不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C
【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从而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铜和银不与稀硫酸反应,只有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由于生成物和反应物都由单质和化合物组成,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C。
16.【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判断。
【解答】A.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会变成红色,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沉淀生成,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没有明显现象,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7.【答案】A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活动性强,能够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A.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则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单质,故A符合题意;
B.铜的活动性比铁弱,则铜不能和硝酸亚铁反应,故B不合题意;
C.银的活动性比铜弱,则银不能和硝酸铜反应,故C不合题意;
D.银的活动性比铁弱,则银不能和硝酸亚铁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8.【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时,为金属元素;
(2)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3)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4)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解答】根据元素名字 “錄” 可知,该元素含有金字旁,为金属元素,故A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可知,该元素的质子数为113。则中子数=284-113=171,故B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可知,核电荷数为113,故C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3,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9.【答案】C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解答】在 Bi4Ge3O12 中,铋(Bi)元素的化合价为+3,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3)×4+3x+(-2)×12=0,解得:x=+4。
故选C。
20.【答案】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分析反应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即可;
(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然后进行比较;
(3)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判断;
(4)根据反应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反应物H2O,KClO3、KMnO4和H2O2中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含氧化合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设4种反应物的质量都是m,
;
36 32
m ;
;
245 96
m ;
;
316 32
m ;
;
68 32
m ;
比较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最多的是H2O,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快慢,不能改变生成物的种类和质量,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反应①需要通电,②③需要加热,而④无需通电或加热,则④更安全、环保、节能,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1.【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的类型;
(2)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3)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判断;
(4)根据图片分析能量转化过程。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反应I中的生成物为氧气、二氧化硫和水,肯定不是化合反应,故A错误;
B.反应III中,硫在氧气中反应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错误;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质量也不变,故C错误;
D.根据图片可知,最初的能量为太阳能,最终的能量为电能,即整个流程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D正确。
故选D。
22.【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的组成和构成、反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解答】A、氯酸钾、高锰酸钾不是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 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不含氧气,不符合题意;
C、 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不含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D、 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都含氧元素,符合题意;
故选D。
23.【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及所给气体的气味分析。
【解答】A、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和氢元素,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符合题意;
B、尿素中不含硫元素,不会生成二氧化硫,不符合题意;
C、氮气没有刺激性气味,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没有刺激性气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解答】A、 变化I为氢气和氧气生成水,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不符合题意;
B、 由变化I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不符合题意;
C、 变化II是水蒸气液化成水,变化中的分子间隔变小,分子本身不变 ,符合题意;
D、 变化I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变化II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活塞移动,称冠体积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解答】A、该实验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不符合题意;
B、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不能使装置内压强发生明显变化,不能用硫代替红磷,不符合题意;
C、 若红磷不足会使氧气不能完全消耗,氧气体积分数的测量值偏小,不符合题意;
D、 实验结束后打开止水夹,发现活塞最终停在2mL处,说明减少氧气体积为8毫升,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0% ,符合题意;
故选D。
26.【答案】C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_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_或过程的示意。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慨括抽象的。
【解答】A:细胞结构图,是模型。
B:磁体周围磁感线 ,是模型。
C:电流表符号,是符号。
D:气球充气反映星系运动特点,是模型。
故选C。
27.【答案】D
【知识点】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该题是对氧气与臭氧物质的考查题,题中的难点是相同质量的物质分子数的多少,只要掌握相对分子质量与其真实质量成正比就可解决此类问题。氧气和臭氧是不同的物质.其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当然不同,等质量的臭氧和氧气,所含的分子个数不等,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分子数多。
【解答】A.氧气与臭氧属于不同的分子构成是不同的物质,不同的分子化学性不同,故A正确;
B.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故B正确;
C.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的,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因此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故C正确;
D.臭氧属于气体,佩戴口罩不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故D错误。
故选D。
28.【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及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分析。
【解答】A、该反应中反应物无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不符合题意;
D、 Ni基双金属为催化剂,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在该反应中可重复使用 ,符合题意;
故选D。
29.【答案】C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解答】A、由元素名称可判断元素类别,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面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不符合题意;
C、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不能判断元素具有放射性,符合题意;
D、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0.【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由图示中反应前后分子的变化情况,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结合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确定分子的个数发生改变,结合置换反应的特点解答。
【解答】A、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物是氢气和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B、生成物为CH4和H2O,没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C、反应前氢元素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为+1价,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以及数目不发生改变 ,分子种类和数目都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1.【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解答】A、氖气由原子构成,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为Ne ,不符合题意;
B、氖原子核内质子数=电子数=原子序数=10 ,不符合题意;
C、氖气是由氖原子构成的 ,不符合题意;
D、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18,单位为“1”省略不写 ,符合题意;
故选D。
32.【答案】B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解答】A:地球仪 ,属于模型。
B:接种疫苗标志 ,属于符号。
C:新冠病毒,属于模型。
D:二氧化碳分子,属于模型。
故选B。
33.【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解答】A、试管中氧气体积为=24mL,则白磷燃烧后消耗氧气,量筒内水要进入24毫升, 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50-24=26毫升刻度线处,符合题意;
B、 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不符合题意;
C、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试管内压强产生明显变化,该实验中的白磷不可以用木炭代替 ,不符合题意;
D、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4.【答案】A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那么它就是金属元素;
(2)在元素周期表中,中间的汉字为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
(3)(4)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解答】A.在“鉨”只,含有金字旁,为金属元素,故A正确;
B.正下方的数字为284,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84,故B错误;
CD.左上角的数字为113,则原子序数为113,则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13,故C、D错误。
故选A。
35.【答案】D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绝对值和为8”计算即可。
【解答】根据乙图可知,该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5,则它的最低化合价的绝对值为:8-5=3,即最低化合价为-3价,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36.【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氧化钙质量增加分析;
B、根据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固体质量减少分析;
C、根据“一变多”为分解反应分析;
D、根据密闭装置内元素、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分析。
【解答】A、反应后氧化钙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不符合题意;
B、反应时有二氧化碳生成,固体质量减少,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为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反应后容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7.【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向酸和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碱,若碱与盐反应生成的沉淀溶于酸,则可看成碱先与酸反应,然后再与盐反应分析。
【解答】A、盐酸与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沉淀质量在加入一定质量的碱后增加,不符合题意;
B、 H2SO4和CuSO4的混合液中滴加KOH ,氢氧化钾先与硫酸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沉淀质量在加入一定质量的碱后增加,不符合题意;
C、 HNO3和Na2SO4的混合液中滴加Ba(OH)2 ,以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硫酸钡,则沉淀质量加碱后即增加,至硫酸钠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D、 HNO3和Fe2(SO4)3的混合液中滴加NaOH ,氢氧化钠先与硝酸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铁反应,沉淀质量在加入一定质量的碱后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