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草船借箭》
学习目标:
1.在读一读、议一议中明白“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
2.借助资料了解背景,根据语言推测内心,体会诸葛亮将计就计的智慧,顾全大局的形象。
3.期待进一步了解与课文中的人物有关的故事,期待读《三国演义》。
学习重点:
目标1:在读一读、议一议中明白“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
学习难点:
目标1:在读一读、议一议中明白“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约2分钟)
回顾第一课时学的: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赞扬或提示学生借本回题目《用奇谋孔明借箭》,说经过做到语言简洁。)
学习进程(约36分钟)
学程创设 设计意图
第一学程:(约15分钟) 本学程对应学习目标1:在读一读、议一议中明白“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 学习任务: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 学习指导:采用“自学-互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第一步:自学要求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寻找原因。 第二步:互学要求 1、关注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推测内心。 (1)明确要求。 ◇读一读:同桌分角色读对话。 ◇想一想:推测周瑜和诸葛亮的想法,同桌交流。 ◇写一写:做好批注。 讨论:周瑜和诸葛亮在想什么。 第三步:展学要求 学生汇报展示 导说小助手: 我找到的依据是 。从中看出诸葛亮之所以主动,是因为 主问题预设答案 预设1:诸葛亮的主动是因为算到了 “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鲁肃果然不提借船的事。”“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预设2:口中的话似乎风平浪静,其实内心波涛汹涌。 学习任务1设计意图 小说教学要带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话语里的关键信息,推测人物的内心,在朗读、讨论中明白面对周瑜的步步紧逼,诸葛亮选择将计就计,主动答应。
第二学程:(约21分钟) 本学程对应学习目标2:借助资料了解背景,根据语言推测内心,体会诸葛亮将计就计的智慧,顾全大局的形象。 学习任务: 主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 学习指导:采用“自学-互学—展学”的组合方式。 第一步:自学要求 借助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资料单 自主阅读资料,思考: 我在(哪份)资料里读到……,我认为诸葛亮主动答应还因为…… 第二步:互学要求 1.分享交流:组长主持,组员根据自学思考提示的1个问题,先按4321的学号,进行有序交流,再进行自由发言。 2.综合提升:小组讨论:我在(哪份)资料里读到……,我认为诸葛亮主动答应还因为…… 3.小组自评:根据互学活动表现评价表,对于本组的互学进行自评,由组长填写,向组员宣布评价结果,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第三步:展学要求 1.展学分工:三位组员分别汇报找到的“我在(哪份)资料里读到……,我认为诸葛亮主动答应还因为……”的地方;组长进行小结。 2.展学提示: (1)组长主持:下面由我们小组来汇报。 (2)组员汇报: 主问题预设答案 预设:“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去做?”我们借助资料,了解背景,发现最重要的的原因是诸葛亮“顾全大局”。我们根据语言,推测内心,发现周瑜在步步紧逼,所以诸葛亮“将计就计”,主动答应。当然,少不了他自己的“神机妙算”。 学习任务2设计意图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学生对三国时期的背景知识了解极少,为他们提供相关资料,让他们带着问题分析历史资料,才能悟到诸葛亮的主动更因为他顾全大局。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丰满。借助资料,了解背景这一阅读方法,也能在学生课后读《三国演义》和其他类似小说时,得到迁移。
三、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联系上下文 诸葛亮(神机妙算) 关注人物对话 借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