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不同类型的商路,深入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知识结构】
一、丝绸及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一)地位:①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最著名商路。②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二)名称来源: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而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三)发展历程
1.丝绸之路(狭义)
①主要商品/人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②兴起: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③繁荣:汉唐繁荣,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④衰弱: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2.“海上丝绸之路”
①主要商品/人流:卖:瓷器;买:香料、珠宝、金银器皿
②兴起:早在西汉(武帝),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③繁荣:①宋元时期,拥有巨舟、帆索、磁罗盘,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官方和民间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②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3.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①主要商品/人流:茶叶、马匹、蜀地物品
②兴起:汉武帝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4.“草原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主要商品/人流:皮毛、盐、茶;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
5.*汉志商道:(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的“香料之路”)
①主要商品/人流:香料
②兴起:5-6世纪形成:东方商品海运抵也门,然后用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再进入欧洲。
③繁荣:阿拉伯帝国时期6-7世纪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物产 技术
中国传至西方/西域 ①随着丝绸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瓷器主要经由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 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
物产 宗教、娱乐
西方/西域传至中国 ①西汉获得了大宛国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曾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1)宗教 ①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②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2)娱乐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拓展提升】
一、全面认识古代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
(1)政治因素:西汉国力强大,政局稳定,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地区行政机构设立,提供政治保障。
(2)科技因素:中国丝织、制瓷技术先进;茶叶制造业、手工业的发展。
(3)经济因素:汉代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外商人之间的贸易和罗马帝国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4)军事因素: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保障了商路的安全。
(5)交通因素:海路交通条件不断完善;航海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等等。
(6)思想因素:中国友好往来和平交往的愿景;海外贸易的历史传统。
2.丝绸之路的优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最早的丝绸之路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2)线路多,覆盖面广。古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覆盖欧亚大陆乃至非洲地区。
(3)时间长,历时千年。从汉代张骞“凿空”到明代丝绸之路衰败,历时1600余年。
(4)重经济,互利互惠。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但他所开辟的这条道路在后来所产生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可以说,丝绸之路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文化路,特别是在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丝路两端以及沿途都大受其益。
3.丝绸之路的弱点
(1)西夏和奥斯曼帝国等政权对商路的阻断或控制,影响全线畅通。
(2)我国主要外销产品,如丝、茶等,大多在东南沿海,陆路外运,既不经济,又不方便。
(3)陆海的自然条件都较为恶劣。
4.丝绸之路的意义
(1)丝绸之路是世界各文明区域相互发现、沟通之路。丝绸之路为各种文明形态的呈现、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华夏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波斯文明等都在这一平台交流。
(2)丝绸之路是人类社会各种文明形态的开放和交流之路。自汉代到唐宋,河西走廊长期位于中西文明交流的中心。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从未停止过,影响着各自文明的进程。
(3)丝绸之路是人类物质文明相互流通之路。对丝绸之路的不同命名,无不体现了丝绸之路以物质文明的交流为外在特征。
(4)丝绸之路是人类语言媒介交汇传播之路。丝绸之路成了人类语言文字的展示与交流之地,不断丰富与完善着各种语言的书写表达习惯与语法规范。
(5)丝绸之路是人类观念、信仰开拓延展之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冲突与交流,影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们的精神信念。
(6)丝绸之路是人类艺术的展示、传播、交流之路。人类所创造的各门类艺术,如陶瓷、青铜器、音乐、舞蹈等,均在丝绸之路上传播、交流。
二、海上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的不同及原因
项目 海上丝绸之路 新航路开辟
不同点 中心 中国 西欧
范围 太平洋和印度洋 全球海路
时代 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内容 丝绸、瓷器等手工产品 金银、劳动力、廉价商品、原料等
方式 和平交流 暴力掠夺
性质 朝贡贸易 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 加强了友好交往,双方一定受益 对西欧来说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对亚非拉来说意味着贫穷和灾难
意义 各国虽有交往但有限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原因 模式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动机 友好交往 获取财富
【典型例析】
1.西汉与古罗马是当时世界东西方文明两大中心,随着二者的对接,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明得以相互影响和借鉴。对东西方两个文明中心的成功对接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的事件有( )
①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丝绸之路的开通 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④都对东西方两个文明中心的成功对接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故选A项。
2.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
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东为中心
D.河西地区的民族融合得到明显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显著,B项正确。
3.“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另一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原因。(10分)
(2)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以上史料和所学说明。(4分)
答案:(1)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地方割据,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冲突加剧;经济重心南移;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每点2分,回答5点即可)
(2)我同意第一种观点。张骞通西域前的中西往来是零星的、不稳定的,主要是民间往来;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成为稳定的商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往来更加频繁,官方和民间交往同时进行。因此,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标志性事件。(4分)或:我同意第二种观点。时间上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且文献和实物史料(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因此,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