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卷
积累运用(30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8分)蓬hāo( ) mǎo钉( ) 相形见chù( ) 吞shì ( )
pì 美 ( ) 莫衷一shì( ) jiān默( ) 牟取(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不记其数 相濡以沫 谈笑风生 天翻地覆 B、相形见拙 川流不息 见异思迁 申张正义 C、再接再厉 怨天尤人 栩栩如生 截然不同 D、中流抵柱 故弄玄虚 迎刃而解 自出新裁3、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2分)A、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期艾艾。B、日本福岛核泄漏给人们带来了不可名状的恐惧。C、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D这本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许多读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B、 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C、课堂上,老师向我们提出了“独立思考,积极合作”的要求。D、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共处。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是( )(2分)
A、《醉翁亭记》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B、《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都是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它们所记景色不同,抒发的感情不同,却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秀文章。
C、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满井游记》是唐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一篇游记散文,他与兄长袁宗道,弟弟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
6、下列各句用了两种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2分)
A、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B、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C、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
D、没有歌声便没有生活,犹如没有太阳便没有生命一样。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2分)
A、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D、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8、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 ,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 ,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 ,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①亮丽的色彩 ②昂扬的旋律 ③精彩的细节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9、默写(8分)
(1)课文中 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真是
(请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作答)
(3)美国的一些政客把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其目的无非是转移民众视线,逃避责任。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 , ”。(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回答)
(4)《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5)春蚕到死丝方尽, 。(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极言春光之美的两句是
二、综合性学习(12分)
10、“环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显现,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善待环境,人类的家园会更美好,生活会更幸福;漠视环境,人类将会受到无情的报复。写两条环保的标语或广告语。(2分)
11、按照所给文段的思路,仿照相应的句式,将文段补写完整。 (2分)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西游记》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机智勇敢、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他使用的兵器是 ;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 ,法号 ;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和尚,他原是天宫的 。(6分)
13、仔细体会下面一段话中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回答文后问题。(2分)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作业本,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吧?”有位学生怯怯地说:“老师,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 (1)老师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话里的意思又是什么?
三、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并回答问题(15分)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冯骥才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大口呼吸林海中清新湿润的空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这片森林也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40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这个被称作“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400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景象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 )太阳怎样灼热,( )站到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 )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 )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是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呜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人们都笑起来,但无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颂歌吗?
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动人的深层内涵吗?
14、判断正误。(2分)
(1)世人知道维也纳森林,是因为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
(2)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内被绿色所包围的地方。( )
15、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的关系是什么?(2分)
16、联系上下文,给第五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然后把序号填在括号内。(4分)
A、尽管 B、只要 C、即使 D、无论 E、只有 F、特别
17、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3分)
18、结尾句的“深层内涵”指什么?(2分)
19、读了本文,带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1分)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20、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21、“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2分)
2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2分)
23、最后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分)
24、请根据下联,联系《桃花源记》或者《小石潭记》补充下联。(1分)
上联: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联: 2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阅读《沉默的竹笛》,完成下面各题。(12分)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 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巳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募霭笼罩的山头,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一一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后来,那枝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26、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 渴望→ → → →平静
27、文章围绕“竹笛”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答:
28、本文景物描写很精彩?请从文中A、B两处选择一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2分)
答:选____
赏析:
29、文中的“我”一心想做个“快乐的吹笛手”,到后来那枝竹笛却“沉默”了。你能找到哪几点原因?请把它写下来。(2分)
答:
30、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到了什么?品读文章,你有什么新的感悟?请结合你的经历回答。(2分)
作者的感悟:
我的新感悟:
四、作文(4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在题目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左右。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6000 600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