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案(pdf版,含答案)-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学习方案】第3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案(pdf版,含答案)-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19 14:03:47

文档简介

部分参芳答案
标记的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城内不一定是均匀分布的,C错误:采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用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
因素,D错误。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4.D解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国广的动物最好采用标
记重满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但所得数值为估算值,A项错误;为保
知识梳理
证调登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
一、1.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数量2.(1)较小较大(2)①
的样方内数值也应如实记录,不应舍弃,B项错误:若两次捕捉的
随机选取计数平均值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问隔时间过长,则可能出现标记个体死亡、标记物脱落等情况,使
二、1.(1)新产生的个体(2)死亡的个体2.迁入或迁出
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值相比偏大,C项错误。
3.大于增大等于基本不变小于减小4.(1)雌雄
5,C解析: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
(2)种群密度(3)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
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
典例精解
死亡率有关;年龄结枸是种群数量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
典例1:D解析:班级不是自然区城,同时它不具有年龄结
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利用性引诱剂来
构、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的致童特征,A错误:草坪上的杂草有
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
很多物种,而种群密度强调的是同一种生物,B错误:行道树灌木
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C项正确。
丛为长方形,调查其中蜘妹的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C错
6.C解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又称年龄组成,题图中类型甲的
误: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幼年个体数多于老年个体数,年龄结构是增长型,种群数量将会
1:1,则出生率越高,D正确。
越来越多,A项正确,C项错误;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季和死亡
变式1:D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
率,进而彩响种群增长率,B项正确;类型乙的各年龄段的个体数
确:田鼠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
比例适中,年龄结构是稳定型,D项正确。
正确:城市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较高,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
7.C解析:据图分析,横坐标为诱捕距离,纵坐标为回收率,
入和迁出桑是重要的指标,C正确: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
随着诱捕距离加大,回收率逐渐下降,且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
型、衰退型三种,D错误。
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用杀虫灯诱杀
典例2:A解析:此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种解密
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城成虫的数量,增加幼虫比例,从而
度值为(3十7十15十2十4十9十8十4):8=6.5(株:m2)。所求值为
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平均密度,与实际密度肯定有一定偏差,不可能完全相同。
8.BD解析:跳蛎活动范国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
变式2:D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常
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要遵循随机取样的
查:标记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
1
原则,A正确: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
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偏大;通过两次满获情况,该田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图中计数值应该是8,B正确;
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雄约为3:2: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
图乙中,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该森林物种数逐渐增多最后保持
约为125只hm2
稳定,样方面积达到S,后,该森林物种数不再增加,因此调查该
9.(1)144大(2)如图所示:,02。
(3)3株m2
森林物种数时样方面积最好是S1,C正确;单子叶草本植物通常
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排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
叶草本植物则容易排别个体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
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解析:(1)设该草地中布氏田鼠总数为V,第一次捕获数为
当堂训练
32,第二次捕获数为36,其中标记数为4,则根据公式:N(种群总
1.B2.C3.C4.C5.AB
M(重捕个体数)
6.(1)a一f分别表示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种群密度,迁入率
数)=
m(重精中标记数)X加(标记数,即第一次满获数),即可得
和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2)图中的b,即年龄结构。因为不
同年龄结构的种群中,老年、成年、幼年的个体数不同,因此可预
出N=288只。该样方面积为2hm,所以种群密度=28
=144
测其未来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进而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只m2)。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值偏小,所得的种群密度
(3)破坏了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了害虫的出生率。
比实际值偏大。(2)计数时,要统计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
课后巩固
角的个体,统计边的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3)取多组
1.A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幸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
数据的平均值。
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
10.(1)标记重捕样方(2)季节年龄结构出生率
2.A解析:在外来物种未入侵前,该生物种群幼年个体多,
(3)06
老年个体少,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外来物种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
解析:(1)若该种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国大,应采用标记
物,那么会造成幼年个体减少,其他年龄期的个体数目基本不变,
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若该种动物活动能力药、活动范国小,应该
故A项正确。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由题图可知,不同月份中未成热
3.A解析: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不同,由于乔
个体、成熟个体和表老个体的比倒不同,说明该种动物种群的年
木体积大,所以样方面积要比调查灌木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
龄结构随季节而变化:由题图可知,6月份未成熟个体最多,且12
积大,A正骑;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酵母菌的分层,所以需
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又根据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
要将培东液摇匀后再取样,使计数更准确,B错误;标记重捕法所个月,说明6月份以后没有新出生的个体。若一种外来生物于6
·98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群落反复利用。
如识蔬理
二、生物富集
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
一、碳循环
使其在机体内
1.过程图解
浓度
环境浓度的现象。
:…人气的←
C02床
2.特点
(1)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
,最终
在食物链的顶端。
动植物进体和排山物
(2)具有
性。
B
煤、石油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图中①⑥表示的过程分别是:
1.区别

,②
(1)物质循环具有


,④
的特点。

,⑥
(2)能量流动是
的,是单方向
(2)A、B、C、D表示的生物类群是:
不循环的。
A.
,B.
2.联系
C.
.D.
(1)二者
彼此相互依存,不可
2.循环形式
分割。
(1)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以
(2)物质作为能量的
,使能量
的形式进行。
沿着
流动:能量作为
(2)在生物群落内:以
的形式
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
进行。
之间循环往返。
3.温室效应
四、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形成原因:
1.原理
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
(1)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
(2)危害: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
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
(3)我国采取措施:减少
排放
成分是分解者。
和大力提倡
,提高森林覆盖率。
4.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2)由于各地
等因素不同,落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叶在土壤中被分解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
2.实验方案
的循
方案
案例1
案例2
环过程,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特点:①
生物地球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
实验假设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之腐烂
化学循环;②
物质可被生物
·50.
续表
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对土壤

实验组
A烧杯中加入30mL土
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处理
实验
壤浸出液
D.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生
设计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B烧杯中加入

态系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自变量土壤中

是否含有微生物
变式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
Al
加碘液不变蓝
述,错误的是
()
A
加斐林试剂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
A2

A.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主要
实验现象
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
循环形式是CO2
照组
Bl
加碘液变蓝
B
加斐林试剂
B.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
B2

过程
结论分析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
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作用
能分解淀粉
之间
D.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
典捌焘解
复利用
【典例1】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当堂训炼
(
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循环
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
A.水体富营养化时出现蓝细菌“水华”现
循环
象,说明物质循环的平衡被破坏
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
B.流经所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生产者
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
固定的太阳能
范围内独立地进行
C.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
变式1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
下一营养级捕食
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D.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
生物群落号大气中的C0。化石燃料
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2.关于“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
用”的课题,设计不合理的是
()
和分解者
A.用等量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处理等量淀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
粉糊
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
B.实验应分别对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进行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
高温消毒后再处理淀粉糊
机物
C.应在20℃左右下处理7天后,再进行相
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
关检测
应的重要措施
D.用碘液检测淀粉的剩余量,用斐林试剂
【典例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
检测还原糖的生成量
质循环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3.(多选)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
A.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
黑松老龄(砍伐后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