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案】第1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案(pdf版,含答案)-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学习方案】第1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案(pdf版,含答案)-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19 14:03:47

文档简介

部分参芳答案
标记的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城内不一定是均匀分布的,C错误:采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用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
因素,D错误。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4.D解析: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国广的动物最好采用标
记重满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但所得数值为估算值,A项错误;为保
知识梳理
证调登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
一、1.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数量2.(1)较小较大(2)①
的样方内数值也应如实记录,不应舍弃,B项错误:若两次捕捉的
随机选取计数平均值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问隔时间过长,则可能出现标记个体死亡、标记物脱落等情况,使
二、1.(1)新产生的个体(2)死亡的个体2.迁入或迁出
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值相比偏大,C项错误。
3.大于增大等于基本不变小于减小4.(1)雌雄
5,C解析: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
(2)种群密度(3)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
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
典例精解
死亡率有关;年龄结枸是种群数量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
典例1:D解析:班级不是自然区城,同时它不具有年龄结
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利用性引诱剂来
构、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的致童特征,A错误:草坪上的杂草有
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
很多物种,而种群密度强调的是同一种生物,B错误:行道树灌木
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C项正确。
丛为长方形,调查其中蜘妹的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C错
6.C解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又称年龄组成,题图中类型甲的
误: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幼年个体数多于老年个体数,年龄结构是增长型,种群数量将会
1:1,则出生率越高,D正确。
越来越多,A项正确,C项错误;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季和死亡
变式1:D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
率,进而彩响种群增长率,B项正确;类型乙的各年龄段的个体数
确:田鼠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
比例适中,年龄结构是稳定型,D项正确。
正确:城市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较高,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
7.C解析:据图分析,横坐标为诱捕距离,纵坐标为回收率,
入和迁出桑是重要的指标,C正确: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
随着诱捕距离加大,回收率逐渐下降,且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
型、衰退型三种,D错误。
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用杀虫灯诱杀
典例2:A解析:此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样方法,种解密
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城成虫的数量,增加幼虫比例,从而
度值为(3十7十15十2十4十9十8十4):8=6.5(株:m2)。所求值为
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平均密度,与实际密度肯定有一定偏差,不可能完全相同。
8.BD解析:跳蛎活动范国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
变式2:D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常
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要遵循随机取样的
查:标记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
1
原则,A正确: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
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偏大;通过两次满获情况,该田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图中计数值应该是8,B正确;
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雄约为3:2: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
图乙中,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该森林物种数逐渐增多最后保持
约为125只hm2
稳定,样方面积达到S,后,该森林物种数不再增加,因此调查该
9.(1)144大(2)如图所示:,02。
(3)3株m2
森林物种数时样方面积最好是S1,C正确;单子叶草本植物通常
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排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
叶草本植物则容易排别个体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
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
解析:(1)设该草地中布氏田鼠总数为V,第一次捕获数为
当堂训练
32,第二次捕获数为36,其中标记数为4,则根据公式:N(种群总
1.B2.C3.C4.C5.AB
M(重捕个体数)
6.(1)a一f分别表示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种群密度,迁入率
数)=
m(重精中标记数)X加(标记数,即第一次满获数),即可得
和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2)图中的b,即年龄结构。因为不
同年龄结构的种群中,老年、成年、幼年的个体数不同,因此可预
出N=288只。该样方面积为2hm,所以种群密度=28
=144
测其未来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进而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只m2)。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则值偏小,所得的种群密度
(3)破坏了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了害虫的出生率。
比实际值偏大。(2)计数时,要统计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
课后巩固
角的个体,统计边的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3)取多组
1.A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幸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
数据的平均值。
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
10.(1)标记重捕样方(2)季节年龄结构出生率
2.A解析:在外来物种未入侵前,该生物种群幼年个体多,
(3)06
老年个体少,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外来物种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
解析:(1)若该种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国大,应采用标记
物,那么会造成幼年个体减少,其他年龄期的个体数目基本不变,
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若该种动物活动能力药、活动范国小,应该
故A项正确。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由题图可知,不同月份中未成热
3.A解析: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不同,由于乔
个体、成熟个体和表老个体的比倒不同,说明该种动物种群的年
木体积大,所以样方面积要比调查灌木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
龄结构随季节而变化:由题图可知,6月份未成熟个体最多,且12
积大,A正骑;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酵母菌的分层,所以需
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又根据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
要将培东液摇匀后再取样,使计数更准确,B错误;标记重捕法所个月,说明6月份以后没有新出生的个体。若一种外来生物于6
·98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的竞争趋于激烈,导致

色知识蔬理
低,
升高。当
时,种群的增长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
一、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水平。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
3.环境容纳量:又称
值,指一定的

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研究方法及实例
4.应用(以大熊猫为例)
(1)大熊猫锐减的重要原因

的条件下,细南
种群的片长不会受种醉密度培加的影响
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
Z


,其

实杂数提,母
变小。
遁当的
琴酸
N=2'.代表圳幽数平.n表小示
第儿代
(2)保护措施
建立
,改善它们的栖息环

境,从而提高
,是保护大熊猫的根
通过进一

观茶、统计细闲效量
对模进捻验或修止
本措施。
二、
种群的“J”形增长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
1.含义
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
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以时

的相对稳定。
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
2.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
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
是在
中。
称为“J”形增长。
3.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
2.数学模型
4.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
(1)模型假设
出现
①条件:

条件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充裕、气候适宜、没有
等。
1.计数方法:
法。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
2.具体计数过程:先将
放在血
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入倍。
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
(2)建立模型:(年后种群数量为

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
的培养液用
吸去。稍待片刻,待酵
(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为该种群的
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
,t为时间,N,表示t年后该种群
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
的数量,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
量,再以此为根据
试管中的酵母
倍数。
菌总数。
三、种群的“S”形增长
1.条件:自然界中的
总是有
心典州解
限的。
2.原因:随种群数量的增多,生物对
【典例1】下列关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方法
5
的说法错误的是
()
计该公园中白头鹎数量,在14年间,其种群数量
A.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
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趋势
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
B.数学模型就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
增长
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性质的曲线图
C.数学模型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
A.这14年间,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S”形
的变化
增长
D.在数学建模过程中也常用到假说一演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
绎法
退型
变式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
C.该湿地公园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14
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
年时其种群数量的2倍
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
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
出增长速率
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
2.酵母菌是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
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下列排列顺序正确
料,其结构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
的是
()
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规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将酵母
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
菌培养液稀释1000倍后,观察到一个中方格中
【典例2】下列有关种群“S”形增长和“J”形
酵母菌的数量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的是
A.“S”形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
B.“S”形曲线形成的条件是资源、空间等
21
有限
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形增长
D.“J”形增长的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
T
变式2如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
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记重
A.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含RNA的细
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
胞结构只有②④⑥
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
B.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常被用来探
二次捕获中,未标记的80只、标记的30只。估
究细胞呼吸的方式
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C.对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
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
D.若仅依据图乙结果,则可以估算培养液
中酵母菌种群密度为4.25×10°个/mL
2345时问:年
3.下列有关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叙述,正
A.160只
B.220只
确的是
()
C.320只
D.440只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
不变
当堂训练
B.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小于死亡
率,种群增长速率减小
1.某市新建了一处湿地公园,连续14年统
C.培养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