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文木老人 - 吴敬梓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清代文学家。
吴敬梓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
吴敬梓精熟《昭明文选》,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知识讲解 - 吴敬梓
《儒林外史》
--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创作背景
全书总览
书籍地位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经典例题
01 创作背景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6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1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的生活。雍正七年(1729),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1736),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中。这样的人生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
知识讲解 - 创作背景
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儒林传记,并且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与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史上一颗璀璨的讽刺文学明珠,它标志着中国讽刺文学在封建社会末期已经发展到高峰。鲁迅曾评价道:“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儒林外史》。”自从有了《儒林外史》,中国小说“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完整而又全面地体现了中国讽刺美学传统。
知识讲解 - 创作背景
返回
02 全书总览
介绍王冕生平,展现了王冕身上的士人精神,隐括全文。
儒林众生相
第2-54回
介绍儒林的众生相,嘲讽了与“儒林”有关的各色人等。
名士渐渐消磨殆尽,重点介绍了市井的四个奇人。
写朝廷采纳御史意见,增加“幽榜”。
民间四奇人
第55回
幽榜
第56回
王冕生平
第1回
返回
03 人物形象
正面人物
王冕是作者心目中的主要理想人物,因此在全书一开始就用他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正面表明著书的宗旨;杜少卿是作者着笔最多、用力最勤的一个正面人物形象, 在他身上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如果说杜少卿是贤人群体中的得力战将,那么虞育德就是这个贤人群体的领袖,虞博士没有奇言异行,他的生活环境并不比其他士人特殊,但是虞育德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诠释着自己不平凡的观念。
王冕(第1回)
王冕是作者心目中的主要理想人物,因此在全书一开始就用他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正面表明著书的宗旨。王冕出身贫苦,从小给人家放牛,后来一直自食其力,靠绘画为生,而且是个“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的用他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正面表明著书的宗旨。
知识讲解 - 王冕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体谅母亲的苦衷,顺从母亲的决定,辍学给人放牛;
(2)把好吃的拿荷叶包了带给母亲吃;
(3)把每日的点心钱攒下来,买颜料画荷花;
(4)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
(5)不满二十岁,就对天文、地理、经史方面的大学问,无不贯通;
(6)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
懂事孝顺
勤奋好学
知识讲解 - 王冕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既不求官爵,又不结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
(2)模仿屈原衣冠,带着母亲到处玩耍,对别人的取笑不以为意;
(3)京官危素约会王冕,翟买办请不动,知县亲自来拜,王冕离乡躲避;
(4)朱元璋慕名拜访,王冕讲以仁义服人的道理,后来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
性情孤傲
蔑视权贵
杜少卿(第31、33回)
杜少卿是作者着笔最多、用力最勤的一个正面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他反对科举制度,瞧不起作八股文的儒生,认为“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他极端蔑视功名富贵,甚至不喜欢人在他跟前说人做官,说人有钱。
知识讲解 - 杜少卿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杜少卿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他就骂:“这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
(2)臧蓼斋对杜少卿说,补了廪生,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笑道:“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
(3)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杜少卿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4)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杜少卿坚拒。
淡泊功名
傲视权贵
知识讲解 - 杜少卿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杜少卿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纳妾;
(2)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
(3)沈琼枝不甘为妾,她设计裹走宋家的金银珠宝,逃到南京卖文为生,自食其力,杜少卿认为她是“稀奇的客”。
尊重妇女
反对礼法
知识讲解 - 杜少卿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对父亲的门客娄太爷极为敬重,当娄太爷病笃之际,又遵循他的意愿送其回乡;娄太爷病故之后,杜少卿又自前往陶红镇祭吊,不因娄太爷的身份而有所轻视;
(2)修泰伯祠,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让大家学习礼乐,成就人才;
(3)杜少卿与郭孝子素昧平生,然而敬他二十多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的孝心,不避通判的嫌疑,自己寻衣服当银子给他准备盘缠。
讲求孝道
敬重孝子
知识讲解 - 杜少卿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帮助张俊民捐一百二十两银子修学官;
(2)当衣服帮助杨裁缝葬母;
(3)卖地得钱一千多两银子,帮助求助的娄太爷的孙子、看坟的黄大、组建戏班子的鲍廷玺等人。
扶危济困
豪侠尚义
虞育德(第36、37回)
如果说杜少卿是贤人群体中的得力战将,那么虞育德就是这个贤人群体的领袖。杜少卿是通过一系列惊世骇俗的异举达到了个性的升华,相比之下虞博士没有奇言异行,他的生活环境并不比其他士人特殊,但是虞育德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诠释着自己不平凡的观念。
知识讲解 - 虞育德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五十多岁才中进士,为人实在,殿试时写了真实年纪。旧邻汤相公因为缺钱用,拆了虞博士给他住的房子,虞博士没生气,还给他银子让他再去租房子;
(2)监考时,发现考生带小抄,不但隐瞒下来,还不承认查过,给考生留足了面子;
(3)在遇见寻短见的农人时,果断相助,却也料得自己实际状况并不一味倾囊相助,不为博慷慨之名;
(4)与“罪犯”监生同吃住,还替他辩白了冤枉事。
博学多才
旷达磊落
待人直率而不迂腐
腐儒的典型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周、范二人苦熬几十年毕竟终于都考中了,而王玉辉却年年考试,年年落榜,一生穷困潦倒。他的终生未中并不可悲,那是他咎由自取,他的宿命。他最可悲的是他对女儿的所作所为。
周进(第2、3回)
作品将周进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但又懂得感恩的人。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知识讲解 - 周进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至六十多岁,仍要参加科举;
(2)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而不恼
怒;
(3)参观贡院头撞号板;
(4)众商人为他凑钱纳监,他真诚感谢;
(5)做了学道之后,以己度人,可怜读书人的辛苦,把考生的卷子都细细看过,以免屈了真才;
(6)同情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反复读范进的科考文章,将其取为秀才。
秉性忠厚
迂而不恶
醉心功名
范进(第3、4回)
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正好体现了范进“一朝得志,语无伦次”的悲剧性格和各名流趋炎附势的嘴脸。
知识讲解 - 范进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但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
(2)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老丈人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
(3)中举的范进竟然喜极而疯。
热衷功名
一心应考
知识讲解 - 范进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在范进考中秀才后,胡屠户盛气凌人地辱骂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
(2)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参加乡试,被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话骂了个狗血喷头,他也毫不生气。
怯懦麻木
逆来顺受
知识讲解 - 范进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去;
(2)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3)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形象十分狼狈。
迂腐无能
不事产业
知识讲解 - 范进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拜访,并赤裸裸地和范进套近乎,以求日后互相帮助,范进假惺惺地推辞后接受了他的馈赠;
(2)范进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出六两多给胡屠户,以显示自己对老丈人的敬重;
(3)与张乡绅一起去县里巴结县令。
圆滑世故
趋炎附势
王玉辉(第48回)
王玉辉是《儒林外史》中塑造得很有艺术典型性的一个人物形象,其多元化的人物性格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矛盾和精神困顿。他的人生遭际比周进、范进更凄惨。周、范二人苦熬几十年毕竟终于都考中了,而王玉辉却年年考试,年年落榜,一生穷困潦倒。
知识讲解 - 王玉辉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鼓励女儿殉夫,在女儿死后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
(2)葬了女儿后,顿觉伤感,在去苏州的船上,看着山光水色,不觉悲悼女儿。
礼教信徒
人性扭曲
贪官污吏的典型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
汤奉(第4、5回)
汤奉为了升官发财,做事一丝不苟,本也无可厚非,这表明当时吏治还算清明,一丝不苟的人可以升官发财。不过汤奉只是一个庸俗的官僚而已,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遵纪守法,而是为了更好的升官发财,然后还是鱼肉百姓。
知识讲解 - 汤奉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为了表示自己为官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
(2)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老师夫活活枷死,使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
贪财
作威作福
王惠(第7、8回)
王惠被任命成为知府时,他不关心民生生计,不关心有什么冤情案件。而是了解这个地方有什么人情可以靠的上,本地有什么吃的玩的,有什么特产,甚至于哪些案件可以通融一下。随后他把府衙内的六房书办全都集齐了,了解府衙内所有差事能得多少的余利,最后还让大家把钱财充公。令人讽刺的是,在朝廷考察时,竟然被认为是第一能员。
知识讲解 - 王惠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黎民生计和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的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
(2)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各项差事的馀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典型的庸官
贪狠、蛮横
没有立场
土豪劣绅的典型
严贡生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一个反面典型。作者将书中最恶劣的人同“优贡”这个名目联系起来,既是冷嘲,也是从根本处来鞭挞科举制度。
严监生是广东高要县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严贡生之弟,是一个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
严贡生(第4 - 6回)
在《儒林外史》的许多人物中,严贡生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一个反面典型。作者刻画这个人的丑恶,一直刻到他的骨头里去了。 清朝的科举,纯为以文试士,惟有“优贡”是制度上唯一强调要凭所谓优良的品行来决定应举资格的名目。
知识讲解 - 严贡生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扣押早先卖给邻居家的猪,还让几个儿子把讨猪的邻居打断了腿;
(2)拿着并未借出本金的借约,硬要人家的利钱;
(3)接到严监生死讯,见送来的新衣服和银子,满心欢喜;
(4)二儿子娶亲,八钱银子还叫不动的一班吹手,只肯给二钱四分;
(5)娶亲回乡路上,用云片糕谎称药材,诈骗船家,赖掉十二两银子的船钱;
(6)以纲常宗法的名义,侵吞严监生死后赵氏掌管的家产。
刻薄无赖
贪婪霸道
知识讲解 - 严贡生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范进二人在关帝庙候见汤知县时,严贡生赶来巴结,吹嘘与汤知县关系非同一般,试图借助范进二人,成为汤知县身边要紧的人;
(2)吹嘘自己是个不占便宜的率真之人,不想家里小厮来告急说邻人上门讨猪,当场败露。
投机钻营
自我吹嘘
严监生(第5、6回)
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知识讲解 - 严监生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严贡生犯案跑了,县衙的差人找到严监生,他不敢轻慢,忙请王德、王仁两位舅爷来商议,对舅爷言听计从,花银子了结了官司;
(2)王氏病重,想将生了儿子的妾——赵氏扶正,严监生拿了银子请两位舅爷做主,两位舅爷看在银子的份上,尽力张罗。
胆小怕事
缺乏主见
知识讲解 - 严监生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严监生在王氏生前,每年都给她三百两私房钱;王氏病重,用好医好药;为王氏办丧事,花了四五千两银子;
(2)为把生了儿子的赵氏扶正,给两位舅爷每人一百两银子,又送谢礼,置办酒席;
(3)临死前看到油灯里点了两茎灯草,因为担心浪费而不肯咽气。
待人温厚
于己吝啬
无德的典型
吴敬梓详细描写了匡超人蜕变的过程,目的是揭示其蜕变的社会原因,他笔锋所指是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制度,它将封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展到了极致。这种认识,使作者对匡超人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物的本质。
牛浦郎虽然是作者塑造的反面人物之一,但他最初却是刻苦好学的一个青少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牛浦郎得到了当时已经逝世的一位诗人牛布衣的诗集,就动了歪心思。
匡超人(第15 - 20回)
匡超人原本是一个农村少年,自小上过几年学,因家贫无力读不成了,跟一个卖柴的客人到省城帮忙记帐。不料客人折本倒闭,匡超人不得不靠给人拆字混日子,这时他才二十二岁。匡超人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吴敬梓在小说中细致的描写了他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的过程。
知识讲解 - 匡超人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得到马二先生(马纯上)的资助,回家悉心照顾父亲。刻苦读书,被知县赏识;
(2)跟潘三一起假刻公章,帮别人考试。潘三有难后,怕自己被牵连,坚决不去狱中探望;
(3)谎称未婚,再次成亲,知道了原配妻子已死,却用莫须有的“诰命夫人”的头衔来糊弄,打发自己的哥哥去安排后事。
开始时孝顺、勤奋好学,后来认识潘三后坠落成虚伪自私、冷漠无情、忘恩负义、好吹牛的人
牛浦郎(第21 - 24回)
牛浦郎原为乡间的一位少年,识些字,也读些书,尤其爱读诗。一个偶然的机会,牛浦郎得到了当时已经逝世的一位诗人牛布衣的诗集,就动了歪心思。想着牛布衣姓牛,自己也姓牛,干脆自己冒充牛布衣得了。从此,这少年就从牛浦郎变成了牛布衣,摇身一变成了著名诗人。在被牛布衣的老妻发现后,还胡诌抵赖,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
知识讲解 - 牛浦郎
相关情节
形象特征
(1)私自撬开老和尚的锁,偷看牛布衣留下的诗稿,并冒充牛布衣;
(2)冒充牛布衣与董瑛相会,为显出气势,让舅丈端茶倒水,还当面取笑;
(3)被牛玉圃说了几句就设计陷害,让他惹得万雪斋不快。
心胸狭隘
皮厚心狠
喜欢骗人
狡诈多端
返回
05 书籍地位
四大讽刺小说
吴沃尧(吴趼人)
《二十年眼见之怪近况》
蒲松龄
《聊斋志异》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
吴敬梓
《儒林外史》
知识讲解 - 书籍地位
返回
06 主题思想
知识讲解 - 主题思想
讽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批判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返回
07 艺术特色
知识讲解 - 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继承了史传、三言和《水浒传》的结构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连环短篇结构。作者不是从写人出发,而是着重在描写世相,借人物描出世态的画像,所以全书无主干人物贯穿。在本回中为主要人物,到另一回则退居次要地位,又以另一人为主,如此传递、转换,各有中心,各有起止;而每个以某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片段,又互相勾连,在空间时间上连续推进,彼此连贯,形成巨幅的画面。每一幅画面,每一个镜头,有以人为主的,有以事为主的。看似不相属,但内里却与展示文人社会传统思想和生活的崩溃这个总体构思相串联。
《儒林外史》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既不同于《三国演义》《水浒传》,也不同于《红楼梦》,其强调人物突出特征的言行,进而渲染能表现特征言行的主要性格侧面。这些性格侧面,有时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及性格内涵,比如:范进中举时痴迷心窍而疯,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后的前倨后恭的表现;严监生弥留时伸出两个指头,让家人灭掉灯盏里的一茎灯草等。有的只代表或反映世相,不包涵深刻的性格内涵,个性消融在观念中,只揭示一种社会现象。或是正反两种对立的因素体现在一个人物身上时,让人们只看见对立,看不到
知识讲解 - 艺术特色
统一,从而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分裂。
《儒林外史》是用讽刺笔法写的小说,从其格调上来说,小说是以滑稽、幽默和讽刺为其特征的。但喜剧性因素甚至荒诞闹剧因素又与悲剧性有机地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这些因素又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或由滑稽转向崇高,或由崇高转向渺小。读者在轻快的笑声和心灵的震撼中,体验着悲和喜两种情感。如范进因中举而发疯,当然是喜剧的并且是荒诞的,但是透过喜剧性形象可以直接透视出悲剧性的社会现实,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侮辱和损害人的尊严及人格的悲愤。这里的悲剧不是浮在喜剧之上,而是与喜剧融为一体,最惹人发笑的地方,也是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王玉辉赞同女儿殉节,把荒谬奉为神圣,但他自己并不感到荒谬,因而当他仰天大笑时,是富有喜剧性的。后来想到女儿的死转向伤心时,悲剧因素就上升到突出地位,此时不再有喜剧性的笑了。马纯上的悲喜剧性格的融合又不同,他并不是在一件事情、一个场景同时表现出悲喜剧因素,而是在不同场合、不同事件上表现着悲与喜。马二先生的喜剧性表现在这个人物性格中的主观逻辑和生活的客观逻辑发生了矛盾。吴敬梓在小说中运用中国传统喜剧中“顺其所
知识讲解 - 艺术特色
好,攻其所弊”“言是若非,言非若是”的手法,通过两种情势的高度对立,或意料不到的突然转折,或现存性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来达到批判目的。范进由于心理上的剧烈变动-中举,突然转到完全相反的心理状态-发疯,由于这种转变出乎读者和小说中人物自己的意料之外,就使过去的情势、过去的心理状态与现在的心理状态形成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讽刺喜剧的效果。而这种戏剧性的突转,在胡屠户身上,就不像范进是由于内在心理上的强烈震动,而是因为秀才与举人的价格悬殊,才引起胡屠户态度上的天地之别。两种情感如此截然对立,由一种态度转向另一种态度的行动过程如此短暂,简直看不出转向的合理原因,那么这突转就只能是一种讽刺性的,这种由外部引起的内部不协调的变化,从而写出人性淡薄和世态炎凉,极富讽刺意味。
《儒林外史》的突转手法,不只用在人物身上,有时也用在场面描写上,如第十回鲁编修招蘧公孙为婿的婚礼场面,作者就设置了几个荒诞行动,由喜剧变成闹剧。
《儒林外史》出色的讽刺艺术,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
知识讲解 - 艺术特色
等显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并在结构上也有所模仿。鲁迅极其推崇《儒林外史》,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杂文,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都受到《儒林外史》的直接影响。
返回
08 经典例题
知识讲解 - 经典例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文段一】话说A临死之前,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有说为两件事,有说为两件事,有说为两处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第六回33页)
【文段二】B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面看了一遭,问四斗子道:“我的药往那里去了?”四斗子道:“何曾有甚药?”B道:“方才我吃的不是药?分明放在船板上的!”那掌舵的道:“想是刚才船板上的几片云片糕。那是老爷剩下不要的,小的大胆就吃了。”B道:“吃了!好贱的云片糕!你晓的我这里头,是些甚么东西?”掌舵的道:“云片糕,无过是些瓜仁、核桃、洋糖、粉面做成的了,有甚么东西?”严贡生发怒道:“放你的狗屁!我因素日有个晕病,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
严监生
知识讲解 - 经典例题
全不知滋味'!说的好容易!是云片糕?方才这几片,不要说值几十两银子,“半夜里不
见了枪头子-攮到贼肚里',只是我将来再发了晕病,却拿甚么药来医?你这奴才,害我不浅!”叫四斗子开拜匣,写帖子:“送这奴才到汤老爷衙里去,先打他几十板子再讲!”掌舵的吓了,陪着笑脸道:“小的刚才吃的甜甜的,不知道是药,只说是云片糕。”B道:“还说是“云片糕”!再说“云片糕',先打你几个嘴巴!”说着已把帖子写了,递给四斗子。 (第六回37页)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该书作者是_______,A处的人物是_______。
2.B处的人物是_______,他是A的_____。
3.文段一中的“两个指头”指的是什么?说明A的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段二,说说B的性格特点。
《儒林外史》
吴敬梓
严贡生
哥哥
答:指灯里点的两茎灯草。因两茎灯草而不肯断气,体现他十分吝啬,小气,抠门。
知识讲解 - 经典例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叙述【文段二】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话说B因立嗣兴讼,府、县都告输了,司里又不理,只得飞奔到京,想冒认周学台的亲戚,到部里告状。一直来到京师,周学道已升做国子监司业了。大着胆,竟写一个“眷姻晚生”的帖,门上去投。(第七回p39)
6.B被谁告了?为什么告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周学道”原名是____。
答:因没钱付船费,故意让船家吃他所谓的“药”,体现他的横行霸道。
答:严贡生装病,故意留下云片糕给船家吃,反污船家吃了救命的药,最后赖了船钱
答:赵氏 。严贡生让儿子与新娘搬到严监生的正房处,赶走赵氏,赵氏不满便告他。
周进
返回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