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9 16:30:3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辉映遗址发掘区北部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水井和灰坑多个,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由此可知该遗存(  )
A.是黄河下游聚落形态典型代表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D.聚居生活推动社会发展
2.(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礼记》记载了先秦时期天子到大臣家的礼仪。登堂时,主人虽然该走东阶,但因天子来访,则不敢以主人自居而须从西阶上堂。这主要反映出(  )
A.权力与社会秩序的联结 B.宾主礼仪的一般要求
C.民俗与宗法观念的交融 D.皇权至上的社会体现
3.(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表中诗句反应出两税法(  )
白居易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柳宗元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杜荀鹤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A.简化税目,统一税制 B.将役折钱,赋役合并
C.制度缺陷,现实困境 D.取消户税,夏秋两征
4.(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康乾时期政府注重粮食调剂,国内地区间的粮食流通十分频繁。另外,鼓励从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输入大米,并减免外国船货税银。这些举措主要反映当时(  )
A.暂时放弃闭关锁国 B.粮食商品化的趋势增强
C.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D.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5.(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一书虽以转述西方历史地理为主旨却代表了中国人在时代嬗递之际的认真思考,它是中国人用一场失败了的血战所换来的醒悟与警觉。其意在说明该书(  )
A.破解了中国近代化道路问题
B.反映了士人挽救危局的努力
C.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
D.改变了清廷对西洋人的态度
6.(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晚清《大公报》所刊载的一则西医广告中写到:“ 世界上的人,本是精气血肉长成的,身体不似金石的坚固,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宣传拓展医疗业务 B.传播西医基础理论
C.普及公共卫生知识 D.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7.(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命令,宣布立即废除高等以上学校中《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有碍民国精神”的科目。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  )
A.始终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B.革除了封建旧教育的积弊
C.重塑国人信仰的迫切愿望 D.崇尚实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8.(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下图是创作于1957年的油画《红军到川北》。其意在(  )
A.反映红军胜利会师场景 B.宣传土改主张和鼓舞革命热情
C.表现主题油画写意风格 D.重温历史记忆与弘扬民族精神
9.(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1947年7月初,美国特使魏德迈来华考察后,对国民党大失所望。他警告国民党政府应该立刻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并且强调:大中国的恢复“有待于令人振奋的领导”。这表明(  )
A.美国放弃对国民党的援助 B.全面内战爆发不可避免
C.国民党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D.解放战争进大决战阶段
10.(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1955年,我国某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B.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C.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 D.现代税收制度日臻完善
11.(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20世纪60年代,我国调整工农业比例,从1960年的3.6: 1 调整为1965年的1.7: 1。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B.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C.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D.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2.(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据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66.9亿张,已延伸到16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近5000万家商户,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由此可知中国(  )
A.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B.已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C.积极参与金融国际合作 D.主导国际金融体制变革
13.(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由于存在多种制约因素,欧洲封建领主在组织庄园法庭时不得不吸收和利用一些村社组织和庄民自治的形式;庄园法庭是领主控制和盘剥庄民的工具,对庄民具有保护作用的不是庄园法庭,而是其背后潜藏着的村社集体力量。据此对庄园法庭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体现领主和庄民的妥协 B.依靠村社集体力量设立
C.独立行使庄民的自治权 D.无法保护庄民合法权益
14.(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19世纪中期以前,建筑物非常讲究艺术效果,建筑工程也多由艺术家来承担,此后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而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
A.表明工程学已经取代艺术学 B.标志着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
C.符合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 D.说明了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15.(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西方人对苏联五年计划的态度,由初期的怀疑逐步转为真正的兴趣;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这说明西方人(  )
A.认可苏联的发展模式 B.怀疑五年计划的成就
C.坚持资本主义价值观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16.(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下图反映了1940—2000年美国参加取酬工作的女性数量变化趋势,该图可以用来解释美(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 B.女性主义运动兴起
C.妇女实现平等就业 D.种族歧视不断缓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17.(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
材料一:大秦国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正面呈现始于两汉,魏晋之际达于极致。《后汉纪》《后汉书》等记载的大秦:大秦国一名黎轩,“在海西”,为西域诸国之一,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石为城郭,周圜百余里,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棁栭,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谷食常贱,国用富饶,而无盗贼寇警。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其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确居处,几于日所入也。我们不难发现,与历史上的罗马帝国稍加比对,汉晋中国依据间接获得的罗马信息而建构的大秦形象存在明显异化和严重变形。
——摘编自庞乃明《亦真亦幻大秦国: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
材料二:在古代西方人憧憬的超远国土中,“丝绸之国”似乎是他们尤为钟情的对象。古罗马地理学家梅拉认为,“从东方出发,人们在亚洲遇到的第一批人就是印度民族、赛里斯人和斯基泰人。赛里斯人住在临近东海岸的中心”。思想家卢西安宣称,“赛里斯人甚至可达300岁的高龄,有人说整个赛里斯民族以喝水为生。”史学家马塞里努斯认为,“塞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无战争。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气候温和,空气清洁,舒适卫生。赛里斯人习惯俭朴,喜安静读书以度日,不喜多与人交游,物产丰富,无求于他人。虽随时愿将货物售于他人,然绝不自他人有所购买也。”直到13世纪末,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为西方人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之前,中国形象始终停留在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阶段。
——摘编自邹雅艳《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
(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形象的共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中国”获取罗马帝国形象的渠道。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古代中国和罗马帝国形象生成的主要因素。
18.(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利用年高有德的老人管理乡政, 在我国由来已久。明政府依据里设里老的经验设立老人制度。见于记载的有: (1)木铎老人。设于各里。明代木铎老人之设,有定额,每里一人。(2)集老人,又叫集市老人、集头老人,设于城乡集市。(3)店老人。明代州县以下没有镇、店,店设店老人。此外,还设有递运老人、草老人、巡街老人、巡捕老人等等。里老是明代老人的主体,其职责主要是“导民善,平乡里争讼”。明初老人的产生由民众推选、官府批准,后来改为官府指令。顾炎武说“近世之老人,则听役于官,而愿为之人,大抵奸猾之徒,欲依势以陵百姓也”。嘉靖从降,老人员缺不补,各州县以及乡里二亭(申明、 族善亭是老人执法行法宣传法制的基本阵地)大都废毁,老人制度日渐废弛。
——摘编自王兴亚《明代实施老人制度的利与弊》
(1)据材料一,概括老人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老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后期老人制度日渐废驰的原因。
19.(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詹天佑工科进士札》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20 世纪法国移民历史进程
阶段 时间 来源地 备注
第一次浪潮 20世纪初到1945年 中东欧国家 一战结束后,法国的社会经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引进外国劳工成为发展的必然,外国劳工的涌入备受欢迎。
第二次浪潮 1945年到 1973年 中南欧与非洲 二战后,法国亟待重建,但中南欧国家提供的劳工依然不能满足需求。原法国殖民地相继独立追,法国与它们签署了引进劳工的合同。1945 年法国政府制定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移民法案,成立了“国家移民局”专门负责外国劳工的招聘和协调事宜。
第三次浪潮 1974年至今 东欧、北非、亚洲的难民和非法移民 “石油危机”加剧了社会经济的衰落,法国失业人数的急剧攀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停止外国移民”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各种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推波助阀,法国在此后日益紧缩移民政策。
——摘编自宋全成《从民族国家到现代移民国家:论法国的移民历史进程》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法国政府在移民管理方面的举措。
(2)据材料,解读20世纪法国移民历史进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制造工具,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朝着聚居生活的方向发展,D正确;
A错误,良渚文化出现于钱塘江、太湖流域;
B错误,材料中的遗址还不具备国家的形态;
C错误,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
2.【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主人虽然该走东阶,但因天子来访,则不敢以主人自居而须从西阶上堂”分析可知,因为王权的介入,日常社会秩序发生改变,这体现了权力和社会秩序的联结,A正确;
B错误,材料涉及天子来访,礼仪要求不在遵循宾主礼仪的一般要求;
C错误,材料现象无关宗法关系;
D错误,皇权至上是秦朝以来皇帝制度的特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主人虽然该走东阶,但因天子来访,则不敢以主人自居而须从西阶上堂”。
3.【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两税法下,农民赋税负担沉重的现象,C正确;
A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明朝一条鞭法将役折钱,赋役合并,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两税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4.【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国内地区间的粮食流通十分频繁”“鼓励从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输入大米,并减免外国船货税银”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粮食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增强,B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材料反映了粮食的流通加快,不能说明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D错误,材料无关农业多种经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国内地区间的粮食流通十分频繁”“鼓励从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输入大米,并减免外国船货税银”。
5.【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是中国人用一场失败了的血战所换来的醒悟与警觉”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开明的士大夫开始主动了解西方以挽救民族危亡,B正确;
A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道路;
C错误,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并未体现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
D错误,材料无关清廷对西洋人的态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思想的萌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它是中国人用一场失败了的血战所换来的醒悟与警觉”。
6.【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分析可知,材料牙科广告的宣传体现了近代医疗业务的扩展,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西医理论;
C错误,“普及”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D错误,材料不涉及其实际效果;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
7.【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南京国民政府废除《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科目的理由是“有碍民国精神”,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急需构建新的国民信仰,C正确;
A错误,把教育放在“首位”从材料中无从得出;
B错误,材料至少涉及废除废除高等以上学校中《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科目,不能看出革除了封建旧教育的积弊;
D错误,材料无关实用主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教育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有碍民国精神”。
8.【答案】D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7年”及材料中油画以长征作为题材分析可知,材料油画反映了对革命历史的回忆,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D正确。
A错误,反映红军会师的场景是手段,不是目的;
B错误,材料不涉及土改主张,且与时代背景不相符;
C错误,油画写意风格是特点,不是目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现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9.【答案】C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他警告国民党政府应该立刻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有待于令人振奋的领导”分析可知,美国特使魏德迈对国民政府的统治严重不满,说明其陷入严重的统治危机中,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美国对国民党援助问题;
B错误,全面内战在1946年已经爆发;
D错误,材料解放战争进程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党的统治危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他警告国民党政府应该立刻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有待于令人振奋的领导”。
10.【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5年”“资本家红利占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企业已经由私有逐渐变为社会主义公有,性质发生了本质变革,B正确;
A错误,国企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无关社会保障问题;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且“完善”说法绝对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55年”“资本家红利占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
11.【答案】B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的调整有利于工农比例协调,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B正确;
A错误,2018年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C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的;
D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从1960年的3.6: 1 调整为1965年的1.7: 1”。
12.【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66.9亿张,已延伸到16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近5000万家商户,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分析可知,中国积极参与金融国际合作,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跨国金融企业;
B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D错误,“主导”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13.【答案】A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 欧洲封建领主在组织庄园法庭时不得不吸收和利用一些村社组织和庄民自治的形式 ”及“庄园法庭是领主控制和盘剥庄民的工具,对庄民具有保护作用的不是庄园法庭,而是其背后潜藏着的村社集体力量”等信息分析可知,庄园法庭既是封建领主剥削庄民的工具,也是保护庄民的工具,体现了领主和庄民的妥协,A正确;
B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庄园法庭不具有自治权;
D错误,庄园法庭一定程度上保护庄民的合法权益;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古西欧的庄园法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欧洲封建领主在组织庄园法庭时不得不吸收和利用一些村社组织和庄民自治的形式”。
14.【答案】C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此后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而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分析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建设更加强调实用性,适应了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C正确;
A错误,“取代”说法不符合史实;
B错误,材料体现了城市更加强调实用性,但是并不能说明“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
D错误,材料无关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城市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5.【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分析可知:材料中西方依然否认苏联的发展模式,反映了西方人依然坚持资本主义价值观,C正确,A错误;
B错误,与材料“西方人对苏联五年计划的态度,由初期的怀疑逐步转为真正的兴趣”不相符;
D错误,材料无关实事求是的精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模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16.【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社会运动的根源及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二战后,英国工人总数持续增长,女性工人人数也不断增长,这说明二战后性别歧视不断缓解,D正确;
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人总数和女性工人数量的变化,不能看出男性和女性人口结构问题;
B错误,女性主义运动兴起于60年代,不能涵盖材料时间段,因此排除;
C错误,“实现平等就业”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社会运动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7.【答案】(1)共性:区域大国,国力强盛,百姓安乐,具有神话色彩。
渠道:外交官员(张骞、甘英)的出使记载,来华罗马商人的述说,西域之人转述(辗转获得),丝绸之路,猜测想象。
(2)主要因素: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本国的历史文化,空间距离限制,获取渠道的影响;形象构建者的对外观念,对理想中国家的向往。
【知识点】罗马帝国;张骞通西域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共性:根据“大秦国形象”“为西域诸国之一,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都是区域大国,国力强盛;根据“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棁栭,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谷食常贱,国用富饶,而无盗贼寇警”“赛里斯人习惯俭朴,喜安静读书以度日,不喜多与人交游,物产丰富,无求于他人”“赛里斯人甚至可达300岁的高龄,有人说整个赛里斯民族以喝水为生”等信息分析可知:百姓安乐,具有神话色彩。
渠道:根据“汉晋中国依据间接获得的罗马信息而建构的大秦形象存在明显异化和严重变形”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可以通过使节、商人等途径获得罗马帝国的相关信息。
(2)根据“直到13世纪末,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为西方人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之前,中国形象始终停留在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阶段”得出:形象构建者的对外观念,对理想中国家的向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本国的历史文化,空间距离限制,获取渠道的影响。
故答案为:(1)共性:区域大国,国力强盛,百姓安乐,具有神话色彩。
渠道:外交官员(张骞、甘英)的出使记载,来华罗马商人的述说,西域之人转述(辗转获得),丝绸之路,猜测想象。
(2)主要因素: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本国的历史文化,空间距离限制,获取渠道的影响;形象构建者的对外观念,对理想中国家的向往。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和古罗马的国家形象,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半公职人员,按需而设;种类多,覆盖广,职责明确。作用:加强基层的管理,教化民众,调节民事纠纷,稳定社会秩序。
(2)原因:民众推举老人的制度破坏;老人素养低下,祸害乡里;地方官推广乡约;老人人员缺乏,基本阵地废毁。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利用年高有德的老人管理乡政, 在我国由来已久”“明代木铎老人之设,有定额,每里一人”得出:历史悠久,半公职人员,按需而设;根据“递运老人、草老人、巡街老人、巡捕老人”“导民善,平乡里争讼”等得出:种类多,覆盖广,职责明确。作用: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老人制度属于基层管理制度,因此有利于教化百姓,调节民事纠纷,稳定社会秩序。
(2)原因:根据“近世之老人,则听役于官,而愿为之人,大抵奸猾之徒,欲依势以陵百姓也”得出:民众推举老人的制度破坏;老人素养低下,祸害乡里;根据“嘉靖从降,老人员缺不补”得出:老人人员缺乏,基本阵地废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人制度的废除与地方官推行乡约制度相关。
故答案为:(1)特点:历史悠久,半公职人员,按需而设;种类多,覆盖广,职责明确。作用:加强基层的管理,教化民众,调节民事纠纷,稳定社会秩序。
(2)原因:民众推举老人的制度破坏;老人素养低下,祸害乡里;地方官推广乡约;老人人员缺乏,基本阵地废毁。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老人制度,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9.【答案】示例一:
在留学生中选拔任免官员是晚清政府官员选拔的方式之一。
随着西学的传播,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政府面向留学生,采用考试录取、访问荐举等形式,分门别类地赐于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该制度推动了选官从重八股到重科技的转变;冲击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促使了社会风气转变;促进了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但是其根本目的是延揽人才,维护封建统治,故难以维系。
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
示例二:
清末留学生影响了晚清社会变迁。
留学生回国后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破传统、解放思想;参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活动,促成清朝政治统治逐步解体,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结束;创办学堂、投身教育,培养大批科技实用型人才,推动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起,科举制废除,现代文官制度逐步建立;实业救国,推动工商邮电等近代事业进步,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清末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
【知识点】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詹天佑工科进士札”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詹天佑是清末的留学生,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詹天佑工科进士身份体现了晚清的留学生选官制度,因此可从其是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表现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角度提取观点:在留学生中选拔任免官员是晚清政府官员选拔的方式之一;或者清末留学生影响了晚清社会变迁。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在留学生中选拔任免官员是晚清政府官员选拔的方式之一。
随着西学的传播,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政府面向留学生,采用考试录取、访问荐举等形式,分门别类地赐于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该制度推动了选官从重八股到重科技的转变;冲击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促使了社会风气转变;促进了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但是其根本目的是延揽人才,维护封建统治,故难以维系。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末官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20.【答案】(1)举措: 引进劳工,签署合同;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重视立法保障;适时调整政策。
(2)
解读角度 主要内容
原因 经济发展 重大历史事件(战争、经济危机等)
特征 移民来源由欧洲转向亚非 移民政策由主动引进到控制收缩 移民类型由合法劳工引进到难民和非法移民涌入
影响 促进战后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民族国家到现代移民国家 反移民浪潮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1)根据“法国与它们签署了引进劳工的合同”“1945 年法国政府制定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移民法案”等得出: 引进劳工,签署合同;重视立法保障;根据“国家移民局”得出: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根据“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停止外国移民’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各种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推波助阀,法国在此后日益紧缩移民政策”得出:适时调整政策。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原因、阶段特征及影响角度分析英国移民历史进程。
故答案为:(1)举措: 引进劳工,签署合同;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重视立法保障;适时调整政策。
(2)原因:经济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特征:移民来源由欧洲转向亚;移民政策由主动引进到控制收缩;移民类型由合法劳工引进到难民和非法移民涌入。影响:促进战后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民族国家到现代移民国家;反移民浪潮。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20世纪法国移民问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辉映遗址发掘区北部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水井和灰坑多个,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由此可知该遗存(  )
A.是黄河下游聚落形态典型代表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D.聚居生活推动社会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制造工具,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朝着聚居生活的方向发展,D正确;
A错误,良渚文化出现于钱塘江、太湖流域;
B错误,材料中的遗址还不具备国家的形态;
C错误,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
2.(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礼记》记载了先秦时期天子到大臣家的礼仪。登堂时,主人虽然该走东阶,但因天子来访,则不敢以主人自居而须从西阶上堂。这主要反映出(  )
A.权力与社会秩序的联结 B.宾主礼仪的一般要求
C.民俗与宗法观念的交融 D.皇权至上的社会体现
【答案】A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主人虽然该走东阶,但因天子来访,则不敢以主人自居而须从西阶上堂”分析可知,因为王权的介入,日常社会秩序发生改变,这体现了权力和社会秩序的联结,A正确;
B错误,材料涉及天子来访,礼仪要求不在遵循宾主礼仪的一般要求;
C错误,材料现象无关宗法关系;
D错误,皇权至上是秦朝以来皇帝制度的特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主人虽然该走东阶,但因天子来访,则不敢以主人自居而须从西阶上堂”。
3.(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表中诗句反应出两税法(  )
白居易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柳宗元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杜荀鹤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A.简化税目,统一税制 B.将役折钱,赋役合并
C.制度缺陷,现实困境 D.取消户税,夏秋两征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两税法下,农民赋税负担沉重的现象,C正确;
A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明朝一条鞭法将役折钱,赋役合并,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两税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4.(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康乾时期政府注重粮食调剂,国内地区间的粮食流通十分频繁。另外,鼓励从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输入大米,并减免外国船货税银。这些举措主要反映当时(  )
A.暂时放弃闭关锁国 B.粮食商品化的趋势增强
C.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D.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国内地区间的粮食流通十分频繁”“鼓励从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输入大米,并减免外国船货税银”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粮食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增强,B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材料反映了粮食的流通加快,不能说明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D错误,材料无关农业多种经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国内地区间的粮食流通十分频繁”“鼓励从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输入大米,并减免外国船货税银”。
5.(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一书虽以转述西方历史地理为主旨却代表了中国人在时代嬗递之际的认真思考,它是中国人用一场失败了的血战所换来的醒悟与警觉。其意在说明该书(  )
A.破解了中国近代化道路问题
B.反映了士人挽救危局的努力
C.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
D.改变了清廷对西洋人的态度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是中国人用一场失败了的血战所换来的醒悟与警觉”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开明的士大夫开始主动了解西方以挽救民族危亡,B正确;
A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道路;
C错误,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并未体现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
D错误,材料无关清廷对西洋人的态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思想的萌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它是中国人用一场失败了的血战所换来的醒悟与警觉”。
6.(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晚清《大公报》所刊载的一则西医广告中写到:“ 世界上的人,本是精气血肉长成的,身体不似金石的坚固,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宣传拓展医疗业务 B.传播西医基础理论
C.普及公共卫生知识 D.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分析可知,材料牙科广告的宣传体现了近代医疗业务的扩展,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西医理论;
C错误,“普及”从材料中无从体现;
D错误,材料不涉及其实际效果;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牙齿就是人之一生紧要开口,此处不保养好了,恐怕周身的病即因之而生”。
7.(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命令,宣布立即废除高等以上学校中《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有碍民国精神”的科目。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  )
A.始终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B.革除了封建旧教育的积弊
C.重塑国人信仰的迫切愿望 D.崇尚实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南京国民政府废除《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科目的理由是“有碍民国精神”,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急需构建新的国民信仰,C正确;
A错误,把教育放在“首位”从材料中无从得出;
B错误,材料至少涉及废除废除高等以上学校中《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科目,不能看出革除了封建旧教育的积弊;
D错误,材料无关实用主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教育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有碍民国精神”。
8.(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下图是创作于1957年的油画《红军到川北》。其意在(  )
A.反映红军胜利会师场景 B.宣传土改主张和鼓舞革命热情
C.表现主题油画写意风格 D.重温历史记忆与弘扬民族精神
【答案】D
【知识点】红军的长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7年”及材料中油画以长征作为题材分析可知,材料油画反映了对革命历史的回忆,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D正确。
A错误,反映红军会师的场景是手段,不是目的;
B错误,材料不涉及土改主张,且与时代背景不相符;
C错误,油画写意风格是特点,不是目的;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现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9.(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1947年7月初,美国特使魏德迈来华考察后,对国民党大失所望。他警告国民党政府应该立刻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并且强调:大中国的恢复“有待于令人振奋的领导”。这表明(  )
A.美国放弃对国民党的援助 B.全面内战爆发不可避免
C.国民党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D.解放战争进大决战阶段
【答案】C
【知识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解析】【分析】根据“他警告国民党政府应该立刻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有待于令人振奋的领导”分析可知,美国特使魏德迈对国民政府的统治严重不满,说明其陷入严重的统治危机中,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美国对国民党援助问题;
B错误,全面内战在1946年已经爆发;
D错误,材料解放战争进程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党的统治危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他警告国民党政府应该立刻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有待于令人振奋的领导”。
10.(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1955年,我国某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B.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C.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 D.现代税收制度日臻完善
【答案】B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5年”“资本家红利占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企业已经由私有逐渐变为社会主义公有,性质发生了本质变革,B正确;
A错误,国企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无关社会保障问题;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且“完善”说法绝对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三大改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55年”“资本家红利占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
11.(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20世纪60年代,我国调整工农业比例,从1960年的3.6: 1 调整为1965年的1.7: 1。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B.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C.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D.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答案】B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策调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中的调整有利于工农比例协调,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B正确;
A错误,2018年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C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的;
D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从1960年的3.6: 1 调整为1965年的1.7: 1”。
12.(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据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66.9亿张,已延伸到16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近5000万家商户,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由此可知中国(  )
A.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B.已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C.积极参与金融国际合作 D.主导国际金融体制变革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银联卡全球发行累计超过66.9亿张,已延伸到16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近5000万家商户,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分析可知,中国积极参与金融国际合作,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跨国金融企业;
B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D错误,“主导”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13.(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由于存在多种制约因素,欧洲封建领主在组织庄园法庭时不得不吸收和利用一些村社组织和庄民自治的形式;庄园法庭是领主控制和盘剥庄民的工具,对庄民具有保护作用的不是庄园法庭,而是其背后潜藏着的村社集体力量。据此对庄园法庭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体现领主和庄民的妥协 B.依靠村社集体力量设立
C.独立行使庄民的自治权 D.无法保护庄民合法权益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 欧洲封建领主在组织庄园法庭时不得不吸收和利用一些村社组织和庄民自治的形式 ”及“庄园法庭是领主控制和盘剥庄民的工具,对庄民具有保护作用的不是庄园法庭,而是其背后潜藏着的村社集体力量”等信息分析可知,庄园法庭既是封建领主剥削庄民的工具,也是保护庄民的工具,体现了领主和庄民的妥协,A正确;
B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庄园法庭不具有自治权;
D错误,庄园法庭一定程度上保护庄民的合法权益;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古西欧的庄园法庭,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欧洲封建领主在组织庄园法庭时不得不吸收和利用一些村社组织和庄民自治的形式”。
14.(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19世纪中期以前,建筑物非常讲究艺术效果,建筑工程也多由艺术家来承担,此后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而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
A.表明工程学已经取代艺术学 B.标志着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
C.符合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 D.说明了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此后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而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分析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建设更加强调实用性,适应了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C正确;
A错误,“取代”说法不符合史实;
B错误,材料体现了城市更加强调实用性,但是并不能说明“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
D错误,材料无关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城市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5.(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西方人对苏联五年计划的态度,由初期的怀疑逐步转为真正的兴趣;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这说明西方人(  )
A.认可苏联的发展模式 B.怀疑五年计划的成就
C.坚持资本主义价值观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答案】C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分析可知:材料中西方依然否认苏联的发展模式,反映了西方人依然坚持资本主义价值观,C正确,A错误;
B错误,与材料“西方人对苏联五年计划的态度,由初期的怀疑逐步转为真正的兴趣”不相符;
D错误,材料无关实事求是的精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模式,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效仿的社会主义乐园”。
16.(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下图反映了1940—2000年美国参加取酬工作的女性数量变化趋势,该图可以用来解释美(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 B.女性主义运动兴起
C.妇女实现平等就业 D.种族歧视不断缓解
【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社会运动的根源及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二战后,英国工人总数持续增长,女性工人人数也不断增长,这说明二战后性别歧视不断缓解,D正确;
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人总数和女性工人数量的变化,不能看出男性和女性人口结构问题;
B错误,女性主义运动兴起于60年代,不能涵盖材料时间段,因此排除;
C错误,“实现平等就业”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社会运动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2分。
17.(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
材料一:大秦国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正面呈现始于两汉,魏晋之际达于极致。《后汉纪》《后汉书》等记载的大秦:大秦国一名黎轩,“在海西”,为西域诸国之一,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石为城郭,周圜百余里,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棁栭,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谷食常贱,国用富饶,而无盗贼寇警。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其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确居处,几于日所入也。我们不难发现,与历史上的罗马帝国稍加比对,汉晋中国依据间接获得的罗马信息而建构的大秦形象存在明显异化和严重变形。
——摘编自庞乃明《亦真亦幻大秦国: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
材料二:在古代西方人憧憬的超远国土中,“丝绸之国”似乎是他们尤为钟情的对象。古罗马地理学家梅拉认为,“从东方出发,人们在亚洲遇到的第一批人就是印度民族、赛里斯人和斯基泰人。赛里斯人住在临近东海岸的中心”。思想家卢西安宣称,“赛里斯人甚至可达300岁的高龄,有人说整个赛里斯民族以喝水为生。”史学家马塞里努斯认为,“塞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无战争。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气候温和,空气清洁,舒适卫生。赛里斯人习惯俭朴,喜安静读书以度日,不喜多与人交游,物产丰富,无求于他人。虽随时愿将货物售于他人,然绝不自他人有所购买也。”直到13世纪末,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为西方人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之前,中国形象始终停留在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阶段。
——摘编自邹雅艳《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
(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和古罗马形象的共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中国”获取罗马帝国形象的渠道。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古代中国和罗马帝国形象生成的主要因素。
【答案】(1)共性:区域大国,国力强盛,百姓安乐,具有神话色彩。
渠道:外交官员(张骞、甘英)的出使记载,来华罗马商人的述说,西域之人转述(辗转获得),丝绸之路,猜测想象。
(2)主要因素: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本国的历史文化,空间距离限制,获取渠道的影响;形象构建者的对外观念,对理想中国家的向往。
【知识点】罗马帝国;张骞通西域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共性:根据“大秦国形象”“为西域诸国之一,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都是区域大国,国力强盛;根据“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棁栭,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谷食常贱,国用富饶,而无盗贼寇警”“赛里斯人习惯俭朴,喜安静读书以度日,不喜多与人交游,物产丰富,无求于他人”“赛里斯人甚至可达300岁的高龄,有人说整个赛里斯民族以喝水为生”等信息分析可知:百姓安乐,具有神话色彩。
渠道:根据“汉晋中国依据间接获得的罗马信息而建构的大秦形象存在明显异化和严重变形”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可以通过使节、商人等途径获得罗马帝国的相关信息。
(2)根据“直到13世纪末,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问世,为西方人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之前,中国形象始终停留在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阶段”得出:形象构建者的对外观念,对理想中国家的向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本国的历史文化,空间距离限制,获取渠道的影响。
故答案为:(1)共性:区域大国,国力强盛,百姓安乐,具有神话色彩。
渠道:外交官员(张骞、甘英)的出使记载,来华罗马商人的述说,西域之人转述(辗转获得),丝绸之路,猜测想象。
(2)主要因素: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本国的历史文化,空间距离限制,获取渠道的影响;形象构建者的对外观念,对理想中国家的向往。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和古罗马的国家形象,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8.(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利用年高有德的老人管理乡政, 在我国由来已久。明政府依据里设里老的经验设立老人制度。见于记载的有: (1)木铎老人。设于各里。明代木铎老人之设,有定额,每里一人。(2)集老人,又叫集市老人、集头老人,设于城乡集市。(3)店老人。明代州县以下没有镇、店,店设店老人。此外,还设有递运老人、草老人、巡街老人、巡捕老人等等。里老是明代老人的主体,其职责主要是“导民善,平乡里争讼”。明初老人的产生由民众推选、官府批准,后来改为官府指令。顾炎武说“近世之老人,则听役于官,而愿为之人,大抵奸猾之徒,欲依势以陵百姓也”。嘉靖从降,老人员缺不补,各州县以及乡里二亭(申明、 族善亭是老人执法行法宣传法制的基本阵地)大都废毁,老人制度日渐废弛。
——摘编自王兴亚《明代实施老人制度的利与弊》
(1)据材料一,概括老人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老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后期老人制度日渐废驰的原因。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半公职人员,按需而设;种类多,覆盖广,职责明确。作用:加强基层的管理,教化民众,调节民事纠纷,稳定社会秩序。
(2)原因:民众推举老人的制度破坏;老人素养低下,祸害乡里;地方官推广乡约;老人人员缺乏,基本阵地废毁。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利用年高有德的老人管理乡政, 在我国由来已久”“明代木铎老人之设,有定额,每里一人”得出:历史悠久,半公职人员,按需而设;根据“递运老人、草老人、巡街老人、巡捕老人”“导民善,平乡里争讼”等得出:种类多,覆盖广,职责明确。作用: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老人制度属于基层管理制度,因此有利于教化百姓,调节民事纠纷,稳定社会秩序。
(2)原因:根据“近世之老人,则听役于官,而愿为之人,大抵奸猾之徒,欲依势以陵百姓也”得出:民众推举老人的制度破坏;老人素养低下,祸害乡里;根据“嘉靖从降,老人员缺不补”得出:老人人员缺乏,基本阵地废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人制度的废除与地方官推行乡约制度相关。
故答案为:(1)特点:历史悠久,半公职人员,按需而设;种类多,覆盖广,职责明确。作用:加强基层的管理,教化民众,调节民事纠纷,稳定社会秩序。
(2)原因:民众推举老人的制度破坏;老人素养低下,祸害乡里;地方官推广乡约;老人人员缺乏,基本阵地废毁。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老人制度,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19.(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詹天佑工科进士札》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
在留学生中选拔任免官员是晚清政府官员选拔的方式之一。
随着西学的传播,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政府面向留学生,采用考试录取、访问荐举等形式,分门别类地赐于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该制度推动了选官从重八股到重科技的转变;冲击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促使了社会风气转变;促进了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但是其根本目的是延揽人才,维护封建统治,故难以维系。
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
示例二:
清末留学生影响了晚清社会变迁。
留学生回国后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破传统、解放思想;参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活动,促成清朝政治统治逐步解体,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结束;创办学堂、投身教育,培养大批科技实用型人才,推动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起,科举制废除,现代文官制度逐步建立;实业救国,推动工商邮电等近代事业进步,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清末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
【知识点】学堂选官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詹天佑工科进士札”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詹天佑是清末的留学生,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詹天佑工科进士身份体现了晚清的留学生选官制度,因此可从其是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表现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角度提取观点:在留学生中选拔任免官员是晚清政府官员选拔的方式之一;或者清末留学生影响了晚清社会变迁。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在留学生中选拔任免官员是晚清政府官员选拔的方式之一。
随着西学的传播,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政府面向留学生,采用考试录取、访问荐举等形式,分门别类地赐于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该制度推动了选官从重八股到重科技的转变;冲击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促使了社会风气转变;促进了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但是其根本目的是延揽人才,维护封建统治,故难以维系。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末官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20.(2023高三下·扬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20 世纪法国移民历史进程
阶段 时间 来源地 备注
第一次浪潮 20世纪初到1945年 中东欧国家 一战结束后,法国的社会经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引进外国劳工成为发展的必然,外国劳工的涌入备受欢迎。
第二次浪潮 1945年到 1973年 中南欧与非洲 二战后,法国亟待重建,但中南欧国家提供的劳工依然不能满足需求。原法国殖民地相继独立追,法国与它们签署了引进劳工的合同。1945 年法国政府制定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移民法案,成立了“国家移民局”专门负责外国劳工的招聘和协调事宜。
第三次浪潮 1974年至今 东欧、北非、亚洲的难民和非法移民 “石油危机”加剧了社会经济的衰落,法国失业人数的急剧攀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停止外国移民”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各种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推波助阀,法国在此后日益紧缩移民政策。
——摘编自宋全成《从民族国家到现代移民国家:论法国的移民历史进程》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法国政府在移民管理方面的举措。
(2)据材料,解读20世纪法国移民历史进程。
【答案】(1)举措: 引进劳工,签署合同;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重视立法保障;适时调整政策。
(2)
解读角度 主要内容
原因 经济发展 重大历史事件(战争、经济危机等)
特征 移民来源由欧洲转向亚非 移民政策由主动引进到控制收缩 移民类型由合法劳工引进到难民和非法移民涌入
影响 促进战后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民族国家到现代移民国家 反移民浪潮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1)根据“法国与它们签署了引进劳工的合同”“1945 年法国政府制定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移民法案”等得出: 引进劳工,签署合同;重视立法保障;根据“国家移民局”得出: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根据“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停止外国移民’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各种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推波助阀,法国在此后日益紧缩移民政策”得出:适时调整政策。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原因、阶段特征及影响角度分析英国移民历史进程。
故答案为:(1)举措: 引进劳工,签署合同;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重视立法保障;适时调整政策。
(2)原因:经济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特征:移民来源由欧洲转向亚;移民政策由主动引进到控制收缩;移民类型由合法劳工引进到难民和非法移民涌入。影响:促进战后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民族国家到现代移民国家;反移民浪潮。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20世纪法国移民问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