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47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47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0 20:0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狂跌,人们大量抛出股票,证券市场陷入恐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随后,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面对这场危机,美国实行了“新政”,德国和日本则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过程
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法西斯势力的兴起
法西斯的含义:
法西斯,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本义是"束棒",是把多根粗细不一的木棍绑在一起,中间插一把斧头。束棒捆在一起寓意:个体服从集体;斧头是用来处死罪犯。法西斯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
实质: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法西斯势力的兴起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1921年,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军阀、刷新人士,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日本法西斯运动开始。
①意大利:
②德国:
③日本:
德国纳粹党的极端民族主义则深深植根于种族主义,宣扬雅利安种族是对人类进步做出显著贡献的唯一民族,理应统治世界,而把犹太人和斯拉夫人都视为劣等民族。
纳粹党极力宣扬民族社会主义与反犹主义,唤起德国人对马克思主义者和犹太人的刻骨仇恨,同时竭力宣扬种族优劣论、个人独裁论和生存空间论,为其国土扩张和战争政策制造理论根据。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梳理法西斯势力
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兴起的史实。
教材P103【史料阅读】: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指出希特勒、墨索里尼、近卫文麿的共同目标及实质。
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墨索里尼
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近卫文麿
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希特勒
共同目标:“打破现状”(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与一战的获得者英法美)争霸世界。
实质:奉行极端民族主义或法西斯主义。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法西斯势力的兴起
法西斯的含义:
实质: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产生的背景:
①法西斯势力的上台与一战、经济危机直接相关;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激起的新的不满和冲突;
③对“红色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深深恐惧。
材料P103【思考点】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2、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了隐患
凡--华体系隐含的四大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分赃不均
奴役弱小民族
敌视社会主义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2、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了隐患
凡--华体系隐含的四大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分赃不均
奴役弱小民族
敌视社会主义
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
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德国是19世纪下半叶,由普鲁士容克贵族(贵族地主)通过“铁血”政策的王朝战争道路统一起来的。因此在整个德国社会中培育起一种对武力和战争的崇尚,对民主和人道的蔑视,对权威和独裁的膜拜,对强权和扩张主义的信奉。
凡 尔赛和约强加于德国头上的割地、赔款和解除军备的条款,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容克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基础,却严重伤害了德国民众的民族自尊心。
——摘自李巨廉
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恶化
3.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材料: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了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大萧条的另一个影响是使始终存在的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害国际关系的程度。各国的自卫措施都采取了诸如较高的关税 、更严格的进口限额、结算协定、货币管制条例和双边贸易协定之类的形式。这些措施必然会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紧张关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如何理解“使始终存在的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害国际关系的程度”?
经济危机下各国为了转嫁危机,纷纷采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紧张关系。
材料:1930年,美国决定提高多种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
德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则以牙还牙,都采取了提高关税的措施。
提高关税
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
降低本国商品在外国的价格
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
结果: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加深经济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货币贬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普遍做法。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做法:以邻为壑、转嫁危机以自保
◎ 经济危机如何成为二战的催化剂?
大萧条背景下,欧美国家做出了两种不同的选择……
VS
危机下上台的罗斯福选择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稳定并恢复经济,保护美国的民主制度。
德意志在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势力煽动下,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试图通过战争来转嫁危机。
美 国
德意日
社会危机
美英法
改革
德意日
战争
世界各国解决危机的不同选择:
——摘自李巨廉
4.主要原因: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亚洲: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②欧洲:1933年,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1933年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
在亚洲,面对九一八事变,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却荒谬地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等同对待,拒绝制裁日本。在非洲,面对意大利发动的侵略战争,国际联盟却拒绝将石油包括在禁运物资中。
在欧洲,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该国领土割让给德国的《 慕尼黑协定》,换取希特勒的“和平保证”。
——摘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教材P104【史料阅读】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摘自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
5.绥靖政策的纵容:
含义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侵略气焰(诱导因素)
绥靖政策的表现
顶峰:1938年慕尼黑阴谋
4.绥靖政策的纵容:
一下飞机,张伯伦就得意地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
温斯顿·丘吉尔则评价: “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志得意满的张伯伦
(1937--1940任英国首相)
二战全面爆发前
纳粹德国在欧洲的扩张示意图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侵略气焰(诱导因素)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慕尼黑阴谋”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齐亚诺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
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即“慕尼黑”结合起来,并成为导致二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约翰·惠勒—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
世界天平倾倒
二战一触即发
【问题探究】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指出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
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
对英国来说,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意义上阻止“布尔什维主义的蔓延”,在保住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修正“凡尔赛条约”以平复德国的不满,从而通过英、德协调形成英、德、法、意四大国主宰欧洲的局面并恢复欧洲的均势;世界经济萧条和各国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英国经济的虚弱,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极端残酷性所引起的战后和平主义的盛行……都是绥靖政策在英国形成的重要因素。
对法国来说,世界性萧条对其经济所产生的恶性影响……消极防御战略以及对英国的一味依赖所造成的战略瘫痪,则是法国之所以选择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
对美国来说,经济大危机使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国内经济恢复和社会救济以缓和国内局势,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安排的强烈不满而导致的普遍孤立主义情绪,战后国内的和平主义与反战运动,以及担心过于介入欧洲的政治而将美国再次拖入战火,是30年代中立法被提出并得以实施的主要原因。
【问题探究】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指出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
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
对英国来说,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意义上阻止“布尔什维主义的蔓延”,在保住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修正“凡尔赛条约”以平复德国的不满,从而通过英、德协调形成英、德、法、意四大国主宰欧洲的局面并恢复欧洲的均势;世界经济萧条和各国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英国经济的虚弱,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极端残酷性所引起的战后和平主义的盛行……都是绥靖政策在英国形成的重要因素。
对法国来说,世界性萧条对其经济所产生的恶性影响……消极防御战略以及对英国的一味依赖所造成的战略瘫痪,则是法国之所以选择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
对美国来说,经济大危机使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国内经济恢复和社会救济以缓和国内局势,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安排的强烈不满而导致的普遍孤立主义情绪,战后国内的和平主义与反战运动,以及担心过于介入欧洲的政治而将美国再次拖入战火,是30年代中立法被提出并得以实施的主要原因。
答案:
①(反苏因素)英法等国仇视社会主义苏联;
②(实力因素)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打击下,英法美经济严重衰退,政府忙于应对国内经济恢复和稳定局势等;
③(和平思潮影响)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战后和平主义盛行,反战运动兴起;
④为保住既得利益,英法美寻求与法西斯妥协。
【问题探究】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指出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
1.内在动力: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3.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了隐患
4.主要原因:法西斯国家的对外侵略扩张
5.诱导因素:英法绥靖政策、美国中立法案、苏联避战自保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总结归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战中的五大战场:中国战场、西欧战场、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苏联战场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中国战场为抵抗日本的东方主战场。
战火:局部→全球
抗争:个体→团结
二战的总体进程:法西斯国家发动二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①亚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全球战争)
1.局部战争
七七卢沟桥事变
烧杀抢掠的意大利军队
②非洲: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苏联
1939.9.1德国闪击波兰
二战全面爆发
1940 德国横扫西欧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①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
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3.全球阶段
德军突袭苏联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②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942年1月,美、苏、英、中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的26个签字国
影响:①、团结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宗教信抑的国家,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
②、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
③、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基础。
中途岛海战
1942
阿拉曼战役
1942
诺曼底登陆
1944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1943
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中最大的转折点)
重大转折战役:
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胜利
苏军占领德国国会大厦
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全球战争)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非洲战场
局部阶段 日本侵华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
入侵埃塞俄比亚
全面爆发
全球阶段
战争转折
战争结束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全球战争)
1939.9,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1941.6,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
1941.12,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 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942.6中途岛战役
1942-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
1942.1《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阿拉曼战役
1945.9.2,日本
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二战结束
1945.5.8, 德国投降
欧洲战场结束
1943年5月,
非洲战场结束
1944.6 英美盟军诺曼底登陆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军处于两面夹击之中)
【思考分析】以下材料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材料: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顺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与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依据:①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理应按照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顺序排列;(4分)
②日本投降书受降签字国顺序。(2分)
影响:
1、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2、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逐渐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3、战后社会主义力量得到较大发展;
4、加速了民族解放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5、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6、促进观念的变革,反战和平、妇女解放等等;
……
想一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历史带来哪些影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全球战争)
(对国际格局)
(对各国人民)
(对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
(对思想观念)
(对科技)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决定国际格局看国家力量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1.雅尔塔体系
(1)含义: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通过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通过的一系列条约和协定所确立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
雅尔塔三巨头
(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开罗会议
德兰黑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1943.11
1943.11
1945.2
1945.7
中美英
苏美英
苏美英
苏美英
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战后处置德国;
成立国际组织。
重申雅尔塔会议精神;
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
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安排;
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日本所窃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二战期间的一系列重要会议
加速战争的胜利,制定战后国际秩序及列强利益分配。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开罗宣言》
德国领土变化与分区占领
1.雅尔塔体系
①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
(2)主要内容:
如何处置战败国
②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纽伦堡审判
东京审判
同为战争罪犯,纳粹德国的汉斯 弗兰克在临刑前忏悔:“千年易过,德国罪孽难消。”
日本的东条英机却在就刑前高呼“天皇陛下万岁!”
(2)主要内容:
①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1970年12月7日,指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一事。当天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 勃兰特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华沙之跪
多年来,参拜靖国神社已成为部分日本政客拉拢选民、展示右翼思想的“个人秀”。日本政客的数次参拜破坏了日本与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
靖国神社
③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④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⑤ 成立联合国。
苏联的利益比例 协定草案 最后方案
匈牙利 50% 80%
南斯拉夫 50% 50%
保加利亚 75% 80%
罗马尼亚 90% 90%
希腊 10% 10%
巴尔干“百分比协定”
大国强权政治
(2)主要内容:
②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①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远东问题,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对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日俄战争)所受侵害的帝俄旧有权利,应予恢复如左:(a)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b)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c)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同时维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千岛群岛让与苏俄。
美国则在太平洋、中国、日本获得了优势和支配权。
——《雅尔塔协定》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2)主要内容:
①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②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④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⑤ 成立联合国。
(3)评价:
积极:
①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对维护战后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促进了民族解放,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消极:
①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为两极格局和冷战奠定了基础;
②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③重划国界、分裂国家,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④实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美苏主宰。
学习任务:结合教材P106,谈谈你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
严重损害小国利益
优势:
约束战争
基础:
美苏均势
原则:
和平民主
大国妥协产物
出发点:
本国利益
实质:
两分天下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和评价。
雅尔塔体系体系同样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当它们对东欧、巴尔干、中国以及远东其他地区进行安排时,既不与当事国协商,也不考虑当事国的利益。……在“控制战争”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确立联合国安理会的 “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
雅尔塔体系体系同样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深深烙印。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是美英苏三大国出于对各自利益和对战后世界安排的长远打算,在进行了长期的讨价还价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当它们对东欧、巴尔干、中国以及远东其他地区进行安排时,既不与当事国协商,也不考虑当事国的利益。……在“控制战争”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确立联合国安理会的 “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色彩:
大国强权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2、成立联合国——维护雅尔塔体系: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签署。
特点:“大国一致”原则
联合国会徽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
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
——《联合国宪章》
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相比于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
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
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展开了国际政治中不断增长的民主化趋势。......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和平秩序方面,展示了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走向更加民主化的前景。
——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相同:都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而确立,
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并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不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主宰,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国际秩序更加民主化。
【对比探究】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指引P)
比较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协调关系
国际格局
建立基础
主要矛盾
相同点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破产
两个战胜国间的妥协
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体系被破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三、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和影响——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爆发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全球战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
本课小结:
1、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2、社会主义突出重围
3、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国家经济干预调节
造成历史遗留问题
小结: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