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二、教学目标确定
三、重点和难点分析
四、开放性学习环境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及评价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紧接上一节的思路,指出天然放射现象产生的机制,即原子核的衰变以及用半衰期描述衰变遵从的规律,然后介绍了核反应、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最后特别强调了辐射与安全的相关问题。
本节从内容上来讲这些知识非常抽象,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讲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多。因此本节教材注意与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特别还包括化学知识)进行联系,并用类比的方法,注重知识的迁移。
一、教学内容分析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对化学反应很熟悉,而核反应与之不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区分两者。
学生在数学中学过有关统计的相关知识,在学习分子热运动时也用到了统计规律,对学生理解半衰期的统计意义起到了铺垫作用。
守恒思想是一直贯彻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思想,各种守恒定律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学生理解核反应遵循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
二、教学目标确定
知识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 了解原子核的衰变,会正确书写衰变方程。 科学思维 科学论证
2. 知道半衰期及其统计意义。 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 问题证据
科学推理
3. 能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写出核反应方程。 科学思维 科学推理
4. 知道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及防护。 物理观念 科学态度与责任 物质观念
社会责任
三、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
1.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2.半衰期的概念。
难点:
半衰期的统计意义。
四、开放性学习环境
化学元素周期表
学生查阅辐射与安全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引入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了解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创设思考的空间。
环节一:原子核的衰变
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a衰变
原子核经过一次a衰变,新核比原来的核质量数减少4,核电荷数减少2,新核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前移2位。
【设计意图】与开始的问题呼应,体会核反应与化学反应的不同之处。
b衰变
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b衰变的规律
原子核经过一次b衰变,新核与原来的核质量数相同,电荷数增加 1。新核在元素周期
表中位置向后移了1位。
提出问题:在α衰变、β 衰变中,分别从原子核中释放出了α粒子和β 粒子,难道原子核里还存在着两种粒子吗?
【设计意图】上一节明确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此处通过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探究,猜测有关衰变的实质。
提出问题:β 射线与阴极射线都是电子流,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两种射线的理解。
阴极射线来源于核外电子,其发现的重要意义是说明原子是有结构的;
β 射线是原子核内部放出的电子,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是有结构的。
提出问题:原子核的能量也跟原子的能量一样吗?其变化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
【设计意图】与上一章呼应,体现了物理知识的系统性。
1、能量变化不连续,存在着能级。
2、能级越低越稳定。
环节二:理解半衰期
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尝试写出表达式。
【设计意图】借助数学知识和图形的形象类比,理解半衰期的概念。
N剩越来越少,去哪了?
衰变成其他核了。
半衰期对少量的、单个的原子核说它的半衰期是毫无意义的,半衰期是对大量的原子核整体衰变做出的“统计预测”。
统计意义
思考: 我们还学过那些结论是统计规律?
【设计意图】体会统计规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决定因素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1)通过阅读材料,加深对半衰期的理解。
(2)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环节三:核反应、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辐射与安全
问题引导,自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拓展交流。
(1)核反应遵循哪些规律?与化学反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2)放射性同位素有哪些应用?
(3)你在哪见过放射性标志?你知道哪些防护措施?
(4)查阅资料了解放疗和 γ刀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交流。
(5)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的核污染事件,知道其危害。
【设计意图】(1)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拓展知识,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六、板书设计
§4.2 光电效应
一、原子核的衰变
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二、半衰期
三、核反应
统计规律
决定因素
四、同位素
五、辐射与安全
七、作业设计及评价
评价内容:是否真正理解衰变的规律。
评价方法:同学交流 、教师点评
评价内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评价方法:同学交流 、教师点评
查阅资料并交流:
放射性同位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了解核污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