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种群和群落(共43张PPT)-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课件(新教材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共43张PPT)-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课件(新教材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1 09:4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二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
提醒: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
1.春运期间,影响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选择性必修2 P4正文)(  )
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选择性必修2 P4“思考·讨论”节选)(  )
3.同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选择性必修2 P8“旁栏思考”)(  )
4.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选择性必修2 P9正文)(  )
5.松鼠以红松、云杉等植物的种子为食,但其种群数量与食物的丰歉并不相关。(选择性必修2 P15正文)(  )

×

×
×
6.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选择性必修2 P15正文)(  )
7.群落中某一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群落物种丰富度下降。(选择性必修2 P23正文)(  )
8.四大家鱼的混养就是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选择性必修2 P28“与社会的联系”)(  )
9.立体农业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的生产模式。(选择性必修2 P32“科学·技术·社会”)(  )
10.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白天开放。(选择性必修2 P33正文)(  )
11.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选择性必修2 P40“思考·讨论”)(  )
12.演替最终一定能形成森林。(选择性必修2 P40图2-12)(  )
×
×


×
×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逐个计数法
估算法
适用范围
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黑光灯诱捕法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适用范围
有趋光性的昆虫
适用范围
植物或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
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微生物(如水体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抽样检测法
适用范围
样方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选取_____个_____,通过计数_________________,求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随机
若干
样方
每个样方的个体数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1.为什么选双子叶草本植物为调查对象?
2.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取样的关键在于什么?
3.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取样的关键是要作到随机取样,不能参入主观因素,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4.如果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________;
适当扩大
标记重捕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_______个体,做上______后再_________________,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估算种群密度;
一部分
标记
放回原来的环境
重捕
重捕到的动物
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重捕个体数(n)
种群数量(N)

重捕标记数(m)
标记个体数(M)
①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
②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标记对象正常的生理活动;
③标记物不易脱落;
④标记个体需与未标记个体混合均匀后再重捕,保证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⑤确保调查期间没有大量个体的迁入、迁出、出生、死亡;
抽样检测法——借助血细胞计数板和显微镜
抽样检测法 —— 酵母菌的种群观察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每天要定时取样。
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③先盖后滴:先盖盖玻片在边缘滴液,自行渗透,后用滤纸吸。
④静置后观察
⑤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取样器取样法
一般调查丰富度,但是也可以调查土壤中某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同理 !!样方法也经常用于调查种群的丰富度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增长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出生率
迁入率
死亡率
迁出率
[2022·浙江1月]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B
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
注意:环境容纳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 种群数量会在 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 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负反馈
K值附近
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
图中A、B、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
“S”形曲线与其增长速率、增长率的关系
“J”形曲线与其增长速率、增长率的关系
在“S”形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增长率逐渐减小。
在“J”形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增长率基本不变。
特别提醒
与种群数量变化有关的3个“≠”
(1)λ≠增长率
λ指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Nt/Nt-1)。根据Nt=N0λt,可得t年后的种群数量。而增长率指一段时间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1=Nt/Nt-1-Nt-1/Nt-1=λ-1。
(2)增长率≠增长速率
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量,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②种群数量达K值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坐标模型中K值确认与λ值变动分析
(1)K值确认:K值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环境中种群数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动,如图所示:
λ值变动分析: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由此,若λ=1,则种群数量不变(稳定);若λ>1,则种群数量增长;若λ>1且恒定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若λ<1,则种群数量下降。如图所示: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的研究差异: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种群密度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群
种间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演替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种群的结构
[2022·浙江1月]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B
解析:据题干可知,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推测它停止扩散的原因是受环境中水资源的影响,A错误;沙蝗种群的数量呈非周期波动,B正确;据题中信息不能得出C项所述内容,C错误;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2022·山东卷]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
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
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
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C
群落的物种组成
1:这两个森林群落的不同是靠什么来区别的?
物种的组成
2:研究物种组成有什么意义?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4:什么是丰富度?
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3:群落的物种数目多少如何衡量呢?
5 :影响因素
主要是温度、降雨量等。
目测估计法
6:两种统计方法:
7:规律:
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记名计算法
群落的物种组成
4:什么是丰富度?
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3:群落的物种数目多少如何衡量呢?
丰富度
5 :影响因素
主要是温度、降雨量等。
和 。
目测估计法
6:两种统计方法:
7:规律:
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记名计算法
项目 概念 数量坐标图 能量坐标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彼此互相有利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种间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彼此互相抑制 非洲狮与斑鬓狗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种群a杀死或吃掉种群b中的一些个体 翠鸟与鱼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种群a寄生于种群b并有害于后者 马蛔虫与马
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 / 彼此互相有利 海葵与寄居蟹
生物因素之间各种关系的图象
时间
时间
时间
种群个体数
种群个体数
种群个体数
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
竞争
捕食
原始合作



时间
A
B
寄生
空间结构
栖息空间
食物
镶嵌
光照强度
自身生长特点
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易错警示
理清群落结构的“3”个易错点
(1)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长得错落有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
(2)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范畴。
(3)山坡上植物的分布决定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生态位
群落
协同进化
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022山东]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18海南]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
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人为活动的影响等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
特别提醒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3)受条件制约,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不一定是森林阶段。如条件恶劣的沙漠地区,不会演替至森林阶段。
[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D
[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A
[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
(3)与标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且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S×n)/m
对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
[2022·全国甲卷]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
幼年个体数多,老年个体数少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丰富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动物的有氧呼吸提供氧气;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土壤小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动物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
[2021·全国乙卷]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 (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大草履虫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双小核草履虫占有优势
时间、位置(合理即可)
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而进化导致资源利用方式出现差异的物种可以长期共存
长句专练
1.深挖教材类
(1)(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为什么强调随机取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性必修2 P13“思考·讨论”节选)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
(3)(选择性必修2 P28)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
(4)(选择性必修2 P29“拓展应用1”)《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之句。请说出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不同种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
不一定。判断二者生态位是否一样不仅要看它们的栖息地,也要看它们的主要食物种类等
蜾蠃捕食螟蛉幼虫
(5)(选择性必修2 P40“思考·讨论”节选)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性必修2 P42“思考·讨论”节选)如果去除人类活动,群落会向什么方向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在裸岩上生长
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一般会朝着人类活动出现之前的状态进行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会增加,结构会变得复杂
2.概念辨析类
(1)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落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3.事实概述类
(1)[全国卷Ⅱ,31(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地老虎俗称“地蚕”,是危害辣椒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白天躲在表土内,夜间出来取食,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白天调查小地老虎幼虫的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要降低小地老虎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苗圃中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取样器取样法
用黑光灯诱捕法捕杀成虫
4.原因分析类
(1)[2019·全国卷Ⅲ,31(2)]若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则与接种在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的菌的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调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野驴的种群密度,通常采取哪种调查方法?_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逐个计数法
此地带野驴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
(3)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________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国卷Ⅰ,改编]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初生演替与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次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江苏东台大片的盐碱荒滩被改造成了漫漫林场,即东台黄海森林公园。若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改变,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不能建立起像江苏省东台黄海森林公园一样的林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本
未发生
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
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不能
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
5.科学探究类
(1)某同学为了模拟标记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总数,请用简洁的文字和箭头写出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某几种植物的根系之间是否存在竞争现象,请写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简单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若干黄粒种子中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对照组:单独种植,即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实验组:不同植株种植在一起。给予相同的环境条件,一段时间后观察各组的根系生长情况
6.实践应用类
(1)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恢复过程中主要利用的是________理论,恢复重建区的建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垂直
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
群落演替
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