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0 15:1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发髻(jì) 响晴(xiǎng) 看护(kàn)
B.伦敦(dūn) 着落(zháo) 镶边(xiāng)
C.狭窄(zhǎi) 贮蓄(chǔ) 暖和(huo)
D.水藻(zǎo) 害羞(xiū) 更换(gē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发髻 宽敞 蓑衣 翁翁地
B.单单 风筝 嘹亮 赶趟儿
C.黄晕 空灵 地毯 欣欣然
D.秀气 澄清 水藻 密密地
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写济南的山水景物,都与此相关)
B.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突出了小山的娇美)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传神地写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情态,烘托出一种恬适的氛围)
D.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温暖、多情)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
A.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B.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C.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②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③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④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A.⑥③⑤②①④ B.⑥①②③⑤④ C.⑤③②①④ D.⑥②⑤①③④
6.下列对《济南的冬天》中“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薄”和“微微”描写出了冬日里小雪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小雪的喜爱之情。
B.“害了羞”前加上“好像”和“忽然”两个词,就使夕阳下小雪的情态更生动了。
C.“粉色”既描摹出了夕阳照耀下薄雪的颜色,又表现出了薄雪好像害了羞的动人情态。
D.“害了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薄雪”的喜爱之情。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的冬天真得算个宝地。
B.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C.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时,令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快乐地踢球、赛跑、捉迷藏。
D.荷叶铺满了河面,等待着迫切地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奏起夏天雨的交响曲。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真正的诗意,不应只是优雅时光里读书弄茶的闲情逸致,更应是纵使身处 ,依然不忘抬头看那柳梢的月、檐角的星。诗意不能带你渡过所有现实的难关,却能 智慧, 心灵,让平凡的生命,身在井隅,心向璀璨,追寻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A.困境  启迪  抚慰
B.困境  启发  抚恤
C.困难  启迪  抚恤
D.困难  启发  抚慰
9.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
冬天是响晴的。
B.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C.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雷雨》等。
B.《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紧紧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一特点,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
C.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主要是通过对比来表现的。
D.作者所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一个有气质的城市。
二、语言表达
11.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读好重音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比如这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这句话中,“特别”可以重读,表达作者①__________,或者重读“②__________”也可以表达相似的情感。
请你仿照例句,试着在这句话中再找一处,并说说读重音的原因。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1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济南的冬天(节选)
老舍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②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④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仿照示例,概括文中的几个画面。
暖和安适的济南城——_____——_____——_____
(2)朗读要注意重音和停连,下面这句话你会重读哪个词语?为什么?
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选文第③节写景精美,请你从“动词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中任选一个角度,写段赏文字。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节先总写济南的冬天是个理想的境界,然后②③节从不同情形下的山对济南的冬天进行分写,第④节再次总写,突出济南的冬天美如画。
B.第②节写济南的山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写到济南人们“面上含笑”的表情,心里的““依靠”,以及对于春天的幻想都属于侧面描写。
C.第③节写景条理清晰,先按照空间顺序,由下到上写小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秀丽,然后结合时间写快日落时小山的光彩变化。
D.选文语言亲切自然,不仅表现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上,还表现在“是不是”“真的”“干啥”等极具口语化特点的词语的运用上。
阅读《春风》,回答各题
春风
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
③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④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同情地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⑤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的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
⑥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13.通读全文,内容填空。
不同点 相同点
夏天 冬天 春天多风秋天 ____________________
济南 很热 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岛 ____________________ 较温暖
14.品味语言。
(1)品读课文要重视朗读,请你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哪个词应该重读,理由是什么。
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
15.文章的标题是“春风”为什么却要从两地的秋天写起?
16.文章最后一句说“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你觉得作者是否真的想要到苏杭去“避风”呢?请结合上下文,再联系《济南的冬天》谈谈你的理解。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看护(kàn)——kān;
B.着落(zháo)——zhuó;
C.贮蓄(chǔ)——zhù;
故选D。
2.A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翁翁地——嗡嗡地;
故选A。
3.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忍得”将水人格化,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
4.D
【详解】从题干“安适地睡着”中的“睡着”,可以看出句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
A.“害了羞”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薄雪”人格化,赋予“薄雪”人的情态;
B.“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把“水藻”人格化,赋予“水藻”人的情态;
C.“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小山”人格化,赋予“小山”人的情态;
D.“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本体是“清澈的水”,喻体是“蓝水晶”;
故选D。
5.A
【详解】本题考查对语句的排序能力。解题时,要在对文段意思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排序,首先确定首尾句,然后按照一定顺序加以排列。通读语句可知,本题的排序出自课文《济南的冬天》,写出了小雪后济南小山的情状,故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可作为首句,之后按照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顺序加以描写,顺序为③⑤②①,最后总结④“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故顺序为⑥③⑤②①④;故选A。
6.D
【详解】D.“害了羞”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D。
7.B
【详解】A.搭配不当,去掉第二个“的冬天”,最后一句改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C.主语残缺,去掉“令”;
D.语序不当,应将“迫切地”移至“等待着”的前面;
故选B。
8.A
【详解】试题分析: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我们汉语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如一空,上文有“身处”一词,所以自然选“困境”而不能是“困难”;二空,只有“启迪”才能支配“智慧”,而“启发”却不能;三空,只有“抚慰”才能支配“心灵”,而“抚恤”却不能。“抚恤”:对因战或因公致伤、致残和牺牲以及病故人员的家属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抚。
9.B
【详解】B.使用有误,“想”后面的内容不应用引号,故选B。
10.A
【详解】A.《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作品,老舍的话剧作品有《茶馆》《龙须沟》等。
故选A。
11. 对小山的喜爱之情
可爱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句中的“真的”重读,强调济南的人们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是喜爱冬天的。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重音。重音停顿旨在强调,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这句话中,“特别”起强调作用,突出小山的可爱;“可爱”作为本句的中心词,也应该重读,表达对小山的喜爱之情。
(2)示例一:“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中“整”强调小山的多,把济南全包起来了,为下文写济南冬天的暖作铺垫,因此要重读。
示例二:“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中的“准保”要重读,它强调了暖和的必然性,让人觉得小山在打保票,突出了山的可爱。
12.(1) 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城外的远山
(2)慈善,指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给人的美好感受,感到慈善,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前。
(3)“动词之美”如“顶”字、“镶”字、“穿”字等;“修辞之美”如比喻拟人的写法;“色彩之美”如山腰的光和色的描写;“动静之美”如对“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动态描写;“情感之美”如对雪后小山秀美的赞美之情。
(4)B
【详解】(1)本题考查段落内容概括。
(1)根据“暖和安适的济南城”的提示,找到②段“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结合①段“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可知,写的是晴天阳光照耀下的济南周围的山,可概括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2)根据对上一段的概括,找到③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可概括为:薄雪覆盖下的山;
(3)根据对上一段的概括,找到④段“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可概括为:城外远山。
(2)本题考查朗读技巧。重音和停连部分大多在动词,语气词,宾语以及形容词上面。
②段“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句重点就在于对作者冬天的感受“慈善”。慈善,在句子中指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给人的美好感受,感到慈善,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前。因此,应重读“慈善”。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
选文第③节写景精美,体现在“动词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多维度中。其中,“动词之美”体现在“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句中的“顶”字、“镶”字、“穿”字等;“修辞之美”体现在“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等比喻和拟人的写法;“色彩之美”体现在“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写山腰的光和色的描写;“动静之美”体现在“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动态描写;“情感之美”句末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对雪后小山秀美的赞美之情。
(4)本题考查文段分析理解。
A.有误,第①节先用一个设问句:济南的冬天是不是理想的境界?提出问题。并非是第①节先总写济南的冬天是个理想的境界;
C.有误,选文第③段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景的——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并非是由下到上写小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秀丽;
D.有误,选文语言亲切自然,表现在“是不是”“真的”“干啥”等极具口语化特点的词语的运用上。“亲切自然”不是表现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上;
故选B。
13. 长而晴美 冷 避暑胜地(凉爽) 14.(1)“都”或者“两地”应该重读,因为它特出济南和青岛两地春风的共同特点,总领或引出下文对两地春风的具体描写。
“毁”字应该重读 “毁”是毁坏的意思,因为它突出了两地的春风粗猛、破坏力之大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春风的厌恶之情或对春被风吹毁的惋惜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晃动的脑袋比作怒海里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在春风中的不适感,表现出我内心的痛苦和无法避免。 15.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突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 16.作者不是真的想去避风。因为尽管两地的春风让老舍痛苦与无奈,但两地秋天是美丽的,他依然没有逃避,而是“死受着苦”,并且从《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看出作者对济南的无比热爱。
【分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第①段“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可知,第一空应填:长而晴美。由第①段“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可知,第二空应填:冷。由第①段“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可知,第三空应填:避暑胜地(凉爽)。
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语言。
(1)词语的重读取决于内容,凡是在内容上起强调作用的词语都可以重读。结合第④段“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可知,“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这句话强调了济南和青岛这两个地方的春天都太粗猛寒冷,令作者不愉快。因此,可以重读表示两地春天气候特点的词语“毁”字,突出两地春风的破坏力之大,以及作者对春风的厌恶之情。也可以重读“两地”和“都”,突出这是济南和青岛两地春风的共同特点。
(2)本语句的赏析要求从修辞手法入手。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我”晃动的脑袋比喻为怒海里的船。从“到处随时”可以看出,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春风中的不适感,表现出我内心的痛苦不堪,结合第⑤段“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可知,表现了作者面对如此情景,但却“对风是干没办法”,无可奈何的处境。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衬托(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以次要的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通读文章我们可以明确,本文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以秋美作铺垫,表现出第③段所写“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的感受,反衬出第④段所写“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的特点,突出两的春风的令人不快。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通读文章我们可以得知,济南和青岛的春风确实让作者感到痛苦与无奈,但是两地“长而晴美”的秋天却是那样的美丽的,如第③段所写“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想到两地秋天的美丽舒适,作者依然没有逃避,而是如第⑤段所写“死受着苦”。并且从《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看出,不管是阳光照耀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还是城外远山,在冬天都是那样的暖和舒适,何况济南冬天的水不结冰,还冒着热气,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也是无比热爱的。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