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溜索》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溜索》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0 15: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溜索》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滇西(diān) 马 鬃(zōng) 瞟一眼(piáo)
B. 大 惑(huò) 绷出(bēng) 一 缕(lǚ)
C. 盘 桓(huái) 脑 髓(suǐ) 俯身(fǔ)
D. 呼 哨(shào) 裤腰(kù) 脖 颈(jǐng)
2. 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仓茫 天伦之乐 如坐针毡 下贱胚子 B. 隐匿 颓唐不安 旌旗十万 青筋绽出
C. 蓦地 千钧之力 血雨腥风 无精打彩 D. 争辨 芒刺在背 两肋插刀 断碧残垣
3.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非常励志,情节也非常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B. 豪宅税取消后,深圳房价又开始飙升,真令人叹为观止啊。
C.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D. 三亚市公安局没有置之不理游客反映的天价海鲜、出租车宰客等问题,而是设立了旅游警察支队,有力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即将到来的大学生运动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充分发扬自身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B. 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
C. “幸福”“幸福感”和“幸福指数”俨然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的流行语。
D. 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全国人民的教师,而且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
5. 下列对课文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赞美了马帮汉子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时镇定自若的品格。
B. 标题既点出了核心事件,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C.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D. “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马帮的密集和移动的缓慢。
6. 下列对《溜索》一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当“我”询问时,“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中的“懒懒”表现了首领的心不在焉。
B. 文章多次写到鹰,既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又烘托了马帮汉子的形象。
C. 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牛,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同时与“我”的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反衬出首领等人的勇敢无畏。
D. “(瘦小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中动词化的“小”字,写出了瘦小汉子在溜索上快速渡过怒江峡谷时给“我”带来的视觉感受,富有表现力。
二、语言表达
7.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人具有群体性,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生存下去,尤其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脱离群体就意味着将被社会无情地抛弃。个体的梦想也必须在社会框架中才能有更多实现的可能性,所以对于每个人而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应该是群体性的。我们常常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公正义愤填膺,对贪污腐败愤恨不已,对道德沦丧痛心疾首,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越是社会有病,②__________________,有了梦想才有奋斗的方向,才能促进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综合性学习
8. 综合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5月30日,鹦哥大桥完成最后一段35米引桥现浇箱梁作业,标志着“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进入最后的桥面铺装和防护栏施工阶段,预计6月底建成通车。“鹦哥溜索”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龙潭镇沿江村交界的金沙江上,距江面约260米,长约470米,有“亚洲第一高溜”之称。2015年11月,鹦哥大桥被列为国家“索改桥”工程开工建设。新建的“鹦哥溜索改桥”主桥与江面的垂直距离约200米,大桥全长385.5米,宽9米。目前,从茂租镇至鹦哥村的公路已建成,从白鹤滩水电站永久性大桥至鹦哥村的公路正在建设中,待鹦哥大桥正式通车后,村民再也不用溜索出行,这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
(2)小明要把上面的新闻介绍给同学,又搜集了一些材料,整理时发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云南昭通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地处乌蒙山区,对面是大凉山,山下是金沙江。【甲】由于过去不通公路,使村民出行得沿着悬崖走到山下,坐船渡过金沙江,再从江边爬到对岸公路上。1998年,村里几户人家合伙修建了溜索。它除了独特的设计外,所处的高度达到了260米,宽470米,不仅是金沙江上最高的溜索,也是亚洲最高溜索。开始主要依靠人力推,后来村里通了电,溜索用上了电动机。因经济发展落后,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乙】如今,村里只剩下不足400多人,大都为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孩子。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缺少主语的问题,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亮和爸爸看到这则新闻后,分别写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上联:溜索细钢绳彰拼搏力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路通村寨产业兴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9. 漫话溜索
①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山高谷深、水势险急处,往往可见以铁索、藤索或篾索联系两岸的桥,这种桥,即所谓“溜索”,因它以铁索、藤索或篾连系两岸,也称“索桥”。
②横断山河谷,水流湍急,岸壁陡峭,雨季河水猛涨,船和竹筏都难以渡江。于是,各式各样的索桥便成了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溜索,古人称“撞”。《茂州志》中“悬撞度索”和《蜀中广记》中“度索寻撞之桥”等记载,都是先民们对溜索的描述。
④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直到如今,在怒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还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是:当初,沿江种族民众在两岸各选一个臂力很好的精壮男子,在钓鱼线上各拴一石头,两岸对抛,一旦拴着石头的两条钓鱼线在江中相钩连缠绕,就由其中一方把钓鱼线徐徐拉上岸,一方面固定钩连,一方面在鱼线上拴好又粗又结实的藤绳,再由另一方徐徐拉动,最后藤绳横贯两岸,并被固定在两岸的溜柱上,用木棍绞紧,即成溜索。这个传说反映了怒江沿岸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⑤解放前,怒江上没有桥梁,洪水季节,两岸人民相互往来和运输物资无一不靠溜索。那时的溜索,一般是用两根一头高一头低的竹篾索或藤索组成,再架上底兜,过溜时,人、马都得捆在底兜上,离岸时用力推一下,靠“滑梆”在溜索上滑行,有时,还得手脚并用,沿索攀援。常常有人因滑梆和溜索出事坠入江中。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两岸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首先将竹溜、藤溜换成了钢丝溜,有些溜索还配上了滑轮。与此同时,还沿江修通了公路,架起了不少吊桥,交通变得安全方便多了。
⑥如今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每隔一段都有一对钢质的溜索,一根溜过去,一根溜过来,都有坡度,过溜进既省力,又迅速。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十来岁的小孩大多会过溜。有些靠近村庄的溜索,逢年过节,人们还把它当作游戏的工具,你溜过来,我溜过去,欢声笑语,别有一番风趣。
(1) 文章具体说明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引用怒江沿岸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你认为溜索将来还有无保留的必要?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二十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儿,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四十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知道他有多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儿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他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开起了一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儿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儿,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桑伯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屏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儿,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儿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家具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经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已有点儿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把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把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 分析下列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1)“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味下面的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有三种考查学生类型:音误、调误、音调全误。
【解答】
A项中的“瞟”应读piǎo。故A错误。
C项中的“桓”应读huán。故C错误。
D项中的“颈”应读gěng。故D错误。
B正确。
故选B。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书写正误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解答】
A.“仓茫”应为“苍茫”。故A项有错别字。
B.没有错别字。
C.“无精打彩”应为“无精打采”。故C项有错别字。
D.“争辨”应为“争辩”,“断碧残垣”应为“断壁残垣”。故D项有错别字。
故选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C项,使用正确,“千钧之力”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A项,对象误用,“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此处用于形容小说情节,不恰当。B项,不合语境,“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D项,语法错误,“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这个词语后不能带宾语。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A项句子搭配不当,应将“发扬”改为“发挥”;B项句子成分赘余,应删去“约”或“左右”;D项句子语序不当,应将“全国人民的教师”和“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调换位置。C项句子没有语病,故选C。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提炼出题干的主要信息,找出与原文一致的内容,做出判断。
【解答】
ABC项表述正确。
D项是用比喻写出了马帮的密集和流动的缓慢。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A
【解析】“懒懒”表现了首领的镇定从容、胸有成竹。
7.【答案】【示例】①梦想不仅是个体性的 ②我们就越要有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①句与后面“还应该是群体性的”是递进关系,后面强调的是“群体性”,这里应该强调“个体性”,叙述的对象是“梦想”,可填“梦想不仅是个体性的”。②句后面说梦想的作用,前面是“越是社会有病”,这里也应用相似的表达方式,强调要“有梦想”,可填“我们就越要有梦想”。
8.【答案】(1)【示例】“鹦哥溜索改桥”主体工程完工
(2)①删去“由于”或“使” ②删去“多”
(3)【示例】改桥宽车道通致富路 桥连两岸福气旺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拟写新闻标题可以从新闻的导语中提取信息。
(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由于”或“使”。②“不足400人”和“400多人”矛盾,应删去“多”。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对联的能力。注意上联的结构,内容上要表现溜索改桥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9.【答案】【小题1】本文说明了什么是溜索、溜索的用途、溜索的建造、解放前后溜索的变化和使用情况。
【小题2】表明溜索的历史久远,说明了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增添了文章趣味性,反映了怒江沿岸种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小题3】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抓住主要信息,准确概括。通读全文,可以看出 本文说明了什么是溜索、溜索的用途、溜索的建造、解放前后溜索的变化和使用情况。
2.
此题考查学生对引用材料作用的理解能力。文章中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诗句、故事等,从内容上来说,主要为了突出某个特点或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而从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除此之外,还有增强文章的文采的作用。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文章引用怒江沿岸的传说, 表明溜索的历史久远,说明了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增添了文章趣味性,反映了怒江沿岸种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3.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对全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问题做出正确回答,答题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态度明确,理由充分即可。
10.【答案】【小题1】(1)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2)桑伯对自己使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感到失落和痛心。
【小题2】 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但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小题3】 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了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技术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小题4】 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工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解析】1. 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联系人物的言行等做综合的分析。因为人物的心理往往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因此借助这些描写,结合故事情节往往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语境可知,(1)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2)桑伯对自己使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感到失落和痛心。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读懂文章,再找出关键的语段,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 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但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3.此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可以从句式和重点词语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句式(重点词语)+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如这个句子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了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技术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4.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需统观全文,桑伯手艺高超,文章结尾却说檀木靠椅是他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可见他没再从事木工活儿,引出人们对传统手艺人生存状态的思考;陶家二小子“嫌爸做的家具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引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前途和价值的思考;由陶子树的话可知理发活儿不多,不见补锅匠的影儿,箍桶匠把担子扔进苕溪,这些和结尾“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