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0 15:1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礼记二则》
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嘉肴(yáo) 不知其旨(zhǐ) B. 兑命(duì) 教学相长(zhǎng)
C. 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yǔ) D. 矜寡(jīn) 讲信修睦(mù)
2.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不知其旨也(味美) 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B. 教然后知困(困难)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
C. 选贤与能(指才干出众)讲信修睦(培养)
D. 男有分(职分,职守) 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 弗学,不知其善也 D. 处处志之
4. 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 《齐谐》者,志怪者也。 B.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我知之濠上也。
5.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B. 选贤与能
C.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 虽有至道
6.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 盗窃乱贼而不作
C. 故曰:教学相长也 D. 货恶其弃于地也
7.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B.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所以,外面的住户就不用关大门了
8.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出自战国时期法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庄子》。
B.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提出的八条目。
C. “年”在甲骨文中写作,表示一个人扛着成熟的庄稼,最初是“丰收、收获”的意思。
D. 儒家经典《礼记》中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思,名为“大同”。
二、默写
9. 直接型默写
(1)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独子其子。
(4)使老有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幼有所长。
(5)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为己。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 默写。
(1)是故 ,教然后知困。
(2)选贤与能, 。
(3)《礼记》中说:“虽有嘉肴, , 。”中国古代诗歌的盛宴,唯有用心学习、潜心吟咏,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珍馐至味。
(4)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大道之行也》中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 。
三、综合性学习
11. 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
(1)【传播礼仪】学校团委将邀请礼仪文化专家在学校礼堂做关于“中国礼文化与个人素养”的讲座,小齐代校团委拟写了一则通知,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按提示修改。
通知 各位同学: 我校将于本周五下午三点邀请礼仪文化专家来校进行“中国礼文化与个人素养”的主题讲座,请大家按时参加。 此致 敬礼 ××中学团委 2021年5月24日
①通知内容上存在一处缺漏,应补上______________。
②通知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寻礼仪】阅读下面的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礼仪的两个特点。(每个特点限用四字回答)
材料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记录礼仪制度的书籍。书中这样说:“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自打猎,但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古籍《养蒙便读》也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礼记》中还记载:“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就是说交往时要对等,只有单方面的行为,就不算有礼,所以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3)【践行礼仪】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请根据语境,补写出小芳说话的内容。
小明:都什么年代了,传统礼文化就是一堆糟粕,我可不想被它们束缚。
小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红:是呀,小明,我也认为应当传承礼文化,尤其是其中积极的部分。
文言文阅读
12.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节选自《学记》)
(1)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3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 翻译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研读下列两组句子,完成题目。
(1)说说上面每组句子的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说说类比在说理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文“ 教学相长也”,乙文“ 教学为先”,这里的“教学”意思是否一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女有归          归: ______
②鳏、寡、孤、独、废疾者 孤: ______
③故制礼义以分之 故: ______
④以养人之欲 以: 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B项,兑命(yuè)。C项,选贤与能(jǔ)。D项,矜寡(guān)。
2.【答案】B
【解析】 困:困惑。
3.【答案】C
【解析】A项“亲”“子”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B项“老”“壮”“幼”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D项“志”是名词用作动词。
4.【答案】D
【解析】略
5.【答案】D
【解析】A项第一个“学”同“敩”,教导;B项“与”同“举”,推举;C项“矜”同“鳏”,老而无妻。
6.【答案】D
【解析】本题运用【古今异义词分析法】。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①词义转移,即古代表示某个意义的词,现在表示另外的意义了。如“恨”,古义为遗憾,今义为仇恨。②词义扩大,即指同一个词,现在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广泛。如“河”,原来特指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河流。③词义缩小,即指某个词在古代所表示的意义比现在广泛。如“谷”,古代泛指粮食作物,现在指稻子或谷子。④感彩变化。另外,辨别古今词义还要注意古代合成词的雏形和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差别。A项“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项“贼”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盗贼;C项“长”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D项“恶”古今义都有厌恶,憎恨的意思。
7.【答案】D
【解析】 正确的翻译是: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8.【答案】A
【解析】《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9.【答案】(1)天下为公
(2)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
(4)壮有所用
(5)不必藏于己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7) 是故谋闭而不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词名句的能力。复习古诗词名句,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词名篇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题。这里应注意的“睦”的书写。
10.【答案】学然后知不足
讲信修睦
弗食
不知其旨也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解析】略
11.【答案】(1)①讲座的具体地点
②删去“此致”“敬礼”
(2)①尊敬老人(或:敬重长者) ②礼尚往来
(3)示例:小明,传统礼文化不全是糟粕,其中蕴藏着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等都大有益处。我们应当有所选择地传承,可不能全盘否定啊。(符合语境,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略
12.【答案】【小题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小题2】(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小题3】(1)对偶,使文章语言匀称,结构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2)能更浅显形象地理解事物,让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小题4】不一样,“教学相长也”中的“教学”是教与学的意思,强调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为先”的“教学”是教育的意思,是“建国君民”的方式,所以不一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弄懂大意。断句总则: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故停顿应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翻译时要注意“自反”“是故”的解释。
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首先要读懂原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常见标志性词语进行分析判断。考前做适当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阅读原句可知,句子运用对偶,使文章语言匀称,结构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2)本题考查学生对类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类比论证的作用是: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阅读原文,本题答案示例如下:文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能更浅显形象地理解事物,让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词语的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具体语境,品析词语的含义。阅读原文可知,甲乙两文中的“教学”意思不一样,“教学相长也”中的“教学”是教与学的意思,强调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为先”的“教学”是教育的意思,是“建国君民”的方式,所以不一样。
13.【答案】(1)①女子出嫁;②幼而无父;③所以;④来。
(2)①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②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②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孤:幼而无父;③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故:所以;④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以:来。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重点词语:终:善终;用:发挥才能;长:成长。句子翻译为: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②重点词语:欲:欲望;穷:满足;屈:枯竭。句子翻译为: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分析概括即可。第一空的相关信息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就是: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乙文根据选文的第一句话“礼起于何也”可知,主要是讲述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分析概括即可。相关信息为“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概括出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