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
1344年 17岁 父母长兄死于疾疫。出家为僧,游方乞讨
1352年 25岁 投入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
1356年 29岁 占领集庆(今南京),受龙凤大宋政权官爵,任江南行省平章
1361年 34岁 被封为吴国公
1364年 37岁 自立为吴王
1368年 41岁 称帝,建立明朝
朱元璋
猜猜他是谁?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__________
课标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醉太平小令》
思考:材料说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
元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引发农民起义。
一、明朝的建立
建立者:_________即________
朝代:
时间:
都城:___________即今南京
贡献:
朱元璋
明朝
1368年
应天府
明太祖
1、背景
2、概况
推翻元朝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你从下图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明朝疆域图(1433年)
1421年,明成祖迁都到北京。
诸位爱卿,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啊?咱们可得好好合计合计,可不能走上元朝的老路啊。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材料一:明初一段时间曾沿袭元代行省制度,但元代行省统辖军民,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材料二: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元史·百官志》
1.政治上:
地方措施
1.取消行省,设立三司
布政使司——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政
中央
2.分封诸子为王,
驻守各地
作用:使行省权利分散;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明太祖分封诸王略图
胡惟庸进左丞相。...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官员的升降),或不奏径行(直接执行)。
——《明史·胡惟庸传》
元朝以来,丞相专权,威胁皇权,朕寝食难安啊!
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丞相权力过大?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中央措施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丞相制度 中书省
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1.政治上: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防止朝臣专权,强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秦 朝
唐 朝
明 朝
群相
废相
独相
秦代到明代丞相制度的演变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李斯:中国古代第一个丞相
胡惟庸:中国古代最后一个丞相
从中国古代官制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强化。
措施: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皇帝
前军
都督府
后军
都督府
左军
都督府
右军
都督府
中军
都督府
兵部
只有统兵权
只有发兵权
2.军事上:
作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 吃的什么菜 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 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历史小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明太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由皇帝侍卫亲军组成。
2.明成祖设立东厂,合称“厂卫”。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职能
锦衣卫印
锦衣腰牌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思考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的影响?
影响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利
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同时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
弊
雏形
确立
发展
完善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正式确立科举制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完善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明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甲乙两人同是明朝的考生,你觉得谁会高中状元呢
甲:我严格按着《四书集注》上的观点来答题。
乙:我要别出心裁,创新观点。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范围:
答题观点:
文体特点: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 “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理解,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被录取
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被称为八股文,明朝在科举考试中用八股文来选拔官员的这种形式叫“八股取士” 。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举子看榜图
江南贡院科举考场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时期 45(件) 28 62﹪
隋唐时期 45(件) 32 71 ﹪
宋元时期 67(件) 38 57 ﹪
明清时期 472(件) 19 4 ﹪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八股取士的影响
消极影响:
1、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2、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 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积极影响:
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明朝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品种。
玉
米
甘
薯
向
日
葵
马
铃
薯
花
生
1.农业上:
四、经济的发展
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苏
绣
明
代
青
花
扁
壶
2.手工业上:
明朝商业发达,出现了全国性的商业城市,
如______、_______,也出现了著名的商帮,如
山西的______、安徽的______。
北京
南京
晋商
徽商
【百科链接】
商帮: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3.商业上:
北京城《皇都积胜图》
《南都繁会景物图》
徽商,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废丞相和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废行中书省
皇 帝
群臣
人民
知识分子
地方
中央
明朝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按察司
布政司
都指挥使司
八股取士
厂卫特务机构
农业、手工业、
商业
军事
大都督府和兵部
1.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创设和废除分别是( )
A.秦朝和明朝 B.汉朝和明朝 C.秦朝和清朝 D.唐朝和清朝
A
2.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控制军队 B. 强化皇权 C. 钳制思想 D. 改革科举
B
提升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隋唐的科举制 B.明朝的八股取士
C. 明朝的厂卫制度 D.清朝的“文字
4.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有(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小麦 ④花生
A.①②④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