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榕江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榕江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9 22:16:59

文档简介

榕江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课文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直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字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
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字流变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
材料二: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翻找大量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对“斯”“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对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求是精神的传承。
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文化。汉字有其严肃性,咬文嚼字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一场“斯”“是”之辩,恰是求“是”之辩。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论辩之中,自有真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之中,如人教版与冀教版就不同。
B.同一篇文献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在不同的典籍中有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C.人类语言若沦为只能识别却不能运用的语言,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价值的可悲境界。
D.文字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李海峰认为“是人”是谬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人”或“斯人”,都是中华语言经历了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
B.语言文字在变化,许多词语也在变化,而“是人”较之于“斯人”可能更具有发音便捷之优势。
C.语文老师总是要求古文学习“锱铢必较”,故对“斯”“是”的较真则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
D.网络传播中有很多以讹传讹的情况,《唐诗品汇》中竟把“黄河远上白云间”写成“黄砂直上白云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有些版本将秦观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写成“无力蔷薇卧晚枝”。
B.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很多古籍写的是“床前看月光”。
C.贾岛《题李凝幽居》,先作“僧推月下门”,后改为“僧敲月下门”。
D.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有的作“惊涛裂岸”。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概括“斯”与“是”之争的原因。(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安安的吊脚楼
林盛青
星期五下午最后一节课是美术。老师让画花鸟。安安从文具盒里拿出水彩笔,俯在桌上专心致志地画起来。站在讲台上,留着齐耳短发的女老师,朝着安安大声说,安安,不要又画你的破吊脚楼。女老师的话,安安懂,全班同学都懂,因为,每次不管老师布置画什么,安安都只画吊脚楼。
安安画的吊脚楼,是有楼有窗的那种。一楼是煮饭、吃饭和爷爷住的地方。煮饭的灶头是石头砌的,上面安着一口大铁锅。饭桌是方板做的四方桌,四根长板凳,围桌而放。坐在桌边的人,安安有时画四个,有时画三个,有时画两个,最少时画一个。画四个的时候,就是爷爷、爸爸、妈妈、他自己都在。画三个的时候,是妈妈不在。画两个的时候,是爸爸妈妈都不在。画一个的时候,就是只有爷爷一人在。这得依他心情而定。次数画得最多的,是三个人在。不在的妈妈,他不知道能不能回来。这次,安安在餐桌周围画的又是三个人。画完最后一笔,一滴凄凉的泪从他眼眶里冒出来,落在了图画本上。他又想妈妈了。
至今,安安也没有见过他妈妈。从能走会说起,安安就问他爷爷,妈妈咋个还不回来?之前,安安爷爷无数次地告诉他,你妈妈和爸爸在广东打工,过年就回来。于是,安安就一年一年地盼,可怎么也盼不回来妈妈。去年,读四年级的安安问爷爷,是不是妈妈不要我了?他爷爷抹了一把泪说,你妈妈不是不要你,她要等你爸建了新房子才回来。安安扫了一眼歪歪斜斜的木房说,我们家不是有房子吗?安安爷爷叹息一声,说,你妈妈不喜好住老房子。安安问,那我妈妈喜欢住哪种房子?安安爷爷说,有楼的那种吊脚楼。安安就不吭声了。在水桶溪,有楼的那种吊脚楼,要有钱人家才建得起。
自打知道妈妈喜欢吊脚楼后,安安就开始在图画本上反反复复地画吊脚楼。
离开学校,没有了图画本,没有了彩色笔,安安画不成了,就用水桶溪边的鹅卵石垒。
自他从爷爷那里晓得,妈妈是因为住不上吊脚楼才离开水桶溪后,他除了在图画本上画吊脚楼,还在溪边用鹅卵石搭吊脚楼。在这里,他比在图画本上更用心,更卖力。因为用鹅卵石搭的吊脚楼,比图画本上的实在,不光过路的人看得见,妈妈要是回来,也看得见。
安安搭建的吊脚楼,全是用他捡来的鹅卵石垒的。许是走得急了点,安安走到他搭建的吊脚楼前,一屁股坐在了沙地上。看着面前的吊脚楼雏形,他脸上浮现出了一丝少有的笑意。
安安爸爸去年是在除夕那天傍晚回到水桶溪的。安安晓得爸爸要回来过年,而他更希望的是,妈妈也回来过年。最让他按捺不住的是,学校放寒假时他带回了那本画满了吊脚楼的图画本。他要告诉爸爸妈妈,那是他给他们建的吊脚楼。安安爸爸接过安安递给他的图画本时,疑惑地望着安安。安安也不多说,就那么一句,你个人儿望。安安爸爸就用他粗糙的手,翻开了图画本。他在看到第一页上的吊脚楼时,以为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有些心不在焉。翻到第二页时,见还是吊脚楼,他没耐心了,随手把图画本扔在了黑不溜秋的饭桌上。安安闷闷地拿起图画本,硬塞进他爸爸手里。安安爸爸有些恼,想发火,但没有发出来。安安爸爸平息心头的怒火后,再次翻看起安安的图画本来。他发现,安安的图画本不光一、二页画的是吊脚楼,整整一本图画本全都是画的吊脚楼。他的手越翻越慢,越翻越沉,最后那页,翻得尤其艰难,就像千万根钢针在刺他的手。翻看完安安的图画本,安安爸爸把目光投向安安爷爷。安安爷爷轻轻地说了一声,是我帮安安说的,他妈妈喜好吊脚楼。安安爸爸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撞击。他忽然明白了儿子画那么多吊脚楼的用意,眼泪就唰唰地滚落了下来。他缓缓放下手中的图画本,伸手把安安牵过来,先是泪眼迷蒙地看着,继而一把将安安紧紧地搂在怀里。
年过完了,安安爸爸又要去广东打工了。临走时,安安爸爸用手机给安安照了一张相。拍照的时候,
安安眼里,心里,脑子里,全是他想象中的妈妈,所以,照片上的安安一脸灿烂的笑容。儿子,明年我一
定把你妈妈找回来过年。这是安安爸爸对安安的承诺,也是安安爸爸说给安安的最后一句话。
安安记着爸爸的话,天天盼着明年的年早点来。
吊脚楼就要搭好了,安安在想,房间里不能空,爸爸妈妈那间里的大床、大柜子、大穿衣镜、衣架,一样不能少。还有,为了让妈妈高兴,他要把能背诵的课文和古诗,用普通话背给妈妈听。很多次,他在练习朗读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同样的一幅画来,他妈妈坐在吊脚楼窗前,他反背着双手站在妈妈面前,张大嘴巴,背诵着他练了无数次的高洪波的诗《我想》。
又到周五。美术课上,美术老师意外地发现,安安没有在图画本上画吊脚楼,安安画在图画本上,让美术老师感到意外的东西,是一张大床。那是安安心中要安放在爸爸妈妈房间的大床。画完床,他又画大柜子,大穿衣镜,还有衣架,这些物件都是要摆在爸爸妈妈房间里的。另外,煮饭的土灶、吃饭的方桌、爷爷的床、他自己的床,都要画。他早想好了,等放学回家,就把画好的大床、大衣柜、大穿衣镜、衣架、煮饭的土灶、吃饭的方桌、爷爷的床、他自己的床,按照图画本中吊脚楼里的摆设,——对应摆放在他搭建在溪边的吊脚楼里。
到了溪边,他跪在自己搭建的吊脚楼前,取出图画本,开始布置起来。图画本上画的摆设撕完了,安安松了一口气。绕着自己搭建的吊脚楼转了一圈后,他停在了临溪的那扇窗前。他出神地看着窗口,那个甜丝丝的声音又响了起来,安安,该背书了。安安说,妈妈,我背《我想》给你听。不等那个甜丝丝的回答,安安反背着手,背诵起来。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呵,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沉浸在朗诵中的安安,没有听到远处传来的惊涛轰鸣,更没有看到夹裹着树木、牛羊、家具的巨大山洪,几乎是眨眼间,上游暴发的山洪就把安安和他搭建的吊脚楼给卷走了。呛第一口水时,安安想呼喊妈妈,但是没能喊出来,凶猛浑浊的山洪堵住了他的嘴。在滔滔的山洪就要淹没他时,他看见一只手向他伸了过来。他认出了那是他妈妈的手......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爷爷的话中,可以得知安安的妈妈嫌弃家里歪歪斜斜的木房,只有家里建成了吊脚楼,她才有可能会回来。
B.安安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因为在周五的美术课上他只会画吊脚楼,也只画吊脚楼。
C.在爸爸回来后,安安把图画本给爸爸的用意在于他想要给爸爸看他画的吊脚楼,想要告诉爸爸他对妈妈的思念,想让爸爸把妈妈带回家。
D.笑是安安少有的表情,小说中两次描绘了安安的笑,每一次笑都与妈妈有关。安安“看着面前的吊脚楼雏形”笑了,原因是他成功搭建起了“吊脚楼”,他觉得妈妈回来有了希望。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老师是一个次要人物,文中多次提及周五的美术课,旨在通过描写女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侧面烘托安安的与众不同,使安安这一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
B.小说结尾部分引用了高洪波的诗《我想》,是安安为妈妈特意准备的惊喜,诗中的内容更是暗寓着安安
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C.小说中爸爸回家过年,“他的手越翻越慢,越翻越沉,最后那页,翻得尤其艰难,就像千万根钢针在刺
他的手”,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爸爸当时内心的触动与心情的沉重。
D.本文是一篇乡土小说,语言朴素自然,大量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位深切思念母亲的孩童形象,展现了一位普通孩童的拳拳赤子情,令人动容。
7.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文中多次提到“吊脚楼”有何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8.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时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众立季为沛公。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鸿门宴后,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兵败身死。天下大定,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B.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C.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D.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常有大度 度,然后知长短
B.还军霸上 晋军函陵
C.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沛公默然
D.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夫子哂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季仁厚好施,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概,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向往秦始皇出行时的大丈夫之举。
B.刘季约法三章,受民拥护。入关后他宣布法令,百姓们欢喜争送酒食劳军,他表示军中虽然缺粮但不
拿百姓的东西,于是更受拥护。
C.刘季善于纳谏,集思广益。他听取张良、樊哙等人的建议,封府库,还军霸上;“鸿门宴”中,他也听取属下建议,最后死里逃生。
D.刘季任人唯贤,知人善用。他在洛阳南宫设酒,宴请列侯将领时坦言,因为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自己才取得天下。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2)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综合本文及课文《鸿门宴》的内容,从项羽一方概括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4-15题。
望 雨
于谦
赤日行空暑气浮,炎风簸土几时休?
云霓久渴斯民望,廊庙当分圣主忧。
旱魃①剿除消暑气,神龙鼓舞起灵湫②。
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注]①魃:神话中的旱鬼。②灵湫:深潭,大水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烈日当头,暑气浮动,热风扬起灰尘,极为燥热,为后文创设情景。
B.颔联写土地严重干旱,百姓久盼甘霖,众臣应当为君王分忧,密切扣合诗题。
C.颈联描写想象中的场景,旱鬼被除,燥热的暑气消散,神龙从深潭跃起舞动。
D.全诗由无雨到盼雨、降雨,最后到颂雨,脉络分明,境界宏阔,展示了诗人的悲悯情怀。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 , 。”
(3)《登岳阳楼》中描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 , 。”
(4)《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是进一步抒发积郁于胸的堂堂正气,暗示出尽管屡遭谗害,环境险恶,但自己依然两袖清风,稳操航向。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他防病治病所奉行的 ① 。
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 a )。但中医并不主张过分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 b ),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而且身体内还需要另外的力量来消耗这些能量,这就是 ② 。
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主张“不妄劳作”。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 ③ ,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
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的健康状态息息相关。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
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 c )。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果人遭受精神刺激,往往会生病。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盲目攀比,心情长期不平衡,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孤独无依,诸如此类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信奉“仁者寿”,短命的人往往是作恶多端的人,长寿的人往往是与人为善的人,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句子,使语段完整连贯,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19.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中所用的引号的作用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主张“不妄劳作”
B.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
C.中国人信奉“仁者寿”,短命的人往往是作恶多端的人
D.张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0.名著阅读(3分)
《红楼梦》由“女娲炼石补天”开篇,顽石无材补天,下凡入世,故此书又名《 》;有空空道人阅得顽石之历事,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书名为《 》;又有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 》 。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一番对话: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世界上没有“不能”做到的事,只是你”不为”罢了。很多人常常都把”我不行””我不可以”和“我不能”挂在嘴上,可是,他们尝试过了吗?还是他们只是一味地把“不能”挂在嘴边,借着自己的“不能”去放纵自己的“不为”?常言道”小事不做,大事难成”。你都不肯给自己机会,以后怎么去成就你梦想中的大事业?学习也是一样的,学习根本就不是什么艰难的事,重点不在于能不能,只在于你肯不肯努力去做罢了。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榕江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D 2.A 3.C
4.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概括“斯”与“是”之争的原因。(6分)
【答案】①中华文化文脉悠长,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②《孟子》在后世不断地被人们广泛应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是语言流变的产物。③“斯人”获得大众青睐,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④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
5.B 6.C
7.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文中多次提到“吊脚楼”有何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丰富文章的内容,暗示安安的生活环境,家境不好。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特色建筑,暗示了安安所处的地域环境,民风淳朴,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且由“在水桶溪,有楼的那种吊脚楼,要有钱人家才建得起"可以得知安安家境贫困。②吊脚楼是本文的线索。它反复出现,串联了安安在美术课画吊脚楼、在水桶溪边搭吊脚楼等多个情节,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刻画了思念妈妈、等待妈妈回家的孩童形象。吊脚楼是安安妈妈回家的希望,更是安安思念妈妈的载体,升华了文章主题。
8.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艺术效果。(6分)
【答案】①小说以山洪暴发卷走“吊脚楼”和安安,以及安安在洪水中认出妈妈的手结束全文,与上文的情节形成反差,出人意料,与“欧 亨利"式结尾有相似之处;②这样突然的结尾使上文平淡、温馨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小说的可读性;③自从安安知道妈妈离开家的原因后,吊脚楼便成了安安的执念,为此他还在水桶溪边搭建了“吊脚楼”,为下文山洪来袭埋下了伏笔,结局也在情理之中,情节更显合理、严谨;④文章在安安认出妈妈的手后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答案】9.D 10.B 11.B
(1)秦人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犒劳士兵。
(2)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
13.综合本文及课文《鸿门宴》的内容,从项羽一方概括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6分)
【答案】恃勇骄横,为人残暴。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不能和手下人同利。优柔寡断、有勇无谋、任人唯亲、轻狂自大,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
参考译文:
高祖,沛郡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态度大方豪爽。平常有远大的抱负,不跟老百姓一样做生产之事。高祖曾经到咸阳服徭役,随意观看,看到了秦皇帝,长叹道:“唉,大丈夫应当像这样!”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人在蕲县起义,到陈地自立为王,建号为“张楚”。很多郡县的人都把他们的官长杀死后响应陈涉。这时候刘季的部下已发展到近百人了。于是就拥立刘季为沛公。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让他们率军北救赵国。同时命沛公率军西进,进攻关中。和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做王。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就先于诸侯军到达霸上。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谏,于是登记秦的官吏、百姓的姓名,查封官府金库,退回来驻军霸上。召来各县父老豪杰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秦人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犒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鸿门宴后,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坏的。秦朝百姓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五年,高祖和诸侯的军队共同攻击楚军,与项羽决胜于垓下。项羽兵败身死,天下大定,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各位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情况。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然而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他,有才能的就怀疑他;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14.D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答案】诗歌塑造了忠君爱民的良臣形象。面对炎热干旱,诗人体察百姓盼雨之心,关心民生疾苦。他深知在朝廷的职责是为君主分忧,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他想象引来银河之水化作九州甘霖,有福泽苍生的博爱情怀。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4)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答案】①金科玉律 ②过犹不及 ③入不敷出(其他近义成语或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句子,使语段完整连贯,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答案】a.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b.主张适度获取能量 c.保持精神的平衡(每句1分,字数合格、文字通顺各 1 分)
19.D.前三项表强调,D 项表引用。
20.《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