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共8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代诗歌五首(精品课件)(共8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0 15:23: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82张PPT)
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重点)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难点)
3.感悟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重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素养)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的诗歌均为古体诗。但唐朝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来看,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新课导入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听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诵读经典
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时间无休无止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指后世的贤明君主。
时间角度(前、后)
感悟诗情
这两句诗写了时间的长河无尽,而诗人自己的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时空角度(天、地)。在无限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面对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的境遇,诗人心生感慨,悲伤落泪。
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诗人当时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贬,眼看报国宏愿化为泡影,登上这座古时招纳贤士的幽州台,却不见贤君,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悲伤心理和对贤明君王的渴盼,也流露出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诗中描绘了空旷辽阔的意境,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地茫茫、岁月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广漠的空间与无尽的时间,衬托出人的渺小、孤单、无力和生命的短暂。诗人想到自己不受重用的境遇,于是怀才不遇的苦闷,时不我待的焦灼、痛苦涌上心头。
诗人一心报国,却接连受挫,一直得不到重用,面对无尽的空间与时间,感受到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哲理。
诗人在这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之间,对生命产生了什么思考?结合诗人的经历,体味诗中的哲理。
《登幽州台歌》通过宏大的事物来衬托人的孤单渺小,表现诗人的孤独、悲伤之情,进而产生生命短暂、人生有限的思考。这首哲理诗,采用融理入情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情怀。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大有“汉魏风骨”。
课堂小结
俯仰古今
登台远眺
时间悠悠
空间辽阔
(寂寞、苦闷)
登幽州台歌 
板书设计
望 岳
杜 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五岳之首的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山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墨客被泰山所吸引,纷至沓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留下了许多诗文名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看看杜甫游览泰山后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新课导入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望岳》《登高》 以及“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首描写的是东岳泰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是诗人漫游途经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那种蓬勃的朝气。
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听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本诗是一首五言古诗,从句式方面看,五言古诗一般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本诗的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诵读经典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有朝一日,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雄伟高大、神奇秀丽
感悟诗情
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远望)
颔联: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近望)
诗题叫《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都是写“望”字,并且角度有别。你能说说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颈联:望到了泰山中云涌云翻时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林的景象。(细望)
尾联:想象登上泰山顶峰,将四周群山看遍之景。(想象)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再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上泰山顶峰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串,“望”字是全诗的线索。
钟——“钟”是聚集之意,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从侧面体现出泰山风景的神奇秀丽。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中的“钟”“割”二字用得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割——“割”字化静为动,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南山北昏晓分明的画面,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遮天蔽日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反映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之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尾联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
它告诉我们: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这样不但能望得远,而且可以俯视一切。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积极进取。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的杜甫。
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
《望岳》中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课堂小结
望 岳
敢攀顶峰
不怕困难
远望
近望
细望
想象

结构梳理
登飞来峰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遒劲清新。他的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本诗写于作者30岁时,皇佑二年(1050年)夏,是作者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精读细研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听说。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形容塔高。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译文】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暗喻奸佞的小人。
因为。
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最高处。
精读细研
1.从写作手法角度,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侧面衬托出古塔之高,直入云霄。这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精读细研
2.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诗人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为什么?
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诗人构思的精深。
3.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及个人经历思考,《登飞来峰》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精读细研
这里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出了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4.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第一、二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四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合作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相同 不同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合作探究
2.《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表达了诗人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登飞来峰》中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写作特色
诗歌的前两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及其对前途的满怀信心,奠定了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富含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第四句比喻找到了正确的观察点,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浮云遮望眼”一句用典。据考证,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诬陷,挑拨君臣关系,让皇帝受到蒙蔽。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也写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他说:因为我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视线。表现出诗人作为一个变革家的广阔胸襟和昂扬精神。
写作特色
运用典故,巧妙隐喻。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写景
议论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云遮眼——站得高、看得远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高瞻远瞩
胸怀抱负
拓展探究
拓展阅读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王安石
第二课时
前面我们学习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望岳》,还品味了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再一起去领略一番古诗的美吧。
游山西村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在这些诗中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的“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精读细研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备足鸡肉、猪肉款待客人。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小猪,这里指猪肉。
不要。
腊月所酿的酒。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读细研
【译文】山峦重叠,溪水曲折,似乎让人怀疑前无路径,不料柳暗花明之处豁然开朗,村舍俨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怀疑。
暗淡。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着箫,打着鼓。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精读细研
【译文】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古时的风气仍然保存着。
精读细研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如果。
趁着月明来闲游。
拄着。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译文】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的门。
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热情好客的村民、优美的景色和淳朴的风土人情。
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精读细研
合作探究
1.说说《游山西村》的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尾联是全诗的总结,写主人殷勤、客人留恋。这不仅说明了诗人与当地村民相处得非常愉快、融洽,也充分表露出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合作探究
2.《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家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写作特色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只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却自然成趣。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段——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受到热情款待,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古朴民风,末写游村之感。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串,把秀丽山村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乡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中,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这首诗立意新巧,于白描中见意蕴。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农家——丰年足食
村外——景色优美
村内——民风古朴
希望——随时做客
喜庆欢悦
无限向往
己亥杂诗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龚自珍 (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他所作的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有《定盦文集》等,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己亥年,时年48岁的作者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的途中共写成了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大声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精读细研
【译文】满怀离愁正对着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无限。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指诗人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东方故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
【译文】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滋养新枝香花。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合作探究
1.再读诗歌,说说诗中写了哪几种心境。
离别的忧伤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和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3.诗中写“浩荡离愁白日斜”,说说诗人为何而“愁”。
离愁:诗人离开京城,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他为国家的命运而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而忧愁。
合作探究
4.学完全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说一说,并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合作探究
以“落红”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虽然已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己亥杂诗》(其五) 抒发了作者辞官离京时复杂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写作特色
诗的前两句既抒情又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
本诗构思新颖奇特,诗人以花自喻,一改历代文人对花落泪、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献身护花、育花的精神,从而表明自己虽离开朝廷,但愿为国家、社会、人民献身的精神。这样的构思,使该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格调,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写作特色
构思新颖奇特。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
表明心志
甘心奉献
抒情叙事
化泥护花
离愁别绪,浩荡难禁
海角天涯,断肠人愁
移情于物
课堂检测
(1)自缘身在最高层(      )
(2)莫笑农家腊酒浑(      )
(3)从今若许闲乘月(      )
(4)落红不是无情物(      )
因为
不要
如果
落花
1.解释下列句中画横线的字词。
(1)      ,自缘身在最高层。
(2)山重水复疑无路,        。
(3)      ,阴阳割昏晓。
(4)浩荡离愁白日斜,        。
不畏浮云遮望眼
柳暗花明又一村
造化钟神秀
吟鞭东指即天涯
课堂检测
2.根据原文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