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 文从字顺(精品课件)(共7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 文从字顺(精品课件)(共7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0 15:2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7张PPT)
写作 文从字顺
第1课时
第2课时
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对我很关心,但是要求很严
格。有一次,我的数学考了95分,妈妈就很耐心地给我讲错在哪里,她讲得非常细致,我听得明明白白。妈妈把家里的活全承担下来了,让我一丝不苟地专心学习,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的。
这段文字有什么问题?
我们平时写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这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是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写作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并运用于写作实践。(重点)
2.培养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学会修改文章,提高文从字顺的能力。(难点)
3.培养自身理清思路、连贯表达的能力,养成自觉读书、修改文章的习惯。(素养)
什么叫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顺:通顺,指文章通顺。
文从字顺是指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通顺流畅。它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作者驾驭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整体感知
写作指导
下面这篇写景随笔,大家的评价优劣不等,有的认为写得好,有的认为写得不好。帮着评一评,说说你的看法。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时光静寂,岁月清浅,我拈一颗素心,在春日的暖阳中瞭望。当指尖划过岁月,拨动心弦上的点滴温情,便如漫天的霓裳,在素色的年华里,安然握住属于我的那份爱。
那是一个周末,放学回家,路过池塘的时候,有什么轻柔的东西拂到脸上,细细的,是什么?放慢脚步,抬头一看,原来是杨柳的枝条。放眼望去,哇!原来池塘边栽了不少杨柳呢。枝条真美啊,每
一条都那么细,绕到手指上,凉凉的。顺着河岸往前数,水边共有五六棵柳树,在微风的轻抚下,柳条垂下,水下的倒影更加青翠。向远处望去,只见红彤彤的夕阳,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色彩竟然浓得像化不开似的。池塘的那边,一群不知谁家的鸭子在嬉戏。它们有时把脖子伸进水里喝水,有的在水中捕鱼,有的你追我赶地在池塘中比赛谁游得快,谁游得远。
真是美不胜收啊!我享受地侧过脸,在缱绻潋滟的时光中,我站在池塘边,久久不愿离去。
这篇随笔作者描绘了生活中的美景,文笔优美,但语言表达不准确,文从字顺上有欠缺。
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文从字顺。什么是文从字顺?怎样做到文从字顺?默读教材上的知识短文《文从字顺》,在文中勾画出相关信息。
文从字顺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要做到文从字顺,首先,语句表达要准确;其次,语句间要连贯;最后,写完后读一读,看是否拗口、含混、不顺畅,并进行相应修改。
习得方法
语句表达要准确,主要体现在用词上,如句子中的词语使用是否恰当、是否会产生歧义等。从用词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说说这四个句子表达是否妥当。
一位胖得像肥猪一样的阿姨挤上了车。(“胖得像肥猪”带有贬义色彩,用词不恰当)
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了圆明园。(“烧毁”与“洗劫”词序不当,不符合事情的先后顺序)
学习准确表达
三个学校的领导来开会。(是“三所学校的领导”还是“一个学校的三个领导”,表意不清,有歧义)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转动,我将在人生的森林中迷失方向。(“转动”与前面的“火焰”搭配不当)
根据对以上句子的分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修改,使句子用词恰当,表意明确。
一位胖胖的阿姨挤上了车。(注意分寸,恰当用词)
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调整词序,表达清晰)
学校的三个领导来开会。(消除歧义,表意明确)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的世界不再温暖,我将在人生的森林中迷失方向。(注意词义,搭配恰当)
从这些句子表达中,你发现怎样可以做到用词恰当,表意明确?
方法1
①辨析词义,搭配恰当;
②合理安排词序,表意清晰;
③注意词语的情感色彩,恰当用词;
④消除歧义,表意明确。
学习连贯表达
朗读下面这段文字,分析句子表达是否连贯。
门前是一条河,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佛。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
“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没有紧承前面的“河”来讲,内容不连贯,而且主语是景物,不是像其余句子以地点为主语,没有保持统一话题“河边有什么景物”;空间顺序混乱,句序不合理;“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与其余句子的句式不一致。
根据空间转移顺序的连贯性,运用正确的方法稍做修改。
门前是一条河,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佛。[按照从外到里的空间顺序,安排句序;保持统一的叙述角度和句式“……(何处)是……(什么景物)”,前后内容连贯。]
通过对以上文段的分析与修改,你认为怎样才能使句子表达连贯,思路清晰?
方法2
①前后句式要有关联;
②保持话题统一,不要轻易改变主语;
③按照一定顺序描述,句序要合理;
④表述保持同一角度,使前后衔接。
实践演练
试着采用以上两种方法,从词语和语句的角度来修改前面的写景随笔,使之表达准确、连贯,文从字顺。
(1)恰当用词,准确表达:
①“拈一颗素心”,“拈”是用手取的意思,“心”怎么可以“拈”呢?属用词不当。
②“便如漫天的霓裳,在素色的年华里,安然握住属于我的那份爱”,“霓裳”指神仙的衣裳,衣裳不是人,怎么会“握”呢?
③既然已经“顺着河岸往前数”了,到底几棵一目了然,为什么还用概数“五六棵”呢?显然不准确。(删掉数字“五”或“六”)
④“缱绻”的意思是缠绵,可以用来形容时光;“潋滟”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用来形容时光,则有些牵强附会。而且两个词连用,有堆砌之嫌。(删掉“潋滟”)
(1)句子连贯,思路清楚:
①第2段写了一系列动作“路过池塘”“放慢脚步”“放眼望去”“顺着河岸往前数”“向远处望去”,竟然没有一个主语,到底是谁发生的这些动作?主语残缺,影响到内容的连贯性。(在“路过”前面加上“我”)
②第2段写景无序:一会儿写到近处,一会儿“放眼望去”;一会儿写近景,一会儿又“向远处望去”。(应该先写近景,由拂脸的枝条写到柳树再写倒影;然后写远景,写夕阳、鸭群。这样由近及远,更有条理)
③第3段结尾一句第二个“我”可以删去,前文已经有“我”了,这里可以承前省略;省略后,句子更流畅。
④第1段和第2段不连贯:第1段结尾写“安然握住属于我的那份爱”,这一句是对下文内容的定向,但第2段并没有写到“属于我的那份爱”。(应该删掉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
写文章,要追求文采,要抓住事物特点展开叙述,要结合语境进行准确的表达,还要注意句式、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行连贯地表达,努力做到文从字顺。
准确描摹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名作,是文从字顺方面的典范。我们以文中第6段为例,从词语与语句的角度分析,看看语段是如何做到文从字顺的。
(1)恰当用词,准确表达:
①花苞——紫色沉淀在每穗花的下面,而下面是待放的部分,所以是沉淀在花苞里。
②张满——盛开的花朵的形态是鼓鼓的,就像张满了的帆。
③舱——前句已将盛开的花比作帆,以“船”的结构来看,帆下就是舱,所以将下面待放的部分比作舱。
④忍俊不禁——用来修饰“笑容”,表现花的美好可爱,表达作者赏花时的愉悦心情。
(2)连贯表达,思路清晰:
①文章是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描写的,所以本段中先写“每一穗花”,再写“每一朵花”。
②因为首句说“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所以后面先写花朵盛开的情态,再写花朵含苞待放的情态。
③文段内容是展现紫藤萝之美。所以前面着重描摹紫藤萝之美,后面顺便写自己的感受与行动,以衬托紫藤萝之美。
根据以上分析,请同学们说说怎样做到文从字顺。
①抓住特点,准确表达:从形状、色彩、香气、声音、数量、神韵、动态变化等角度。
②按照顺序,连贯表达: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由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由远及近)。
③生动描写,突出特点:用修辞,加修饰(表示性质、颜色、状态的词语)。
④情景交融,围绕话题:描写人物的感受与言行,侧面烘托表达的内容。
试着用这些方法写一个写景状物的片段,力求语言表达准确、连贯。
写作实践一:选择你最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想好再下笔,注意语句的连贯、顺畅。不少于200字。
(1)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特别之处,如形状、色彩等。
(2)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描写景物的方法。
抒写情志
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与《一棵小桃树》都是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都是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摹来寄寓自己的情志。请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分析一下这两篇文章中“物”与“志”之间的联系。
《紫藤萝瀑布》从多种感官角度,描摹了紫藤萝的繁盛美丽与神采风韵。眼前的紫藤萝使作者联想到十多年前家门外紫藤萝的凋落,“繁盛”与“伶仃”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从紫藤萝的顽强生命力中,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一棵小桃树》叙写黄昏时分,作者坐在窗前看小桃树在狂风骤雨中顽强不屈、挣扎开花的情景。中间采用插叙的方式,回忆了小桃树艰难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借此抒写自己的情志、理想: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梦想。
《紫藤萝瀑布》:“物”与“志”的相似点是“生命的顽强不屈、美好永恒”。
《一棵小桃树》:“物”与“志”的相似点是“面对磨难,顽强斗争,不懈追求梦想”。
我们知道了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文章,要明确物与志之间的联系。请运用所学方法,完成“写作实践二”。
写作实践二:在“写作实践一”的基础上,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段扩写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①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的写法,想好按照什么顺序,从哪几个方面,写出景物什么样的特点。
②想好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后作业
继续进行片段扩写,并从用词准确,语句连贯,物与情、志的联系等角度,同桌互改。
查阅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文等,了解月亮的不同意蕴。
第2课时
一天,唐朝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突然,他想到了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对句中用“推”字还是“敲”字举棋不定。他想得正入神时,不小心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带到韩愈面前。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儿,说:“还是‘敲’字好。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咚咚地敲门,这个情景很美。”贾岛点头同意。后来,“推敲”便成为反复琢磨、斟酌的意思。
新课导入
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呢?
好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反复修改出来的。
升格训练
大文豪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修改是写作获得成功的必然环节,很多文学名家对此也深有感触。这些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向我们推荐了一种修改文章的好方法——朗读修改法。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你觉得大声朗读可以发现习作中的哪些问题?
如有些词语听起来不顺耳,有些句子读起来不顺口,有些段落缺少过渡,或前后意思重复,有些地方表达不清楚,有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欠妥,有些标点的运用不规范等,这些问题都能够在朗读中发现。
之前修改写景随笔,用的是默读修改法,这次换作朗读修改法,会不会有新的收获呢?请大家朗读病文,然后小组讨论:文中还有哪些用词不恰当、语句不连贯的地方,找出来并进行修改,使之文从字顺。
(1)“有什么轻柔的东西拂到脸上,细细的”,可以把“轻柔的”改成叠词“柔柔的”,放到后面,和“细细的”并列,这样读起来音律感要好些。
(2)“它们有时把脖子伸进水里喝水,有的在水中捕鱼,有的你追我赶地在池塘中比赛谁游得快,谁游得远”,这里分写鸭子各自的动作情态,第一个“有时”改成“有的”,这样排比更工整,语句更流畅。
(3)“在微风的轻抚下,柳条垂下,水下的倒影更加青翠”,一句话三个“下”,读来啰唆别扭,可以改成“在微风的轻抚下,柳条低垂,水中的倒影更加青翠”。
(4)“一群不知谁家的鸭子在嬉戏”,可以在“嬉戏”前添加一个拟声词“嘎嘎”,不仅绘形,而且绘声。
运用朗读修改法对“写作实践二”再次进行独立修改,同桌之间交流体会。
写作实践
广搜集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通过课外查阅描写月亮的诗文,请同学们说说月亮有哪些不同的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的意蕴十分丰富:幽美、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欢离合等等。
巧立意
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人们不同的思想情感。现在我们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请先说说你想通过写月表达什么情感、感悟或寄寓什么志趣、感慨。
“月亮”只是写作的缘起与媒介。可记叙月下之事,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对友情的珍惜;对古诗词名句如“月有阴晴圆缺”等的感悟……可描写月景,或抒发对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赞美之情,或寄托探索太空的理想……
精选材
虽天涯共明月,但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所想表达的情感或感悟也必然不一样。如果我们以《月亮》为题写一篇文章,我们该选择哪些材料,才能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呢?
可以描写不同环境下的月亮,如城市、乡村、田野、森林;描写特殊情境下的月亮,如元宵节、中秋节等特殊时节;描写不同心情时看到的月亮,如孤独、快乐、思念、悲伤;还可描写不同时期的月亮,如古代、现代,童年、少年……
明写法
明确了对象,确定了主题,也选好了材料,现在该如何把它写成一篇文从字顺的好文章呢?
以月亮为线索,进行连贯的叙述和描写,并展开联想与想象;或将抒情与议论结合,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
列提纲
根据确定的立意、构思、写法,列出写作提纲。根据讨论后的写作提纲,课后完成教材写作实践三。
总结存储
通过本次写作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写作要做到文从字顺,不仅要语句表达准确、连贯,还要推敲字句,反复进行修改。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通’?‘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
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从一般人讲,只用这么平淡的两句话就够了。这样的‘通’没有骄傲的文人所说的那样博大高深,所以是不论何人都可能达到的,并且是必须达到的。”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通”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文从字顺”,希望大家都能写出文从字顺的好文章。
文从字顺
用词恰当,表意明确句子连贯,思路清楚多朗读,多修改
写作 文从字顺
板书设计
一、选择你最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想好再下笔,注意语句的连贯、顺畅。不少于200字。
合作探究
文题展示
景或物
仔细审题
写法提示
选材依据
仔细读题,从题目看,本题要求围绕“景或物”写一个片段。
① 注意观察景或物的特别之处,如形状、色彩等。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或感觉器官来写。如描写某一种花的色彩,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也可以从味觉和视觉的角度来描写花的外形和香气等特点。
要选择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景或物来写,如你熟悉的一棵树、一种花。然后写出它们的成长经历,或者描写它们某一阶段的特征。注意描写的内容要符合景物的特点。
②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描写景物的方法。
合作探究
范文点评
近处看来,塘中只有几枝枯荷竖立着,光秃秃的,形影相吊。①
倏忽间,眼前闪过记忆中的那朵夏荷,一池绵延的绿云烘托出一朵半开的红莲②,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那美丽的红莲装饰了我多少个仲夏夜之梦。③
②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夏日荷花绰约的风姿。
③描写、抒情相结合,盛赞夏荷,为下文作铺垫。
①点题,表现了“我”低沉的情绪。
名师点评
文章细致地展现了枯荷的傲骨,回忆红莲夏日绰约的风姿,花残的寂寞和花盛的灿烂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色彩鲜明,富于质感。
范文点评
二、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将写景或状物的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合作探究
文题展示
扩写
仔细审题
选材依据
仔细读题,从题干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的扩写。
先确定写作内容,再仔细想一想,要抓住哪些方面进行扩写,要扩写哪些材料,如要描写最令你心动的一棵树、一朵花,这种景物可以是你在大自然当中看到的,也可以是你家里边的花草树木等。
然后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具体描写它的颜色、形状、气味等,接着按照一定的顺序,详细地介绍景物的特征,最后描述这种景物怎样触动了你的心灵,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写作提示
①写作时,语言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在叙述与描写时,要注意辨析同义词,准确把握题意,还要注意词语的感彩,恰当选用褒义词和贬义词,做到情感鲜明,语言得体,自然流露对所描写内容的感情。
②句子要连贯,思路要清楚,话题要保持统一,不能轻易改变语序,注意语句的条理,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准确地描写景物的特点,注意前后的衔接与呼应。写完后多修改几遍,力求做到文从字顺。
午后,带着考试失意的落寞,拖着久坐无力的双腿,我踽踽而行,来到小区的荷塘边。随意看一眼,见不到一丝生命的气息,肆虐的冬寒掐灭了一池冷水,只留下一片沉寂。①
近处看来,塘中只有几枝枯荷竖立着,光秃秃的,形影相吊。 ②
范文点评
①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失意的“心”看到了一片沉寂的景色。“掐灭”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冬寒的肆虐。
②点题,再次表现低沉的情绪。
枯 荷
范文点评
倏忽间,眼前闪过记忆中的那朵夏荷,一池绵延的绿云烘托出一朵半开的红莲③,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那美丽的红莲装饰了我多少个仲夏夜之梦。④
而眼前这茕茕孑立的枯荷自然更不能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相提并论了。我心灰意冷,正欲离去⑤, 却又看到一位
③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夏日荷花绰约的风姿。
④描写、抒情相结合,盛赞夏荷,为下文作铺垫。
⑤对比映衬中更显枯荷的冷寂,“我心灰意冷”,直抒胸臆。
范文点评
老人正在池塘边画着什么,好奇心驱使我凑上前去观看,那画纸上呈现的,不正是这一池枯荷吗?⑥
看着我一脸疑惑,老人笑着发话了:“孩子,你也喜欢荷花?”
我不解地嘟囔着:“不就是一池破败的荷么,有什么好赏的?” ⑦
⑦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凸显人物形象。
⑥文笔一转,引起下文。
听完这话,老人变得严肃起来,说道:“怎么说没有好赏的?你看那挺立的茎,无论风吹雨打,它总是挺直了腰杆,绝不弯折;看那枝头,尽管没有花朵点缀,却已有了点点新绿,即将生出新骨朵;再看那一个个莲蓬,它们日日朝向东方,时时盼着新春,并不死寂。⑧哪怕在这寒冷充斥的时节,荷也这般寻春盼春,不折不挠,用尽心力生长,何来无赏之说?”老人捋了捋胡子,又长叹道,“荷开之景固然美,但现在——花开之前努力生长的经历——才是最美的……”⑨
范文点评
⑧排比句彰显文采。
⑨借老人之口,揭示荷花给人们的精神启迪。人物语言生动,富有哲理。
范文点评
说完,他将视线转向前方,我顺着他的目光仔细看去,果然看见枯荷在寒风中摇晃,却也执着地竖立,枝头泛出点点青白的生机。我恍然间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多么浅薄,正如老人所说,花开的结果或许很美了,但为了花开而付出的努力、花开之前的过程才是最美的。盛夏绽开的荷花的确是美景,而美景凋零之后的那份追求与执着,才是荷花真正的灵魂。⑩
⑩议论抒情,展现“我”对老人所说的话的感悟。
范文点评
荷花能经受严冬的折磨,我就不能经受学业暂时失败的考验吗?枯荷能支撑盛开的梦想,我也能实现学业有成的辉煌。
经历挫折并不可怕,我也要在心底描绘出一幅最美的图画。
句式整齐,展现了“我”对老人所说的话的感悟。
照应开头,引人深思。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佳作。1.思路清晰。文章细致地展现了枯荷的傲骨,回忆红莲夏日绰约的风姿,花残的寂寞和花盛的灿烂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色彩鲜明,富于质感。借绘画老人之口,揭示出荷花的精神内涵,写出了枯荷对自己的启迪。2.首尾照应。全篇心理活动照应开篇时低沉的情绪,结尾处点题,水到渠成。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巧妙融合。
范文点评
三、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合作探究
文题展示
修改
仔细审题
选材依据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围绕“月亮”展开,重点写和“月亮”有关的内容。
选择和月亮有关的内容,可以单纯写自然界的月亮,也可以写由月亮展开的联想。
具体写作思路:先写真实的月亮,以引出后面的话题;列举一些古人描写月亮的句子和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这是重点),并且加以想象,充分描述仙人们的美好或冷寂的生活,最后以现实结尾。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写作提示
①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布局谋篇,可以安排一个清晰的结构。如采用横式结构写望月怀人,一种相思,两地离愁;也可以采用纵式结构,写嫦娥奔月的联想,嫦娥奔月带出了千古的梦想,人类几千年来做的梦,在一夜之间就要实现。
②在描写的过程中,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使文章语言清新自然。
范文点评
①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下的村庄、山川、田野比作玉雕,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
月  亮
我爱月亮,爱她的纯洁,爱她的永恒,爱她的神秘。 ①
中秋节来到了。为了看月出,傍晚的时候我早早儿地出门,等候月亮的身影出现在天边。
这时,天色逐渐暗下来了,大地笼罩着一片朦胧的夜色。月亮姑娘悄悄地露出了那圆圆的笑脸,俯视着辽阔的大地。村庄、山川、田野,好像一座逼真的玉雕,庄严而美丽。 ②
范文点评
奔腾一天的小河,在皎洁的月光下慢慢地流淌。晚风吹来,波光粼粼,就像无数小鱼在水面追逐、跳跃。河边沙滩上有许多人在那里乘凉,轻松而闲适,连歌声、笑声、说话声也像月亮那样轻柔、和谐。
月亮越升越高,已经爬上了楼顶。她俯视大地,把光辉挥洒。皓月当空,我眯起了双眼,确确实实看到了明月高悬中模模糊糊的景物。是山是水,是天空是云雾,还是我的影子
范文点评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③千百年来,月亮就这样默默地挂在天空中,是那样的无私,默默地奉献着,带给我们不断进行探索的神秘感。也许,月亮上蕴藏着无数藏满宝藏的山脉,正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③引用诗句,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
范文点评
啊,月亮!你是一条淙淙的溪流,时时刻刻为人们送去情感的活水;你是历代文人溺爱的孩子,使他们的文字千百年来一直年轻、灿烂。你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沧海桑田,高山平地。你丰富的阅历,你的饱含风霜之美,使世人永远有如面对得道的高僧可望而不可即。你的纯洁、永恒、神秘,永远得宠于时空的长河,赢得世人无限的眷恋与赞美。④
④结尾照应题目,深化中心,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
名师点评
文章开头以“爱月亮”直抒胸臆,点明主旨。接着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中秋节的月亮从刚刚出现到越升越高的情景,重点描写了月光下的村庄、山川、田野、小河,同时展开想象,描写想象中的月亮。结尾用比喻句表达了对月亮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范文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