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0张PPT)
海淀区2023届高三年级一模练习
高三语文 试卷讲评
2023年4月
文本梳理
能源高质量发展
材料一 概括
材料二 具体
能源的重要地位
我国能源供应稳步提高
未来能源需求持续增长
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策略
国和一号工程技术特点
国和一号工程产业创新
打造
产业链
开启能源发展新模式
(零碳、智慧、清洁)
能源调整产业结构的代表
(做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构建能源新发展格局)
开源
节流
煤炭工业升级
能源供给
增量
提高能科技水平
调整产业结构
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化石能源开采、利用
高效 绿色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我国能源现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D】 【2.93】
A.根据《报告》,2021年煤、油、气、电的产量均创历史新高。
B.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的特点直接导致能源进口量上升。
C.能源禀赋特征与环境、生态、气候等条件存在巨大矛盾。
D.可再生能源丰富,但也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特点。
【第2段】原煤产量41.3亿吨,创历史新高;原油产量1.99亿吨,连续三年稳定增长;天然气产量20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8%;电力生产全年新增发电量超过7500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
【第3段】我国能源消费增长依然较快, ……在全球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我国一度出现能源区域性、时段性供应紧张的情况。 ……如果我国能源进口依赖度和能效科技水平不变
【第4段】再加上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明显的问题,……,本世纪中叶我国很难有效提供如此巨大的能源产量来满足需求。
【第4段】在他看来,根据我国目前……的能源禀赋特征,再加上……,同时考虑水土气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全球气候变化等约束条件,本世纪中叶我国很难有效提供如此巨大的能源产量来满足需求。
【第5段】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由于可再生能源天生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
试题分析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2.78】
A.“国和一号”技术安全性高,工程建设周期短,供能经济、环保。
B.“国和一号”开启的能源发展模式是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代表。
C.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的“核能供热”项目可以满足山东省清洁供热的需求。
D.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的“海上风电”项目将对海洋资源进行立体化开发。
【第2段】节约标准煤约1889吨,减排二氧化碳5167吨。……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发生事故后系统自主处理,无须人工干预时间为72小时;建造周期仅56个月……
【第4段】山东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开启了……“零碳、智慧、综合”能源发展新模式。
【第5段】“国和一号”作为我国调整能源产业结构的代表……由此可见,做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5段】“核能供热”可满足威海市2700万平方米的供热需求,助力山东省清洁供暖产业发展。
【第5段】“海上风电”将打造……海洋资源立体化开发示范项目。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D】 【1.95】
A.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时,人均能耗将会上翻一倍。
B.在未来几年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将被新型能源取代。
C.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建设全方位体现了“开源、节流、升级”的战略。
D.能源结构转型不仅要强调能源质量,更要考虑能源数量和供需平衡等要素。(8715)
【材料一第3段】按照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假设人均能耗翻一倍……
【材料一第7段】鉴于我国能源禀赋特征,我们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材料一第7段】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尽快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着力推进化石能源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
【材料二第3段】产、学、研、用全产业链实现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
能源结构转型——能源产业转型转型 材料一第6段、材料二第5段
能源质量——材料一第7段 材料二第4段
为什么是“更要考虑数量和供需平衡”——材料一:本世纪中叶我国很难有效提供如此巨大的能源产量来满足需求。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不符合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建设方向的一项是(3分)
【2.46】
A.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低碳化
B.能效科技水平持续稳定化
C.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协同化
D.产业结构发展布局系统化
【材料一第3段】如果我国能源进口依赖度和能效科技水平不变
【材料一第6段】产生差距的原因除了能效科技水平不足,也与产业结构有关
着力推进化石能源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
“国和一号”打造了一条先进的产业链。它带动核电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全产业链实现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
带动产业创新和集群式发展……做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5.在“新时代 新发展”青年论坛上,有同学提出了“为什么能源高质量发展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请你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及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回答这一问题。(6分)
【链接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多人口的规模,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很大,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之前走过不少弯路,但我们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取材于孙业礼《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特征》)
思考路径
知其然,方能知其所以然
5.在“新时代 新发展”青年论坛上,有同学提出了“为什么能源高质量发展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请你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及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回答这一问题。(6分)
【链接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多人口的规模,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很大,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之前走过不少弯路,但我们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取材于孙业礼《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特征》)
1.既言“能源高质量发展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则何为“能源高质量发展”?
依托文本
2.既言“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否隐含着现实困境、待解决的矛盾、待突破的瓶颈、待实现的目标……
依托文本、依托链接材料
能源禀赋特征
缺油、少气、
贫高品位铀、富煤
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材料一:构建能源安全新格局
材料二:做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能源生产和消费
逆向分布
水土气环境污染、
生态退化、
全球气候变化
未来社会发展与能源不足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现实 情况
破解之道
材料一:开源、节流、升级
应对之道
材料二:零碳、智慧、综合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提高,同时能源需求增长快
路径细化
①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开源、节流、升级”的能源高质量发展策略,能够解决未来社会发展与能源不足的矛盾,能够满足十四亿多人口的能源消费需求。
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清洁性能源核能为代表的“零碳、智慧、综合”能源发展新模式,切实推动了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有效保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评分标准】每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
评分细则
1分
1分
1分
1分
1分
1分
重在内容
弱化交际
整体情况
典型问题
1.盲目写
2.绕着写
3.尽情写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①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时,我国能源总产量需要在现基础上翻一倍。②我国以高能耗单向度产业为主开发能源③我国立足以煤为主基本国情,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推进化石能源利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④打造产业链,实现技术、产品、产业升级⑤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达到多能源互补,保证供需平衡⑥做好新能源体系建设构建设新发展格局
审清题目类型;应题而答;体现关键词间的逻辑关系
盲目写(1)误以为是概括题 (2)关系倒置,现代化建设推动能源发展
分值分布在0-2分
典型问题
首先,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与能源不足矛盾突出,只有坚持能源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所需能源;其次,我们未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要坚决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坚决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回归文本,明确关键词的内涵
中国跨度
1.盲目写
2.绕着写
3.尽情写
绕着写(1)未指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2)不说“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表现
(3)分析时未落脚在链接材料所提供的中国式现代化上
分值分布在3-5分
典型问题
明确文本类型及题目类型 避免浪费“能源”
1.盲目写
2.绕着写
3.尽情写
狂热写 围绕一个或两个中国式现代化细致表达
分值分布在2-5分 会在整体上扣除1分。
我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能源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满足居民能耗需求,缓解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明显的问题,做好“开源、节流”,助力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能源高质量发展研发调节技术,开发新能源,实现提效节流,并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开发核能,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有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化化。
评分示例,6分,读得明白,写得清楚
中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环境条件受限,能源需求量大,而能源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来源,有助于保障我国能源消费,优化我国能源产业结构,通过开源、节流、升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供需平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的发展需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而能源质量发展则促进煤炭等化石能源以清洁高效形式利用,同时加强创新,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促进核能等清洁能源利用以改善产业结构,进而在保护环境中实现现代化。
评分示例,6分 分说
评分示例
评分示例,6分 先合后分
谢谢这位同学提出的优质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我国人口规模大,能源需求量大,而存在煤多其他类型化石能源不足且分布不均,生产和消费逆向等问题,且我国现代化发展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注重生态保护,而能源高质量发展包含①开源——化石类能源稳定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开发重心,提供能源补给,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②节流——提高科技降低能耗,减少资源浪费。③升级,提升技术水平,打造国和一号等新工程,开发资源,减少污染,满足绿色发展的目标。所以能源高质量发展可以支撑中国现代化建设。谢谢这位同学。(237字,含标点)
评分示例
【优秀示例】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人口规模巨大,且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由此就产生了矛盾:即人口多带来的能源高消费对环境可能造成破坏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矛盾。而能源高质量发展,以“开源、节流、升级”,即开发新能源,提效节流,产业升级、技术升级等方式,旨在调整能源与产业结构,以实现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用以保证能源供需平衡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的破坏。综上,能源高质量发展可有效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06字)
可值8分
评分示例,5分
①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能源消费量大以及供应紧张是中国的国情(1分),要化解这一矛盾(1分),只能通过“开源、节流、升级(1分)”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只有做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才能调整能源供需结构(1分),减少碳排放对生态的破坏(1分)。
评分示例,4分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人均能耗增长,导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供需矛盾突出(1分),通过实行能源高质量发展,可缓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能源不足的矛盾,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1分)。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能源高质量发展通过低能耗,发展清洁能源,建设新型能源体系(1分),实现了能源安全、绿色、清洁利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1分)。
评分示例,3分
同学们好!首先,中国式现代人口规模巨大,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以“开源、节流、升级(1分)”克服资源环境约束,满足未来发展能源需要(1分)。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开发新可再生能源,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优化组合,使化石能源绿色清洁低碳(1分)。
评分示例,2分
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对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耗增长快(1分),要解决社会发展与能源不足的矛盾,就要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把能源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中国式现代化也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能源开采面临环境污染等问题(1分),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能源高效利用。
评分示例,1分
中国现在的人口在不断增长,能源缺口大(1分),需要更新更强更高质量的技术,能源去支撑。
教学建议
一、借助结构与题设,把长文读短
二、借助讲评与修改,把读写打通
(概念阐释、关系阐发)
能源
(按产生污染分类)
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等
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电力、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洁净煤和激光等
能源
(按生产方式分)
污染型能源
清洁型能源
煤炭、石油等
天然气、水力、电力、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
能源
(按使用类型分类)
常规能源
新型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氢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
知识卡片
文言文阅读讲评
苏轼《厚货财一》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经欧阳修荐举,参加秘阁“直言极谏”科考试之前,进献二十五篇《进策》,直言当世弊病,提出改变因循守旧风气的要求,并分述了课百官、安万民、厚货财、训军旅等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
《进策》
25篇
《策略》5篇
《策别》17篇
《策断》3篇
策论: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
《厚财货》
周朝之例
民家之喻
匡正之愿
当世之弊
周兴,少取而财有余
周衰,多取而用不足
节用
廉取
穷困时十金有余
富足时益以不给
(富-贪-求-不足)
以为求之未至,实为用之不节
广求利之门
不思省无益之费
引
推
陈
期
奉祠之给
冗官之禄
征租榷课算
尽取尽用
A.文章开篇用周初兴之时和衰败之时的财政状况作对比,引出节用廉取的主张。
B.第二段通过写小民之家因财用状况引发的心理变化,指出宋朝财用匮乏的现实。
C.三、四两段列举朝廷征税方式之多,历数应该节省的“无益之费”,直陈弊政。
D.文章既有对居上位者过度开支的批评,又有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情理并茂。
毫厘积之
天下少息
均分2.14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1.28%
天下之财,原足供天下之用,惟用之无节,则多取益以形其贫。广取以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诚确乎不易之至论。起说周兴而财有余,周衰而用不足,已是有宋当日影子。妙在将两句正意于论周事处说明,又引民家为喻,即人情易晓者以证之。然后入末事,见国初费用,百倍于今,今之忧不足,是不终月之计也。因以万世之计,一时之计,陪出当今衰世苟且之法,为不终月之计。夫欲行衰世苟且之法,以费用为不可复省耳。乃今郊祀之赏,奉祠之给,都水监、发运使之禄,种种诸费,多属可省。费用既省,则不必行衰世苟且之法,而财自无不足,所谓节用以廉取也。前边提出正意,后边即事分疏,章法极为细密。至文情丽,人人共见,又不必言。
——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苏东坡全集》卷五
10.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请根据文意简述理由。(5分)
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厩长立而马益癯。
小文段的理解
原文内容的理解
前后语意衔接
段落主旨关联
解题思路
结果:马却更瘦了,1分
养马人已有“牧人”又设置“厩长”的职位,可是马匹却更瘦了
养马的人害怕牧马人偷马的草料,于是设立一个“厩长”来监督,结果适得其反,马每况愈下
癯:瘦;病;弱;每况愈下……;而,表语意转折。
有“多设”职位的意思即可,可不说明设置初衷。
行为:多设了职位,1分
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
厩长立而马益癯。
2分示例
1分示例(红字为理解错误处)
蓄马者因对牧人不放心而设立厩长,却收效甚微。
蓄马者怕人偷马匹,于是设立厩长,厩长来了可是马却更病弱了。
0分示例
养马人怕有人偷刍菽而修了马厩,之后马生了病。
蓄马者欺骗牧人,盗取他的牧草,朝廷任命人为厩长管理马匹,结果马“益癯”
位置 语意连贯 论证
前 后 段落
甲 周:兴衰时财用状况 由此观之,夫财岂有多少哉! 故广取以给用,不如节用以廉取之为易也。
乙 民家:推究穷而有余富而不足的原因。 今天下汲汲乎以财之不足为病,何以异此。 以为求之未至,实为用之不节
丙 天下之费,固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者矣。 臣不能尽知,请举其所闻,而其余可以类求焉。 1.宋朝广取天下之利。
2.实际上存在很多应去、能去的无益之费。
丁 天下有转运使足矣,今江淮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 今为政不求其本,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无益之费,不为不多矣。 列举当下无益之费
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厩长立而马益癯。
应放在丁处。
1分
选择【甲】【乙】两处,只赋小语段翻译分。
选择【丙】处,如能扣住“天下之费,固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者矣”进行合理解说,可酌情给1分。
【评分细则】
今天下之利,莫不尽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关有征,市有租,盐铁有榷,酒有课,茶有算,则凡衰世苟且之法,莫不尽用矣。然天下之人,方且穷思竭虑,以广求利之门。且人而不思,则以为费用不可复省。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臣有以知其不然也。//天下之费,固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者矣。【丙】臣不能尽知,请举其所闻,而其余可以类求焉。
放在丙处合适。……丙处之前说如今天下的花费有可以去除且无损的,有保存下来难但没有益处的。材料中的设立“厩长”就是这一类无益之费。(能结合丙处扣住“无益之费”进行合理分析,酌情+1分)
1分示例
0分示例
与前句“存之甚难而无益者矣”相对应,是对做了工作却获得相反效果的举例补充,同时与后句“臣不能尽知,请举其所闻”关联,是“举所闻”的具体例子。。(前句理解错误,后句与小语段语意无法衔接)
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请根据文意简述理由。(5分)
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厩长立而马益癯。
与前文冗官的事例的相似性
证明本段冗官靡费的观点
理由
解说
内容1分
联系1分
或
段落主旨
前后语意
衔接
关联
天下有转运使足矣,今江淮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丁】今为政不求其本,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无益之费,不为不多矣。
链接材料 相似关系 原文
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厩长立而马益癯。 蓄马者 主体 统治者 天下有转运使足矣,今江淮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
(已有)牧人 行为 转运使(足矣) (又设)厩长 (又有)发运使 厩长立而马益癯 结果 其为费岂可胜计哉 层层设岗,马匹益瘦,财用于养官 道理 层层冗官,增无益之费 与前文事例的相似性——最精准
夫无益之费,名重而实轻,以不急之实,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天子有七庙,今又饰老佛之宫,而为之祠,固已过矣,又使大臣以使领之,岁给以巨万计,此何为者也!天下之吏,为不少矣,将患未得其人。苟得其人,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而其患莫不尽去。今河水为患,不使滨河州郡之吏亲视其灾,而责之以救灾之术,徒为都水监。夫四方之水患,岂其一人坐筹于京师而尽其利害?天下有转运使足矣,今江淮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丁】今为政不求其本,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无益之费,不为不多矣。
链接材料 相似关系 原文
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厩长立而马益癯。 蓄马者 因增设冗官而增无益之费 徒为都水监
又使大臣以使领之,岁给以巨万计
牧人 厩长 厩长立而马益癯 层层设岗,马匹益瘦,财用于养官 层层冗官,增无益之费 与前文事例的相似性——需辨析
奉祠之事
天下之吏
“徒为都水监”
“又有发运”
本示例与上文中宋代地方既有转运使,又有发运使,两官职能相近,却要支出两份工资(1分)有相通之处,共同说明应该节省无用之费,节用廉取(1分)。
丁处前文举例都水监等职在治水时的冗余(1分),丁处也应举例说明,与作者的行文逻辑相契合(1分)。
参考答案:与该段丁处之前,各地有“转运使”又设“发运”致使耗费钱财过多的现象(1分)相类似(1分)
2分示例
0分示例
而丁处前的事例也都是历数应省的“无用之费”。(文言文考察“读懂”内容,太笼统不得分)
不让州郡官吏亲见灾祸,就要求他出谋划策,最后水患未治,两事类似。(事例理解错误,因而关系不成立)
可表述为“类比”“相似”“道理相同”等。关系建立在事例正确的基础上
如举本段其他事例,扣住“冗官”
1分示例
丁处前文举例说发水患不让郡吏去视察,反而在京城统筹水患之事,这是不可取的,与本句所论证的多设官员,空费钱财的观点相一致(1分)。
与本段内容的证明关系
夫无益之费,名重而实轻,以不急之实,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天子有七庙,今又饰老佛之宫,而为之祠,固已过矣,又使大臣以使领之,岁给以巨万计,此何为者也!天下之吏,为不少矣,将患未得其人。苟得其人,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而其患莫不尽去。今河水为患,不使滨河州郡之吏亲视其灾,而责之以救灾之术,徒为都水监。夫四方之水患,岂其一人坐筹于京师而尽其利害?天下有转运使足矣,今江淮之间,又有发运,禄赐之厚,徒兵之众,其为费岂可胜计哉!【丁】今为政不求其本,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无益之费,不为不多矣。
奉祠之事
天下之吏
“徒为都水监”
“又有发运”
名重实轻的无益之费
自是而推之,天下无益之费,不为不多矣
参考答案:可以用来证明本段因冗官而产生过多毫无意义的支出的观点。
可表述为“举例证明”“设喻证明”等。关系建立在内容理解正确的基础上。
佐证第四段的观点(1分)——批评为政不求节用之本,而因增设无用官员产生大量无用开支的做法(1分)。
2分示例
1分示例
因此厩长这一职位是无用的,与丁处政策不求根本,只关注细枝末节相符(1分)。
(“厩长一职无用”与“相符”视为讲出了小语段与第四段关系,但是“根本”与“细枝末节”的解说不合理)
这正是本段所说的“无益之费”,内容上可以证明“无益之费”的坏处。(对第四段内容解说不够具体,泛言“无益之费”,酌情给1分)
0分示例
符合丁所在段落提出的朝廷如今治标不治本的观点,可作为例证,与前文逻辑相符。(何为“标”,何为“本”未做解释,不得分。证明关系不明确。)
如果只空泛表述为“本末”或“无益之费”,酌情扣分。
10.下面这段文字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你认为应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请根据文意简述理由。(5分)
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厩长立而马益癯。
应放在丁处。
这段文字写养马人已有“牧人”又设置“厩长”的职位,可是马匹却更瘦的事例,
与该段丁处之前各地有“转运使”又设“发运”致使耗费钱财过多的现象相类似,
也可以用来证明本段因冗官而产生过多毫无意义的支出的观点。
位置选择正确,1分
小文段意思概述正确,2分
根据文意理由解说到位,2分
【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
主要问题/生长点
1.文言基础:翻译错误导致选择错误
当了厩长生活奢侈——小民之富——乙
盖尝闻之,里有蓄马者,患牧人欺之而盗其刍菽也,又使一人焉为之厩长,厩长立而马益癯。
2.文本意识:忽视文本解读而导致选择错误
不读:“蓄马”和“小民”均为百姓生活——乙
粗读:厩长就是“无益之费”——丙
马厩改长致马不健康——多收税之害——丙
主要问题/生长点
解题思路
3.不关注语意连贯,舍近求远
夫无益之费,名重而实轻,以不急之实,而被之以莫大之名,是以疑而不敢去。天子有七庙……天下之吏……徒为都水监……又有发运……【丁】今为政不求其本,而治其末,自是而推之,天下无益之费,不为不多矣。
4.脱离结构而偏离重心;脱离语境而误解词语
例:
本:根本问题——粮食/马的健康
末:细枝末节——修马厩/人员设置
“都水监”与“发运使”
主要问题/生长点
解题思路
5.思维发散
蓄马者担心牧人偷盗马的饲料,于是又派厩长监督牧人,马反而更瘦弱了。
蓄马人不亲自管理,如救灾依靠京城的都水监
蓄马者过度担心可能不会发生的事
蓄马者无关紧要处下功夫
……
满分示例
丁。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之前听闻乡里有个养马人,害怕喂马人欺骗他并偷刍菽,又令另一个人作为马厩的管理者,但马却更加瘦了,说明多了职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害。这与前文说有转运使这一官职足够了,如今又有了新的官职,需要花费的钱更多的意思相近,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天下无益之费,不为不多矣”,能够达到劝说取消无用有害的职位的目的。
应该放在丁。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有养马的人,担心牧人欺骗自己偷盗马草,又任命一个人担任厩长,但马更加消瘦。丁处前文指出宋朝有大量名重实轻的无益之费,面对水患不让滨河州郡之吏治理,又任命了都水监;同时任命转运使和发运使,发放禄赐耗费钱财。任命了大量冗官冗员,不起作用,反而使治理更坏,浪费了钱财。此段文字与前面两个例子共同批判了冗官冗员带来的为政耗费过多的问题。
优点:全面准确
丁处(1分)本句大意养马人由于担心牧人欺骗他偷窃出刍菽,又使一人当了厩长,厩长立后马越来越瘦。这句话是例子,来说明无端地冗官是不利于国家发展,增加养官费用,反而会伤害人民。该句的“牧人”对应上一句的“转运使”,“厩长”对应“发运使”。以寓言性质的例子来说明为政不求本却治末的现实,徒增“无益之费”,使抽象道理生动可感,易于理解。故放在丁处。
优点:关系明晰
丁处。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有一个养马的人,担心牧马人欺骗他,将马的饲料偷走,就又令一个人作为马房的厩长,而后马反而日渐消瘦。这段话是在用“立厩长”类比于今朝廷为了做一件同样的事而同时设立多个官职,使得官禄支出增加,与前文呼应,使得天下无益之费过多的道理更浅显易懂,能更好地印证此段希望皇帝减少无益之费的观点。
优点:言简意赅
【丁】。本段文字说马厩原本已有“牧马者”,为了管束、监督他,又设“厩长”,这之后马反而状态不佳了。与【丁】前句所述设置多余的都水监、发运使情形类似,借用养马之事进一步说明官职过于冗多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
丁处。文段中害怕牧人盗走草料,任命一个监工,反而马养得不好的情况,与第四段中官员冗杂,耗费巨大还效率低下,不解决本质问题,反而注重细枝末节形式的论述非常吻合,是论述的有效论据,故放在丁处。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俯己以就人,则易为功 功:功绩
B.不知罪其用之不节 罪:归罪
C.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 举:列举
D.而责之以救灾之术 责:要求
原文:
苟得其人,则凡民之利,莫不备举,而其患莫不尽去。
提出
废除
1.73
57.53%
21.39%
原文:
今河水为患,不使滨河州郡之吏亲视其灾,而责之以救灾之术,徒为都水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求全责备
10.76%
10.10%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广取以给用 以广求利之门
B.宽然而有余 且人而不思
C.夫向者岂能寒而不衣 臣以为凡若此者
D.然天下之人 臣有以知其不然也
A.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B.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C.代词,放在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助词,放在时间词后,表停顿)
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后,指代人或事物。
D.连词,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 ;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1.69
56.38%
31.04%
11.28%
1.07%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方之君长交至于其廷
四面八方的诸侯王公纷纷来到朝廷
B.盍亦反其始而思之
为什么不回到事情的起初去思考呢
C.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
如果百姓不上交盐铁酒茶的赋税,就不能为国效力了吗
D.则天下庶乎少息也
那么天下百姓大概就能够稍得喘息了
今天下之利,莫不尽取。山陵林麓,莫不有禁。关有征,市有租,盐铁有榷,酒有课,茶有算,则凡衰世苟且之法,莫不尽用矣。然天下之人,方且穷思竭虑,以广求利之门。且人而不思,则以为费用不可复省。使天下而无盐铁酒茗之税,将不为国乎?臣有以知其不然也。天下之费,固有去之甚易而无损,存之甚难而无益者矣。【丙】臣不能尽知,请举其所闻,而其余可以类求焉。
假如不征收盐铁酒茶的赋税,难道国家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吗
59.47%
1.78
14.01%
4.20%
22.12%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用周初兴之时和衰败之时的财政状况作对比,引出节用廉取的主张。
B.第二段通过写小民之家因财用状况引发的心理变化,指出宋朝财用匮乏的现实。
C.三、四两段列举朝廷征税方式之多,历数应该节省的“无益之费”,直陈弊政。
D.文章既有对居上位者过度开支的批评,又有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情理并茂。
2.14
1.82%
71.28%
13.37%
13.18%
《论语》阅读讲评
期中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1】。君子笃于亲,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2】。” 《泰伯》
注释:【1】绞,尖刻刺人。【2】偷,淡薄,这里针对人与人的感情而言。
孔子为什么把“礼”与“恭”“慎”等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结合画线句中的任意两句,用自己的话回答。[期中:《论语》核心词的理解]
期末 11.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10分)
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②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洛)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根据上面材料,分别概括“忧”与“乐”的内涵。(4分)
(2)结合上面材料,并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忧”与“乐”关系的认识。(6分) [期末:《论语》核心词关系的理解辨析]
高三历次考试《论语》试题 难度梯次递进
一模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③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颜渊》)
⑤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2】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宪问》)
注释:【1】季康子:春秋时期鲁国执政大夫,事鲁哀公,位高权重。【2】仲叔圉与后文的祝鮀、王孙贾均为卫灵公时期的重臣。
(1)“使民敬、忠以劝”中的“以”字,有同学理解为“来”,有同学理解为“和”,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正确?请结合第①则材料说明理由。(3分)
(2)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为政”思想?请加以概括。(5分)
(3)面对季康子的提问,孔子或直言正告,或婉言启发,回答颇为艺术。请从四处画线句中选择两处加以分析。(5分)
[一模:核心思想的多层次理解+语言艺术赏析]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为政》)
【解读】此章说明使民敬忠劝善之道。
《论语集注》:“临民以庄,则民敬于己。孝于亲,慈于众,则民忠于己。善者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所劝而乐于为善。”
章则解读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人民尊敬其上,又能竭尽忠心和相互勉励,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在上位的人能以庄重的态度对待民众,民众自然就会恭敬;能孝顺父母,慈爱百姓,民众自然就会尽忠;能举用贤人,教导能力不足的人,民众自然就会相互勉励。”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解读】此章言为政当先正己。
《论语集注》范氏曰:“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胡氏曰:“鲁自中叶,政由大夫,家臣效尤,据邑背叛,不正甚矣。故孔子以是告之,欲康子以正自克,而改三家之故。惜乎康子之溺于利欲而不能也。”
【参考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政字的意义,就是端正,您依正道而行,来领导民众,谁敢不依正道来做呢?”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颜渊》)
【解读】此章言去盗在于不贪。
《论语集注》“言子不贪欲,则虽赏民使之为盗,民亦知耻而不窃。胡氏曰“季氏窃柄,康子夺嫡,民之为盗,固其所也。盍亦反其本耶?孔子以不欲启之,其旨深矣。”
【参考译文】季康子忧虑国内的盗贼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您自己不贪求财货,虽奖励人民去行窃,他们也不会去做啊。”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解读】此章言为政不须刑杀,但在上自行仁,则人民自然受仁德之感化,归向于善。
《论语集解》孔曰:就,成也。欲多杀以止奸,亦欲令康子先自正也。偃,仆也。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于上。”
《论语集注》:“为政者,民所视效,何以杀为?欲善则民善矣。”
【参考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的方法,说“如杀掉无道的坏人,成就有道的善人,怎么样呢?”孔子答道:“您是执掌国政的人,何必要用杀戮的办法呢?您自己想为善,百姓也就向善了。在位者的德行好比风,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在草上吹过,草必然会随风而仆倒。”
14.20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宪问》)
【解读】此章言治国在任用贤才。
《论语集注》:“三人皆卫臣,虽未必贤,而其才可用。灵公用之,又各当其才。尹氏曰“卫灵公之无道宜丧也,而能用此三人,犹足以保其国,而况有道之君,能用天下之贤才者乎?”
【参考译文】孔子言及卫灵公的昏乱,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他为什么不会丧失君位呢?”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治理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善用人,他怎么会丧失君位呢?”
试题解析
(1)“使民敬、忠以劝”中的“以”字,有同学理解为“来”,有同学理解为“和”,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正确?请结合第①则材料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以”应理解为“和”(1分)
理由:从孔子的答语可以看出,“敬”“忠”“劝”是三种不同的态度或效果,三者构成并列关系,因此“以”应理解为“和”。(2分)
【评分标准】对“以”理解正确,1分;结合第①则材料说明理由,理由到位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细则】对“以”理解正确,1分;
结合句意解释“以”的意思,“敬”、“忠”、“劝”是三种不同的态度、效果(准确翻译亦可),1分;
根据语境判断“以”的用法,“敬”“忠”“劝”三者是并列关系,1分。
答案示例:
3分示例:(“以”语义判断正确1分,句意概括、关系理解正确,2分)
我认为是“和”。季康子问孔子如何做到敬、忠、劝,孔子分别分条阐述:上位者庄重、孝敬慈爱、推举贤人教导能力不足的人即能达成上述效果,三者为并列关系。
2分示例:(“以”语义判断正确1分,阐释正误互见1分)
我认为“和”正确。孔子在回答时分别提出了达成“民敬”“民忠”“民劝”的必要条件,体现了统治者的仁德与礼义措施对百姓的影响。
1分示例:(“以”语义判断正确1分,但关键字书写出现错误,解释也不准确,不得分)
理解为“和”,后文给出了如何使民敬、终(错别字)、劝的方法,敬的方法是面对人民时庄重,忠的方法是待人和善、孝敬,告诉他们如何做到善并且教之,就能使人民受劝。
0分示例:(“以”理解错误,不得分)
应理解为“来”:对待人民孝慈则人民会忠心,推举善事并开化人民为劝。故为政者应孝慈地来使民开化,才可达到劝的目的。从而应理解为百姓忠心,才能听进劝言,进而开化。
试题解析
(2)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为政”思想?请加以概括。(5分)
参考答案:
①为政以德 ②克己正己 ③率先垂范 ④推行仁政 ⑤举贤任能
(说明:根据章则概括,不见得一一对应。审视为政思想,我们会发现“为政以德”与“推行仁政”互为表里,“克己正己”与“率先垂范”则有先后,“举贤任能”属于具体措施。这样看,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尽量少出现答案交叉、语无伦次的现象。)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补充】以下表述均可作为补充答案:为政者要以道德教化百姓、立身持正、少私寡欲、以身作则、知人善任等等均可,其它合理情况可酌情赋分。
答案示例:
5分示例:
(1)为政者要端正,以德为政。主张仁爱为政,反对刑罚,不要用杀伐来对待人。为政者,要起榜样作用。为政有方,任用贤才,依其才治理不同方面。
(2)君主对百姓要善于引导,用教育来使百姓恭敬、忠诚、守礼法。君主要以身作则,感化百姓,君主要大度开明,对百姓信任,坚守自身道德,不因外物而动心。君主要修德行,使小人拜服而非使用杀戮。君主要善于利用贤明的下属,让下属帮助治理国家,补充自己的不足。
4分示例:
要以美好德行教化百姓,要以公正统领国家,要以身作则,坚守仁德,要善用贤才行道守礼。
答案示例:
3分示例:
以仁道来治理国家,首先统治者要先做到,才能让百姓做到。统治者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要与民为善,用善来教导百姓,统治者要向君子靠近,要有德行。孔子认为,当统治者做好时,国家才会有条理,百姓才会安居乐业。
2分示例:
从政者要行得正,从事正事,正直地从政,要有品德,通过④也体现了孔子对为政人的劝告,对待人民百姓要有善举,有德风,懂礼懂术,才能为政的更好。
1分示例:
为政应当品行端正,公正。
试题解析
(3)面对季康子的提问,孔子或直言正告,或婉言启发,回答颇为艺术。请从四处画线句中选择两处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第①则孔子直接回答季康子关于治民之道的提问。问答一一对应,明确直接;既切中肯綮,又有指导意义。
第②则孔子先直率地告知季康子要以身作则,并以反问强调上位者立身持正,下位者必欣然而从;既态度鲜明,又有针对性。
第③则孔子用假设式的答语应对季康子“患盗”的提问。虽为直言陈述,但别有深意,包含对上位者克己少欲的劝谏意义。
第④则孔子以“风”“草”为喻,形象说明了上位者的德行对百姓的影响。用通俗的比喻说明治国理政的道理,使深刻的道理浅易而又生动。
孔子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语气,富有艺术性与教育哲思。
【评分标准】从四处画线句中选择两处加以分析,每处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直言正告或婉言启发,分析到位2分;对孔子回答的艺术整体评价,评价到位1分。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细则】
直言正告,要写出直或者正的体现,比如直就是直接、直率;正就是正面回答问题,不回避也不绕弯子,或者采用陈述句,体现非常肯定的语气和采用排比句式使非常有气势的表达,都可以。婉言启发,则要写出委婉的方式,比如采取了比喻或者假设的方式讲道理,更加生动明了,浅显易懂。
都是直言的例子或者都是婉言的例子,均可。最后也必须有对孔子回答的艺术的共性有所评价,体现出综合评价的意识,才能给出最后的1分。
如果多答,或者答了非划线句,也不加分,也不扣分,会优选得分多的点采点给分。
如果把四句都涵盖并做了分类,按照类别来回答,依据答案情况而定,完全架空内容的回答不给分。
答案按照2+2+1的方式采点给分。最后1分是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出发点,任选两处就意味着有一个比较的前提,或取其共性,或综合考量,学生答案不能是对前面的单则的答案的简单重复,应该是体现出综合性且言之成理涉及孔子回答的艺术性才能拿到最后的1分。
答案示例:
5分示例:
①“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一句,运用反问,意思是季康子如果做出正直的表率,天下没有人会不正直,语言有力,态度坚定。 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句话运用比喻,将君子、小人的作风比作风和草,强调君子作风的引导作用,形象而委婉地告诉季康子要做好榜样,语言柔和。孔子适时调整语气的直白或含蓄,既说明了道理又顾全季康子的体面,没有激怒他。
答案示例:
4分示例:4分就评阅情况看,大多是欠缺对孔子回答艺术整体评价的意识。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子直言正告,批评季康子患盗之事,表明若上位者不贪图财物,那么奖励行窃,他们也不会去做。孔子以直言方式表明嵇康子为政之过,强烈表明批评态度。君子之德风句,孔子运用比喻,将为政者之德行比作风,百姓德行比作草,又以风吹草动的自然之态生动表明上位者德行对下位百姓的影响至深、教化之大,让人明晰上位者必须以身作则修己治国,回答婉言却有启发,颇为艺术。
答案示例:(低分的主要问题是:避谈言语“艺术”,就像期末回避审美意蕴这类问题一样)
3分示例:
①中画线句里,孔子运用排比增强语语言气势,直言正告,使自己“身教“的理论颇具说服力;【1分】④中画线句是,孔子运用比喻,将君主的德行比作风,民众的德行比作草,【1分】生动的阐释了君主施仁政以教化百姓的强大作用。【1分】
2分示例:
面对为政的“忠、劝”的问题,孔子直言正告他教化百姓的方法。面对季康子欲杀无道的想法,孔子将君子比作风,将小人比作草,形象说明了【1分】潜移默化、环境造人的道理,婉言启发;面对“奚其不丧”的问题,孔子告知他卫灵公知人善任、各司其职的道理,婉言启发或反问的方式。可见,孔子依托问题给出不同方式回答,很艺术【1分】。
1分示例:( ①②句概括基本正确1分,其它多是架空式分析,不得分)
第①②句均为直言正告,而③④句均为婉言启发。①②句直接告诉了季康子该如何行事,是告知其方式,并对自身以及民众的要求。【1分】③④则更多的是询问原因,孔子用生动的假设与例子来使季康子更加直观的理解,循循善诱。
典型问题
章句理解薄弱,核心词解释错误频出,似是而非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逍遥游》
劝课农桑——劝:勉励;课:督促。指在中国古代,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督促和勉励农业发展。
劝:劝告,规劝……
典型问题
2.概括能力、分层能力不够强
以“译”代“概”占了不少比例,提升上位概念的意识尚待加强。
有些学生写得很多,得分却不尽如人意。
典型问题
3.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意识(整体性)、应题意识需强化
表现在第三题,很多同学得4分,还是欠缺整体总结意识。
回顾此前考试,都强调总领或总结:
期中:讲明“礼”对于“德”之作用:约束、规范、指导;内外协调、互补(2分)
期末:“忧”与“乐” 关系认识准确:一体两面,对立统一,相伴而生,相互融合,本质相同,都是对“道”的追求等等,2分
备考建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专题复习:落实重要章则(理解核心概念和关键字词)
2. 梳理核心概念内涵及关系
3.关注情境:时代语境、学习情境等等(22全国新高考1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4. 打通跨越:《论语》——民族精神,文化传承(作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海淀区2022—2023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高三语文 试卷讲评
2023年4月
古诗阅读讲评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1】
杜甫
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
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
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
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2】。
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
未知张王后【3】,谁并百代则?
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
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
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4】。
注释:【1】大历元年(766),杜甫居留夔州,看到了殿中监杨炎出示的张旭草书,有感而发,遂成此诗。张旭:唐代书法家,被誉为“草圣”,系杜甫旧友,因其为苏州人,故作者称之为“东吴精”。【2】南朝《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东汉草书家张芝“善草书,精劲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临池学书,池水尽墨”。【3】张王:指东汉书法家张芝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4】《国史补》记载,张旭饮酒辄草书,醒后自视,以为神异。
第一至第四句 杨示旭书,起处总提。
草圣张旭已经去世,他的书法作品也秘而不传,难以得见。到今天却有幸得见杨监出示的张旭草书,满眼看去,引起内心一片凄恻之情。
第五至第十句为第二层,此叙其书法之神妙。
薄绢之上仿佛有悲风从万里吹起,古色盎然。又仿佛听到了佩玉晃动撞击发出的锵锵之声,看到了疏落的长松苍劲而挺拔。书法的线条就如山峦连绵蜿蜒,蟠曲在绢绡上;张旭的笔力惊绝,犹如浩浩汤汤波澜壮阔的大海。
第十一至十六句为第三层:此赞其书学之精深
张芝家里的衣帛在煮成白练之前都已经用墨书写过了,他在池中清洗笔砚,池水真的都被墨汁染黑了。(张旭像张芝一样勤学苦练)追求以俊拔为主的风格,在晚年的时候想转而追求最好的境界。不知道在张芝和王羲之之后,谁能继之而并立为百代的书艺典则 (张旭当之无愧)
第十七至二十二句为第四层,末结杨公之赏鉴。
张旭的清逸之气感动了有清明见识的人。杨监细心地拂拭珍藏书
画的箱子,取出草书卷轴,经常舒卷把玩,以至于废寝忘食。想到张旭当时挥毫写字,不只是看他饮酒的旨趣与品德,(更可以观赏其醉中写下的草书作品)。
内容与结构
整体把握情感
1.对张旭的怀念之情
2. 对张旭独特高超的书法风格与高远艺术追求的钦佩赞美之情
3. 对收藏者杨监“清识”的赞美之情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02
A.“及兹”两句,写杜甫看见张旭草书,被作品凄清悲凉的意境折服。33.95%
B.“有练”两句,借张芝之事写张旭草书功力来自于孜孜不倦的练习。9.26%
C.“俊拔”两句,赞叹张旭暮年仍能勇于突破自我、精进书艺的魄力。44.82%
D.“杨公”两句,以杨公欣赏书法至废寝忘食来衬托张旭书法的高妙。
11.64%
碎片化阅读引起的误解,没有整体把握情感与张旭草书图“气象”
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睹物思人的悲伤之情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76
A.诗歌开篇既有对张旭的怀念,又有对其书作难以得见的遗憾,情深意浓。13.36%
B.诗歌中有对张旭草书的形象再现,也有对“张王”成就无人可及的感慨。58.78%
C.结尾两句收束全诗,“不独”表达了对张旭艺术旨趣及境界的独到认识。 22.17%
D.本诗乃“诗圣”写“草圣”的杰作,写出了知音之识,抒发了感佩之情。5.34%
没有整体把握情感,没有读出诗句的言下之意
未知张王后【3】,谁并百代则?
14.“悲风生微绡”至“溟涨与笔力”这六句,是如何生动地写出张旭草书的气象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题对象
答题落点
答题途径艺术手法
气象:指诗文字画的气韵和风格。
整体的精神风貌。
具体阐述
建立在整首诗理解的基础之上
14.“悲风生微绡”至“溟涨与笔力”这六句,是如何生动地写出张旭草书的气象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1】
杜甫
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
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
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
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2】。
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
未知张王后【3】,谁并百代则?
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
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
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4】。
14.“悲风生微绡”至“溟涨与笔力”这六句,是如何生动地写出张旭草书的气象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1】
杜甫
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
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
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
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2】。
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
未知张王后【3】,谁并百代则?
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
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
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4】。
微绡之上.如风生万里,以笔有古意也。 阔大
玉动比其清和(玉动比其疾徐) 清逸
清和:声音清越和谐,诗文清新和顺。
疾徐:书法下笔的快慢
松直比其苍劲 苍劲俊拔
连山状其起伏 狂放俊拔
溟涨状其浩瀚 恢弘狂放
诗歌中明确提及的气象特点:
俊拔:俊健 峭拔
逸气:清逸
(1)俊拔(峭拔、苍劲、刚劲)
(2)清逸(飘逸)
(3)阔大(宏大)
(4)狂放
理想作答
总论
举例分析
诗句
艺术手法(点明+分析)
体现出来书法作品的线条、结构、章法、
墨色等方面的特点
草书气象
现实作答
诗句
艺术手法(点明+分析)
草书气象
【评分标准】张旭草书气象特点概括准确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4分。言之成理即可
文学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到赏析,高阶思维能力
在语文素养的层面上强调对诗歌的赏析,
进而把握张旭草书的气象特点。
3分
1.是什么 1分
气象特点 俊拔(峭拔、苍劲、刚劲)、清逸(飘逸)、阔大(宏大)、狂放……
2.怎么写2分
艺术手法举例:比喻、通感、联想、化静为动、视听结合、对比、夸张……
评分细则
完成情况 分数
有手法且分析正确 2分
有分析,没手法或手法错误 1分
有手法,没分析或分析错误 0分
注意
手法、分析、气象特点三者之间的逻辑是合理的
答案示例:
诗人运用化静为动、比喻(通感)、联想等手法,将黑白的静态的书法艺术转化为了生动可感的形象,生动写出了张旭草书阔大、清逸、俊拔、狂放的气象。
如“悲风”两句化静为动,写薄绢之上仿佛有悲风从万里吹起,古色盎然,写张旭草书苍劲宏大的气象。
如“锵锵”两句运用通感(比喻、联想),写观赏草书时彷佛听到佩玉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清越和谐,又彷佛看到群松挺立,表现张旭草书清逸俊拔的气象;
如“连山”两句运用联想(比喻),作者由连绵的笔势联想到山峦的起伏,由刚劲的笔力、狂放的意态联想到浩浩汤汤、波澜壮阔的大海,写张旭草书俊拔狂放的气象。
优秀答案示例1:这六句运用了比喻、通感、联想的手法,前两句用“悲风”“万里”“古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凉雄浑。中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张旭的运笔,作者仿佛听到了玉碰撞的锵锵之声,而笔画正如松树一样笔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旭作品的清劲有力。后两句运用联想,看着张旭的字,作者不禁联想到了苍茫的群山与吞吐的大海,说明张旭的书法气象宏大、气魄不凡。以上六句总体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凉雄浑、刚健有力的气象。
优秀答案示例2①“悲风”两句起笔写草书铺展开来,观之有苍古之色,以“悲风”“万里”“古色”展现出其草书的浩然之气与浩荡之象。②草书的一笔一画锵锵有力,如同发出玉石激韵之声,又如群松挺拔笔直的姿态,二句拉近视角,运用通感,将其笔画摹写为玉石之声,比喻为松柏,分别表现出其草书铿锵的力度,有玉石相鸣之气韵,又如松柏直立不屈的俊拔气象。③作者将视角拉回至全篇,作品笔画如群山连绵蟠于纸上,表现草书气势恢宏、气象万千。
优秀答案示例3:
“悲风”两句运用想象,写仿佛有悲风生于张旭的草书作品之上,令人看到万古浑厚的颜色,生动地写出其草书的苍劲;“锵锵”两句运用比喻与通感,将张旭草书中竖直的笔画比作山间笔直的群松,笔画交错好似听到了佩玉鸣击的锵锵之声,将视觉与听觉相融,生动形象地写出张旭草书的俊拔、有逸气;“连山”句再用比喻与想象,写张旭的草书仿佛连山盘亘起伏,想象是“沧溟”大海给了他如此笔力,生动形象地写出张旭草书的气象之磅礴阔大。
6分:“悲风”两句写出张旭草书开篇如悲风四起,所极之处皆为一片苍茫古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书凄清悲凉的气象。“锵锵”二句写草书的笔法苍劲有力(1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其字如松树林立,挺拔笔直(1分)。“连山”二句将张旭草书字与字间的运笔比喻(1分)成连绵不断的山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其运笔的连贯(1分),书法技术高超,体现出阔大苍远的气象(1分),六句合之,尽显苍茫悲凉又不失风骨的傲然气象,表达诗人的敬佩与喜爱之情。
评标示例
5分:择其要点多的两个诗句给分
①“悲风”二句是对张旭草书飘渺俊逸特点的描绘,风吹而绡纱起,笔画如此自然,饱含古韵。②“锵锵“二句视听结合,以“鸣玉动”之声突出张旭草书的生动灵活,使纸上字仿若跃出引起声响;以群松直挺比喻其字画的挺拔有力(1分+1分),生动形象,使人更加真实可感。借物喻字,突出张旭之字的苍劲(1分)。③“连山”二句描写张旭草书连绵狂放的特点(1分),如山峦相连,水波不绝的连绵的特点(1分),笔力遒劲,笔势衔接流畅,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风姿,展现其豪放洒脱,行云流水般的草书气象,令人震撼。
4分:对“悲风”的分析不准确,对“锵锵”一句的手法分析给1分,气象不准确;“连山”一句的分析要点准确全面。
作者由草书展开联想想象,描绘了一幅充满古意的连山图。“悲风“营造出凄清的氛围,体现草书所蕴的悲慨之情;“万里”则体现了草书之开阔雄浑、大气磅礴之势。下两句以“锵锵”两词生动地写出了“鸣玉动”与“群松直”之态,“动”“直”两字既写出了草书飘逸灵动,又写出其笔画的直肃(1分),生动地体现草书的狂放与内里的风骨。“连山”一句更是形象地将草书之态喻为连山(1分),体现了笔画的连绵有力(1分),体现其气象之苍劲(1分)。
3分:对“鸣玉”这一处的分析,没有体现出“笔画俊拔有力”,故“以声写形”的手法不给分。只给“群松”1分。在对“连山”两句的分析中,对“比喻”的手法分析不准确,故“比喻”手法不给分。两个气象2分。
“悲风”二句用略带夸张与想象的写法,写悲风之风从一笔一画中冒出,而全篇富有古意,写出其草书悲凉之情厚重。“锵锵“两句,先以声写形,又以形写形,将草书比作“鸣玉”和“群松”(1分)体现其笔画俊拔有力(1分)。“连山”两句也用比喻,略带夸张地写出其文章起伏宛如山川起伏,体现草书气势雄壮(1分),笔力深厚。
2分:两个诗句分别给了“气象”特点的分。
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将张旭草书的意境展现为画面,“悲风”二句写卷面古风古韵,苍劲宏阔(1分),“万里起古色”,让人心生悲意;“锵锵”二句运用叠词,“鸣玉动”写笔画灵动,“群松直”写笔画刚劲有力,有气势(1分);“连山”写草书连绵起伏,生动并富有张力。从整体意境,到字的特点,再到整篇感观风格,多角度写出了作者对书法的雄浑气象所感染,表达了对作品和张旭的赞美。
2分:给“群松”一句的手法与分析各1分
将张旭草书的笔锋比作“鸟鸣”、“悲风”、“群松”“山脉”等自然景观,用人们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来比喻(1分)张旭草书的气象,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旭的笔锋如“群松”般挺直(1分),如“悲风”般飘逸洒脱,如“鸟鸣”般灵动,如“连山”的笔力,通过人们对这些自然景致的想象和感受,写出张旭草书的气象。
1分:整体分析不够准确,只给了“连山”一句体现的气象特点1分。
通过“鸣玉”、“群松”等意象,烘托出张旭草书所展现的萧瑟凄凉的意境,“锵锵”、“落落”运用叠词,强调、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同时“悲”字也体现出张旭草书凄凉意境。最后,“连山蟠其间”体现张旭草书的遒劲有力(1分)、笔触豪劲。
1.缺少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2.对诗句的理解产生偏差
(1)悲风生微绡: 风吹动了草书图
(2)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在松树中有鸟在鸣叫
(3)连山蟠其间: 在连绵起伏的山上点缀着蟠桃
3.对手法分析不准确
学生主要问题
一、没有读懂诗
1.没有关注到题目是“梅影” 。
2.对诗句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没有审清题
1. 没有应题意识,落点在情感上。
2.选择两句,一句写内容,一句写手法,综合写审美感受。
3.有只分析一句的,也有分析四句的。
三、没有厚储备
1.“审美追求”不理解
2.手法理解不准确
3.常见典故不准确
期末学生问题
一、没有读懂诗
1.缺少整体把握
2.对诗句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手法分析不准确
一模学生问题
学生在审题与应题上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气象” 没有成为学生的难点
老师的教学是有成效的
教学建议
在审美中提升思维
1.提升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帮助学生从碎片化理解走向整体性理解。
2.提升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帮助学生在分析诗歌时加强逻辑的严密。
3.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题材和题型)
补充练习
【2019北京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2013朝阳一模】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
【2016年全国Ⅱ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19年全国Ⅰ卷】题许道宁画
【2023石景山期末】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
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分析对画家和藏画者的丰富情感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内容理解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
对其中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考查书法作品(黑白 线条审美)
是如何生动地写出张旭草书的气象的:突出审美鉴赏
没有或很少有画面的描摹
有画面的描摹
关注题目落点,选择使用,合理改造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均分1.82
A.惹得同行们一阵侧目 侧目:敬重佩服
B.柳青穿着熨帖的白衬衣、西装裤 熨帖:平整合身
C.人家敲时嘴里还经常骂你,嘟囔你 嘟囔:小声埋怨
D.柳青深谙此理 深谙:非常明白
③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是个千年不遇的新事物。“作家要进三个学校: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搞写作,就先到基层群众中去。”这位能讲英语、俄语,心怀文学理想的青年作家讲出石破天惊的话语,惹得同行们一阵侧目。那时文艺队伍不少人爱“做姿态”,下去以前大张旗鼓表决心,喊口号,下去三五天,找个堂皇理由陆续都回来了。然而,勘破红尘般决绝,柳青放弃舒适的条件,干脆把工作关系转到终南山下的长安县。……
侧目:指斜眼看人,不以正眼看人。有敬畏、戒惧、怒恨、愤怒等不同的含意。这里指的是心里对他这种言论不满。
策略:平时积累+语境理解
正确率 选A数 91.25%
选B数 2.98%
选C数 4.16%
选D数 1.31%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均分2.57
A.文章以“乡土”为题,不仅点明柳青创作的题材,也指出其创作的土壤和情之所系。
B.第④段“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指深入生活能让高妙的理论转化为匠心独运的创作。
C.第⑦段中对柳青深夜写作的描写,生动表现了他创作的勤奋和坚持写作的笃定信念。
D.文章最后一段再次提到托尔斯泰,既是对首段内容的呼应,也是对主旨的进一步深化。
第④段:“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
这里强调的是“生活”对作家的重要性,“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指的是一旦脱离生活,即使是大师,创作境界也会降低,充满匠气。
策略:整体把握文意,重视辨别感彩
选A数 2.28%
正确率 选B数 85.71%
选C数 10.07%
选D数 1.45%
18.文章第①段中说柳青被托尔斯泰“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折服,柳青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述。(6分)
均分:3.03
1.高分(5-6)12.5%有很大进步
2.中等分(3-4)54.8%
3.极低分(0-1)12.25%
空白卷300份左右
18.文章第①段中说柳青被托尔斯泰“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折服,柳青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述。(6分)
【高考真题链接】
1.2016年《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分)
2. 2017年《根河之恋》文章叙写了玛丽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3. 2020年《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作者理解的音乐和美术分别包含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6分)
18.文章第①段中说柳青被托尔斯泰“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折服,柳青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述。(6分)
【审题】
1.要理解“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不同于一般作家的“体验生活”
2.这句话并不是一个完整创作的过程理念表述
3.要理解“如何践行”指的是怎么“生活在”农村农民中间
1952年9月,柳青刚到长安县不久,就写道:“我已经下了决心,长期地在下面工作和写作,和尽可能广大的群众与干部保持永久的联系。”“我今后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将表现我的决心是否被坚持了。”
(邢小利、邢之美《柳青年谱》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18题思路:
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
把自己变成农民
“人”到农村农民中去
转工作关系、落户口、长期生活
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农村农业上
亲自参与创建农业社/想农民所想、乐农民所乐/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和实例宣讲党的政策
每层面2分
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
转变装束,改变习惯(换掉干部服/头发剃光/抽着旱烟/挽起了袖口)
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农村农业上
广义的“生活”—工作
需要理解
知
行
18.文章第①段中说柳青被托尔斯泰“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折服,柳青是如何践行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述。(6分)
参考答案:
柳青要表现的是农民,所以他选择到农村和农民中间去。
①他放弃了舒适的条件,到农村和农民中间去,长期生活在农村,把工作关系转到长安县,落户到皇甫村,住在破庙中;
②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转变装束,改变形象,和农民生活在一起;
③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农村农业上,亲自参与创建农业社,想农民所想、乐农民所乐,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和实例为他们宣讲党的政策。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题评分细则:
第一层面:“人”到农村农民中去
【参考答案】他放弃了舒适的条件,到农村和农民中间去,长期生活在农村,把工作关系转到长安县,落户到皇甫村,住在破庙中;
1.优先考虑理想答案:转工作关系和落户(不要求出现“长安县”“皇甫村”)、长期生活在农村,每点1分,任答2点得满分;
2.如上述3点均未答出,答“放弃了舒适的条件”可得1分。
18题评分细则:
第二层面:把自己变成农民
【参考答案】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
转变装束,改变形象,和农民生活在一起;
1.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农民:1分
2.怎么变的:1分。
写出1点信息即可,可抄原文(换掉四个兜的干部服/头发剃光/抽着旱烟/挽起了袖口)可以概括(转变装束/改变形象/装扮成农民的样子)
18题评分细则:
③第三层面: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农村农业上(广义的“生活”——工作)
【参考答案】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农村农业上,亲自参与创建农业社,想农民所想、乐农民所乐,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和实例为他们宣讲党的政策。
1.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农村农业上:1分,答“白天跑农村”亦可。
2.亲自参与创建农业社/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农业社/农业互助合作社:1分。
3.想农民所想、乐农民所乐:1分,答“能设身处地站在农民角度想问题”亦可。答“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能想象出农民群众对政策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是“结果”,不能对应“践行”,不得分。
4.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和实例为他们宣讲党的政策:1分,采分点在“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和实例……”,只答“为他们宣讲党的政策”不给分。常见不得分答案:留心观察……体察……
满分答案:思维的严密超过参考答案
柳青不像同时代的一般作家爱“做姿态”,下去以前大张旗鼓表决心,喊口号,下去三五天,找个堂皇理由就回来了,他毅然把工作关系转到长安县,又把户口落到农村,真正到农村农村中去生活;他还改换装束,改变习惯,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真正融入了农民的环境;柳青不单作为作家去体验生活,他还扎扎实实地在农村开展工作,把精力全都用在了农村农业上,参与建设农业社,给农民宣讲党的政策等。
1.误答了第2段内容
①“写小说真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的生活,一头挑的技巧。”说这话时,柳青已是名满文坛的青年作家,参与创办《中国青年报》,并主持文艺副刊工作。1951年9月,柳青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苏联访晤,为眷慕已久的托尔斯泰的顽强毅力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所打动,被“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的创作理念所折服,暗自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
②作为从延安走出来的作家,柳青在每次大战结束后都发奋写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派往大连工作,写下《种谷记》,作品一完成,他立即回到艰苦的陕甘宁边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许多人想见世面,到各地游山玩水,他却埋头写《铜墙铁壁》,作品一出,他又开始计划着新的创作了。
学生问题:
学生问题:
2.没有理解“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
.……柳青来到长安县,又到了皇甫村……/柳青下到基层农村……(不能区分于一般的体验生活,不能说明“生活在……”)
3.错以为“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环境中”指的是整个创作的过程,把重点放在文章后半部分。
答“观察……”“体察……”“创作……”等内容
策略:引导学生重视题干中的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重点语句
4.忽略文章中已经出现的概括句
不能答出“把自己变成一个农民”和“精力全都用在了农村农业上”2点
策略:引导学生首先注意文中有哪些直接可用的信息
19.文章第 段写到了柳青塑造的梁三老汉这个形象及柳青创作时的情形,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的作用。(6分)
均分:2.42
高分(5-6):6.7% 有很大进步
中等分(3-4):41.1%
极低分(0-1):25.5%
空白卷600份左右
19.文章第 段写到了柳青塑造的梁三老汉这个形象及柳青创作时的情形,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的作用。(6分)
【高考真题链接】
1.表述:2022年《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作者在文章第六段中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2.考点:2011年《祁连雪》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2分)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3分)
【思路】关注第11段位置:意在印证上文……引出下文……
关注第11段性质:属于“举例”,人物形象和创作情形各自说明什么
19.文章第 段写到了柳青塑造的梁三老汉这个形象及柳青创作时的情形,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的作用。(6分)
【思路】这一段在文章主线上属于“举例”,意在印证上文……引出下文……
人物形象和创作情形各自有具体作用
参考答案:
①梁三老汉善良、勤劳、倔强、保守,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真实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说明柳青对中国农民的认识是非常透彻的;
②写梁三老汉的时候,柳青“不由自主地流泪”,表现柳青非常动情,说明他和自己的写作对象情感上相通,对农民倾注了深情;
③印证了上文“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的观点(是柳青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体现);引出了下文的结论:柳青是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担当的现实主义作家。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9题评分细则:
①分说1:写梁三老汉形象作用
【参考答案】梁三老汉善良、勤劳、倔强、保守,//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 / /真实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1分), /说明柳青对中国农民的认识是非常透彻的(1分);
1.“梁三老汉善良、勤劳、倔强、保守(“善良、勤劳、倔强、保守”四个词中应至少写出两个体现形象矛盾的词,如善良倔强、善良保守、勤劳倔强、勤劳保守,都可得1分,答善良勤劳/倔强保守不得分。)/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既写了梁三老汉的优秀品质,又写了他的保守落后/真实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传统农民”(强调这一形象真实或典型即可)三句,任意一句即可得1分。
2.说明柳青懂得/熟悉/非常了解农民/对中国农民有认识……答出任意1点即可得1分。
19题评分细则:
②分说2:写柳青创作情形作用
【参考答案】写梁三老汉的时候,柳青“不由自主地流泪”,表现柳青非常动情, /说明他和自己的写作对象情感上相通,对农民倾注了深情;
1.写梁三老汉的时候,柳青“不由自主地流泪”,表现柳青非常动情,可得1分
2.说明他和自己的写作对象情感上相通/对农民倾注了深情/和农民共情/表现他对农民很有感情/柳青理解他们”/对农民的同情、理解和悲悯……可直接得2分。对象(农民/梁三老汉/他们/写作对象都可)和情感各1分。
19题评分细则:
③总说这一部分作用
【参考答案】印证上文“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的观点(是柳青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体现);/引出下文的结论:柳青是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担当的现实主义作家。
1.印证了上文“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的观点/表现生活深入柳青/柳青深入生活/是柳青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体现/呼应柳青”生活在所写人物的环境中的创作理念”/呼应上文柳青“留心观察农村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得 1分,答引出下文柳青懂得“低于生活不是现实主义,脱离生活也不是现实主义”亦可得分。
2.引出了下文的结论:柳青是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担当的现实主义作家1分。
不必纠结“承上启下”,重在和上下文两层内容的联系:写引出下文柳青深谙“真正的现实主义”实际上与上文柳青的创作理念是一个层次。
19题评分细则:
3.补充答案:丰富文章内容,1分
4. 空答术语,没有具体内容不得分:承上启下、呼应上文、引出下文、呼应题目、深化主旨、吸引阅读兴趣、丰富了文章内容等。
5.内容理解有误不得分:“对梁三老汉的赞叹/被梁三老汉所感动”
6.照抄文学化表述不得分:“柳青有心让自己的作品像从黄土塬上长出来的一样,浸满地气。”
一些学生已经有了很高的思考水平
学生问题:
1.对文章内容缺乏基本把握与整体认识
1.内容上,梁山老汉形象的出现,正是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形象,这一形象的出现,意味着共产党政策起了效果,柳青多年的奋斗没有白费,突出了作者对柳青多年无私奉献的赞美与肯定,揭示了劳动人民的不易与领导者的无私奉献与付出,说明有好的领导人才能使国家富强进步的主旨。(0分,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理解有误)
2.梁三老汉不仅仅是一个人物,也是柳青的父亲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作为一名下到基层群众中的作者,带领农民接受改革并起带头作用,这对于一辈子在此模式下生活的农民来说很难,对于柳青更难。书中有农民对新事物的新奇却不理解的矛盾,细细描写农村生活和梁三老汉,反映那个时期的特点,点明文章主旨。(1分,不能理解这一段在文章整体中的意义)
策略: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思考缺层跳步
1. 梁三老汉善良、勤劳、倔强、保守,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这个形象,承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奋斗与辛酸。写梁三老汉的时候,柳青不由自主地流泪,说明柳青动了感情。(2分,只分析这一段)
2.柳青创造梁三老汉这一形象,是上文描述的柳青深入农民群众生活所得出来的成果,承接上文而写。同时也是下文的“现实主义”与“历史价值与作家担当”的具体体现,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在全文承上启下,引出结尾总结。(2分,略过对段落内容本身的分析,直接看与文章整体的关系)
策略:指导学生总结基本思路
3. 思维套路化:
这一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柳青在农村生活的介绍,引出下文对柳青的评价,升华主旨,丰富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气息。(1分,缺考真正的理解思考)
策略:指导学生认识到思路不等于套路,重视“理解”
4.空答,缺少具体信息
上文写了柳青自己为自己的创作理念而行动,而这段正是证明了柳青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时,这段也印证了下文的观点,承上启下。(0分)
策略:引导学生强化“具体才得分”的意识
5.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不准
……梁三老汉身上汇聚了中国传统农民的优秀品质,“流泪”表现了柳青被深深感动。这一段写出柳青对他们的赞美……
策略:增加一些词语褒贬的辨析练习,增强学生把握情感色彩的能力。
一
位
让
人
敬
佩
的
老
作
家
一
篇
值得
咀
嚼
的
好文
章
青年热血 投身时代
高标理想 终生践行
淡泊名利 不计得失
赤子情怀 扎根乡土
抓住精髓 画出灵魂
构思成熟 展开从容
语言平实 淡而有味
“考”有终结,“思”无止境:
1.本文题目“乡土”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2.为什么说“青年作家”柳青被托尔斯泰的创作理念折服后,做出的是新的“人生”选择?
3.文章第10段说“作家‘深入生活’”的效果是用‘生活深入作家’的程度来反映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章开头结尾都提到了托尔斯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语言基础运用讲评
20.语言基础运用
①“儿化”是北京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②儿化往往利用卷舌作用造成一种与原有语音形式相近的新形式,从而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义。③例如,“尖”到“尖儿”,“亮”到“亮儿”,儿化后词性发生了改变,词的功用得以扩大。④儿化自诞生起就与附加词义和感彩相联系: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还可带有“轻蔑、厌恶”,如败家子儿、破烂儿……⑤但其表示褒贬爱憎也需要看具体的对象和情境,需要说话者灵活使用,听话者心领神会。⑥儿化,因其在语音、词汇上的丰富功能和意蕴,得以在上千年的语言流变中保存和发展。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均分1.25】
A.②句中的“造成”应改为“生成”。62.58%
B.④句中的“自”字可以放在句首。28.32%
C.④句中的两个分号都可以改为句号。
D.⑤句中“心领神会”应替换为“心照不宣”。
近义词辨析:生成:产生。
造成:引起,形成(多指不好的结果)。
病句(成分残缺):介词的位置。
标点符号的使用:逗号、分号、句号之间的相对关系。
成语辨析:心领神会: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开说出来。
①语言交际活动总要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交际环境就是通常说的语境。②为了适应特定语境的要求,相同的意思需以不同的词句来表达。③同样是表达请人帮忙的意思,求助陌生人用“劳驾,打听一下”,显得客气谦和;请托朋友用“你帮我打听打听”,随意中透着亲近;而“尚望代为了解”就适用于比较正式典雅的书面表达了。④如果问究竟应选择哪一种为好,要依语境而定。⑤这体现了语境对词句使用的制约,也体现了语言交际中的情境相适原则。
(2)下面这段文字中,为了适应特定语境的要求,作者对“白求恩”用了三个不同的称谓。请结合文段,说明使用不同称谓的原因。(3分)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取材于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20.语言基础运用(期末)
20.语言基础运用
①“儿化”是北京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②儿化往往利用卷舌作用造成一种与原有语音形式相近的新形式,从而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义。③例如,“尖”到“尖儿”,“亮”到“亮儿”,儿化后词性发生了改变,词的功用得以扩大。④儿化自诞生起就与附加词义和感彩相联系: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还可带有“轻蔑、厌恶”,如败家子儿、破烂儿……⑤但其表示褒贬爱憎也需要看具体的对象和情境,需要说话者灵活使用,听话者心领神会。⑥儿化,因其在语音、词汇上的丰富功能和意蕴,得以在上千年的语言流变中保存和发展。
(2)儿化用得好,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从下面两个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分析。(3分)
①晴雯等早去瞧了一遍回来……笑向袭人道:“你快瞧瞧去!大太太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 (取材于《红楼梦》)
②时间真快,爸爸走了十几年了。他要是还在,今年该是91岁了。多想当面再喊他一声——“老头儿”! (取材于《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解决思路:如何增强表现力的?(出发点)增强了什么表现力?(落脚点)
薛宝琴与李纹、李绮、邢岫烟同时出场
大家来至王夫人上房,只见黑压压的一地。又有邢夫人的嫂子,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的,可巧凤姐之兄王仁也正进京,两亲家一处搭帮来了。走至半路泊船时,遇见李纨寡婶,带着两个女儿,长名李纹,次名李绮,也上京,大家叙起来,又是亲戚,因此三家一路同行。后有薛蟠之从弟薛蝌,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妻,正欲进京聘嫁,闻得王仁进京,他也随后带了妹子赶来。所以今日会齐了,来访投各人亲戚。于是大家见礼叙过,贾母王夫人都欢喜非常。贾母因笑道:“怪道昨日晚上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原来应到今日。”一面叙些家常,收了带来的礼物,一面命留酒饭。凤姐儿自不必说,忙上加忙;李纨宝钗自然和婶母姊妹叙离别之情。黛玉见了,先是欢喜,后想起众人皆有亲眷,独自己孤单无倚,不免又去垂泪。宝玉深知其情,十分劝慰了一番方罢。
然后宝玉忙忙来至怡红院中,向袭人、麝月、晴雯笑道:“你们还不快着看去!谁知宝姐姐的亲哥哥是那个样子,他这叔伯兄弟,形容举止另是个样子,倒像是宝姐姐的同胞兄弟似的。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见他这妹子,还有大嫂子的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来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如今我又长了一层学问了。除了这几个,难道还有几个不成?”一面说,一面自笑。袭人见他又有些魔意,便不肯去瞧。晴雯等早去瞧了一遍回来,带笑向袭人说道:“你快瞧瞧去!大太太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
……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20.语言基础运用
(2)儿化用得好,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从下面两个加点词中任选一个加以分析。(3分)
①晴雯等早去瞧了一遍回来……笑向袭人道:“你快瞧瞧去!大太太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 (取材于《红楼梦》)
答案示例:
①“水葱儿”一词中使用儿化,语气俏皮活泼,表现出四位女子样貌的娇美、水灵,体现出晴雯见到她们时的惊喜与赞叹,极富表现力。
语气 意蕴 活泼、俏皮 对象、情境 情感色彩
①四个女子样貌的娇美、水灵(俊俏、灵动、青春、美丽、可爱……) ②符合晴雯快人快语、直率、爽利……的性格特点 (暗含晴雯对袭人的挤兑、调侃) 惊喜、赞叹、喜爱……
评分标准:①语气、口吻解说1分
②意蕴(对象、情境、情感色彩)任意两点各给1分,共2分
答题样例——3分
1. 层次清晰,要点齐备,语言准确。
2. 语气分析、对象特点、情感色彩概括精准,要点完备。
3. 关照到语气分析、对象特点以及情感色彩,要点完整。
①句中“水葱儿”儿化音活泼俏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贾府新来的邢岫烟、薛宝琴、李纹、李绮如出一辙的灵动、秀美的特点,给“水葱”加上儿化音,一则表示“细小”,指出四人俱年轻,一则表示喜爱,表现出晴雯对四个女孩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侧面塑造了晴雯的形象。
①句中晴雯巧用儿化,将贾府四位姑娘比作四根“水葱儿”,形象生动地体现女子水灵、娇艳、生动可爱、纤细的形象,使语言生动有趣,更好地表达晴雯对四位姑娘的喜爱称赞,同时更形象地体现了晴雯说话俏皮、灵动、好玩、有趣的特点。语言色彩丰富,更生动,极具表现力。
①句通过在“水葱”后面加儿化音,使语气更亲切,形容晴雯等人对宝琴等人的喜爱和赞美,更突出宝琴等人白净、完美无瑕的特点和招人怜爱;在对话中用儿化音让人身临其境,更能感受到对话中风趣幽默、笑意盈盈的语气。
1. 准确写出了对象特点以及情感色彩,但欠缺语气分析。
3. 答出了语气特点以及对象特点,欠缺其他情境维度的分析。
2. 准确写出了对象特点、说话人特点、情感色彩,但欠缺语气分析。
答题样例——2分
“水葱儿”是指好像含水丰富的葱一样鲜活娇嫩美好,而“儿”更附加了喜爱的感彩,突出了水葱的鲜嫩和质感,生动形象而有表现力地表达了对女子鲜娇嫩美好的喜爱赞美。
选①,暗雯运用比喻,将宝琴等四位新来做客的姑娘比作“水葱儿”,“水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她们苗条隽秀的容貌,“儿化”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