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三轮考前冲刺7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生物三轮考前冲刺7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20 21:2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七)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
高三生物三轮考前冲刺
 1.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1) 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 细胞与外界环 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2.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 蛋白质 (7%~9%), 无机盐 (约1%),以及血液运送的其他物质——各种 营养物质 (如葡萄糖)、各种 代谢废物、气体、激素  等。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 蛋白质代的产物,包括尿素、肌酸、肌酐、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 很。
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无机盐
蛋白质
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气体、激素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
很少
4.渗透压是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 溶液浓度 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 、 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和Cl- 。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 细胞内液 的渗透压。
6.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 成 和 理化性质都处于 动态平衡 中。
溶质微粒
溶液浓度
细胞内液
成分
理化性质
动态平衡
无机盐
Na+和Cl-
蛋白质
7.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有三个,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具有共同的“语言”—— 信息分子 。
8.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细胞代谢紊乱 。
9.免疫系统包括免疫 器官 、免疫 细胞 和免疫 活性物质 。免疫细胞包括 淋巴 细胞和 吞噬 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包括 抗体 、 溶菌酶 、 淋巴因子 等。免疫活性物质是由 免疫细胞 或 其他细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神经—体液—免疫
信息分子
细胞代谢紊乱
细胞
器官
活性物质
淋巴
吞噬
抗体
溶菌酶
淋巴因子
免疫细胞
其他细胞
10.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 生成 、 成熟 和 集中 分布的地方。淋巴细胞位于 淋巴液 、 血液 和淋巴结中。
11. 皮肤、黏膜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和 吞噬细胞 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12.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 免疫器官 和 免疫细胞 借助 血液 循环和 淋巴 循环而组成的。
生成
淋巴液
血液
皮肤、黏膜
杀菌物质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血液
成熟
集中
吞噬细胞
淋巴
13.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作 抗原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 抗原 。
14.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 抗体 。
15.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 自身物质 当作 外来异物 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叫作自身免疫病。
抗原
抗原
抗体
自身物质
外来异物
16.过敏反应是指 已产生免疫 的机体,在再次接受 相同的抗原 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 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17.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 防卫 、 监控 和 清除 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8.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的依据是 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  。
已产生免疫
相同的抗原
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防卫
监控
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
清除
1.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
2.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
3.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 ×)
4.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
5.生长激素、抗体、Ca2+、CO2、神经递质、尿素和血浆蛋白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
×

×


6.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的静脉滴注20 mL生理盐水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 )
7.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
8.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
9.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
10.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
×
×

×
×
11.人体内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 )
12.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够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
13. 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和浆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
14. 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 )
15.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导致的糖尿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
×

×
×
×
要领1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分析
(1)[E]为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
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和[B]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经过的结构
有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3)能排出代谢产物的系统或器官有[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和皮肤。
(4)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直接相关的四大系统是[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和[D]循环系统。
(5)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例1】(2021·定远开学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环境为组织液
B.血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抗体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海鲜过敏可使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造成水肿
D.内环境为多种酶和激素的产生提供适宜的温度与pH
答案
解析
D
解题思路 人体细胞大多生活在内环境中,细胞不能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肌肉细胞必须通过组织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血液中的血浆蛋白和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海鲜过敏可使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水肿,C正确;酶和激素均由活细胞产生,内环境温度和pH的稳态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D错误。
要领2 免疫知识总结
 (1)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
(2)艾滋病病毒
①艾滋病发病机理:
②艾滋病病毒遗传信息的表达式:
③特点:因为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艾滋病病毒突变率高,变异类型多,给疫苗的研制带来困难。
④致死原因: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由于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而死亡。
⑤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3)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①免疫预防——重在“预防”,注射物为“经处理的”丧失致病性却具“抗原性”的抗原,即疫苗,目的是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尤其是产生“记忆细胞”,以备真正病原体感染(防患于未然)。
②免疫治疗——重在“治疗”,注射物是“抗体”或免疫增强剂等,目的是“立竿见影”地直接消灭病原体。
【例2】(2021·河北三模)卡介苗接种被称为“出生第一针”。接种3个月后,婴儿应去检查卡介苗接种是否成功。现在的卡介苗是由减毒牛型结核杆菌悬浮液制成的活菌苗,具有增强吞噬细胞活性、活化T细胞、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核杆菌的DNA主要分布在拟核中
B.活化的T细胞可以分泌特异性抗体
C.吞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消灭结核杆菌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
B
答案
解析
解题思路 本题涉及的卡介苗是由减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的活菌苗,具有增强吞噬细胞活性、活化T细胞、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为DNA,其DNA主要分布在拟核中,A正确;抗体是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活化的T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力,B错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吞噬结核杆菌是第二道防线在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消灭结核杆菌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D正确。
1. 稳态失衡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之一,下列恢复机体稳态的方法错误的是(  )。
A.脑组织水肿患者可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
B.急性腹泻患者可输入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
C.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入葡萄糖生理盐水
D.炎症患者可输入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
D
答案
解析
解析 脑组织水肿是由脑组织的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的,使用提高血浆渗透压的药物,可使组织液中的体液流向血浆,以减轻症状,A正确;人在腹泻时会失去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可输入含特定无机盐的生理盐水,以维持渗透压平衡,B正确;长期进食障碍患者可输入葡萄糖生理盐水,葡萄糖可为机体提供能量,生理盐水可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C正确;给炎症患者输入用蒸馏水配制的水溶性药物,由于蒸馏水渗透压小于细胞内液渗透压,故可能会使细胞渗透吸水,导致细胞吸水涨破,D错误。
2. (2021·河北三模)摩擦性水泡是运动摩擦产生的表皮与皮下组织分离形成间隙,并令其间充满液体形成的,主要发生在手掌和脚底。水泡内层的皮肤红肿、湿热,有刺痛。但往往几天后“水泡”会消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出现刺痛感的原因是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后形成了痛觉
B.水泡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C.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是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将积聚于患处的液体排出来的方法可以是使用针或剪刀直接将水泡戳破
答案
解析
D
解析 长时间的行走会使人的脚掌磨出水泡,水泡内的液体是组织液。痛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患者出现刺痛感的原因是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后形成了痛觉,A正确;水泡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水分由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量增加,B正确;水泡不能直接挑破,以免受到细菌感染,D错误。
3. (不定项)临床上有时将康复患者的血浆经过处理(反复提纯,消除抗原性)后输入到感染同种病毒的患者体内,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康复患者血浆中可能存在多种对抗该病毒的抗体
B.病毒感染者接受血浆治疗相当于发生了二次免疫反应
C.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抗体检测为阳性的供体血浆才能用于临床治疗
D.血浆治疗为被动免疫,可以对相关病毒感染进行预防和治疗
答案
解析
ACD
解析 病毒表面有多种蛋白质作为抗原,因此康复患者血浆中可能有多种抗体对抗病毒,A正确;康复患者血清经过处理,消除了抗原性,故病毒感染者接受血浆治疗不会发生免疫反应,B错误;供体血浆的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说明血浆中不存在该病毒,抗体检测为阳性,说明血浆中存在对抗该种病毒的抗体,只有抗体而没有该种病毒的血浆才能用于临床治疗,C正确;利用血浆中的抗体可预防和治疗疾病,输入抗体属于被动免疫,D正确。
4.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体液中的电解质是一些阳离子和阴离子,组织液与血浆中的电解质、蛋白质的构成分别表现为     、     (填“基本相同”或“差异较大”)。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部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出现肺水肿的原因是                  。
答案
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组织液渗透吸水
差异较大
基本相同
(2)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若监测到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浆肝酶浓度明显高于参考值,则说明患者的      。血液生化检查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是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原因是内环境中的成分都处于     状态。
(3)缺氧时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组织液中的乳酸可通过
        等途径进入血浆。
动态平衡
答案
毛细血管壁(或先进入淋巴,再经淋巴循环)
解析
肝细胞受损
解析 (1)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中的基本相同,但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远大于淋巴和组织液中的。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部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组织液渗透吸水,使组织液含量增加,引起肺部组织水肿。(2)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浆肝酶浓度明显高于参考值,说明患者的肝细胞受损,肝酶从肝细胞中被释放,进入血液。内环境中的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故血液成分的参考值都是一个变化范围。(3)缺氧时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组织液中的乳酸会通过毛细血管壁或先进入淋巴再经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5.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健康威胁极大,治疗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的前提是对病因快速准确诊断。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测人体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通常有检测病原体本身和检测人体免疫应答产生的    这两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
答案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抗体
(2)检测病原体本身既可以检测病原体的    ,也可检测病原体的    。若人体体液中检测到了以上     (填“三种”、“两种”或“任何一种”),就说明人体已经被感染。对于免疫功能较弱的病人,可能因    产生量较小,易出现假阴性,若感染初期抗原含量很低,同样不易检测到。
(3)目前预防新冠肺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时一般需要接种2次,第二次接种与第一次接种相比具有
               的特点。
答案
抗原
反应快而强烈,产生的抗体更多
解析
核酸
任何一种
抗体
解析  (1)检测人体是否感染某种病原体,可以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人体免疫应答是否产生相应的抗体,也可以直接检测体内是否含有该种病原体。(2)目前人们可以通过对病原体特异性成分——抗原、核酸或抗原刺激下产生的抗体进行检测,从而确定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检测出三种成分中的任何一种,均可说明待测个体已被相应的病原体感染。抗体检测可能因免疫功能较弱,机体产生抗体数量较少,而出现假阴性的结果,或者在病原体感染的初期,体内病原体数量太少,也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3)二次免疫的特点:反应快而强烈,产生的抗体更多,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引起机体患病之前将其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