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1. 默写。(10 分)
(1)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2) _______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心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坚信自己会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13 分)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的乳房,它养育了我,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1) 以上诗歌选段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诗集名) 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2 分)
(2)“呈给”中的“呈”的意思是( )。(3 分)
A. 具有(某种形式);呈现(某种颜色、状态)
B. 恭敬地送上去
C. 呈文
D. 推荐
(3)改写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3 分)
(4)根据诗歌内容和课外积累,回答下列问题。(5 分)
①诗人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是20 世纪30 年代,这一时期,诗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②你是怎样理解诗歌中的“紫色的灵魂”的?(3 分)
3. [2022·合肥一模] 北京冬奥会踏着立春的脚步如约而至,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
气倒计时创意惊艳世界。校学生会准备开展“走近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2 分)
(1)下面是活动宣传材料中的一段话,有几处不恰当,请修改。(6 分)
A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被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B 诸如清明、立春、立夏、冬至等都溶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于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C 在这些节气中,往往伴有五彩斑斓的民俗活动。
①A 句有语义重复的语病,应删去“______________”。(2 分)
②B 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2 分)
③C 句中有一个词语运用不当, 应将“_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
(2 分)
(2)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4 分)
①将下面的二十四节气歌补写完整。(2 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②根据节气先后,给下面的诗句排序:______________。(2 分)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C.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王晓同学认为现代社会了不了解节气无所谓,节气也没有什么用处。请你结合材料内容来劝说他。(2 分)
二、阅读(55 分)
(一)[2022·合肥五十中三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2 分)
栀子花又开
陈响平
①又是栀子花开的季节。我家窗台上的栀子花,( )地面朝天空盛开着,与近在咫尺的黄鹤楼隔空相望。闻着这缕缕不绝的花香,满身的疲惫消失了,有种说不出的惬意。花枝让人( )。
②这盆栀子花,是从一百五十多千米外的老家门前移栽过来的,看见它自然而然地想起老家,想起父亲生前种植的年久的栀子花树。每逢这个时节,老家院子里那绿树白花,一朵一朵栖在树上,藏在叶间,像刚出窝的洁白的小鸽子似的。一阵微风吹来,满树馥郁,浸染了整个村庄。
③小时候,端午节前后正是栀子花开的旺季,我们这些男孩子总要从栀子花树上摘下一朵朵微微吐蕊的栀子花,插在衣襟上,或放在房间桌上的口杯中。女孩子把栀子花摘下来插在头上,一朵朵小花,落在她们的发际,美丽极了。接下来,每天都在这种沁人心脾的清香中度过,原本烦闷的心情,在这郁郁的清香中化解得( )。
④过了几天,摘下来的花骨朵儿开始变黄、变枯,最后变成一朵黄色的干
花,那股清香却依然如故。于是,我就把它放在枕头下面,让这股郁郁的香气
每晚陪伴着我沉沉入睡。后来,干脆用干栀子花塞满整个枕头,每晚惬意地枕着,这是怎样一种美好的奢侈?
⑤记得有一次,我从高高的柳树上跌落下来,正好落到栀子花丛中。从母亲的怀里醒来,看见她又惊又怒,我鼻子一酸,突然觉得自己好像长大了。母亲虽对我的顽皮一向不满,此刻,我却觉得有一份母爱,如同栀子花的幽香。
⑥这样的栀子花香,伴我度过童年与少年的一个又一个初夏时光。后来读到唐代杜甫的《江头四咏·栀子》,知道了它可以提取黄色染料,也可以入药,理气治病。据史料记载,秦汉以前,栀子是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其果实中含有酮物质栀子黄素,还有藏红花素等,用于染黄的物质为藏红花酸。《汉官仪》曾记载:“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用的就是栀子的果实。这让我对它又多了几分好感。它在花开时期让人尽情欣赏,它在蛰伏期暗暗蓄积力量,最后献出累累果实,实在不凡。
⑦转眼,我在都市安了家,无论如何也要在阳台上栽种一盆栀子花。栀子树不显娇性,抗旱耐寒。有一次出差一月有余,回到家中,海棠枯萎,文竹枯黄,月季凋落,只有栀子花还活着,但枝干如柴,就准备另换一盆。前思后想,于心不忍,浇灌清水一盆,第二天栀叶展开,枝干也变得饱满。不久,又是绿意盎然。一天清晨,推开窗口,栀子树上挨挨挤挤的都是洁白的花骨朵儿,微风过处,满屋花香。我把身体前倾,鼻翼靠近花朵,有种说不出的舒畅。作为人间生灵,我们感觉栀子花的绽放是那么自然而不经意,但当我们躬身探究之后才会发现,栀子花开实则经历了长久的努力与坚持。
⑧如今,种植栀子花树的父亲走了,照看栀子花树的母亲也走了,岁月如
同栀子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栀子花打开了花苞,静静地在目光下汲取月的光莹,它只是静静地安详地挺立着,可我觉得这份沉静像是为了某种愿望的爆发。果不其然,它绽放了,每片花瓣都是那么饱满与完美!这让我想起“沧海月明珠有泪”的译注:每当月明寂静,蚌则向月而张,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我想,不管是栀子花也好,蚌也好,它们沉寂,安于与自己斗争,忍受痛苦,是为了有一天能将最美的自己绽放! (有删改)
4.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 安静 赏心悦目 荡然无存
B. 宁静 赏心悦目 无影无踪
C. 宁静 心旷神怡 荡然无存
D. 安静 心旷神怡 无影无踪
5. 请根据第③—⑤段内容,在表格的空缺处填写恰当的内容。(4 分)
内容 端午节前后, “我们”摘栀子花。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从柳树上跌落到栀子花丛中,母亲又惊又怒。
心情 (1)___________ 惬意 感动
6.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我却觉得有一份母爱,如同栀子花的幽香。(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一阵微风吹来,满树馥郁,浸染了整个村庄。(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
7. 第⑦段的画线句中写海棠、文竹、月季有什么作用?(3分)
8. 文中的栀子花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写出两点)(6分)
(二)[2022·淮北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内容,将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对中小学生而言,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不仅能让他们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更能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责任担当,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生受益。正因此,重申劳动教育的价值,让劳动课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意义重大。
劳动课程要取得育人实效,还要更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明确,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现实中,有些学校采取以课代劳、以教代劳等方式,缺乏让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这只是表面上重视劳动教育。事实上,只有真正挥洒劳动的汗水,才能体味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同心同向,是劳动课程取得育人实效的重要一环。家长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既能与孩子一同参与劳动,又能做到不包办代替。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建设劳动场所、开发课程资源。社会要做好保障,共建劳动实践基地,提供合适岗位。各方共同努力,让劳动育人取得实效,才能激励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用诚实劳动、努力奋斗来成就梦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7日,有删改)
材料二
劳动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
劳动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劳动是人实现高质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劳逸结合是提升工作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劳动除了能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还能使处于高负荷状态的心神得到调节和放松。新课标提出适当体验金工、木工、电子、陶艺、布艺等项目。
劳动中往往融入了设计、审美、哲理等元素,让它们以更鲜活的形式得以呈现,往往能安抚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更多劳动项目的引入意在丰富学生的技能,挖掘学生的兴趣。
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智慧。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方法,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价值,很多技术的难题源自日常生活劳动,其解决也可能受益于劳动中蕴含的知识。古今中外众多的发明创造中有很多是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的。这充分说明劳动中充满着知识,劳动技能充满着智慧。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操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劳动既是方法也是载体。
(节选自《感受劳动课带来的无限魅力》,有删改)
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对中小学生而言,开设劳动课能让他们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责任担当。
B. 此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明确,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
C.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7~9年级的劳动课包括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等内容。
D. 劳动中充满着知识,很多技术的难题源自日常生活劳动,其解决受益于劳动中蕴含的知识。
10. 与3~4年级相比,5~6年级的劳动课增加了哪些内容?请根据材料二简述。
(4分)
11. 材料三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2. 怎样让劳动教育取得育人实效?请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简要概括。(6分)
(三)[2022·亳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①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
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②非人间之境。
(节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 ①参寥:人名。②殆:大概。
1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下船 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濯足于惠因涧 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殆非人间之境 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15. 【甲】【乙】两文都写了什么样的景色?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写作(55分)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不过是无数滴落向宽阔大地的雨滴中寂寂无名的一滴。但这一滴雨水中,有它独一无二的记忆。一粒雨滴有它自己的历史,有将这历史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
——村上春树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上册 · 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1. (1)人迹板桥霜
(2)欲为圣明除弊事
(3)怜君何事到天涯
(4)野芳发而幽香
(5)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6)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7)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 (1)艾青诗选 大堰河——我的保姆
(2)B
(3)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
(4)①土地 太阳
②“紫色的灵魂”是对不公道社会的控诉,也是对伟大母亲的赞颂。
【点拨】在色彩心理学中,紫色往往给人以苦难、深沉、深厚、珍贵的感觉,也容易使人产生奇幻的联想。诗人借用紫色既形象地再现了大堰河受尽苦难的一生,又饱含着大堰河对乳儿深深的爱,还寄托了作者对乳母的崇敬之情。所以“紫色的灵魂”是对不公道社会的控诉,也是对伟大母亲的赞颂。
3. (1)①被 ②溶入 融入 ③五彩斑斓 丰富多彩
【点拨】五彩斑斓:形容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根据语境可知,应将“五彩斑斓”改为“丰富多彩”。
(2)①暑相连 秋处露秋 ② BAC
【点拨】①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根据二十四节气歌补写即可。② A 项对应的节气是“白露”。B 项对应的节气是“雨水”。C 项对应的节气是“寒露”。综上所述,正确的顺序是BAC。
(3)示例:王晓同学,你好!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体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二十四节气。
【点拨】劝说他人时,首先要有称呼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然后阐述理由,最后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
二、阅读
(一)4. B 【点拨】本题考查词语的选用。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宁静:(环境、心情)安静。宁静比安静的程度更深,用在此处更符合语境。由此可排除A、D 两项。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根据语境可知,此处选“赏心悦目”更为合适。由此可排除C 项。故选B。
5. (1)舒畅(愉悦、闲适)(2)“我”枕着装满干栀子花的枕头睡觉。
【点拨】(1)根据第③段“接下来,每天都在这种沁人心脾的清香中度过,原本烦闷的心情,在这郁郁的清香中化解得无影无踪”可知,“我”的心情是舒畅(愉悦、闲适)的。(2)根据第④段“后来,干脆用干栀子花塞满整个枕头,每晚惬意地枕着,这是怎样一种美好的奢侈”可概括为:“我”枕着装满干栀子花的枕头睡觉。
6.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爱比作栀子花的幽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爱的深沉(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2)“浸染”的意思是“逐渐沾染或感染”,该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浓郁的芳香,表现了作者闻到花香的喜悦之情。
【点拨】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根据“我却觉得有一份母爱,如同栀子花的幽香”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爱比作栀子花的幽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爱的深沉(含蓄)。(2)“浸染”的意思是“逐渐沾染或感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栀子花浓郁的芳香,表现了作者闻到花香的喜悦之情。
7. 用海棠、文竹、月季衬托栀子树不显娇性,抗旱耐寒的特点,表现了栀子花顽强的生命力。
8. 示例:①我们做人应像栀子花那样,无私奉献,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②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经历了长久的努力与坚持,才有可能成功。
【点拨】根据第⑥段“它在花开时期让人尽情欣赏,它在蛰伏期暗暗蓄积力量,最后献出累累果实,实在不凡”可得出:我们做人应像栀子花那样,无私奉献,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根据第⑦段“作为人间生灵,我们感觉栀子花的绽放是那么自然而不经意,但当我们躬身探究之后才会发现,栀子花开实则经历了长久的努力与坚持”可得出: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经历了长久的努力与坚持,才有可能成功。
(二)9. D 【点拨】 “其解决受益于劳动中蕴含的知识”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文内容不符。故选D。
10. 增加了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
11. 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劳动可以使处于高负荷状态的心神得到调节和放松为例,证明劳动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劳动是人实现高质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①学校层面: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合理建设劳动场所、开发课程资源。
②家庭层面:家长要言传身教,既能与孩子一同参与劳动,又能做到不包办代替。
③社会层面:做好保障,共建劳动实践基地,提供合适岗位。
(三)13. (1)消失 (2)等到 (3)洗 (4)地方
【点拨】(1)句句意为: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2)句句意为:等到下船。及:等到。(3)句句意为:在惠因涧洗脚。濯:洗。(4)句句意为: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境:地方。
14. (1)(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
15. 都写了西湖环境的无比幽寂。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乙参考译文】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
三、写作
16.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句话中的“无数”“寂寂无名”暗含的信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的、渺小的;第二句话说每滴雨滴都有它独一无二的记忆,其实是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第三句话的含义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存在的价值。把三句话连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本则材料的含义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的、渺小的,但同时我们也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价值。根据自己的审题所得,无论是叙述经历,还是抒发感悟,都要展现出自己对渺小的价值的思考。文章应呈现辩证统一的理性思考。可以写成记叙文。写自己或他人虽是平凡渺小的个体,但有丰盈的精神世界,有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注意写出自己的心理或情感转变,展现出精神的升华。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把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关于“平凡与不平凡”“渺小与伟大”的辩证看法作为立意。无论采用哪一种文体,都要力求主旨鲜明。
例文:
渺小也伟大
人的口袋里应该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题记
小如米粒的种子,却能长成参天大树;星星点点的花儿,却能结出累累硕果;小巧细密的叶子,把阳光转化为生命的能量;晶莹的小水滴,滴答着穿透厚厚的基石;浅浅的泪珠,凝聚着人类的喜怒哀乐……
这些看似渺小的事物,却孕育着无限的伟大,甚至某些渺小的事物本身就是伟大的。小小的露珠,折射出七彩阳光的美丽;小小的蜜蜂,酝酿出生活的甜蜜;小小的我们,承载着青春的希望。我们的人生正是由无数渺小的事物汇集而成的,没有人一辈子的路仅由一大步组成。
也许,在浩瀚的海洋面前、在高耸的山峰面前、在广阔的草原面前、在荒凉的戈壁面前,我们会深深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渺小,但只要我们的精神与心灵升华,那么我们就是伟大的。我们可以用纤小的手编织生活之幕,我们可以用细碎的思想照亮人生之路。
一个个幼小的孩童给千万个家庭带来欢乐,一个个平凡的老师浇灌出祖国的花朵,一个个医生把无数生命从死神身边拉回来,一个个农民播种出希望的田野……当我们想拥抱大事物时,必须要看到那不经意间便会被忽略的小事物,正如海洋要想博大,必须要包容所有的细流。正是成千上万普通如雨点的我们,汇成了生命的大合唱。我们虽渺小平凡,但都承担着各自的使命,传承着悠久的文明,让生活如此千姿百态。
追逐太阳的人,停停脚步吧,看那渺小的星星,每一颗都在发光,构成了星光璀璨的宇宙。追逐伟大的人,停停脚步吧,看看那些所谓的渺小吧,正是无数渺小的结晶,才诞生了伟大。
渺小的你我,如寂寂无名的雨滴降落在广阔大地上,不要为自己“渺沧海之一粟”而惆怅。即使是一粟,也应该迎着阳光萌发自己的叶子,散发出生命的伟大的芬芳。
总评 本文的一大亮点是开篇即运用简洁而富有哲理性的文字作为题记。本文内容丰富,例证充分,善用气势充沛的排比,使得论证有力。从自然景物写到人类社会,最后赞美渺小,逻辑清晰,语言细腻,主题鲜明。总的来说,这是一篇富有哲思而又不乏文采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