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健康 中考二轮复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的健康 中考二轮复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20 07:0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的健康
一 、选择题
1.青春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黄金时代”。为提高学习效率,使脑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应该
保证( )
第 1 页(共 13 页)
A.不进行户外活动
C.充足睡眠
B.及时变换学习内容
D.时时考虑睡眠
2. “关爱生命, 健康生活”。下列行为不利于健康的是( )
A.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C.参加体育锻炼
B.拒绝吸烟、酗酒、吸毒
D.沉湎网络游戏
3.香港大学医学院 5 月 24 日在港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哺乳动物可通过飞沫传播 H7N9 禽流感病毒。 这给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病毒有细胞结构,但不能独立生活
B.卫生部门及时扑杀染病家禽, 这属于控制传染源
C.对禽类养殖场所进行严格消毒,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及时给未染病禽类注射相关药物, 提高其免疫力,这属于保护易感者
4.2020 年初以来,世界多地先后暴发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
①“新冠肺炎”是一种高致病性的遗传病;
②勤洗手对“新冠肺炎”的传染没有预防效果;
③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冠病毒属于病原体;
④研制“新冠肺炎”疫苗的目的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⑤从免疫学角度看, 疫苗属于抗原;
⑥对确诊病例进行强制医学隔离的目的是控制传染源。
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5.19 世纪晚期,德国医生科赫从患炭疽的牛甲体内采集到细菌 S 和 R,将细菌 S 注入健康牛乙体内,
细菌 R 注入健康牛丙体内。结果乙患上炭疽, 而丙没有。这证明了炭疽的病原体是( )
A.牛甲 B.牛乙 C.细菌 S D.细菌 R
6.安全用药事关人体健康, 下列有关安全用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药无副作用, 常吃可防病
B.处方药一定要按医嘱服用
C.如果想缩短治疗时间,可以任意增加用药剂量
D.只要感冒发烧, 就可以服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7.科技都在 2009 年 5 月 19 日发布的《甲型 H1N1 流感科研进展摘要》中指出: 5 月 6 日,加拿大完成 3 个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样本的基因测序工作, 这是世界上首次完成对这种新病毒的基因测序,将为研 制疫苗打下基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免疫角度看,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是一种抗体
B.甲型 H1N1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属于消化道传染病
C.对已确诊的甲型 H1N1 流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属控制传染源
D.通过注射甲型 H1N1 流感疫苗使人获得的免疫, 属非特异性免疫
8.吸食或注射毒品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关于吸毒危害和禁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毒品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吸食很难戒除,且毒瘾会越来越大
B.吸毒会损害人体神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从而引发多种并发症
C.吸毒成瘾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人类遗传病
D.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严禁种植大麻、罂粟等能提取毒品的植物
9.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异体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移入器官的细胞相当于 ( )
A.抗原 B.抗体 C.一种酶 D.生长激素
10.被毒蛇咬伤后,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尽可能在伤口的远心端 5~10 厘米处,用带、绳、手帕或止血带结扎
B.保持安静, 防止毒液蔓延
C.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 并将伤口切开,排出毒液
D.紧急时,在口腔无伤口的情况下, 可用口吸出毒液,并及时送医院
二 、填空题
11.每位同学都经历过运动会,运动会里涉及了很多科学知识。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百米赛跑前, 参赛者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紧绷,这主要是在 系统和内分泌系 第 2 页(共 13 页)
统的共同调节下,使得运动系统、 系统和呼吸系统加速运转所致。
(2) 某同学在参加百米赛跑时不慎摔倒, 擦破了皮肤, 流了些血, 并感到有点疼痛。皮肤结构如下图 所示: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表皮主要起到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它是由
组织构成。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了 部位(选填“表皮”或“真皮”),其中的血
液是 组织。从生物的结构层次分析, 你认为皮肤属于哪一个结构层次? 。
12.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季节性流感导致全球每年数亿人患病。
(1)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生产流感疫苗。很多时候流感疫苗的效力不足 60%,可能是因为流感病毒在 一段时间后发生了 ,产生新的毒株。
(2)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按传播途径来分,流感属于 传染病。 13.人体神经系统调节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人体皮肤的屏障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 用属于 免疫。
14.读下面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图:
(1) X 代表人体正常的血糖, A 代表人体血糖 (填: 大小关系)正常血糖值,在 C 处发生的 变化是 ,导致在 E 处的变化是血糖含量降低。
(2) 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导致 病。 15.据报道,食道癌是世界上最为普遍的癌症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现的食道癌病例超过 40 万。图是研
究人员对 1200 名食道癌患者发病原因调查所得到的数据。从调查结果可知, 是导致食道癌的 第 3 页(共 13 页)
两个最主要原因。
三 、实验题
16.疫苗接种被认为是医学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疫苗研发的主要阶段包括: 分离获得毒株→制成疫 苗→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审批上市。那么如何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呢?
【探究目的】探究疫苗 X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动物实验】
(1) 实验方案:(图 1)
实验过程中,B 组注射的是 。
(2) 实验结果:仅 A 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 标 ,说明疫苗 X 对小鼠是安全有效的。
(3) 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猴) 实验评估 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疫 苗的理由是 。
【临床试验】疫苗 X 的生产上市还需要经过三期的临床试验。(图 2)
分组 志愿者 患病数
疫苗组 10000 人 8 人
安慰剂组 10000 人 160 人
结果分析:Ⅲ期临床试验在疫区招募了20000志愿者,试验结果如表所示,则该疫苗保护率是 。
注:疫苗保护率=(安慰剂组患病率﹣疫苗组患病率)÷安慰剂组患病率。 【社会参与】接种疫苗是对抗新冠疫情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当接种疫苗达到一定比率后就可以建立起 免疫屏障,阻断疫情蔓延,因此接种疫苗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健康,更是为了全社会的健康。我们每个 公民都应尽打快打疫苗。
第 4 页(共 13 页)
四 、解答题
17.高俊的爸爸是一个血友病患者,需要靠输血维持生命,在一次输血中输了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 高爸爸在不知道的情况下,通过性生活将艾滋病传染给了妻子, 后来妻子怀孕生出了高俊的弟弟,弟 弟也成为了艾滋病患者, 就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艾滋病先后夺走爸爸、妈妈和弟弟的生命.
(1) 艾滋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 (填“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
(2) 从这个家庭的悲剧可以看出爸爸感染艾滋病的途径是 ,妈妈感染途径是 ,弟弟感 染的途径是 (填“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3) 高俊和三个都是艾滋病患者的亲人生活在一起却没有感染艾滋病毒,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和艾滋 病患者正常交往 (填“会/不会”) 感染艾滋病.
(4) 如果高俊是我们的同学,我们应该怎么做? .
18.今年 3 月墨西哥等地接连爆发甲型 H1N1 流感疫情, 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甲型 H1N1 流感是由甲型 H1N1 流感病毒引起的, 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人感染后,会出现发烧、咳嗽、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已出现极少数死亡病例。
(1) 甲型 H1N1 流感的病原体是 。
(2) 从传播途径分析, 甲型 H1N1 流感属于 传染病。
(3) 下列关于防治甲型 H1N1 流感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为了保护易感者,在甲型 H1N1 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B.对甲型 H1N1 流感病人,要进行隔离治疗, 这样做是为了控制传染源。
C.人类对甲型 H1N1 流感有特异性免疫。
第 5 页(共 13 页)
0.人的健康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 【分析】青毒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塑造美好心灵 的关键时期。因此, 应集中精力,努力学习, 健康地度过这人生的金色年代。
【解答】解: 因为睡眠可以使脑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必须确保每天有充 足的睡眠和充分的休息;多进行户外活动,及时变换学习内容, 是积极的休闲方式,只是使脑一部分 得到了休息的;睡眠时间并非越长越好。适度的睡眠能消除疲劳,恢复精力。睡眠时间的长短,应根 据疲劳程度而定。对于成年人来说, 夜晚睡 8 小时足够。如果睡眠时间长, 那么活动时间必定相应减 少, 也会影响健康。因此不能时时处处考虑睡眠。
故选: C。 2. 【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 量。
【解答】解: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吃营养配餐;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 毒品;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经常玩手机、熬夜上网游戏, 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3. 【分析】此题考查病毒的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不能独立 生存; 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据此答题。
【解答】解:A.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 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 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符合题意。
B、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是动物,卫生部门及时扑杀染病家禽,这属于控制传染源,不 符合题意。
C、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对禽类养殖场所进行严格消毒,这属 于切断传播途径,不符合题意。
D、保护易感人群指的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及时给未染病禽类注射相关 药物, 提高其免疫力,这属于保护易感者,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第 6 页(共 13 页)
4.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抗原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如病菌、病毒 和其他的病原微生物、异体血液和某些药物都是抗原。
【解答】解:①“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是一种高致病性的传染病。错误。
②勤洗手对“新冠肺炎”的传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错误。 ③从传染病的角度看,新冠病毒能使人得新冠肺炎,属于病原体。正确。 ④研制“新冠肺炎”疫苗的目的是有效保护易感人群。错误。 ⑤疫苗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故从免疫学角度看, 疫苗属于抗原。正确。 ⑥确诊病例属于传染源, 对确诊病例进行强制医学隔离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传染源。正确。
故选: D。
5.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 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是能 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 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
【解答】解: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德国医生科赫从患炭疽的 牛甲体内采集到细菌 S 和 R,将细菌 S 注入健康牛乙体内,细菌 R 注入健康牛丙体内。结果乙患上炭疽, 而丙没有。这证明了细菌 S 使健康的牛患病, 因此炭疽的病原体是细菌 S。
故选: C。
6.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 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 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解答】解:A.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能长期服用,A 错误。
B、处方药的使用要遵医嘱,不能按照自己经验用药,B 正确。
C、根据病情需要,按说明书要求的剂量和服用时间服用, 是安全用药的基本要求, 不能自行增加用药 剂量, C 错误。
D、不能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类疾病,感冒发烧不一定是 细菌引起的,D 错误。
故选: B。
第 7 页(共 13 页)
7. 【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以下知识点:一、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不同; 二、抗原 和抗体的概念; 三、传染病有关知识点.
【解答】解:A.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能够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抗体;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是一种病原体, 不属于抗体,而应属 于抗原。故此选项不正确;
B、甲型 H1N1 流感是通过飞沫和空气传播的, 是病原体侵入呼吸道黏膜引起的,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故此选项不正确;
C、已确诊的甲型 H1N1 流感患者能够散播病原体, 因而属于传染源,对此人进行隔离治疗, 属于控制 传染源。故此选项正确;
D、“通过注射甲型 H1N1 流感疫苗使人获得的免疫”是后天获得的, 只针对甲型 H1N1 流感起作用, 因 此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 C。 8. 【分析】毒品的危害: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甚至死 亡,对社会造成危害,还可能感染艾滋病等疾病。
【解答】解: AB、毒品会损害人的免疫、神经、内分泌等系统, 从而引发多种并发症,而且具有很强 的成瘾性, 一旦吸食很难戒除, AB 正确;
C、毒瘾不是遗传病,C 错误;
D、我国法律规定严禁种植能提取毒品的植物, 罂粟能够提取出毒品,否则就是违法,D 正确。 故选: C。
9.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抗原。解答时可以从抗原的概念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 抗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抗 体,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 官等。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可与相应抗 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移植到人体内植入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 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组织细胞的成活。
因此植入器官的组织细胞相当于可抗原。
故选: A.
第 8 页(共 13 页)
10. 【分析】出现意外、危机时, 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 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 急救.
【解答】解:A.尽可能在伤口的近心端, 用带、绳、手帕或止血带结扎,A 错误。 B、保持安静, 不要奔跑、走动, 防止毒液蔓延,B 正确。
C、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 并将伤口切开,排出毒液,C 正确。
D、紧急时,在口腔无伤口的情况下, 可用口吸出毒液,并及时送医院, D 正确。
故选: A.
二 、填空题
11. 【分析】(1)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也受激素的调节,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 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分泌出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 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 瞳孔放大, 促进糖原分解并升高血糖,促进脂肪分 解,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 兴奋性增高, 传导加速, 使反应更加快速, 警觉性提高。
(2) 皮肤由表皮、真皮组成,属于器官, 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组成。
(3) 昆虫的主要特征,即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两对翅膀三对足,身体外有外骨骼等, 据此答题。
【解答】解:(1)比赛前,参赛选手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紧绷等紧张状态,这主要是在神 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 使得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加速运转所致。
(2) 皮肤从外到内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表皮主要起 到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中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当不 甚摔倒,擦破了皮肤,流了些血,并感到有点疼痛,说明此时最少伤及到了真皮。血液属于组织,它 是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有营养、保护等功能。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 的。皮肤是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组成,因此属于器官。
故答案为:(1) 神经;循环。
(2) 上皮;真皮; 结缔;器官。
12.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具有传染性 和流行性的特点,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 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第 9 页(共 13 页)
传染病类别 病原体原始寄生部 位 病原体主要传播途 径 发病季节 常见病例
呼吸道传染 病 呼吸道黏膜、肺 飞沫、空气传播 冬、春 流行性感冒、百日咳、肺结核等
消化道传染 病 消化道及其附属器 官 饮水和食物传播 夏、秋 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蛔虫 病等
血液传染病 血液和淋巴 吸血昆虫传播 四季 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疟疾 等
体表传染病 皮肤和体表黏膜 接触传播 四季 破伤风、狂犬病、沙眼、癣等
【解答】解:(1)流感病毒较易发生变异,导致后代的“外貌”发生改变,这样疫苗的效力就有点不 足。
(2) 流感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等进行传播, 按传播途径区分该病属于呼吸道传染斌。 故答案为:(1) 变异
(2) 呼吸道
13. 【分析】(1) 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 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就是反射.反射 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
(2) 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 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 阻挡和清 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 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 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 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 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如物体在眼前突然出现时会眨眼、手遇 到烫的东西会缩回,像这种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就是 反射。皮肤的屏障作用阻挡细菌进入,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 是非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 反射;非特异性免疫。
14. 【分析】1、胰岛素调节糖代谢, 促进糖原的合成, 加速血糖分解, 降低血糖浓度。
2、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过程为: 当血糖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 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糖含量 第 10 页(共 13 页)
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 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解答】解:(1) 图中 A 所示血糖含量高于正常血糖值 X,当血液中的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中的葡 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最终作用于胰岛, 使其分泌胰岛素,因此在 C 处发生的变化是胰岛素 分泌增加, 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血糖的代谢, 降低血糖的浓度,因此在 E 处发生的变化是血糖含量下 降,恢复血糖的正常值。而在 B 处, 当血糖的浓度低于正常血糖值 X 时,在 D 处发生的变化是胰岛素 的分泌减少,导致在 F 处的变化是血糖的含量上升,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2) 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而超过正常值, 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故答案为:(1) 高于;胰岛素分泌增加
(2) 糖尿
15.【分析】根据诱发癌症的因素主要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回答,吃含脂肪高的食物、吃泡菜和腌菜、 抽烟喝酒等都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解答】解: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原因,第一位就是吸烟,与大约 32%的癌症有关。其 次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与大约 32%的癌症有关。从十九世纪初以来,我们的饮食发生了变化,农业部 对此作过调查。总起来看,脂肪、糖、盐、腌菜和泡菜、烧烤的烟熏食品增加了,这种增加与癌症发 生率的增高有关。相反, 高纤维、低脂肪饮食及丰富的水果、蔬菜等与结肠癌发生率的降低有关。
由图中可知对 1200 名食道癌患者发病原因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可见酗酒和吸烟是导致食道癌的两个最 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 酗酒和吸烟
三 、实验题
16.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 其他条 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 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实验为探究疫苗 X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作对照实验,而 A 组注射的是 X 疫苗,因 此 B 组注射的是等量的生理盐水。
(2) 实验结果:仅 A 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标无 明显差异, 说明疫苗 X 对小鼠是安全有效的。
(3)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 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猴)实验评 第 11 页(共 13 页)
估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 疫苗的理由是亲缘关系近。
(4) 疫苗保护率=(安慰剂组患病率﹣疫苗组患病率)÷安慰剂组患病率×100%; 安慰剂组患病率= ×100%=1.6%;疫苗患病率=× 100%=0.08%;
疫苗保护率= × 100=95%。
结果分析: Ⅲ期临床试验在疫区招募了 20000 志愿者,试验结果如表所示, 则该疫苗保护率是 95%。 故答案为:(1) 等量的生理盐水;
(2) 无明显差异;
(3) 亲缘关系近;
(4) 95%。
四 、解答题
17. 【分析】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后 导致免疫缺陷,后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 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1 年,人类首次发现 HIV.目前, 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 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解答】解:(1) 艾滋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后导致免疫缺陷, 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 的疾病,HIV 侵入人体之后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抵抗力下降,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往往死于 艾滋病的并发症.
(2) 爸爸感染艾滋病的途径是血液传播, 妈妈感染途径是性传播, 弟弟感染的途径是母婴传播.
(3)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以及共用学习 用具等日常生活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
(4) 同艾滋病患者交谈、握手拥抱、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教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 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被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对艾滋病患者不要有惧怕心理,要关心他,力所能及 的帮助他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不是歧视他,躲避他.同时,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 注意不要碰 破皮肤,避免感染.
故答案为:(1) 免疫系统
第 12 页(共 13 页)
(2)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3) 不会
(4)不要有惧怕心理,要关心他,力所能及的帮助他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不是歧视他,躲避他.同
时,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注意不要碰破皮肤,避免感染 18. 【分析】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简单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基本相似,一般由蛋白质的 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1)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新型 H7N9 流感的病原体属 H7N9 流感病毒。
(2) 流感属于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和空气。
(3) A.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易感者,A 正确。
B、发现疑似病人, 做到早报告. 早诊治. 早隔离, 这是为控制传染源, B 正确。
C、人类对甲型 H1N1 流感有特异性免疫。 C 错误。
故选: AB。
故答案为:
(1)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2) 呼吸道。
(3) AB。
第 13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