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2个左窄右宽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一、第四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2个左窄右宽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啊”和感叹句。
3.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导入课题
1.出示谜语:青蛇满架爬,蛇身缀白花,花落结小瓜,卖药曾用它。
指名猜一猜,出示谜底:葫芦。请你把它的名字读准确(读好“芦”在这里的轻声)。
小火车读“葫芦”。
2.读好“芦”字:这个字(芦)放在葫芦这个词的时候读轻声,那它单独的时候读第几声呢?(第二声)
开小火车读。指名组词。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随风飘荡的芦苇,还给大家带来了新鲜的芦荟。出示图片与词语:芦苇、芦荟。
3.介绍葫芦的功用、葫芦文化
师:再把“芦”字带回到这个词语里。你知道葫芦有什么用吗?指名说。
师小结,出示图片与词语:嫩嫩的葫芦可以炒着吃。它不仅很美味,还是一味中药,可以清热消肿呢。智慧的古人将成熟的老葫芦切成两半,用来舀水,那就是葫芦瓢。有人将葫芦中掏空用来装酒,制成葫芦酒壶。葫芦还能制成一件乐器,吹出来的声音可美妙了,你知道是什么吗?葫芦丝。还有人将葫芦做成美丽的装饰品,比如美观的葫芦挂饰。这样看来,葫芦既实用又美观,真是个宝贝呢!
师:有一个人也很喜欢葫芦,那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寓言故事去看看。
4.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字词过关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4名同学分段读课文。注意指导朗读:不添字、漏字、错字。
3.归类识字,生字词过关。
(1)出示词组:
一棵葫芦 花谢 蚜虫 啊 奇怪 比赛 治疗
小火车读,指导“赛”(平舌音)、“治”(翘舌音)
(2)出示词组:
藤叶 心想 盯着
邻居 感到 慢慢地 自言自语
小火车读。
标红“藤”“想”“盯”“邻”“感”“慢”“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第一行标红的字都是后鼻音,第二行标红的字都是前鼻音。再指名读,读好前鼻音与后鼻音。
引导迁移:我们遇到生字时,也可以像这样把它们归类记一记。
4.整体感知内容,填空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不听大家的建议。后来,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结果小葫芦都(落了)。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通读第一自然段。
师:课文里有两幅插图,你知道哪个自然段描写的是这幅插图吗?(第一。)
第一自然段有5句话,请五位同学读一读。注意朗读评价。
师:是啊,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简笔画葫芦架子,板贴:种了 葫芦)
2.感受葫芦的生长顺序
(1)初步感知葫芦的生长顺序
师:这棵葫芦是什么样子的?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横线划出来。
出示句子: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指名2名学生读。
(2)精读第二、三句
师:听完他们的朗读,这棵葫芦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可爱)哪些地方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①细长的葫芦藤
师简笔画葫芦藤,讲解:像这样细细长长缠绕在架子上的茎,就是藤。葫芦长在葫芦藤上,还有什么也是长在藤上的?——西瓜、葡萄、丝瓜……(出示图片)
②长满了绿叶:感受“长满”
师:“长满”是什么感觉?(茂盛的感觉)教师板贴两片绿叶:这样对吗?(不对)
教师再贴满绿叶:像这样,绿叶一片挨着一片,密密层层,非常的茂盛,才是“长满”。
齐读半句:长满了 绿叶(板贴)
③雪白的小花
师:慢慢地,它又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板贴:开出了 小花)。雪白,像雪一样白。我们在语文园地四中可是积累了不少这样的词语。你还记得吗?指名说。
那除了小花是雪白的,还有什么也是雪白的呢?指名说。
(雪白的棉花、雪白的云朵、雪白的浪花、雪白的兔子……)
(3)再读第二、三句
指导朗读:原来这棵葫芦是这样子的。谁来美美地读一读它的样子。指名,齐读。
(4)梳理葫芦生长的过程
师:读了这两句,你能说说葫芦的生长过程吗?请你用△标出小葫芦生长的动词。
①出示4个动词:长、开、谢、挂。
②随文识“谢”:
正音;识记(组词);再利用查字典、选义项的方式理解“谢”在文中的意思:①表示感激;②道歉或认错;③辞去,拒绝。④凋落,衰退。请你用手指比一比“谢”在这里的含义。明确“谢”在文中就是“凋落,衰退”的意思。再换一换:“花谢了”就是“花(落、凋)了”。
③利用板贴,激发兴趣:花谢了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板贴:挂了 小葫芦)。
3.指导朗读,规范学生语言
师:你们喜欢这些小葫芦么?那你能用这一段里的哪一个句子里来夸一夸这些小葫芦。
(1)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重读“多么”)
(2)“啊”:“啊”是一个语气词,一般读轻声,它常常和感叹号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感叹句,表示赞叹、赞美。请你再夸一夸。
(3)掌握句式“多么 ”:你还能用这样的句子来夸夸身边的事物吗?
出示课件“多么 !”。指名夸夸他人。
注意夸的对象和内容。如:多么可爱的小狗啊!多么认真的201班的小朋友啊!多么勤劳的喜鹊啊!多么美丽的校园啊!真心的夸赞能让人身心愉悦。
4.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
师:你们喜欢这可爱的小葫芦,那种葫芦的人喜欢它么?你是从那个句子里看出来的?指名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1)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准:“每天”“几次”
师:尤其是哪几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他对小葫芦的喜欢——每天、几次。
师:“每天”就是“天天”,他星期一要去看小葫芦几次,星期二要去看小葫芦几次,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都要去看几次,可见他每天都要去看小葫芦。而且他每天还要去看几次呢!说明什么?(说明他真是太喜欢小葫芦了,时时刻刻都惦记着它。)
指名读好第五句。
(2)齐读第五句:我们也带着对小葫芦的喜欢来读读这个句子。关注“每天”“几次”。
5.引导总结,回顾第一自然段
让我们一起填一填,把可爱的小葫芦记在心里: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四、精读第一自然段
1.了解葫芦逐步掉落的过程
(1)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师:可是,没过几天,原本长得这么好的葫芦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棵葫芦怎么了?指名说。引导学生从叶子颜色、生长情况、葫芦的位置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和表达。
(2)指导朗读:你看到可爱的小葫芦成这样了,有什么感受?(难过)
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初步感受蚜虫、叶子、小葫芦三者之间的联系。
对比句子,哪一句更好?好在哪里?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引导思考:体现小葫芦掉落的过程,小葫芦不是突然变黄的,也不是突然全部都落了,而是慢慢地变黄的,一个一个都落了。那种葫芦的人就更加难过了。带着难过的感受齐读这句话。
那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因为叶子上长了更多的蚜虫。)有了蚜虫怎么不治呢?下节课我们再来一探究竟。
五、观察比较,练写汉字
1.学写汉字“棵、谢”
(1)书写“棵”:
观察范字,利用“三步法”(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穿插)归纳特点:左窄右宽;左高右低;“果”的撇捺要舒展,注意撇的穿插。
书空,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巡视点评。
(2)书写“谢”:
观察范字,利用“三步法”归纳特点:左窄右宽;左低右高;“身”的变化(撇右边没有出头,横、撇是两画写成的)。
书空,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巡视点评。
2.学写汉字“治、怪”
(1)观察范字,归纳特点。
都是左窄右宽;“治”左右同高,“怪”左高右低。引导发现关键笔画:“治”第四笔撇折的折点在田字格的中心左侧,“怪”的“又”部件撇捺舒展,“土”部件最后一横不能超出撇捺的宽度。
书空,范写,学生练写,巡视点评。
六、教师小结
师:课文的题目是《我要的是葫芦》,那种葫芦的人得到葫芦了么?(没有)那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一探究竟。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