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0 23:3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思考:为何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明朝洪武初年,南京玄武湖湖心小岛库房,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
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
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一、基层治理的基础——户籍制度
探究:阅读教材99-100页,归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
开始 战国
秦朝
发展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变化 宋朝
元朝
削弱 明朝
清朝
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
1、开始 战国
秦朝
户籍相伍
国家大规模编排居民,制定户籍
BC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
“为户籍相伍”、“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不分男女,皆要登记
思考:材料中所讲到的是战国时期的哪种户籍制度?反映了什么问题?
家庭情况
民户籍(一般百姓)
宗室籍(宗亲贵族)
宦籍(官吏)
市籍(商贾)
籍贯
户主
身份
姓名
思考:该材料说明秦朝户籍编制有何特征?
分类登记
思考:指出秦朝编制如此细致户籍簿的根本目的?
掌握人口变动情况
以便征发赋役
【学习聚焦】P99
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
2、发展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编户齐民
管理:
单位:
维护:
结局: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政府有专人主管地方户籍
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政府定期进行人口普查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黄白分籍
黄籍:西晋政府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
白籍:东晋政府以白纸登记从北方南渡的州、郡、县人口,不征发赋役
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
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大索貌阅
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大索貌阅
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思考:从汉至唐,户籍管理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管理越来越严
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
3、发展 宋朝
元朝
主客分籍
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思考: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思考点】P100
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
Tips:东晋与两宋在时代背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朝不抑兼并,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史纲上】)
根本目的:
为了征发赋役
(元)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军户,蒙古、色目人每丁起一军,……站户与军户同;民匠限地一顷。
——《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五十九》
思考:元朝的户籍制度是什么?
诸色户计
户籍世袭
按照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思考:这一规定会产生什么影响?
加强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
4、削弱 明朝
清朝
职业定籍
户帖黄册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全国调查户口,推行户帖制度。这张1371年颁发的户帖除印刷了朱元璋的白话圣旨之外,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地、房屋等项。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明嘉靖年间黄册原本
思考:明朝使用何种户籍制度?
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为“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110户为一里,推交税多的10户为里长,余下的100户为甲
户帖黄册
管理松弛
永停编审
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按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思考: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思考清朝户籍制度与明朝相比有何不同?
其原因是什么?
不同: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国家对百姓的对人身控制进一步减弱
原因:1.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土地摊派
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作用大大削弱
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功能
思考:从中国古代赋役与户籍制度的演变中,概括演变特点。
历史悠久
由严变松(人身控制逐渐减弱)
由复杂变简单
等级性
思考: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原因?
掌握人口变动情况
以便征发赋役
【学习聚焦】P99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形成的历史因素?
功能:征收赋役、征兵、限制人口流动、维持社会治安、控制职业、维护等级特权
原因: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封建等级制度
2.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建土地所有制
3.思想: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
二、基层治理的利器——基层组织
任务:征发赋役、维护稳定【学习聚焦P101】
中国古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基层组织的任务是 和 .

征发赋役
维护稳定
时期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探究:阅读课本101,完成下表
乡里制
三老
(掌教化)
啬夫
(掌狱讼、赋税)
游徼
(掌捕盗)
基层组织




地方行政机构

里正
亭长
(传递政令、维护治安)
什伍组织
伍=5家
什=10家
里=100家
乡=5里
互相监督
乡里制
市坊制
坊村制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唐朝的市坊制度
乡=5里
里=100家
城内设坊
郊外设村
里正
坊正
村正
邻保制
保=5邻
邻=4家
互相监督
里甲制





=5户
=10户
=100户
=500户





=4户
=20户
=100户
=500户
里=110户
甲=10户
里长
甲首
保甲制(北宋王安石,源于邻保制)
保=10甲
甲=10户
保长
甲长
唐朝的坊村制度
十家牌法(王守仁,南赣巡抚)
10家总编为1牌,开列各户姓名,由10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10户
=110户

承宣布政使司(省)


清初:里甲制
清中后期:保甲制
保=10甲
甲=10牌
牌=10户
保长
甲长
牌长




=10户
=100户


牌长
甲长
保长
=1000户
乡里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与保甲制(维护社会治安)合一
基层区划
基层自治
社会治安
登记户籍
思考:由此可见,清朝的基层制度的演变有何意义?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与原因。
④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特点: ①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②宗法关系扮演重要角色
③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作用:
原因: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保证赋役征发
③维护了基层社会的稳定
①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经济: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保障赋税征收
③思想:儒家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三、基层治理的辅助——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孟子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七患》
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政府为维护统治,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归纳古代社会救济出现的背景。
政府
(社会救济主体)
社会力量
(社会救济辅助)
1.社会救济
2.优抚政策
汉朝:
隋唐:
后世:
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作用: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质、备水旱赈济【史纲上】
思考:结合史纲上的内容,思考广设仓库有何作用?
官方储备: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
官仓救大灾
民间积储:隋文帝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
义仓防小灾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社仓、义仓设置普遍
赐物:【秦汉】
【明初】
设置机构:【唐-清】
皇帝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唐:养病坊
宋:福田院
元:众济院
明清:养济院
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思考:结合课本内容,思考优抚政策的作用?
作用: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guān)寡孤独的生活
宗族内部救济:
慈善组织:
【宋朝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资助族中贫困者
【明清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学思之窗】P103
《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思考: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
不能得到执行
根本原因: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不足
封建阶级的阶级属性
思考: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思考古代社会政府和社会力量救济的不同点。
政府救济:
社会救济:
①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
②占主体地位
①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安葬无人埋葬的骸骨等)
②处于辅助地位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有何作用?
有利于维护统治
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保障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
时期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战国 户籍相伍
秦朝 分类登记 乡里制 什伍组织 鸠杖
汉朝 编户齐民 常平仓制 魏晋南北朝 黄白分籍
隋朝 大索貌阅 置仓积谷 义仓、社仓
唐朝 乡里制、市坊制、坊村制 邻保制 养病坊
宋朝 主客分籍 保甲制 宗族内部救济 福田院
元朝 诸色户计 户籍世袭 众济院
明朝 职业定籍 户帖黄册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慈善组织 养济院
清朝 永停编审 里甲制→保甲制 法
严不严?
仁不仁?

礼法结合
谢谢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