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下册2.5《地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下册2.5《地球》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19 22:3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第5课 《地球》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知道地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地球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一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阅读中国古代的盖天说(天圆地方)和浑天说、古希腊人的直观经验以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情况的推测,并分析这些解释的合理性,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第二部分包括两个动手活动。活动一,模拟帆船进出港口的现象,结合海边生活的人们的回忆,通过简单的几何学分析和比较,推测地球的形状。活动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通过阅读、标注、分析,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伟大。
第三部分,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分析地球的主要参数、运动模式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在蓝色气球上贴陆地板块贴纸,感受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
学生分析:
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本课重点是通过两个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寻求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收获和意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自己动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经过前面阶段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
二、学习目标
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
3.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三、学习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四、学习难点
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6、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问题导入出示微信开启画面截图,问:同学们,你们使用过微信吗?这个图片大家熟悉吗?画面中的是什么?(地球)2.过渡:这就是地球,我们知道地球是球体。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如果没有高科技,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齐读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1.认真倾听,积极参与。2.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通过问题导入,创设简单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为什么会把地球看成平的作铺垫。
二、阅读与交流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①盖天说:最初,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倒扣在地上;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②海面弯曲: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由此,人们认识到海面不是平的。(观看视频)③浑天说:我国汉代的张衡在他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④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的。(出示月食图片)2.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 1.学生阅读课本14页,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总结浑天说:宇宙像个鸡蛋,天体如蛋壳,大地如蛋黄。3.学生回答, 讨论交流。 虽然学生知道自己生活在地球上,但对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并不清楚。学生不仅要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要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三、操作与探究 活动一:在球面上模拟帆船进出港情况1.师:下面老师要抽选两位同学做一个模拟实验----模拟帆船进出港情况。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用到“地球是球体演示仪”。2.模拟实验中,A同学会把小船沿着球体缓慢移动,请B同学在另一侧平视并把看到的情况讲给大家听。(提示:B同学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3.实验发现:帆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出港时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4.实验结论:麦哲伦船队用实践证明地球是球形。活动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线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伟大的人物----麦哲伦。麦哲伦认为:既然很多证据都推测大地是球体,那么只要从起点出发必然可以回到起点。基于这样的想法,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历经1082天又回到了出发地,用亲身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这样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2.观看视频,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3.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在地球仪上标注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①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②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行路线的主要停靠点。③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4.取下这些小旗和棉线组成的图形。观察棉线,你发现了什么? 5.发现:棉线围成了一个圆圈。这说明,麦哲伦围绕着地球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的地方。这一个伟大的创举也说明了地球是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又进了一大步。 活动一:在球面上模拟帆船进出港情况1.生: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2.学生汇报,集体讨论。3.交流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活动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线1.通过老师讲解和视频,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事迹。2.学生分组活动。3.各小组随着老师的讲述,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并插上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4.生答:从起点出发又回到了起点,地球是球体。 通过模拟实验,对古希腊人推测大地是球形这件事进行论证。通过对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点的分析,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
四、阅读与交流 1.古人由于受到科技条件的限制,在认识地球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上没有办法实际进行观察,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太空,终于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2.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3.这是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的各种颜色可能是什么?哪个颜色面积大?4.拓展小活动: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在一个蓝色气球上。5.回顾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 倾听并思考。通过阅读与交流,学生对地球有了更多的了解。生答:白色是云层与冰川;蓝色是海洋;咖啡色是沙漠;绿色是平原。地球上蓝色----海洋面积最大。 学会整理、分析有关地球基本信息的资料,概括出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特征。通过粘贴陆地板块贴纸,增加对陆地板块构造及分布的感性认识,也为今后学习大陆漂移知识打下基础。
五、拓展延伸 1. 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更多关于地球的知识。2.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3. 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4. 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他说:“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学生观看视频和图片,进一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进一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从中领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从地是平的——不平(弧形)——球体——确证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猜想、由现象进行推测、寻求证据修正认识形成新的猜想、环球航行亲身实践验证、到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是客观求真的过程,无论什么时代,哪个国家、民族、地区都是这样,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七、板书设计
地球(课题)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球体。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
天圆地方 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 麦哲伦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
平的 不平(弧形) 球体 确证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