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盛世滋生图》绘制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描绘了苏州风景和街市繁华的景象。全画有人物1万2千余人,桥梁50余座,客货船只400余只,商号招牌200余块,是研究25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历史价值。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其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情况如何?
七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1、据材料,分析清朝初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背景和措施。
(河南)自明季以来,兵火相仍,郡邑丘墟,土田荆棘,户口耗减……
——(顺治年间)《河南通志》
(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者。
——《清实录顺治朝实录》
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帝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雍正帝
“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乾隆帝
措施: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
——数据来源: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结果: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
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兴修水利,对大河进行治理。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④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2、表现
3、影响
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清朝治水图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73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这一时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1.讨论: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这些作物的种植与清前期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玉米、甘薯、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很多。他们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表现:
清朝纺织工场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代纺织图》
1、手工业:
①清朝前期,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尤其是
丝织、棉织、制瓷等方面。
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康熙年间)
五彩侍女婴戏图罐
紫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清康熙年间)
粉彩九桃纹过枝盘
(清雍正年间)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
(江宁织造博物馆藏)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上3代4人在江宁织造府任职长达65年之久。
表现:①清朝前期,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尤其是
丝织、棉织、制瓷等方面。
②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纺织工场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代纺织图》
1、手工业:
特点: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
2.商业: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
③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北京、江宁、苏州等)
④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
《前门街市》(局部)
《盛世滋生图》(局部)描绘了乾隆帝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
湖北的汉口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吴江县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晋商 祁县乔氏
从清光绪至民国初,是乔家的极盛时期。商业金融双管齐下,当时乔家的商业字号有200多处,流动资金就有白银700万-1000万两,再加上各地房产,乔家的资产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个亿。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8724.8平方米,由6幢大院19个小院共313间房屋组成。从高处俯瞰,整体为双喜字型布局,城堡式建筑。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
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开设票号。
红顶商人胡雪岩
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
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徽商老字号有张小泉剪刀、胡开文墨业、胡庆余堂等。
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1、原因:
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①康熙时全国人口达1.5亿。
②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3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2、表现:
三、人口的增长
3亿
全国人口
明朝鼎盛时期
康熙时期
1.5亿
全国人口
1亿
全国人口
乾隆末期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三、人口的增长
3、影响:
积极: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市场。
消极:①人地矛盾突出。②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③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 2.51亩
知识链接: 闯关东与走西口
电视剧《闯关东》和《走西口》再现了当年人们背井离乡、历经磨难的移民生活。那么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増长,华北地区人稠地狭,人地矛盾突出。而邻近的内蒙古和山海关以东地区地广人稀,吸引着失去土地的人们前往寻求生计,由此引发了以山东人为主体的“闯关东”和以山西人为主体的“走西口”的移民浪潮。
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三、人口的增长
材料一: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了4200吨和74000吨白银,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入中国。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落日的辉煌》
就清朝历史来说,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经济仍在不断发展,国家强盛。
通过学习,思考清朝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清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影响:经济的发展使清朝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
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国力强盛
社会安定
人口增长
康乾盛世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
商业:
人口的增长
原因:
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措施: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结果: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表现: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对大河进行治理。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甘薯),提高粮食产量。
④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影响:
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表现:①清朝前期,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尤其是丝织、棉织、制瓷等方面。
②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原因:
①农产品和产量的增加对城镇商业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②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③陆路和水运的商旅频繁,交通便利。④社会安定。
表现:
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
③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北京、江宁、苏州等)
④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
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表现:
①康熙时全国人口达1.5亿。②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3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影响:
积极: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市场。
消极:①人地矛盾突出。②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③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1.下图是雍正登基以前,让宫廷画师精心绘制的《耕织图》中的一副。雍正版《耕织图》的特别之处在于,农夫、蚕妇都被画成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和他的福晋与侧福晋的容貌。《耕织图》反映了( )
A.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新型耕作工具曲辕犁产生
C.开垦荒田缓解了人口压力 D.稻、麦复种技术得到了推广
A
2.上图反映了当时( )
A.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 B.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兴盛
C.人口密度加大 D.朝政混乱,土地兼并严重
A
《清代纺织图》
3.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锦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走天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体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B
4.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这( )
A.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B.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C.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D.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C
5.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 )
A.江南地区农业落后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D.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