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昆虫
第10课《养昆虫》教学设计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昆虫》的第二课。从本课开始,学生将与一种昆虫相伴,照料它,观察它,研究它。经历这种昆虫完整的生命周期,并像科学家一样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获得相关的认识,是本课的意义所在。为此,本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养蚕(或菜青虫等其他昆虫)—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整理观察日记一画出蚕的一生。其中,饲养和记观察日记是同步进行的活动,整理日记是生命活动结束之后进行的,在此基础上画出蚕的一生,实际上是总结蚕一生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暗含昆虫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概念。特别要说明的是,本课伴随蚕的整个生长期,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与其他单元的课穿插进行。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常见动物的名称和特征,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庞大的“家族”》,更是让学生深入认识了昆虫,了解了昆虫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并建立起了昆虫的概念,认识到昆虫的“家族”很庞大。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认知昆虫生命周期内的变化。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选择恰当的工具后自己记录和描述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形象思维也在向抽象思维过渡。通过一年级《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养成了一些科学习惯。
二、学习目标
1.能通过饲养活动,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
2.能像科学家一样记观察日记,并通过整理日记获取有用信息。
3.在饲养活动中,能亲近、关注小动物,增强责任感。
三、学习重点
能够悉心饲养昆虫,记观察日记。
四、学习难点
能够整理日记,从中获取昆虫生长的信息。
五、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养蚕相关工具、蚕卵、桑叶、方格纸、放大镜、日记本。
6、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我们看看这是什么?2.学生汇报:丝巾。3.请同学们猜一猜,丝巾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4.学生汇报:蚕丝。5.师:那同学们听说过嫘祖养蚕的故事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视频《嫘祖养蚕》,看看蚕丝是从哪里来的?6.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了蚕一生的变化,那么大家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养蚕的过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如何养蚕吧! (齐读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1.倾听并思考。2.了解丝巾的材质——蚕丝。3.观看视频并思考。 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好奇。播放视频,让学生自发产生探索蚕生长过程的欲望,引出本节课。
(养蚕时间:一般等气温达到20℃以上就可以了。)
(蚕宝宝的家:纸盒扎孔、干净的纸巾,便于清洁透气。)
(挪动和取食:蚁蚕很弱小,不能用手拿,可以用干毛笔轻扫,桑叶要洗净擦干。)
①观察蚕卵和蚁蚕的样子。
②记录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
①到菜地里找几条菜青虫,用毛笔轻轻刷到盒子里,然后带回家。
②找一个洗干净的玻璃瓶,在瓶底放些小石子,铺上土,再把菜青虫放进去。
③用锥子在瓶盖上扎几个孔,让瓶子内外空气流通。
卵—蚁蚕—幼虫—结茧(蛹)—蛾(成虫)—雌雄交配。
3.师:请同学们用你的方式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活动一:养蚕,给蚕宝宝记观察日记。1.学生倾听并思考。2.学生学习养蚕步骤。3.学生学习记观察日记。活动二:整理观察日记。1.学生倾听并思考。2.师生共同总结蚕的形态变化。3.了解饲养菜青虫的方法步骤。活动三:用你的方式把蚕的一生画下来。1.学生描述蚕的一生。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通过饲养昆虫并记录它一生的变化,直观感受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丰富对昆虫概念的感性认识。通过整理观察日记,获取蚕的相关信息。通过画蚕的一生,了解昆虫从生到死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为日后建立昆虫变态(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概念打下基础。
三、拓展延伸 1.播放视频,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不完全变态发育。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饲养蚕宝宝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知道蚕的一生分为卵、蚁蚕、幼虫、结茧(蛹)、蛾(成虫)、雌雄交配几个阶段。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给蚕宝宝记日记。课后,请同学们继续饲养我们的蚕宝宝,坚持养蚕日记。
七、板书设计
养昆虫(课题)
一、养蚕:
1.住:纸盒、纸、打孔
2.行:毛笔、刷子、
3.食:桑叶
4.记日记:日期、天气、外形、长度等
二、蚕的一生:卵、蚁蚕、幼虫、结茧(蛹)、蛾(成虫)、雌雄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