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漫谈话《老残》 作实雕琢真技术 鉴赏·评论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

文档属性

名称 随意漫谈话《老残》 作实雕琢真技术 鉴赏·评论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6-04 21:4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随意漫谈话《老残》 作实雕琢真技术
鉴赏·评论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 一课时
枣庄六中 孟跃
小小罗盘 ——导引学习方向
【文本解读】
胡适的这篇文章,以一种随意,漫谈的笔法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老残游记》中几个片段作了精辟的分析,强调了写人写景一定要实地观察,还要写出个性差异。文章开始从正反两面阐释实地考察很重要,接着以王小玉唱书的经典例子,既赞颂了老残的描写技巧,又对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做出了高度评价。文章最后再一次强调说明要写的好,非得下“精细观察”的功夫不可。当然,胡适的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就是过分的强调实地观察,亦步亦趋的追随现实,却压抑了想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
2、理解《〈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比较鉴赏《琵琶行》、王小玉例 ,体会比喻的“个性差异别”。
【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尝试评析其它文学作品。
【媒体准备】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
【教学设想】
虽然这是一篇议论文,因为本单元主题是“感悟 ( http: / / www.21cnjy.com )艺术”,如果在教学中围绕文体着笔,就偏离学习此文的单元意义。应该在教学中突出两个方面:一是从文中收获写作技术,而是运用所学去赏析其他文学作品。
【学习思路】
【预习要求】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2.精读本单元些写声音的语段,体会其描摹声音的技巧。
3.浏览《老残游记》,重点阅读第二回(“明湖居听书”)
【评价任务】
1.能正确的解释生词,读准字音;能简单介绍相关作家、作品。
2.能在朗读课文后,对文章有整体的认识,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3.能正确理解文义,并通过比较分析,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4.能对一篇文章从文学技术角度写一段简短的鉴赏性文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擦出理想火花
小活动:“猜猜他是谁?”根据提示最先知道答案的同学胜出。
教师活动:逐条投影以下内容,并及时提名学生回答问题。
1.他曾经是北大校长
2.他参加编辑了《新青年》
3.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很小就对他进行“日省”教育
4.他的主要诗集《尝试集》
5. 他是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作家,字适之
教师适时评价、小结引出本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学:今天我们学习这位学者的一篇文章《<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去欣赏他在古典文学考究反面的成就。首先我们了解以下三方面知识,现在来展示你的才能吧。
二、朵朵浪花——扮靓知识海洋(投影展示)
▲了解一部书籍——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只眼的。
▲熟悉两位作者——刘鹗和胡适
( http: / / www.21cnjy.com )刘鹗,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刘鹗本人也是富有学识又得不到抱负的人。
胡适(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识记三部小说 ——其余三部晚清讽刺小说
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合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三、检查预习 奠定学习基础
(一)读准字音:(多媒体投影)
讽(fěng)嘲 虐(nüè)政 陵(líng)
嵯峨(cuō é) 嗤嗤(chī chī) 周匝(zā)
溜(liù) 澎湃(péng pài) 孑(jié)
熨(yùn)斗 千仞(rèn) 譬(pì)喻
(二)解准词义
熔铸新词 熔化并铸造。
嵯峨银桥架 本意指山势高俊,这里指堆积很高的冰块。
浮泛的描写 肤浅而不深入的;不合实际的。
白描的功夫 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法。
四、初读感知——开启思维之门
指导语:《老残游记》是我国“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从题目可以看出胡适先生主要从文学技巧方面来谈这本书的魅力。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圈点批注,独立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老残游记》的哪方面的“文学技术”?能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么?
效果展示一:
●生:主要概括写了《老残游记》擅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做实地的描写。文章第一段“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是些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词滥调,总想熔铸新词,做实地的描画。”
●生:具体而言《老残游记》对场景的描写、声音的描写和白描手法,刘鹗都用观察作依据,并体现出个性差异。
2、读完此文,你是否能发现文章采用了那种结构方式,为什么这样说
效果展示二:
●生:本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
●生:文章开始第一段,总述了《老残游记》一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擅长“做实地的描画”。然后,从“场景描写,用观察作依据”;“声音描写,用具体事物作比较”;“白描手法,要靠精细的观察”三方面具体论述的。
3.在课文的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游记》里一个妓女骂诗的话,有什么作用呢?你同意这个“翠环”的观点吗?
效果展示三:
●生:本文开头,用了妓女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造谣言”来形容某些不好的诗歌,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但他还是引用了。这是为了把理论文章写得有趣味,即使是极端的、作者不一定同意的话,也可以引来作为有趣的话题。
●生:文章下面接着说,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残的诗歌,“虽不是好诗,却也不是造谣言的。”这就把作者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语滥调”的观念,引了出来。
教师小结: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其书即借铁英号老残者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闻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和胡适先生的观点很有共性。
五、再读赏析——搭建成功桥梁
指导语:胡适先生一再强调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描写”,不能用“套语滥调”,并结合刘鹗对景物的描写进行点评。
学生活动:精读重点语段,同位合作,思考完成:
1、作者在针对《老残游记》中的写实说:“这样的描写全靠有实地观察做依据。”,你能结合“老残”观赏“溜冰”景色的刻画,谈谈你的认识么?
效果展示一:
●生:语段中“后冰被这溜水逼的紧了,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窜到冰上头去;前冰被压,就渐渐低下去了”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冰块溜水窜动的情景,生动有趣。后文中“窜”“跑”“挤”“钻”这些词语传神的写出了冰块窜动拥挤的景象。不去实地观察,难有此描述。
●生:作者自己归纳出了结论:“不但人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性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绝不能有深刻的描写。”这里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也即要写出个性来,写出特点来,不能泛泛之谈。
2、前文有诗歌“地裂北风号,长冰蔽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下。后冰逐前冰,相陵复相亚。河曲易为塞,嵯峨银桥架。”被作者评价为“不会满人意的”为什么呢?作者把这两段放在一起,有何目的?
●生:这受诗描写的是一幅不常见的景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面的冰一块接着一块,后面的冰挤着前面的,有声有势。但是,对这种不常见的景象,仅仅用如此简单的一首律诗,是无法将其特色表达清楚的。
●生:在此作者运用对比把前文那首诗歌和此散文对比,一正一反,正反对比,引出了作者的观点。
3、作者亮出他的论点后,却不进一步加以阐述,而是又去谈《老残游记》里的“千佛山倒影”,这是为什么呢?
效果展示二:
●生:先是从正面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同样是为了论证课文的中心论点。
教师小结:有了例子,再进行阐释,从对于例子的具体分析中把论点阐释清楚,也是一般的评论文章常用的手法。
六、三读释疑——擦亮求知双眸
指导语:写出事物的个性差别、个别性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作笼统、浮泛的描写,这是胡适更为重要的观点。请以此观点,评析《明湖居听书》中锁具王小玉例与《琵琶行》运用“比喻”的异同点。
学生活动:默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推荐展示
一比共性——感同身受
效果展示一:
▲生:总的就是胡适说的音乐只能听,无可视形象,不容易用文字表现,所以要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譬喻。
▲生:喻体多为美好的事物,且都有一系列的比喻,产生叠加效应,使所喻事物的特性显得格外鲜明。
▲生:都表现了音乐的从高到低,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底到高。《琵琶行》重在贴切表现乐声的质地,喻体多显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形象。王小玉例重在表现对唱调的美妙感受,喻体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反应,夸张也恰切。
二看不同——美感渐生
效果展示二:
▲生:《琵琶行》重在表现琵琶乐声本身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音乐质地,即音色、亮度等等,具体如沉重、激越、清脆、清亮、婉转、幽微、高亢、凄厉等。所以其喻体多呈现人们熟悉的听觉形象、视觉形象,也不太夸张,而比较贴切,如珠落玉盘等等。
▲生:王小玉例重在表现那节节攀高,又节节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低,再从无到有,由低忽高的美妙唱调给人的极致感受,因此喻体除了有可见的视觉形象外,主要还呈现了内部感官的反应,而且多恰切用了夸张修辞手法。如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不畅快,如比喻为一峰一峰攀登泰山,天外有天,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如像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中盘旋向下,这些比喻都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的体验,夸张效果也好。
▲生:《琵琶行》很好表现了音乐停息后,听者的情绪体验仍在延留,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中,但未用比喻;王小玉例未写“延留”。
▲生:通过其他感觉,特别是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感官的感觉来体验音乐的听觉感受,就是过去讲过的“通感”(包括两篇,包括后面将提到的);在通感上王小玉例突出得多。
▲生:比喻由低忽高,《琵琶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银瓶破裂,听觉、视觉结合,仍重在音乐质地的贴切转换;王小玉例用忽地五光十色、天女散花的东洋焰火,仍重在通过视觉形象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又,音乐渐渐停息,前者有比喻,主要呈现视觉形象(冰下难流等),也重在感受,写出了渐渐停息之美;后者无比喻。又,音乐渐渐由无到有,前者未写;后者用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发出作比,属听觉,仍重在感受,写出了音乐由无渐生之美。
教师小结:本单元主题是“感悟艺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小玉唱书” 是艺术,“琵琶女琴声断肠” 也是艺术,“口技表演者的口技”更是艺术。而对这些艺术,作者大多借助比喻表现声音的好处,但各有不同。除了使用比喻外,文章每处都可发现侧面烘托的影子。请同学们划出这些句子体会其妙处,并能把这种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七、多元思维——拓宽成长空间
指导语:之前大家分析了《老残游记》里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非常精彩的片段——王小玉唱书,你有没有个性化的见解,是否同意胡适的观点?结合全文内容,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小组间的小辩论,三位同学一组。正方同意,反方不同意,主席总结。
效果展示:
●反方:胡适这样的分析,也有不太到位之处。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来说,就是对这七八个比喻缺乏分析。其实,这七八个比喻,妙就妙在把不可见的声音用躯体可感的心理效果和可见的形状来表现。文章中诸如吃了人参果,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一样,把声音的尖细比作一线钢丝,傲来峰,东洋烟火等等,都是突出了声音的局限性。
●正方:可以集中在一点,那就是音乐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是不能用文字写出的,只能听的,可是刘鹗却把它写得具体了。这主要是因为他用了“七八种不同的比喻”,给读者留下了“明了的印象”。这篇课文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写作文不能光凭头脑想象,要写出优美的句子、好的文章,必须有深入精细的观察作先导。
●主席小结:实地观察固然十分重要,但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其局限。这个局限就是过分的实地观察,亦步亦趋的追随现实,也可能压抑了想像。而为文并不仅仅是现实的照抄,作者的想像、选择、主观情志的渗透,是文章的生命线。胡适的理论,不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片面的。
八、拓展作业——扬起学海风帆
指导语: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虽然是对长篇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老残游记》的 评论,但篇幅不长,作者紧扣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写景和写人展开论述,分析透彻,结构严谨。读完此文,我们从中应该能收获到欣赏文学作品的一些方法,面对一片作品,你能发现其中的“文学技术”么?
学生活动:以《<项链>中的文学技术》为题写一篇作文片段。字数不低于100字,但要见解独特。
教师提示:可以从情节特色、人物刻画、语言魅力、布局谋篇等角度落笔。
【课堂小结】
胡适的这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以一种随意,漫谈的笔法对《老残游记》中几个片段作了精辟的分析,强调了写人写景一定要实地观察,还要写出个性差异。文章开始从正反两面阐释实地考察很重要,接着以王小玉唱书的经典例子,既赞颂了老残的描写技巧,又对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做出了高度评价。文章最后再一次强调说明要写的好,非得下“精细观察”的功夫不可。当然,胡适的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就是过分的强调实地观察,亦步亦趋的追随现实,却压抑了想象。
【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课的成功之处是,把侧重点不再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在议论文体的教学上,而是突出对文章技法的分析。同时注意到学以致用,能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鉴赏其他文学作品,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这样课堂不再教条,学生参与度高了。教学中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小辩论,使学生思维多元化;而是写作片段,侧重运用训练,总体看来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教学环节设计过多,会在时间把握上难以控制,另外对难点深入探究不够。建议大家使用时根据实际情况对环节适当变动,也可以根据需要更改课时。
附:板书设计
检查预习 奠定学习基础
初读感知 开启思维之门
再读赏析 搭建成功桥梁
三读释疑 擦亮求知双眸
激趣引入 擦出理想火花
拓展作业 扬起学海风帆
多元思维 拓宽成长空间
朵朵浪花 扮靓知识海洋
总述:擅长做实地的描写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
体现个性差异
白描手法 精细的观察
场景描写 观察作依据
声音描写 事物作比喻
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