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一水一风景 两人两心两处情
——《游高粱桥记》(2课时)
枣庄六中 黄亮
课前预习:
借助资料查阅作者,熟读字词。学生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
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通读课文,品味古典传记散文的特色 。
2、通过合作的方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3、积累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生字词。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
3、反复诵读,体会用白描描绘景物的手法。
4、学习作者准确的用词。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借景抒情的手法。
3、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水清垂杨秀,景雅君自知——展示
1、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吟咏四句诗“高粱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乾隆帝赋诗:“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从这四句诗中,你觉得高粱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带着兴趣开始学习《高粱桥记》。
2、成果交流:
以组为单位推荐代表,在班内交流分享,(包括:作者、字词、疑惑、读后的收获、体会和感想),学生展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重点,强调难点,解答疑点,将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作师生共同解决
(1)铭记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
(2)读准字音:
鳞鬛 窈窕 缙绅 非甚不暇 微岚 趺坐 茗饮 侑 筵 了不相属
(3)解释字义
1、春盛:春意正浓。
2、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在坐席间望见的西山,早晚色彩变幻让人赏心悦目。
3、士大夫:就是指官吏或郊游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4、以为戏具:当作演出、观赏。
5、临:面对。
6、 夫(fu):发语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7、然则:这样……那么,此处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4)解决疑惑:
针对学生的疑惑,可找其他组同学解答,如果所有同学都无法解答,可留作课上师生共同探讨解答。
二、 柳梢吐新翠,游人恍如织——自学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把握情节,整体感知。
指导语: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我们现在就来朗读课文。
(1)自由泛读,熟悉课文。学生可组内展示阅读,相互点评,再次落实生字词的读音,教师可教室巡回指导。
(2)指名朗读,反馈点拨。教师可指定具体组号进行个人展示,大家共同点评、指正,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练习。
(3)合作诵读,加深理解。以组为单位,合作阅读,展开组与组之间的评比,看哪组读得响、齐、顺,培养学生集体意识,教师点评、指正,给予鼓励。
3、读译结合,知识落实。
学生可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对于疑难问题,可组内合作完成,如组内仍然无法解决可拿到其他组解决,如其他组同样无法解决,教师在这时要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引导,适时点拨。
疑难字句:
⑴古今异义:人物之往来
⑵词类活用:①精蓝棋置 ②城中士女云集
⑶一词多义:
以 ①朝夕设色以娱游人 ②若茗以为酒 ③皆相视以为笑
之 ①鱼之沉水底者 ②鱼鸟之飞沉 ③呼而下,与之语
⑷文言句式:
省略句 趺坐古根上(省略主语“余”)
4、深入阅读,把握内容。
指导语:了解了字义和语义基础上,学生再次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内容。
(教师提示可按:“高梁的景致及浏览的盛况——作者与朋友浏览高梁桥的过程)
三、心雅茗为酒,万物作戏具———探究
一探手法——白描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指导语:1、学生独立思考,文中景物不是华丽的堆积,而是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在文中找到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写作方法。
活动一:
(1)学生自主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朗读背诵;
(2)这些写景的句子写出了高粱桥景物的什么特点?同位交流展示;
(3)这些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班内分享展示,体会白描的写法。
(师生总结:水清、柳绿、水和堤平。语言精炼,简洁,没运用修辞,直白的语言)
二炼词语——炼词
活动二:
指导语:细读课文,深入文本,全文虽短小,然而语句精炼,除描绘高粱桥周围的景色、桥下的河水、游鱼等,还交代了人们游览时的盛况,及自我感受。在词语运用上,作者注重准确。在文中标画出体现作者用词准确的句子。
(1)自主标画,做好圈点批注;
(2)重点体会“时柳梢新翠”,“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两句,说说“新翠”和“枯”两词语是如何准确表达作者意思的。
(3)组内合作相互补充;
(4)班内评比展示。
师生总结:(1)“新翠”一词写出了初春时柳梢的特点。
(2)“枯坐”贴切的写出了作者不求一般的物质享受,而是以自然为美的高雅情趣,同是也写出了游人对此的俗见。
三探写法——衬托
活动三:
指导语:回顾课文,独立思考,同是以鱼写水,写了水的清澈,袁宏道和柳宗元所写有什么不同?
(1)、学生独立回答;
(2)、教师点拨、提示;
(3)、师生共同总结。
师生总结:柳宗元以鱼来侧面衬水。袁宏道以水清见鱼的传统写法。
四、作业布置
背诵:袁宏道《游高梁桥记》第二段。
五、板书设计
高梁的景致及浏览的盛况
游高梁桥记 醉情山水
高雅志趣
浏览高梁桥的过程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学习离不开读,只有读,才能体会时隔多年语言的用词之妙。只有读多了,才会有一定的语感,才能心领神会。所以这节课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读,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是对课文分板块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文章的技法,又学习炼词用词,还通过比较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
一、水澄柳色新,风暖人出游——导入
同一个高粱桥,同一样的风景,由于观赏者的处境和心情不同,而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本节课我们再来看看袁中道笔下的高粱桥又是怎样的呢?它与前一篇有什么不同?
二、飚风尘蔽天,狼狈沟渠间——积累
指导语:俗话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学习每一课,都要学会积累一些文学知识及基础知识,以便于以后的学习。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练习题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积累的情况。
教师出示练习题——多媒体投影。
1. 介绍作者。
学生活动:指名完成投影中作者介绍填空。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明确答案并作简要评价。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号凫隐居士,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
2.生字注音。
学生活动一:指名读出加点字的读音。
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注音,与学生的答案作比较,纠正错误,或强调易错处。
学生活动二:正音后,齐读字词,加强记忆。
羸马 léi 微泮pàn 飚风biāo 舛chuǎn
邸 dǐ 砾砾 lì lì 烟霾 mái 着重裘zhuó qiú
三 、江南草色青,可叹难成行——朗读
指导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进一步感受此文,下面我们按照要求来朗读课文。
活动一:教师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及朗读节奏。
活动二:学生自由朗读,试着将课文读熟练、流畅,体味作者写景与抒情。
活动三:再读课文,用铅笔圈出较难理解的字、句和不好停顿的句子。
提示:学生朗读的同时,教师应到下面巡视,收集信息,为下一步的点拨作准备。
四、身忙花鸟弃,心劳烟尘遮——点拨
指导语:课文我们就读到这儿,同学们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或不易掌握停顿的句子。(教师巡视下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如果课件中存在,就可以出示投影;如果课件中没有,可以直接讲解或指名学生帮其解决。)
出示投影(可以练习的方式完成):
断句:
断句指导:
断句时应注意“四要”。
一、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了解大意。
二、要把握重点词语,考虑句子成分。
三、要记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当断则断,不当断则不断。
四、要熟练掌握虚词的用法,利用它作为断句的参考。
学生活动一:
活动要求:生生互助。
活动方式:学生提出自己读不准的句子,请求其他同学帮助断句,并作示范性朗读。
(二)译句。
译句指导:
一、实词要落到实处
由于绝大部分实词都具有多义性,因此,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地翻译出实词的意义。
二、虚词不能虚化处理
翻译中,就要有意识注意虚词,要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从现代汉语中找出相应的虚词对应翻译。
三、特殊句式要化特殊为一般
如果遇到特殊句式,在准确辨识以后,要将特殊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一般句式。
四、语气语调要保留
句子的语气可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类,翻译时要注意不同的语气词所传达的语气,要保留原句的语调语气。
学生活动二:
活动要求:生生互查。
活动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互查互练。一个小组提出认为较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提请其他小组来解释或翻译。被提名的小组可以以一名同学为主答手,回答不出时,可以向其他成员求助。整体活动时间为5分钟。
活动示范:
译词
◆委积道上 堆积
◆谭锋甫畅 同“谈”,言谈
◆着重裘以敌之 穿 抵挡
◆而犹不能堪 忍受
◆苟非大不得已 如果、假若
◆而仆仆于是 形容旅途劳顿的样子
◆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 通“识(zhì)”,记 着迷于仕途钻营
译句
◆(1)杨柳尚未抽条,冰未泮。
◆2)枯枝落,古木号,乱石击。
◆(3)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
◆(4)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
五、一桥一风景 两心两处情——议论
1.议感官描风。
指导语::同学们通过理解文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一层。请大家从阅读第二段说说作者主要通过哪几种感官来描写风势的?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第二段;同桌之间合作、交流;对课文作必要的批注;展示成果)
展示要求:学生以同桌为小组合作探究,并指派代表回答,每小组回答一处,如有错误,其他成员或小组可作补充。
教师提示:视觉如“尘埃蔽天,对面不见人”。听觉如”嚼之有声”。触觉如”寒气凛冽”
2.议开头用意。
指导语::文中竭力强调北京春日实在杀风景,先是写不美,对面不见人,风吹得沙子中目塞口,嚼之有声。后又穿上厚皮袄犹不能堪。作者把春天写的这么差劲用意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读课文前两二段;合作、交流探讨对语段的理解。
教师活动:点拨、引导、评价。
教师小结:(引出下文作者的自我剖析。反衬自己家乡江南二三月的美景。)
3.议两文不同。
指导语:一桥一水一风景 两人两心两处情,同样是一篇《高梁桥记》,袁宏道和袁中道二人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学生活动:概括出二人在文中的侧重点以及个人的感受; 合作探究,讨论回答展示。
教师课件补充:
不同:
袁宏道的重在写景,以美景抒发愉悦之情。
袁中道的重在议论,以“沙尘暴”引发人生感悟。
原因:
袁宏道仕途顺畅,心情愉快,游京师胜景很开心,最后怀着留恋之情游罢“极乐寺”而返。
袁中道屡次求官未获,心情苦闷,对生活在“烟霾沙尘之乡”的京师表示悔恨和无奈。
作业布置:
1.背诵:袁中道《游高梁桥记》第二段。
板书设计:
游高粱桥记
第一段,游高粱桥时的天气及出游方式(记叙)
第二段,高粱桥的天气和恶劣的环境(描写)
第三段,我出游后的真实心境(议论)
教学反思:
亮点:本课堂加强了积累、朗读读、议论、等几个环节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
不足:这一课堂最大的不足,内容多,时间紧。学生虽然都很积极参与,一堂课下来,还要些内容没有完成,需要课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