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3中考一轮地毯式复习——文言文(九年级下)
《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激励人们崇尚道义。
1.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 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 ”学说。《孟子》与《 》《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 ”。
【答案】
轲 子舆 战国 思想 教育 儒 仁政 论语 四书
【解析】
略
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苟得(gǒu) 所恶(wù)
B.蹴尔(cù) 弗得(fé) 富贵不能淫(yín)
C.一豆羹(gēng) 不辟(bì) 贫贱不能移(jiān)
D.不屑(xiāo) 得兼(jiān) 威武不能屈(qū)
【答案】A
【详解】B.“弗”读fú;
C.“贱”读jiàn;
D.“屑”读xiè;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呼尔/而与之
C.行道之人/弗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D
【详解】考查朗读节奏划分。D.“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正确句读是:此之谓/失其本心。故选D。
4.选出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同时得到
B.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C.乞人不屑也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加什么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D.句意为: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何加:什么好处(利益)?
故选D。
【一词多义】
5.下列句中加点的“得”意义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答案】B
【详解】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取得,得到;
B.同“德”,感恩、感激;
C.得到;
D.得到;
故选B。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答案】D
【详解】A.“之”解释为:代词/助词,的;
B.“穷”解释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穷人/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C.“奉”解释为:侍奉/供养;
D.“已”解释为:停止;
故选D。
7.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鱼,我所欲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答案】C
【详解】A.“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一种粮食作物;
B.“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指钟点、时间;
C.“欲”古义和今义都是想要,希望;
D.“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故选C。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贤者能勿丧耳 D.故患有所不辟也
【答案】C
【详解】A.乡,通“向”,从前;
B.与,通“欤”,语气助词;
D.辟,通“避”,躲避;
故选C。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
(1)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是)有道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用呢?
【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皆(都)、贤者(有才德、贤能的人)、丧(丧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万钟(优厚的俸禄)、辩(辨别)、受(接受)、于(对)、何加(有什么好处)”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0.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鱼,我所欲也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当余之从师也
C.环滁皆山也 D.南冥者,天池也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判断。例句:判断句;
A.判断句;B.无特殊句式;C.判断句;D.判断句;故选B。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例子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任意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或:“舍生而取义者也”“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解析】此题考查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
文章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一般人都会“舍鱼而取熊掌”,孟子接着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话题自然从讨论物质需求,过渡到精神修养。
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任选一例进行分析即可。如:“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饿者”为了保持做人的尊严,在两难之间选择了饿死,这个例子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又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从而有力地突出论证了中心论点。
12.文章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比“万钟”更重要。②通过对比论证,证明抛弃“礼义”贪求富贵的行为不值得,让人领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们应该时时反省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的作用。
根据“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可知,“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根据“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可知,“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等物质享受,可见,“一箪食,一豆羹”比“万钟”更重要;
根据“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可知,在生命物质享受面前,有些人失掉了本性,结合“乡”和“今”的对比,让人领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可知,通过对比论证,证明抛弃“礼义”贪求富贵的行为不值得,提醒人们反省自己,不要失掉本心。
13.选文开头从舍鱼而取熊掌的事例说起,有什么好处?
【答案】
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然地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道理,形象生动,并且说服力强,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奠定了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句子可知,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自然地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道理,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形象生动,又增强了说服力,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作了铺垫。
14.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首先,作者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生与义不能两全时要舍生取义的观点。然后,从“所欲”“所恶”两方阐述道理,指出人人都有本心,只是贤者能不丧失罢了。最后,通过列举“一箪食”和“万钟”的例子,对比论证,告诫人们不要失去本心。
【解析】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首先运用设喻,将生与义比作“鱼”和“熊掌”,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欲”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所恶”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可见接着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然后得出结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此之谓失其本心”最后从正反两面举例论证,举“箪食”和“万钟”的例子告诫人们不要“失其本心”。
15.文段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
【答案】
准则:舍生取义。
理解:生命是珍贵的,当面对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要坚守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在新的时代也要见义勇为,勇于坚持正义的事业,做于人于国有益的事。
【解析】
第一问: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文本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人生准则是:舍生取义。即在生与义发生矛盾时,要选择义,放弃生。
第二问: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舍生取义不仅适用于古代,同样适用于当代。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果断的放弃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中华民族实现百年复兴的关键节点,“舍生取义”这一人生准则显得更加重要。
16. 你赞成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吗?在新时代是否还值得提倡这一价值观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答案示例:在新时期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要见义勇为,勇于坚持正义的事业,做于国于人有益的事;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应该认清与远离等。(意思对即可)
【分析】
本题考查文章观点的启示。即把握好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生活来谈依据。
示例:赞成。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当危难临头时,要为了正义挺身而出,勇于作出牺牲。
17.古往今来,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很多著名人物用言行给我们诠释了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出你熟悉的人物的事迹或列举出他们的相关言论。
【答案】
示例:(1)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他的不降的行为;(3)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能力的扩充。示例: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言。
18. 结合文章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答案】
(1)本文围绕一个中心,反复论述,逻辑严密,说理透彻。(2)本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3)本文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4)使用比喻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5)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分析。仔细阅读文章,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句式特点等角度分析语言特色。如大量使用骈偶句,读起来有气势,富有节奏感,感染力强;善于使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文中所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可从不同角度,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1.填空。
(1)《战国策》是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__________篇。
(2)唐雎是_______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_______的谋士,他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
【答案】
(1)西汉 刘向
【详解】(1)《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共三十三篇。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色挠(ráo) 弗敢易(fú) 天下缟素(gǎo)
B.唐雎(jū) 庸夫(yōng) 以头抢地(qiǎng)
C.休祲(jìn) 韩傀(guī) 免冠徒跣(xiǎn)
D.怫然(fú) 夫专诸(fū) 寡人谕矣(yù)
【答案】C
【详解】A.“挠”应读náo;B.“抢”应读qiāng;D.“夫”应读fú;
故选C。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C.句意为: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停顿节奏为: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故选C。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B.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感谢)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D.句意为: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谢:道歉;
故选D。
5. 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挺剑而起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答案】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A句意:拔剑出鞘立起。而:表承接;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而:表承接。B句意: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御者)啊。虽:即使;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了云梯。虽:虽然C句意: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之:用于主谓之间;墨子先生多次抵御他。之:代词。D句意:苍鹰扑在宫殿上。于:在;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出发。于:从。故选:A。
6.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
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人)
【答案】B
【详解】“缟素”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故选B。
7.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今义:轻轻地抓)
【答案】D
【详解】“挠”在这里是“屈服”的意思,故D错误,选D。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答案】
(1)即使是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2)他们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句式和字词的意思:
(1)虽:即使。千里:方圆一千里的土地。易:交换。也:句末语气词,不译。岂:何况,哪里。直:只,仅仅。五百里: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2)怀:心中。怒:怒气。未:没有。发:发作。休:吉祥的预兆。祲:凶险的预兆。“降于天”是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于天降”。于:介词,从。
9.秦王描绘“天子之怒”,唐雎极言“士之怒”,他们的用意有何不同?
【答案】
秦王的用意是用战争的可怕场景来恫吓唐雎,迫使他答应易地。唐雎的用意是表明自己将效仿三位名士,跟秦王拼命,誓死保卫国家土地。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完成保全安陵国使命的故事。秦王之所以描绘“天子之怒”的可怕场景,意在用武力和战争对唐雎进行恐吓,迫使唐雎答应易地的要求。而唐雎极言“士之怒”的情形,是针对秦王的恐吓,意在要学习“三士”的行为,跟秦王拼命,誓死保卫国家土地,表现出态度的坚决,使秦王放弃易地的要求。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意对即可。
10. 用自己的话概括秦王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从勃然大怒到长跪致歉;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第一问:秦王的态度。“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从中提炼“从勃然大怒到长跪致歉”。
第二问:秦王的性格:秦王的骗局被揭穿,想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可见秦王的虚伪、凶恶。唐雎没有害怕,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并“拔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秦王一倨一恭,形成鲜明对比,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虚伪凶恶、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人。
11.结合选文,简要概括唐雎使秦王屈服的过程。
【答案】
唐雎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并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表示要效法,“挺剑而起”,挫败秦王。
【分析】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根据“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可知,当秦王用天子之怒来恐吓唐雎,他用布衣之怒来进行回击。
根据“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可知,唐雎列举了古代三个有名刺客的布衣之怒来反驳秦王。“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表明了自己的意愿,将要效法这三位布衣刺客,要刺杀秦王。
根据“挺剑而起”可知,唐雎还有实际的行动,说完以后,马上拔剑而起,就要付诸行动。最终使秦王屈服,打消了“易地”的想法。
12.第三段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①写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②第二段已正面描写过唐雎大义凛然的形象,第三段侧面描写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分析】
本题考查对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并联系上下文来回答。文中由“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实写秦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色厉内茬、外强中干,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纸老虎形象,由“徒以有先生也”,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形象;另外,在上一段中“挺剑而起”,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在前面塑造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详略更加得当。
13.结合句子的内容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答案】
增强语气,表现秦王对“布衣之怒”的鄙视。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要了解用词之美,这里“亦”“ 耳”语气词,增强语气,表现秦王对“布衣之怒”的鄙视。
14.李大钊在创办的《晨钟报》上曾写过一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警语,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铁肩担道义”的具体含义。
【答案】
示例:唐雎为了国家的利益出使秦国,面对秦王的威胁恐吓,毫不畏惧,敢于斗争。他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危难关头敢于担责的精神很好地诠释了“铁肩担道义”的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铁肩担道义”的意思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本文中秦王野心勃勃,妄图吞并安陵国,唐雎虽为小国安陵国之臣,但是面对国家被吞并的危机时,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出使秦国,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集机智和胆量于一身,不卑不亢,和秦王针锋相对,不受秦王的威胁;最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想要和秦王拼命,迫使秦王屈服;唐雎不辱使命,以一己之力,保全了安陵国,他的这种行为很好地诠释了“铁肩担道义”的内涵。
15.“不辱使命”的故事发生在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生动体现了古代弱国外交家面对强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但也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如果没有强大国力做后盾,“不辱使命”终究只是空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陈述理由。
【答案】
(1)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在与他国交往中,就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特别是在没有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的古代,尤其如此。
(2)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一个国家如果暂时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在与他国交往中,如果有足够的智慧,也可以保全国家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拓展延伸。此题为开放题,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足即可。
若同意题干中的说法,可以阐述理由如: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国力做后盾,面对像秦国这样的强国,在外交中则会面对如安陵国一样“以五百里之地”类似的骗局,受到不公平待遇,且会有引发战争的危机。
若不同意题干中的说法,可以阐述理由如:文中唐雎面对强大的秦国,依旧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迫使秦王屈服,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说明了如果一个国家暂时没有强大国力做后盾,在与他国交往时,凭借智慧与胆识,也可以维护国家利益。
16.唐雎和秦王的斗争方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
【答案】
唐雎面对强大的敌人,既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从容应对。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恶势力,如犯罪分子等时,我们应该像唐雎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与恶势力斗争,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把恶势力打倒。
【解析】
本题考查启示,结合文言文的内容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秦王咄咄逼人“请求易地”,唐雎不畏强暴,“挺剑而起”与秦王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秦王”是是恶势力的象征,唐雎从容应对,不畏强权最终“不辱使命”。启发我们面对恶势力,不能畏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斗争时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智取”。
本文通过作者自述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并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说明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专心,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1.《送东阳马生序》作者 ,字景濂,号 , 代 家。
【答案】
宋濂 潜溪 宋 文学
【解析】略。
2.下面加点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砚冰(yàn) 耄老(mào) 嗜学(shì) 俟其欣悦(sì)
B.硕师(shuò) 裘葛(qiú) 逾约(yú) 既加冠(guān)
C.皲裂(jūn) 叱咄(duō) 冻馁(něi) 负箧曳屣(qiè xǐ)
D.媵人(yǐng) 容臭(chòu) 为贽(zhì) 以衾拥覆(qīn)
【答案】D
【详解】D.媵人(yǐng)——(yìng),容臭(chòu)——(xiù);
故选D.
3.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答案】C
【详解】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这句话的意思是: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根据语意及语法结构,正确朗读节奏应是: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选C。
4. 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以:因为。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凭借。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况且。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之:的。
【答案】B
【详解】B.句意: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以,把。故选B。
5.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A.无从致书以观 B.以衾拥覆 C.人多以书假余 D.以中有足乐者
【答案】A
【详解】例句:以(来)
A.来;B.用;C.把;D.因为;故选A。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掌握。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中的“博士”是指当时掌管经常传授的学官;现在的意思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故答案为A。
7.下列各句加点词没有活用的是( )
A.腰白玉之环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手自笔录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答案】D
【解析】
A.腰白玉之环(名词做动词,腰佩)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做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C.手自笔录(名词做状语,用手,用笔)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无活用)
8.下列语句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D.岂他人之过哉
【答案】A
【详解】A.“支”通“肢”。
6.以下文言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文: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B.德隆望尊。译文: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C.援疑质理。译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D.负箧曳屣。译文:背着衣被,拖着书箱。
【答案】D
【详解】D.“负箧曳屣”应翻译为“背着书箱,拖着鞋子”。故选D。
9. 文段以第一人称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答案】
得书之难、从师之难、求学之苦、生活之艰。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解答时,了解文言文大意,从文中概括出答案即可。从文中“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句,可以看出作者“求学读书难”;从文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尝稍降辞色”句,可以看出作者求学时“求教拜师难”;从文中“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句,可以看出作者求学时生活之艰。
10.宋濂身上具有成功者必备的哪些品格,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回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最终能学业有成的原因。)
【答案】
①贫不失志,刻苦勤奋②好知乐学,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质疑探究。④迎难而进,百折不回。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从“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可以看出宋濂勤奋刻苦,讲究诚信;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能看出宋濂虚心求教,质疑探究,恭敬有礼;“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看出宋濂贫不失志,甘于清苦,一心向学;从“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能看出宋濂虽然被誉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仍然很谦虚。据此可概括作答。
1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中“余之专”指的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我”把学习当成最快乐、最重要的事?)
【答案】
不在乎抄书环境的艰苦,专心抄书;不在乎老师的态度,专心听学、提问;不在乎求学路上的奔走的艰苦,专心求学;不在乎自己吃穿的差、同学吃穿的好的比较,专心求学。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不在乎抄书环境的艰苦,专心抄书。(2)结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不在乎老师的态度,专心听学、提问。(3)结合“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可知,不在乎求学路上的奔走的艰苦,专心求学。(4)结合“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着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不在乎自己吃穿的差、同学吃穿的好的比较,专心求学。
12.作者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想告诉马生什么道理?
希望马生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要贪图享乐,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解析】
考查对作者写作目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关键句子进行分析即可。结合选文可知,依次从“行、住、食、衣”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艰苦情形。结合【链接材料】中的“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可知马生如今学习环境十分优越,作者求学时的环境与马生求学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中作者将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马生,一方面,是将自己当初艰难的学习环境和马生如今优越的学习环境形成对比,让马生明白自己如今的学习条件是十分优越难得的;另一方面,作者通过这种对比是为了鼓励马生珍惜自己的求学机会,督促其在优越的环境中也能做到勤奋学习,体现了作者对于马生的劝勉和鼓励。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对比。反衬“我”学习条件的艰苦,表现“我”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告诉马生不要贪图享乐,要勤奋学习,学有所成。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自己:缊袍敝衣,鲜明的对比,突出我的态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14.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有说服力。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作者采用现身说法,作者即使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没有放弃求学,对比现在马生有了那么好的条件应该更加的努力,从这一点来鼓励他更要努力学习。另外,希望他能像作者学习,无论遇到怎样的苦难都要坚持下去,只有勤奋好学,谦虚好问,博览群书最后才会学有所成。最后,用自己亲身经历更加的有说服力!
1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请分析“走”字的妙处。
“走”是动词,跑的意思。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作者还书的急切心情,表现作者的守信和对书的渴望。
【解析】
①先看修辞。有修辞按修辞答。
②没有修辞赏词语。(动词、形容词形象生动,副词准确鲜明,叠词鲜明生动)
答题公式:这段文字( )、( )等( )词用得好,形象生动(准确鲜明、鲜明生动)地写出(人或事物的外在特点、状态) 表现(内在心理、性格、品质、精神 )表达(作者情感)揭示(告诉我们)(人生道理),反映了(社会、人情、人性。)(这“经典五方面”有什么写什么)。
16.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
【答案】
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乏。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我们中学生更应该有这样的苦乐观。
【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本文作者在学习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仍然勤奋刻苦,不要注重外在的物质财富,不去跟别人攀比。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在如今物质条件优越的情况下,我们要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17.说说你从本文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要想成大器,必须有不怕吃苦的精神。(2)学业能否成,与条件无关,跟个人努力有关。(3)要珍惜现有的条件,刻苦专心地学习。
【解析】
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作者列举太学生在太学求学的诸多优越条件,和自己当年求学的艰难形成对比,强调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不在于外部条件的好坏,关键在于自身是否不怕吃苦,勤奋专心治学。因此围绕“要想成大器,必须不怕吃苦;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不在于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而在于主观是否努力;要珍惜现有的条件,刻苦专心地学习”来回答即可。
本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扬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填空。
1.填空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______时期______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______体史书。
【答案】 春秋 左丘明 编年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现存的史类文学作品,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或两汉之间。作品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jiān) 小惠未遍(biàn) B.民弗从也(fú) 小信未孚(fú)
C.齐师败绩(jī) 下视其辙(zhé) D.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í)
【答案】B
【详解】A.间——jiàn;C.绩——jì;D.靡——mǐ;故选B。
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公/与之乘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公与之”是做主语,“乘”作谓语。节奏划分应为:公与之/乘。故选D。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参与) B.肉食者鄙(卑鄙)
C.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D.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
【答案】B
【详解】B.“鄙”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解释为“目光短浅”。故选B。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狱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夫战,勇气也
【答案】D
【详解】A.“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牲口,今义为舍弃自己的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B.“狱”,古义为诉讼案件,今义为监狱;
C.“鄙”,古义为目光短浅,今义为品德低劣;
D.“勇气”,古今义都是“敢作敢为豪不畏惧的气魄”;
故选D。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谋划”的意思;
B.参与/中间;
C.虚夸,夸大/益处;
D.类/同“嘱”,嘱托。
故选A。
7.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可以一战。
A.战于长勺。 B.夫战,勇气也。 C.何以战? D.再而衰,三而竭。
【答案】D
【详解】D项句子和例句都是省略句,A、C两项是倒装句,B项是判断句。故选D。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答案】
①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②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
①孚,使人信服。福,赐福,保佑;
②下,向下。视,看。
9.《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解析】略
10.“十年春,齐师伐我。”虽然只有短短七个字,但却交代了很多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案】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十年春)、参战的双方(齐国和鲁国)、战争的性质(对于鲁国而言是正义的)。
【解析】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十年春,齐师伐我”意思是“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先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同时也表明了交战双方是齐国和鲁国。
11.选文叙事线索明显,请你从“事件发展”“人物活动”两条线索,分别概括选文的叙事过程。
【答案】
①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描述了迎战、备战、胜战、评战的过程;②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描述了曹刿请见、论战、参战、释疑的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线索的理解。
《曹刿论战》是按照曹刿论战和长勺之战发展的顺序写的,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写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写曹刿和鲁庄公讨论备战,第②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是胜战,第③段“既克,公问其故。……望其旗靡,故逐之”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公将战,曹刿请见”写曹刿谒见鲁庄公;“乃入见。问:‘何以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写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这是战前的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写曹刿和鲁庄公一起出战;“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可知是:请见、论战、参战、释疑或(战前请见、问战,战中参战,战后评战)为线索。
12.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答案】
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
障碍,疏通文意,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要紧紧抓住、战时和战后三个阶段曹刿“论”的那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战前的“取信于民”。战前,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体现了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可见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战时,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战后,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13.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答案】
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在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鲁国取胜的原因,结合“齐师伐我”可知,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结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知,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结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有曹刿在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14.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战前:鲁庄公浅陋 ; 曹刿:有远谋。战时:鲁庄公不作调查,急躁冒进; 曹刿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庄公茫然不知;曹刿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和庄公的“鄙”。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根据首段“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在战前鲁庄公认为将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分给别人,不敢虚报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数目是作战的条件,在鲁庄公提出根据诚心处理案件后,曹刿认为鲁庄公尽了职分,能够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支持,这才是作战的条件,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可见“战前:鲁庄公目光短浅,曹刿有远谋”;
根据第二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可知,鲁庄公到了战场上就急于击鼓,在齐军失败后就急于追击,可见鲁庄公急躁冒进;根据“齐人三鼓。刿曰:‘可矣。’”“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曹刿准确把握作战时机,通过实地调查把握追击的时机;可见“战中: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根据结尾段“既克,公问其故”可知,听从曹刿的建议战争取得胜利后鲁庄公仍不知为何取胜;根据“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刿认识到士气的重要性,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小心谨慎,道明获胜原因;可见“战后:鲁庄公茫然不知取胜的原因,曹刿细说原委”;
文章多次使用对比的手法意在通过鲁庄公的鄙陋(见识短浅)来衬托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
1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说明当权者浅薄无知,交代曹刿进见的原因,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②为下文写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做铺垫。(意思对即可)
【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这句话的意是: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这是曹刿请见的原因。用当权者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结合下文“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可知,这句也为下文写鲁庄公目光短浅做了铺垫。
16.选文展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品质?请简要概括。(从曹刿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①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卓越的作战指挥才能。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③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有着强烈有爱国心与责任感。“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战则请从”,祖国被侵略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有政治远见,能深谋远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引导国君意识到“忠”其事,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谋”。
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卓越的作战指挥才能,能把握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和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
16.结合选文第②③自然段和下面【链接材料】,你认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为什么?
【链接材料】
故君之所以患①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②;不知三军③之事,而同④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⑤,而同三军之任⑥,则军士疑矣。
(选自《孙子兵法 谋攻》)
[注]①患:危害,贻害。②縻军:束缚军队,使军队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縻(mí),束缚。③三军:军队的通称。④同:共同,这里是参与、干涉的意思。⑤权:权变,灵活。⑥任:胜任,指挥。
【答案】
示例一:鲁庄公是“明君”。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建议:在“彼竭我盈”时才下令进攻,在“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这显然不符合国君危害军队的三种情况。
示例二:鲁庄公是“昏君”。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看,鲁庄公符合“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和“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的两个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可以认为鲁庄公是“明君”。结合第②段“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建议:在“彼竭我盈”时才下令进攻,在“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而链接材料中“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是“昏君”的标准,明显鲁庄公没有危害军队,因此,鲁庄公是“明君”。
可以认为鲁庄公是“昏君”。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看,鲁庄公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符合“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的条件。因此,鲁庄公是“昏君”。
17.联系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本文对当今治国理政有哪些启示?
【链接材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答案】
公正司法,公平正义;关心民生,取信于民。
【分析】
选文与链接材料都谈到“民心”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性。选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认为秉公执法,取信于民,这才是作战的先决条件;链接材料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多助,不得民心者寡助;“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执政为民;链接材料还谈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司法公正,实现公平正义。根据链接材料和选文,当今治国理政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取信于民,司法公正,依法执政。
本文通过记叙邹忌讽谏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推理,巧于讽喻的谋臣形象,表达作者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的愿望。告诉我们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只有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深入地了解不同情况,才能够头脑清醒不受蒙蔽,迅速改正缺点,把事情办好。
1. 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部____________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共____________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该书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战国策 国别体 三十三 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
【详解】《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而成。共三十三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著名的寓言故事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
2.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尧舜(yáo shùn) 梗塞(gěng sāi) 管夷吾(wú) 杵(chǔ)
B.傅说(fù yuè) 俸禄(fèng lù) 孙叔敖(áo) 虞(yú)
C.胶鬲(jiāo gé) 姬昌(jī chāng) 百里奚(xī) 畎(quǎn)
D.枯槁(kū gǎo) 押解(yā jiè) 衡于虑(lǜ) 蹴(cù)
【答案】A
【详解】A.梗塞(gěng sāi) ——gěng sè;
故选A。
3. 下列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答案】C
【详解】C.改为: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故选C。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隐蔽)
D.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
【答案】C
【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C.错误,句意: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厉害了!蔽:受蒙蔽;
故选C。
5.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求石兽于水中
B.相与步于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于”的意义与用法。
例句中的“于”是“对、向”的意思,介词;
A.在,介词;
B.在,介词;
C.比,介词;
D.对,介词;
故选D。
6.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古今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邹忌讽齐王纳谏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答案】D
【详解】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
A.地方,古义:国土方圆;今义:指地面的某一个特定地区;
B.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C.讽,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
D.古今义都是“好看,漂亮”;
故选D。
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朝服衣冠
C.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答案】D
【详解】A.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B.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C.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故选D。
8.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漂亮的人。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徐公比不上你那么美丽。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看他(徐公),自己认为自己比不上徐公美。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样看来,大王你的过错太多了。
【答案】D
【详解】D.蔽:受蒙蔽。翻译:这样看来,大王你受蒙蔽太严重了。故选D。
9. 填空
①文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表现齐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所收到的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②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于齐
【详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邹忌得到赞美后,“暮寝而思之”,思考的结果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也是他收到启发得出的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可知,齐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句意思是: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说明齐王纳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0.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答案】
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解析】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齐国有善于进谏的谋臣,齐威王虚心纳谏,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赏罚分明等。
从“臣诚知不如徐公……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因为有这样贤能、能谏、善谏的能臣,齐国才能“战胜于朝廷”;
从“王曰:‘善。’”“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可知,威王从善如流,且改正过错雷厉风行。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11.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成功,有哪些因素?
【答案】
(1)邹忌运用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取譬类比);(2)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3)邹忌关心国家,有责任意识;(4)齐王心胸宽广,行事果断;(5)齐王有理政的智慧,是一个贤明君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可从邹忌和齐王两方面来考虑。
从第①段“自以为不如”中,可看出邹忌有自知之明,不盲目听信别他人对自己的赞美,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第①段“孰视之”中可看出邹忌对每一件事认真负责,要经过反复比较才下结论;从第①段“暮寝而思之”中可看出邹忌善于反思,能够发现问题根源;从第②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由自身比美之事延伸到朝廷之事,从而可看出他是一个关心国家且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根据第③段齐威王听邹忌进谏时的态度:“善”,表明他是一个能听进忠臣劝谏的明君;齐威王提出进谏的方式及奖励: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的上、中、下赏。这二者表现了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明智而开明的君主;“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听取谏言并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
1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尊重客观事实,不盲目自信,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爱国,有勇气、有责任感,善于进谏。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邹忌听了妻、妾、客的赞美还能“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说明他尊重客观事实,不盲目自信,有自知之明。
由“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邹忌善于思考。
由“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爱国,有责任感,善于进谏。
13.你怎样评价齐威王和邹忌这两个人的?
【答案】
齐威王:胸怀宽广,能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邹忌: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敢于进谏。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来谈自己喜欢谁,并阐述理由。如果选邹忌,可以从“邹忌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忠诚、有自知之明”的角度来谈理由;如果选齐王,可以从“齐王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的角度来谈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14.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
【答案】
邹忌先叙述了自己家中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及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样以事设喻,以小见大,委婉规劝,现身说法,言辞恳切,入情入理。虽然是忠言,但却不逆耳,使齐王欣然纳谏。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第一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邹忌通过与城北徐公比美,根据妻、妾、客人的反应进行自我反思;从而认识到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接下来引出第二段“于是入朝见威王”“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通过自身经历联想到齐王受到蒙蔽的原因,以小见大,设喻说理委婉向齐王进谏,从而使齐王认清现状,积极纳谏。
15.本文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效果。
【答案】
宫妇左右莫不私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此句运用排比,形象地道出威王处处在受蒙蔽,语意连贯,很有气势。
【详解】
本题考查对排比修辞手法及作用的理解。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例如:第①段“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使用排比句式,揭示了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第②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齐王颁布法令的一组排比:突显了邹忌类比讽谏的强的说服力,表现齐王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下定决心,广泛征求臣民的意见。
16.文中在开篇即写邹忌长相美,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
引出下文与徐公比美,和妻、妾、客的言论,为邹忌进谏做铺垫。
【解析】
主要从结构上答,有引出下文和铺垫的作用。
17.把本文最后一段为什么用简短的“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作结?
【答案】
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威王纳谏成果之大,由此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揭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的道理。
【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段的作用。
分析句子“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句话是说: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燕、赵、韩、魏也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大国,在听说“齐威王”采纳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后,知道齐国今后政治会更加清明,百姓们也更能安居乐业,拥戴自己的君王,齐国势必会变得更为强盛繁荣,自己将不能再与之抗衡,于是便以“朝拜”的形式俯首称臣。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齐威王广开言路”的威力之大,也能够更好的呼应“战胜于朝廷”的结论。也说明了广泛纳谏、政治清明,国家自然会越发强大的道理。
18.说说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的启示。
【答案】
邹忌进谏给我的启示:在生活中,给人提意见时,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齐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解析】
本题考查开放性题型。
邹忌见威王后,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文章邹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说话提意见的时候要讲究技巧,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恰当的方法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这说明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不同的意见,我们不要一味地否定,要虚心接受对我们有益的地方,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坦诚明白错误,积极改正。
19.邹忌“三问”“三答”“三思”的过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等别人的赞美?
【答案】
面对赞美我们要如邹忌一般不盲从、不沾沾自喜,冷静思考,客观分析,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同时更要谦虚有礼,化赞美为动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解答时,要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联系文中“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内容可知,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被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亲自观察,冷静分析。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最终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远大抱负、远见卓识、非凡谋略和领导才干,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1.文学常识填空。
司马迁,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历史学家。他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继续完成所著书籍《________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体通史,全书共______篇,鲁迅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长 西汉 史记 纪传 一百三十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详解】本题考查相关文字常识。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言(shuò) 惩办(chéng) 将相(jiāng)
B.丛祠(cí) 占卜(bǔ) 篝火(gōu)
C.阳夏(jiǎ) 烹食(zhēng) 当行(háng)
D.辍耕(chòu) 嗟乎(jiē) 怅恨(chàng)
【答案】B
【详解】A.将jiàng;C.烹pēng;D.辍chuò;故选B。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闾左適/戍渔阳
B.此教/我先威众/耳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A.“发闾左適戍渔阳”是一个复句“发闾左”和“適戍渔阳”构成承接关系。故停顿为:发闾左\適戍渔阳;
B.“此教我先威众耳”中,“此”是主语,“教我”可看作一个动词短语,作谓语,“先威众耳”是宾语,可按主谓宾停顿的原则划分为:此/教我/先威众耳;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由“又间令(谓语)吴广(宾语)”和“(吴广)之(谓语)次所旁丛祠中(宾语)”两个表示承接关系的句子组成,根据句与句间的停顿,可停顿为: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故选D。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去,往) B.或以为死(或者)
C.广故数言欲亡(缘故) D.以激怒其众(把)
【答案】A
【详解】B.“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C.“故”的意思是“故意”;
D.“以”的意思是“用来”;
故选A。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扶苏以数谏故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B.吴广以为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C.为坛而盟 士卒多为用者
D.辍耕之垄上 二世杀之
【答案】A
【详解】A.都是“屡次”;B.正确,对/然而;C.筑造/被;D.到,往/代指扶苏;
故选A。
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是( )
A.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B.楚人怜之
C.卒中往往语 D.举大计亦死
【答案】D
【详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今义:表示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悯)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今义:经常,副词)举大计亦死(古今义:也)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将军身被坚执锐 B.固以怪之矣
C.为天下唱 D.辍耕之垄上
【答案】D
【详解】A.“被”同“披”,穿着;B.“以”同“已”,已经;C.“唱”同“倡”,倡导,发起;故选D。
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译文:(那些)拥有土地的人笑着回答说:“你是个给别人耕田种地的,哪来的富贵呢?”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译文:(他们)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C.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译文:攻打陈县时,陈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领兵跟义军在城门洞里交战。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民众起义,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答案】A
【详解】A.有误。该项中“佣者”应翻译为“被雇佣的人”。故选A。
8.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B.大楚兴,陈胜王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天下苦秦久矣
【答案】A
【详解】A.句意:筑台并(在台上)起誓,用将尉的头来祭祀。坛:台。不属于词类活用;
B.句意:大楚将兴,陈胜称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C.句意: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罾:渔网,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
D.句意:天下百姓苦于秦(的统治)。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苦于,认为……痛苦;
故选A。
9. 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祭以尉首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苟全性命于乱世
【答案】B
【分析】
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识。
A.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判断句);
C.蒙辞以军中多务属于倒装句,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D.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状语后置句, 于乱世表示地点状语(倒装句);
故选B。
10.默写填空。
(1)“广故数言欲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胜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千古壮士之心声,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
(3)文中写起义队伍迅速壮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忿恚尉 令辱之 以激怒其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比至陈 车六七百乘 骑千余 卒数万人
【详解】根据文意,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并注意以下字的正确书写。
(1)小题:忿恚尉、辱;(2)小题:侯、乎;(3)小题:至、乘、骑、卒;
11.用四字短语写出选文第二段所叙事件,并概括陈胜的性格特点。
【答案】
①谪戍渔阳、因雨失期、分析局势、制造舆论(答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也可)②有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领导力,善于鼓动人心,能够得到众人的敬畏。
【解析】
考查对文章的概括事件的能力和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找出相关词句概括。注意要求要用四字短语概括事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概括为谪戍渔阳。“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可概括为:会雨失期。“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可概括为:分析时局。“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胜、吴广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运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的策略来制造舆论,可概括为:制造舆论。第二问,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分析,要从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人物描写来把握。陈胜、吴广被远调戍守渔阳,途中“会天大雨”, “失期,法皆斩”,面对这样的局势,在危机时刻,陈胜清醒地认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不如为国而死。于是冒充扶苏、项燕的部下,决定起义。这体现了陈胜有洞察时局的能力。陈胜、吴广从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先以鱼腹中书树立陈胜的形象,然后“狐鸣”而呼,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顺应士兵的愿望,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体现了陈胜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善鼓动人心,树立威望。
12.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
【答案】
①天下苦秦久矣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
【解析】
①天下苦秦久矣主要体现于“失期,法皆斩”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现了刑罚严酷以及民族矛盾尖锐,除此之外战乱频仍 ,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②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矛盾斗争,主要体现于“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③九百人被逼上绝路体现于:“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13.从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选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
陈胜是一个不甘受奴役,有同情心,胸有大志,能洞察时局,敢于斗争,足智多谋,头脑清醒,周密果断,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能力的人。(意思对即可)启示示例:领导者要“从民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可知,陈胜是一个能洞察时局的人,他清醒地知道当时时代需要和百姓所求;
再从“乃行卜……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可知,陈胜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造势,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能力的人。
启示: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此教我先威众耳”“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可知,领导者要“从民欲”,要善于造势赢得老百姓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4.“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一句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答案】
①士兵对陈胜的敬畏;②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③衬托了陈胜善于斗争的特点和他的组织领导才能。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联系上文分析语句的作用即可。“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表明兵卒看到鱼腹中“陈胜王”的帛书和听到狐狸嚎叫后对陈胜有了敬畏心理;也从侧面反映出天下形势严峻,秦王的统治并不牢固,士卒看到“陈胜王”的帛书并未上报,而是人心开始动摇(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同时也说明陈胜的计谋取得了成功,体现了陈胜的权谋和领导才能。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上书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在文中作者总结了两汉兴亡的历史经验(是否亲贤远佞),希望后主能亲贤远佞、赏罚分明、广开言路,以修明国内政治,使北伐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另外,作者在文中自述本志,追忆了与先帝刘备创业艰难和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情和北伐的决心。
0.《出师表》的作者是____(姓名)“表”是古代____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作者率师北上伐魏之前写给后主____(姓名)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____(姓名)。
【答案】 诸葛亮 向帝王陈情言事 刘禅 刘备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先帝”指“刘备”。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中道崩殂(cú) 裨补阙漏(bì) 行阵和睦(háng)
B.以彰其咎(jiù) 陟罚臧否(zhì) 以遗陛下(yí)
C.庶竭驽钝(shù) 猥自枉屈(wěi) 咨诹善道(zōu)
D.夙夜忧叹(sù) 攘除奸凶(rǎng) 妄自菲薄(fěi)
【答案】B
【详解】B.以遗陛下(yí)——wèi。故选B。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臣/不胜/受恩感激
【答案】C
【详解】C.“是以”是句首连词,“以遗陛下”是“先帝简拔”的目的。故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故选C。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赞扬) 性行淑均(公正、公平) 夙夜忧叹(早)
B.中道崩殂(死) 悉以咨之(询问) 此皆良实(忠良、诚实)
C.平明之理(治理) 臣本布衣(平民)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
D.咨诹善道(询问) 引喻失义(道理) 危急存亡之秋(时候)
【答案】B
【详解】B. “良实”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应解释为“忠良诚实的人”。故选B。
4.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C.深入不毛(毛发)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毛:就是地面的草、庄稼等植物、植被的意思。深入不毛的意思是:深入不长草的地方。这里“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长草”。故选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逐许先帝以驱驰/潭中鱼可百许头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既加宫,益慕圣贤之道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鄙:眼光短浅/眼光短浅;
B.许:答应/表示约数;
C.以:把/因为;
D.益:增加/更加。
故选A。
6.加点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答案】A
【详解】A. 句意为: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谨慎:指对外界事物或自己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今义:指对外界事物或自己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古今义相近;
B. 句意为: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涕零:眼泪纵横;今义:鼻涕零落。古今义不同;
C. 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今义: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古今义不同;
D. 句意为: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为憎恨;极端憎恨。古今义不同;
故选A。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必能裨补阙漏 B.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臣不胜受恩感激
【答案】D
【详解】A.“阙”同“缺”;
B.“有”同“又”;
C.“简”同“拣”;
故选D。
8.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因为我的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于是就有许多人替先帝奔走效劳。
C.志虑忠纯。 志向和心思忠诚纯正。
D.庶竭驽钝。 希望用尽我的平庸的才智。
【答案】B
【详解】B. 许,答应。译成“许多人”有误。原句正确翻译为“于是答应替先帝奔走效劳”。故选B。
9.情境默写
诸葛亮提出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亲贤臣 远小人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苟”“闻”“侯”的书写。
10.这篇表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
一是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出师的理由 。
【解析】
文中荐贤臣,提建议,明责任,这是内政的安排;析形势,忆往事,请出师,这是出师的理由。
1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哪三条建议,提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什么反复陈说这一条?这三条建议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
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第三条。原因:只有亲贤远佞才能做到公平公正严明赏罚,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做到不偏听偏信,广开言路。
示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亲贤远佞仍有重要意义。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贤人才能听取好的意见和建议,疏远小人才能免受不良影响。
示例二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要建设强大的祖国,领导干部更要善于听取群众的呼声,鼓励先进、惩治腐败,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更快发展,因此诸葛亮的建议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分析】
首先明确观点,有意义。然后联系实际写出看法即可。示例:广开言路、赏罚公平意义:争取民心、吸引人才、安定政治,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更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严明赏罚),领导干部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广开言路),激励先进,惩治腐败,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亲贤远佞的借鉴意义:无论是国家干部的选拔,还是公司人员的任用,只有知人善任,任人为贤,才能使国家强盛,公司持续发展。“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12.作者为什么要自述本志,回顾与先帝一起创业的经历?
【答案】
①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心迹。②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礼贤下士的品德;③表达自己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和蜀的忠心;④说明创业艰难,让后主以先帝为榜样,发愤图强,完成先帝的遗志。
【解析】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二段中的“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知,诸葛亮要向后主表明自己对蜀的忠心,实现出师的目标,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
根据首段中的“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可知,启发后主明白创业的艰难决胜2023中考一轮地毯式复习——文言文(九年级下)
《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送东阳马生序》《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激励人们崇尚道义。
1.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 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 ”学说。《孟子》与《 》《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 ”。
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苟得(gǒu) 所恶(wù)
B.蹴尔(cù) 弗得(fé) 富贵不能淫(yín)
C.一豆羹(gēng) 不辟(bì) 贫贱不能移(jiān)
D.不屑(xiāo) 得兼(jiān) 威武不能屈(qū)
3.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呼尔/而与之
C.行道之人/弗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
4.选出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同时得到
B.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C.乞人不屑也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加什么
【一词多义】
5.下列句中加点的“得”意义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7.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鱼,我所欲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贤者能勿丧耳 D.故患有所不辟也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0.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鱼,我所欲也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当余之从师也
C.环滁皆山也 D.南冥者,天池也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例子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任意写出一种即可)
12.文章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13.选文开头从舍鱼而取熊掌的事例说起,有什么好处?
14.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15.文段中蕴含着一个人生准则,请你概括出来。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一准则的理解。
16. 你赞成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吗?在新时代是否还值得提倡这一价值观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7.古往今来,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很多著名人物用言行给我们诠释了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出你熟悉的人物的事迹或列举出他们的相关言论。
18. 结合文章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1.填空。
(1)《战国策》是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__________篇。
(2)唐雎是_______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_______的谋士,他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任务。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色挠(ráo) 弗敢易(fú) 天下缟素(gǎo)
B.唐雎(jū) 庸夫(yōng) 以头抢地(qiǎng)
C.休祲(jìn) 韩傀(guī) 免冠徒跣(xiǎn)
D.怫然(fú) 夫专诸(fū) 寡人谕矣(yù)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B.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感谢)
5. 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挺剑而起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6.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
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人)
7.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今义:轻轻地抓)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9.秦王描绘“天子之怒”,唐雎极言“士之怒”,他们的用意有何不同?
10. 用自己的话概括秦王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11.结合选文,简要概括唐雎使秦王屈服的过程。
12.第三段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3.结合句子的内容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4.李大钊在创办的《晨钟报》上曾写过一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警语,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铁肩担道义”的具体含义。
15.“不辱使命”的故事发生在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生动体现了古代弱国外交家面对强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但也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如果没有强大国力做后盾,“不辱使命”终究只是空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陈述理由。
16.唐雎和秦王的斗争方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
本文通过作者自述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并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说明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专心,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1.《送东阳马生序》作者 ,字景濂,号 , 代 家。
2.下面加点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砚冰(yàn) 耄老(mào) 嗜学(shì) 俟其欣悦(sì)
B.硕师(shuò) 裘葛(qiú) 逾约(yú) 既加冠(guān)
C.皲裂(jūn) 叱咄(duō) 冻馁(něi) 负箧曳屣(qiè xǐ)
D.媵人(yǐng) 容臭(chòu) 为贽(zhì) 以衾拥覆(qīn)
3.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因得/遍观群书。 B.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 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以:因为。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凭借。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况且。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之:的。
5.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A.无从致书以观 B.以衾拥覆 C.人多以书假余 D.以中有足乐者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7.下列各句加点词没有活用的是( )
A.腰白玉之环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手自笔录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8.下列语句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D.岂他人之过哉
6.以下文言语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文: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B.德隆望尊。译文: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C.援疑质理。译文: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D.负箧曳屣。译文:背着衣被,拖着书箱。
9. 文段以第一人称从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10.宋濂身上具有成功者必备的哪些品格,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回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最终能学业有成的原因。)
1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中“余之专”指的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我”把学习当成最快乐、最重要的事?)
12.作者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想告诉马生什么道理?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14.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请分析“走”字的妙处。
16.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
17.说说你从本文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本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扬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填空。
1.填空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______时期______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______体史书。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jiān) 小惠未遍(biàn) B.民弗从也(fú) 小信未孚(fú)
C.齐师败绩(jī) 下视其辙(zhé) D.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í)
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吾/视/其辙乱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公/与之乘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参与) B.肉食者鄙(卑鄙)
C.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D.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小大之狱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夫战,勇气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其间千二百里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7.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可以一战。
A.战于长勺。 B.夫战,勇气也。 C.何以战? D.再而衰,三而竭。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9.《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十年春,齐师伐我。”虽然只有短短七个字,但却交代了很多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11.选文叙事线索明显,请你从“事件发展”“人物活动”两条线索,分别概括选文的叙事过程。
12.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13.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14.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6.选文展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品质?请简要概括。(从曹刿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
16.结合选文第②③自然段和下面【链接材料】,你认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为什么?
【链接材料】
故君之所以患①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②;不知三军③之事,而同④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⑤,而同三军之任⑥,则军士疑矣。
(选自《孙子兵法 谋攻》)
[注]①患:危害,贻害。②縻军:束缚军队,使军队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縻(mí),束缚。③三军:军队的通称。④同:共同,这里是参与、干涉的意思。⑤权:权变,灵活。⑥任:胜任,指挥。
17.联系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本文对当今治国理政有哪些启示?
【链接材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本文通过记叙邹忌讽谏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推理,巧于讽喻的谋臣形象,表达作者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的愿望。告诉我们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只有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深入地了解不同情况,才能够头脑清醒不受蒙蔽,迅速改正缺点,把事情办好。
1. 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部____________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共____________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该书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尧舜(yáo shùn) 梗塞(gěng sāi) 管夷吾(wú) 杵(chǔ)
B.傅说(fù yuè) 俸禄(fèng lù) 孙叔敖(áo) 虞(yú)
C.胶鬲(jiāo gé) 姬昌(jī chāng) 百里奚(xī) 畎(quǎn)
D.枯槁(kū gǎo) 押解(yā jiè) 衡于虑(lǜ) 蹴(cù)
3. 下列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隐蔽)
D.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
5.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A.求石兽于水中
B.相与步于中庭
C.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D.万钟于我何加焉
6.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古今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邹忌讽齐王纳谏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朝服衣冠
C.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8.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漂亮的人。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徐公比不上你那么美丽。
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看他(徐公),自己认为自己比不上徐公美。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样看来,大王你的过错太多了。
9. 填空
①文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表现齐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所收到的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1.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成功,有哪些因素?
1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13.你怎样评价齐威王和邹忌这两个人的?
14.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
15.本文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效果。
16.文中在开篇即写邹忌长相美,这样写有何作用?
17.把本文最后一段为什么用简短的“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作结?
18.说说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的启示。
19.邹忌“三问”“三答”“三思”的过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等别人的赞美?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远大抱负、远见卓识、非凡谋略和领导才干,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1.文学常识填空。
司马迁,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历史学家。他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发愤继续完成所著书籍《________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体通史,全书共______篇,鲁迅称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言(shuò) 惩办(chéng) 将相(jiāng)
B.丛祠(cí) 占卜(bǔ) 篝火(gōu)
C.阳夏(jiǎ) 烹食(zhēng) 当行(háng)
D.辍耕(chòu) 嗟乎(jiē) 怅恨(chàng)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闾左適/戍渔阳
B.此教/我先威众/耳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去,往) B.或以为死(或者)
C.广故数言欲亡(缘故) D.以激怒其众(把)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扶苏以数谏故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B.吴广以为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
C.为坛而盟 士卒多为用者
D.辍耕之垄上 二世杀之
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是( )
A.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B.楚人怜之
C.卒中往往语 D.举大计亦死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将军身被坚执锐 B.固以怪之矣
C.为天下唱 D.辍耕之垄上
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译文:(那些)拥有土地的人笑着回答说:“你是个给别人耕田种地的,哪来的富贵呢?”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译文:(他们)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C.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译文:攻打陈县时,陈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领兵跟义军在城门洞里交战。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民众起义,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8.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B.大楚兴,陈胜王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天下苦秦久矣
9. 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祭以尉首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苟全性命于乱世
10.默写填空。
(1)“广故数言欲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胜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千古壮士之心声,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
(3)文中写起义队伍迅速壮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四字短语写出选文第二段所叙事件,并概括陈胜的性格特点。
12.陈涉起义的有利历史环境(有利历史条件政治形势)是怎样的?
13.从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选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4.“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一句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上书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在文中作者总结了两汉兴亡的历史经验(是否亲贤远佞),希望后主能亲贤远佞、赏罚分明、广开言路,以修明国内政治,使北伐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另外,作者在文中自述本志,追忆了与先帝刘备创业艰难和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情和北伐的决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中道崩殂(cú) 裨补阙漏(bì) 行阵和睦(háng)
B.以彰其咎(jiù) 陟罚臧否(zhì) 以遗陛下(yí)
C.庶竭驽钝(shù) 猥自枉屈(wěi) 咨诹善道(zōu)
D.夙夜忧叹(sù) 攘除奸凶(rǎng) 妄自菲薄(fěi)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臣/不胜/受恩感激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赞扬) 性行淑均(公正、公平) 夙夜忧叹(早)
B.中道崩殂(死) 悉以咨之(询问) 此皆良实(忠良、诚实)
C.平明之理(治理) 臣本布衣(平民)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
D.咨诹善道(询问) 引喻失义(道理) 危急存亡之秋(时候)
4.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C.深入不毛(毛发)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逐许先帝以驱驰/潭中鱼可百许头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既加宫,益慕圣贤之道
6.加点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必能裨补阙漏 B.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臣不胜受恩感激
8.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先帝不因为我的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于是就有许多人替先帝奔走效劳。
C.志虑忠纯。 志向和心思忠诚纯正。
D.庶竭驽钝。 希望用尽我的平庸的才智。
9.情境默写
诸葛亮提出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篇表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1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哪三条建议,提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什么反复陈说这一条?这三条建议有什么现实意义?
12.作者为什么要自述本志,回顾与先帝一起创业的经历?
13.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14.诸葛亮的“忠”表现在哪里?
15、从全文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位贤臣?
16.第①段中的两个“诚”有什么表达效果?
17.诸葛亮在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出先帝。
18.结合选文的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