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 文言文阅读(七上复习检测)-决胜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地毯式复习(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21 文言文阅读(七上复习检测)-决胜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地毯式复习(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0 19:54:39

文档简介

决胜2023中考一轮地毯式复习——文言文(1)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诫子书》
1.《咏雪》选自《 》,作者 (403— 444),字 , (朝代) 家。《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 小说的代表作。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 》篇和《 》篇。
【答案】
世说新语 刘义庆 季伯 南朝宋 文学 六朝志人 言语 方正
【解析】
考查文学常识,注意“南朝宋”容易漏掉“宋”。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太傅( ) 俄而( ) 雪骤( ) 差( )可拟( )
无奕( ) 谢道韫( ) 撒( ) 柳絮( )
【答案】
fù é zhòu chā nǐ yì yùn sǎ xù
【解析】
考查注音,注意骤、韫、奕、差。
3.下面各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白雪/纷纷/何所似 D.撒盐/空中/差可拟   
【答案】A
【解析】A有误。句意: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寒雪日指寒冷的雪天,不可断开;正确划分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故选A。
4.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
③俄而雪骤( )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
【答案】
①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文章的义理;③急;④大体。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
①句意: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句意:给子侄辈的人讲解文章的义理。文义,文章的义理;
③句意:不久,雪下得急了。骤,急;
④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案】
①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欣然,高兴的样子;似,像。
②重点词:未若,不如;因,乘,趁。
6.按原文填空
(1)咏雪的直接原因: 。
(2)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
【答案】
(1)俄而雪骤 (2)未若柳絮因风起
【解析】
(1)关键词“直接原因”,易错字“骤”。
(2)关键词:“谢道韫”,易错字:絮
7.谢太傅为什么“大笑乐”?
【答案】
①因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氛围而乐。②因儿女们的才气而乐。③因能与儿女们共享天伦而乐。
【解析】
和睦的家庭、融洽的氛围、儿女们的才气和与儿女共享天伦,这些都让谢太傅愉悦,所以他“大笑乐”。
8.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案】
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解析】
“寒雪”与屋内的热烈气氛形成反差,“内集”说明人多,“欣然”“大笑乐”说明屋内的氛围是融洽、欢快和轻松的。
9.“未若柳絮因风起” “撒盐空中差可拟”各有其妙处,请任选一句欣赏。科&网]
【答案】
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②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解析】
两个比喻各有千秋,都比较贴切地展现了雪的形态。如“盐”为白,与雪在颜色上相似,但是盐较重,缺乏雪随风飞舞的美感,也不够唯美。柳絮轻盈,与雪飘舞的轻盈姿态相似,且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强,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10.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答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比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比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
【解析】
关键词:“咏雪”,注意不错字,不添字,不丢字。
1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本文通过叙述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目的。可从人物形象、情感道理两方面考虑。
1.《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 、 。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 》篇和《 》篇。
【答案】
言谈 逸事 言语 方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注意“逸事”。
2.给加点字注音。
惭( ) 尊君在不( ) 舍去( ) 非人哉( )
【答案】cán fǒu shě zāi
【解析】
考查注音。注意惭、不、哉。
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错误的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待君\久不至
C.则是\无礼。” D.下车引\之
【答案】B
【解析】
本句意思是下车拉元方。“引”与“之”不能分开。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 )
A.与友期行 (期:约定。) B.太丘舍去 (舍:舍弃。去:往,到。)
C.相委而去 (委:舍弃。) D.下车引之 (引:拉,牵拉。)   
【答案】B
【解析】“去”的意思是离开。故选B。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是( )
A.尊君在不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下车引之 D.则是无信。
【答案】D
【解析】信,古义有信用之义,今义也有。
6.翻译下面的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答案】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解析】
易错词:中、舍、去。
7.按原文填空
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 , 。
【答案】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解析】“入站不顾的原因”即是元方生气的原因,生气的原因即是友人的无信和无礼。
8.通读全文后,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
元方是一个聪敏过人、率真方正、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能言善辩的孩子。
【解析】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根据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事件分析概括作答。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元方面对友人的指责,不卑不亢,用其无信又无礼来反驳对方,说明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和知书识礼之人。其“入门不顾的行为,既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又显示了其有节气的特点。据此概括作答。
8.陈太丘的友人的性格特点如何?
【答案】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解析】
“过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下车引之”是知错。
9.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元方“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有理有据的反驳中,友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想用拉元方的手来表达自己认识到错误,并期望得到元方的谅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0.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 描写。
【答案】语言描写。
【解析】
文章绝大不分文字是人物对话。
11.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案】
我赞成元方的做法:友人失信于人,不讲诚信,对子骂父粗俗无礼,伤害元方自尊,元方在愤怒之下“入门不顾”有情可原,更何况他还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用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他。
我不赞成元方的做法:人无完人,友人“下车引之”可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元方应该给友人一个机会。更何况他是辈,应该尊重长辈。
【解析】
开放性试题。对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只要观点明确,要有理有据。如果认为其行为“失礼”,可以从友人已知错,并且是长辈,应以礼相待的角度来谈理由;如果认为“不失礼”,可以从给友人一个教训,维护自己和父亲的蓝严等角度来谈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12.《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做人做事要讲诚信,懂礼貌。
【解析】
结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做人要讲诚信,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友人
惭,下车引之”可知,要知错改错;“元方入门不顾可知,要懂得原谅别人;
13.谈谈你对“君”“家君”“尊君”的理解。
【答案】
“君”:对别人的尊称,是“您”的意思。“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解析】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而带“家”字的称呼一般是对自家人或物的谦称。
1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答案】
敬词:陛下、令尊、足下、令郎、麾下
谦词:敝人、卑职、寡人、老朽
【解析】
家舍小愚拙鄙见,与人交流话语谦。
舍弟舍妹和舍侄,母称慈母父君严。(家)
愚兄愚见 “我很蠢”,小儿小女和小店,
敝人敝姓和敝校,拙作拙著和拙见。
敢问寒舍住鄙人?见教见谅听鄙见
15.你还知道类似谢道韫、陈元方这样机智聪颖的少年吗?
【答案】
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积累,符合题意即可。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1. 《论语》是____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体裁)著作。它与《______》《______ 》《 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家、_____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答案】 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春秋时期 思想 教育
【详解】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shuō) 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B.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jù) 学而不思则罔(máng)
C.好之者(hào) 论语(lún) 思而不学则殆(dài)
D.为人谋(wéi) 曾子(zēng) 乐之者(lè)
【答案】C
【详解】考查字音。
A.不亦说乎(shuō)——yuè;
B.逾矩(jù)——jǔ,学而不思则罔(máng)——wǎng;
D.为人谋(wéi)——wèi;
故选C。
3. 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C
【详解】考查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C项有误,该项应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 水:指饮用水 B.三军可夺帅也 夺:改变
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答案】A
【详解】A.句意:吃粗粮,喝冷水。水:冷水;
故选A。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 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C.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 D.学而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连词,表并列;
B.介词,替/动词,做,担任;
C.代词,他的/代词,那种;
D.都是代词,它;
故选D。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温故而知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饭疏食,饮水
【答案】A
【详解】A.古义:诚信\今义:诚信;
B.古义:旧的\今义:缘故、事故等;
C.古义:几个人\今义:三个人;
D.古义:凉水\今义:泛指一切水;
故选A。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吾日三省吾身
A. 择其善者而从之 B.温故而知新
C.传不习乎 D.学而时习之
【答案】D
【解析】
例句:吾日三省吾身(名词做状语,每天)
A. 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做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B.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的知识)
C.传不习乎(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D.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时)
故选D。
7.请选择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现代意思。
【答案】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解析】
其他成语还有: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三十而立:三十岁左右会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逝者如斯:時光、事情的消逝如同河水流去般迅速。
8.翻译下面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
(1)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2)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解析】
(1)关键词:罔 殆 (2)关键词 乐 (3)关键词:夺
9. 用课文原句填空。
(1)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举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届时,我们将以最大的热情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好友和运动员。
(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注重回顾,要从旧知识中“知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谈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并引用了我们学过《〈论语〉十二章》中的一段话,他说:“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填写的句子出自《(论语〉十二章》)
(5)《论语》中孔子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温故、罔、殆、知之、好之、浮云、焉、逝者、舍”等字词容易写错。
【课文探究】
1.如何理解曾子说的“忠”和“信”?讲“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
【答案】
忠:竭尽自己的尽力;信:诚信。
意义:社会越发展越应以诚信之风抵奸邪之气。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解析】
忠诚和诚信是每个社会都需要的,现代社会因为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人和人的交往方式更多,因此忠诚和诚信变得更加重要了,只有大家都坚持忠诚和诚信,人和人才能交往无忧,社会更加和谐。
3.学习的三个境界是什么?这句话强调人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答案】
知之,好之,乐之。乐之是最高境界。
【解析】
正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4. 孔子说的“温故知新”和现代人说的创新有没有联系?
【答案】
有联系,创新是指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发现新知。
【解析】
“知新”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新的体会和发现,这种发现需要独立思考。
5. “学”与“思”是怎样的关系?你能举个例子证明孔子的说法吗?
【答案】
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比如学游泳。只一味地去游,而不思考游泳的规范性动作,可能学不好,还有可能会送命。而只是在岸边空想,是永远想学不会游泳的。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注意弄准重点词语的意思。表述简洁准确,符合逻辑关系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学”是“思”的基,“思”是“学”的深化,二者相辅相成。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故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6. 孔子借流水暗喻何意?你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
【答案】
时间一去不返。时间一去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做好眼前的事。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句意的基础上,围绕“珍惜时间”,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青春易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7.联系实际生活体验,说说你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理解?
【答案】
无论何人,如果立下志向,就不能轻易放弃理想。
【解析】
“志”即理想,“不可夺志”即不放弃理想。
8.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
我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够很好地获的更好的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结合某一则,联系自身实际,言之成理即可。如: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得到启示:交友一定要讲究诚信。只有诚信才能赢得真正的友谊。
9.有些同学埋头做练习,当时会做,以后遇到同样的类型,又束手无策,原因大多在于他们往往只做当前的题目,不善于思考与总结归纳。请你接合课文的有关章节,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这些同学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答案】
亲爱的同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只学习而不思考,那么他的心中就会迷惑,不知道总结归纳,不知道类型题的规律,只会死学,不会思考,自然不会好。请大家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解析】
“不善于思考与总结归纳”即不能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据此回答即可。
10. “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答案】
人要自我反省,反省我们自己身上是是否有优点,如果有,我们要发扬优点;也要反省我们身上是否有缺点,如果有,那么就要改正。这样,我们才会进步。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生活思考。结合生活实际答出“反省”的重要性即可。
本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惮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纳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1.《诫子书》作者 ,字 , 时蜀汉 家、 家。本文选自《 》,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 。
【答案】
诸葛亮 孔明 三国 政治 军事 诸葛亮集 一封家书
【解析】
注意诸葛亮是“三国”人,是“政治家”“军事家”。
2.给句中加点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 ) 淡泊( ) 淫( )慢 遂( )成枯落 悲守穷庐( )
【答案】fú dàn bó yín suì lú
【解析】重点字:夫 淫 遂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
4.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学无以广才
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答案】
①宁静。②增长。③意志。④振奋。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含义。平时要注意积累,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情况。遇到不懂的,要经常翻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再进行判断。
①句意: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静:宁静。
②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③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意:意志。
④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噪则不能治性。
【答案】
(1)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功法达到远大目标。
(2)放纵解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淫慢:放纵懈稳: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
6.按原文填空
(1)诸葛亮在文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 ”。
(2)阐述“学、才、志的关系的向子是“ , ”。
(3)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会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 ”。
【答案】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励精、淫慢、躁、治性”等字词容易写错。
7.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案】
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解析】
考查对论证思路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文章开篇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接着论述做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然后论述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从“非宁静无以致远和“夫学须静也”可以看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都是一个“静字。“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则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噪”字,从而与前边的静”形成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最后总结: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8.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劝勉儿子 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上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解析】考查主旨理解。
根据甲文题目中的诫为告诫,劝勉之意,联系文本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他写作这封信的目的是告诚儿子用静来修身养性,用节俭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从而成就君子的德行与操守。结合“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还告诫儿子要立志高远,珍惜时间。
9.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
立志 勤学、惜时
三者之间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看出,不清心寡欲,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的志向坚定、明确,不安定清静,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实现远大目标。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无法使学业成功。据此分析可知,一个人要成才首先要先立志:从“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可知,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因此,一个人要成才就必须学习: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作者希望儿子不虚度年华,要珍惜时间。据此分析一个人要成才就要珍惜时间。
10.联系实际,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答案】
当今世界,充满诱惑。内心宁静才能避免各种诱惑,培养高尚品德;淡泊名利得失才能专心志致,坚持目标,实现理想。
【解析】
两句都强调一个“静”字,即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如此才能在得失中保持平静心态。
(1)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4)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1. 《狼》的作者 ,字 ,号 ,世称 ,山东淄人, 代著名 家。用二十年时间写成了文言短篇小说集《 》。
【答案】
蒲松龄 留仙 柳泉居士 聊斋先生 清 文学 聊斋志异
【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狼》一文的作者是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给加点字注音。
缀行( ) 大窘( ) 倚( ) 黠( ) 苫蔽( )
眈眈( ) 瞑( ) 尻尾( ) 假寐( ) 毙( )
【答案】 zhuì jiǒnɡ yǐ xiá shàn dān mínɡ kāo mèi bì
【解析】本题考查注音。易错字:窘 黠 苫 眈 尻 寐
3.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答案】D
【详解】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A.句意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主谓之间应断开,应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
B.句意为: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而”是连词,表转折,应划分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句意为: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根据屠户的几个动作行为,应划分为“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故选D。
4.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 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B.狼亦黠矣(狡猾)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C.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恐前后受其敌(遭受)
D.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通道)
【答案】D
【详解】D.有误,隧是从通道进入的意思。故选D。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止有剩骨( ) 一狼得骨止( )
(2)意暇甚(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3)恐前后受其敌( ) 盖以诱敌( )
【答案】仅,只 动词,停止 名词,神情、态度 动词,打算 进攻 敌人
【解析】
(1)句意:只剩下骨头 一狼得到骨头停止了。
(2)句意:神情悠闲得很 想要打洞进去攻击屠夫的后面。
(3)句意:恐怕前后受到攻击 原来是来诱惑敌人。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是( )
A.一狼洞其中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狼不敢前 D.恐前后受其敌
【答案】B
【解析】
A.一狼洞其中(名词做动词,挖洞)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做状语,从通道)
C.狼不敢前(名词做动词,上前) D.恐前后受其敌(名词做动词,攻击)
7. 翻译下面句子。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答案】
(1)(屠户)这时才知道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2)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解析】
(1)关键词:乃 盖 (2)关键词:黠 几何
8.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答案】
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解析】
本题考查对形象的概括和谈启示感悟。
由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见狼的贪婪,凶狠;由“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见狼的狡诈凶残。这则故事主要写了屠户买肉归来的途中杀两狼的故事,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9.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开始是怯懦的:表现在屠户最初的“投以骨”。勇敢、机智:在两狼“并驱如故”后,屠户清醒过来,准备战斗,先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继而“暴起”杀狼,最后“转视积薪后”,根除狼患。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屠户最初的“屠惧,投以骨”可知,在最初遇到两只狼的时候,屠户是害怕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怯弱,抱有幻想;联系“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可知,面对两只狼吃完骨头后依然继续跟随的危险境地,屠户清醒过来,不再抱有幻想,准备战斗,可以看出他的临危不惧;而之后的屠户先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找到掩体后做好战斗准备,继而“暴起”杀狼,最后“转视积薪后”,寻找另一只狼,根除狼患,从中可以看出他勇敢、机智。
10.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
【答案】
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抱有幻想,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困难不能妥协,要迎难而上,充分利用有利的客观条件,积极想办法,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摆脱困境,走向胜利。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启示。
结合文中语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指出狼的狡猾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由此结合生活实际谈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猾,终归要失败;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比如,我们在校外遇到不法侵害,绝不能一味退缩忍让,那样只会助长恶人的气焰,必须勇敢地和他们做斗争,寻求家长、老师的帮助,必要时救助法律,最终战胜恶人。决胜2023中考一轮地毯式复习——文言文(1)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诫子书》
1.《咏雪》选自《 》,作者 (403— 444),字 , (朝代) 家。《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 小说的代表作。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 》篇和《 》篇。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太傅( ) 俄而( ) 雪骤( ) 差( )可拟( )
无奕( ) 谢道韫( ) 撒( ) 柳絮( )
3.下面各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白雪/纷纷/何所似 D.撒盐/空中/差可拟   
4.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
③俄而雪骤( )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6.按原文填空
(1)咏雪的直接原因: 。
(2)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
7.谢太傅为什么“大笑乐”?
8.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9.“未若柳絮因风起” “撒盐空中差可拟”各有其妙处,请任选一句欣赏。科&网]
10.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1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1.《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 、 。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 》篇和《 》篇。
2.给加点字注音。
惭( ) 尊君在不( ) 舍去( ) 非人哉( )
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错误的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待君\久不至
C.则是\无礼。” D.下车引\之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 )
A.与友期行 (期:约定。) B.太丘舍去 (舍:舍弃。去:往,到。)
C.相委而去 (委:舍弃。) D.下车引之 (引:拉,牵拉。)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是( )
A.尊君在不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下车引之 D.则是无信。
6.翻译下面的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7.按原文填空
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 , 。
8.通读全文后,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8.陈太丘的友人的性格特点如何?
9.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10.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 描写。
11.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12.《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3.谈谈你对“君”“家君”“尊君”的理解。
1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15.你还知道类似谢道韫、陈元方这样机智聪颖的少年吗?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1. 《论语》是____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体裁)著作。它与《______》《______ 》《 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家、_____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shuō) 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B.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jù) 学而不思则罔(máng)
C.好之者(hào) 论语(lún) 思而不学则殆(dài)
D.为人谋(wéi) 曾子(zēng) 乐之者(lè)
3. 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 水:指饮用水 B.三军可夺帅也 夺:改变
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 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C.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堪其忧 D.学而时习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温故而知新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饭疏食,饮水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吾日三省吾身
A. 择其善者而从之 B.温故而知新
C.传不习乎 D.学而时习之
7.请选择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现代意思。
8.翻译下面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 用课文原句填空。
(1)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举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届时,我们将以最大的热情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好友和运动员。
(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注重回顾,要从旧知识中“知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谈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并引用了我们学过《〈论语〉十二章》中的一段话,他说:“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填写的句子出自《(论语〉十二章》)
(5)《论语》中孔子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探究】
1.如何理解曾子说的“忠”和“信”?讲“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
3.学习的三个境界是什么?这句话强调人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4. 孔子说的“温故知新”和现代人说的创新有没有联系?
5. “学”与“思”是怎样的关系?你能举个例子证明孔子的说法吗?
6. 孔子借流水暗喻何意?你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
7.联系实际生活体验,说说你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理解?
8.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9.有些同学埋头做练习,当时会做,以后遇到同样的类型,又束手无策,原因大多在于他们往往只做当前的题目,不善于思考与总结归纳。请你接合课文的有关章节,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这些同学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10. “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本文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惮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纳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1.《诫子书》作者 ,字 , 时蜀汉 家、 家。本文选自《 》,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 。
2.给句中加点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 ) 淡泊( ) 淫( )慢 遂( )成枯落 悲守穷庐( )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学无以广才
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噪则不能治性。
6.按原文填空
(1)诸葛亮在文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 ”。
(2)阐述“学、才、志的关系的向子是“ , ”。
(3)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会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 ”。
7.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8.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9.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0.联系实际,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1)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
(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够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4)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并毙两狼,不留后患。
1. 《狼》的作者 ,字 ,号 ,世称 ,山东淄人, 代著名 家。用二十年时间写成了文言短篇小说集《 》。
2.给加点字注音。
缀行( ) 大窘( ) 倚( ) 黠( ) 苫蔽( )
眈眈( ) 瞑( ) 尻尾( ) 假寐( ) 毙( )
3.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 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B.狼亦黠矣(狡猾)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C.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恐前后受其敌(遭受)
D.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通道)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止有剩骨( ) 一狼得骨止( )
(2)意暇甚(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3)恐前后受其敌( ) 盖以诱敌( )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是( )
A.一狼洞其中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狼不敢前 D.恐前后受其敌
7. 翻译下面句子。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8.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9.屠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0.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