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01
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02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03
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第一课时
01
写作背景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一个下午,他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cháo)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游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他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简陋( )
驿路梨花( )
撵走( )
麂子( )
竹篾( )
lòu
yì
miè
niǎn
修葺( )
菌子( )
jǐ
qì
jùn
陡峭 ( )
qiào
寨子 ( )
zhài
( ) 喷薄
( ) 劳累
( ) 果实累累
( ) 喷香
累
喷
( ) 日积月累
lèi
léi
lěi
pèn
pēn
【陡峭】
【修葺】
【露宿】
【恍惚】
【折损】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指损伤,损失。
1、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
课文顺序
(1)“我”和老余发现投宿茅屋
(4)梨花妹妹照料茅屋
(5)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6)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2)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
(3)“我们”一起修葺小屋
时间顺序
(5)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6)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4)梨花妹妹照料茅屋
(2)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
(1)“我”和老余发现投宿茅屋
(3)“我们”一起修葺小屋
2、本文的写作顺序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顺叙也称正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优点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内容显得条理清楚。
暮色
夕阳西下
新月升起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顺叙、插叙相结合
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述了“我们”投宿于小屋时的所见所闻,其中 “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是顺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优点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突出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
插叙
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
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盖茅屋
十多年前
前几年
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遇见小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
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屋的来历和小屋主人是谁的谜底
第二课时
1、从故事的情节看,有一个什么问题贯串了故事的始终?最后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
“小屋的主人是谁?”这疑问贯串了故事始终。
最后得到了解答。
2、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顺序 人 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1
2
3
4
5
“我”
和老余
瑶族老人
梨花的
妹妹
解放军
梨花姑娘
向哈尼小姑娘
学习,为群众着想
十多年后的
某天早上
方便后来人
向解放军和姐姐
学习,接姐姐的班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向解放军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过时
前一天晚上
几年前,
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盖小茅屋
后至她出嫁前
“我”和老余
梨花
解放军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
为方便过路人,
专门送粮食来
哈尼小姑娘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照料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为方便过路人而建造小茅屋
方便过路人
照料小茅屋
3、这篇小说的题目是“驿路梨花”,结合全文,说一说“梨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的含义和作用是否相同?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实写,以自然环境之美烘托不平常的小茅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象征手法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诗句,一语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处写梨花: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梨花”贯穿了全文,也是文章的线索,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
4、、题目中的“驿路梨花”有什么涵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5、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哪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两个误会
三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屋里却没有人。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个悬念: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个悬念:当“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用以物喻人的形式,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从梨花姐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学到了助人为乐是高尚的品德。懂得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提倡的道德风尚。对别人的困难或不幸加以关心和同情,并为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而感到高兴。愿意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行为上主动关心和热情帮助周围的人,为别人排忧解难不图表扬和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