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10.2《认识浮力》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10.2《认识浮力》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4-20 07:2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2《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物理观念 (1)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2)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2.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2)经历推理过程,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3.科学探究:利用物理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结合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3.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浮力与压力、重力的关系,体会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 重点 教学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及测量。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 安排 设计 意图
情景 引入 飞艇悬浮在空中,氢气球上升,船、天鹅浮在水面。 ppt课件中的图片 通过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新知 探究: 一、什么是浮力 ①由引入中的氢气球等现象引入浮力,引导学生受力分析。 ②利用乒乓球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浮力方向不止是向上,更是竖直向上。 总结: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③阅读教材,做“实验探究:测量浮力”。 (1)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竖直悬挂一个重物,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1; (2)把重物浸入水中,再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 提出问题:示数怎样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物体受到的浮力沿什么方向:浮力的大小与F1和F2有什么关系? 我们分析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从分析力的示意图开始: (1)对第一个图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 F1 和重力的作用;对第二个图中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F2 、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2) 两个图中,石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静止状态意味着平衡,平衡意味着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F1=G,F2+F浮=G,最后的结果是用F1和F2来表示F浮 ,即F浮=F1-F2。 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浸在液体和气体中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即浮力是存在的。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的。 3、 学生归纳得出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 学生通过做实验测量浮力的大小,深化学生对于浮力大小测量过程,加深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ppt中的图片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到到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直接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出物体的重力、记录物体放进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通过数字对比更加深刻得出浮力的大小为两者的差。
新知 探究: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①提出问题:浮力是如何产生的? ②利用自制实验器材演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左右两个面受到压力相同,上下两个面压力不同。 ③利用液体压强的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方向如何?压力差的作用效果体现在哪里?方向又是如何呢? 归纳总结,得出利用压力差求浮力的方法:F浮=F合=F向上-F向下。 结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④ 思考:桥墩受不受浮力?(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判断一下) 利用自制实验教具演示紧贴水底的物体无法浮起来。 得出结论:像沉船那样与水底紧密结合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因为它的下表面没有受到水的压强。 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必须要上下表面的压强同时具备的时候才能产生浮力。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由于液体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所以浸没在液体中并静止的立方体侧面每个位置上受到的液体压力都会有正对的侧面上同一深度处受到的压力与之相抵消。这样立方体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力的合力为零。但是,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如图所示)。于是,就产生了竖直向上的压力差。立方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演示实验和图片 演示实验和图片 利用自制教具突破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难点,学生可直观观察到浸入液体的物体上下表面存在压力差,再通过理论分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该知识。最后利用自制教具,使学生明白桥墩不受浮力这一易错点,也是对新知的加深与巩固。
教学 反馈 完成随堂训练 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时间充足可以进行练习题中的习题训练。 利用精选习题,及时完成课堂检测。
布置作业 见随堂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