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线上测试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发展一直伴随世界的目光。近年来,西方社会在从经济、科技、军事等角度看待中国的同时,也试图求解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尤其是思想和文化特质之意义。
有人看到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认为中国是善意、和平的大国。有人说中国“国强必霸”,甚至会与西方社会走向“文明冲突”。
中国的“世界观”究竟为何?
解答这一命题,必须回溯传统,将其置于民族精神和文明血脉之中进行“基因测序”。
与西方现代国家“以个体利益为重”不同,中国人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的“大同”,代表了儒家修己安人、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和对公正、民本、和谐天下秩序的向往。“天下大同”虽源于古代、源自中国,却面向未来、面朝世界,成为植入中国人骨髓的“根性记忆”。
这一“根性记忆”写在历史上。在同域外各民族交往中,中国不仅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丝路长歌,也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景。历经兴衰变迁,中国始终秉持协和万邦理念,倡行“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虽然历史上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国家之一,但从未殖民和侵略他国。
这一“根性记忆”也在映射现实。儒家以和平、公正、文明手段解决争端的理念,融入了新中国的“世界观”。中国交往国际朋友,以合作共赢为思想起点,以和平发展为路径选择,以多元共存为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中国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差异,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将“天下大同”理想内化于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努力。
从“大同”的角度出发理解世界,让中国既能看到自身长处,又能尊重包容差异,以和平、和睦、和谐方式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于“不同”中求“共同”的路径选择,印证了很多西方汉学家所指出的,中国本质上是一个“文明国家”。
今天,一些欧美人士把文化跟国家制度挂钩,划出阵营界限强调“文明冲突”,尤其是藉新冠肺炎疫情挑动中西矛盾、霸权主义、民粹主义沉渣泛起。“天下大同”的智慧,正可以为推进全球治理、促进公平正义、调和利益诉求提供新思维与新参照。
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生来就是“他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会与世界各民族一道,通过传承发展大同理想,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创未来,为世界谋大同。
(摘自记者张蔚然《文明根性系列评论之四:为何“天下大同”决定了中国的“世界观”?》)
材料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进道路上,只要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摘自《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西方社会普遍关注中国的发展,认为中国会“国强必霸”,甚至与西方社会走向“文明冲突”。
B.历经兴衰变迁,中国始终秉持协和万邦的理念,追求“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C.中国与“以个体利益为重”的西方现代国家不同,不仅要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
D.“天下大同”源于中国古代,成为植入中国人骨髓的“根性记忆”,也自然融入了新中国的“世界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尊重包容差异,以多元共存为价值追求,于“不同”中求“共同”来寻求合作。
B.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历史上“天下大同”理想的现实映射和直接传承。
C.所有形态的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都有交流互鉴的意义。
D.中国“永远不称霸”的承诺与中国历史上反对“以力服人”的主张本质上是一致的。
3.下列材料中,不符合“天下大同”这一理念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表了三次演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时刻,面对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B.联合国副秘书长、法布里齐奥·霍斯柴尔德说:“当前一些人怀疑联合国存在的意义,但调研发现,人们对联合国的期望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
C.比利时前首相、世界领袖联盟成员伊夫·莱特姆认为,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其崛起的过程是一个努力追求合作共赢、让世界各国共享机遇的过程。
D.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领袖联盟成员达尼洛·图尔克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支持,这种支持没有附加条件,有助于推动世界实现繁荣稳定。
4.说中国“国强必霸”用心险恶,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列出几点理由来驳斥这种论调。
5.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请你结合材料二内容,对此作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夜渔
沈从文
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摔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
“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罢?”
“去,去,我不怕!我敢!”
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
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不说什么。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天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雷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吃了饭就去罢?”
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里去。左手边中年妇人的姨婆,捡了一个鸡肚子朝到他碗里一掼。
“茂儿,这个好呢。”
“我不要。那是碧霞姑妈洗的……不干净,还有——糠皮……”他说到糠字时,看了他爹一眼。
“你也是吃饱了!不要,就送把我罢。”
“真的,不要就送把你姑妈。我帮你泡汤吃。”五婶说。
茂儿把鸡肚子一扔丢到碧霞碗里去。他五婶却从他手里抢过碗去倒了大半碗鸡汤。但到后依然还是他姨婆为他把剩下的半碗饭吃完。
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
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
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
“茂儿,来!让我帮你摩一下肚子不然,半夜会又要嚷肚子痛。”
“不,我不胀!姨婆。”
“你看你那样子。……不好好推一下,会伤食。”
“不得。(他又轻轻的挨五叔)五叔,我们去罢!不然夜了。”
不管姨婆如何说法,他总不愿离开五叔身边。到后还是五叔用“你不听姨婆话就不同你往碾房……”为条件,他才忙跑到姨婆身边去。
“您要快一点!”
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于黑暗。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
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的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天空的月还很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
“五叔,路上莫有蛇罢?”
“你怕,我就背你走罢。”
他又伏在他五叔背上了。然而夜枭的喊声,时时像一个人在他背后咳嗽,依然使他不安。
“五叔,我来拿麻藁。你一只手背我,一只手又要打火把,实在不大方便。”他想若是拿着火把,则可高高举着,照烛一切。
“你莫拿,快要到了!”
耳朵中已听到碾房附近那个小水车咿咿呀呀的喊叫了。
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今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
“咦!五叔,这是怎么?”
“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
……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英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潮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称为甚那么冒失慌张呢?”“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
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
“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
“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雷罢。”
关于照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
……
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窄而霉小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二段描写了茂林家一天吃晚饭时的情形,交代了人物,为后文叙事张本。
B.本文以茂儿为线索人物,描画了若干生活画面,展现出一个自然质朴的湘西世界。
C.“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火把,表现夜渔者众多。
D.本文通过描写星月、稻草、虫声,表现了茂儿的所见所闻,衬托了他宁静的心境。
7.下列对文本相关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描写茂儿的爹,所用不足30个字,却刻画出一个不苟言笑的严父形象。
B.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给茂儿摩肚子……见姨婆非常疼爱茂儿。
C.本文开头描写饭桌上的菜,突出了菜丰富而且品质高,这桌菜是茂林家丰收的体现。
D.本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相关描写,让一个立体的湘西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8.画横线段落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说,沈从文的作品表露的是一种“平和”之美。这种“平和”之美一般表现在众多关系中,请结合本文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①,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能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 :“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子思②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仍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欲立之,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不许,强以请公,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之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注]①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古人立乘,扶轼表示敬意。②子思,即孔级,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
B.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
C.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
D.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过的“过”指经过,与《荀子·劝学》中“而行无过”的“过”相同。
B.夫子,对男子的尊称,可称呼学者或老师,文中是孔门学生对孔子的称呼。
C.缊袍,以旧絮或碎麻外罩布面做成的袍子,表示粗恶的衣服,为穷人所服。
D.妻子,文中指妻子的儿子,古代也指妻子和儿女;现指婚姻中的女子一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看见很多修理国门的陈国百姓,却没有在车上表达应有的礼节,这令讲究礼仪的弟子子路不解,并出言质问,孔子则借机表达了自己的主张。
B.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作,鲁国国君派人送给他采邑以置办衣物,曾子坚决不接受,他认为若接受了采邑,就会惧怕国君,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
C.子思居住在卫国,衣食没有着落,田子方派人赠送他狐白皮衣,子思不接受,并说随便给人物品就是把别人当作沟壑,是不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D.宋襄公做太子时,因父亲喜爱弟弟目夷,就把太子之位让给目夷,目夷逃出宋国,他才接受父命做了太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陈修门者,不能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
(2)因谓之日:“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
14.做人应该如何立节?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别茂嘉①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②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③。看燕燕④,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⑤、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此词大约作于词人闲居铅山期间。②马上琵琶:指王昭君出塞事。③“更长门”句: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团长门宫。④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望着燕燕双飞,送别休弃去国的庄公之妾戴妫而作。⑤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5.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算未抵,人间离别”将人间离别和啼岛的悲鸣作一比较,引出下文转入送别正题。
C.“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写啼鸟也解人间恨事,衬托人的离别之恨。
D.结尾点题,“谁共我,醉明月”将上文中凌空驰聘的想象和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16.“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主要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颜渊》记录,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了自我约束,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的重要性。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高洁情操进行了充分的赞美,说他是一位自远于污垢("____”)、自洁于淤泥(“________”)的人。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了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湖笔 ① ,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沉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笔生产逐渐恢复生机。到上世纪90年代,湖州、杭州等地的湖笔生产厂、笔庄及个体湖笔作坊已有60余家,从业人员约1万余人,年产湖笔700万支以上。
走进位于湖州闹市区的王一品斋笔庄,四周 ② 的湖笔让人 ③ 。大的、小的、长的、短的、胖的、瘦的,各种类型应有尽有,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心仪的湖笔。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店员整天与湖笔相伴,似乎也沾染了湖笔身上的书卷气。他(她)们说话轻声细语,服务 ④ 。这里,湖笔的品名也十分庄重,“玉兰蕊”“缶庐妙颖”“鼎堂遗爱”“元白锋”等等,国内外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很是喜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最后一段使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文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了好处就占,遇到困难就躲,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B.我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第一次从腰里解下“量天尺”。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迅哥和闰土)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黑格尔曾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这是很有见解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与传统人工智能相比,轻量化(微型)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数据是“轻”的, ① ,依然能够实现较为准确的计算和推理;轻量化(微型)人工智能对云端的依赖也是“轻”的,智能设备不需要与云端交互就能实现很多智能化操作。我们把微型人工智能的这种表现称为“外减、内加”:对外做减法,减少对数据的依赖、对云端的依赖; ② ,增加终端设备的计算能力、基于小样本数据的算法创新。
微型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传统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比如,算力浪费的问题,传统人工智能必须搭建大型云平台,以有效支撑来自各方面的计算请求,但很多时候云平台的资源是闲置的,而微型人工智能直接将计算部署在设备终端,减少了对云端算力的消耗; ③ ,微型人工智能无需将终端采集的数据上传到云端,降低了通过云端泄露数据的风险;网络时滞的问题,像自动驾驶这种对响应时间极为苛刻的应用场景,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本地计算和实时决策,而这也离不开微型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整饬的句式,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庄子》中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一种防手冻裂的药物)的故事:宋国有一家人善于研制不龟手之药,但他们世世代代却只是用它来做和漂洗丝絮有关的事儿,得到的价值也“不过数金”;后来有一天,有一位客人用百金买下了它的制作技术,用它来服务于吴越交战中受冻的士兵,由此得到的价值是“裂地而封之”。
世世代代以此为事,这是坚持俗见;不以此为事而以彼为事,这是突破俗见。俗见,往往是生活中的常理常情,它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和智慧。突破俗见意味着对此的超越和创新,有时甚至是颠覆。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为什么会坚持俗见?是不是所有的俗见都需要、都能被突破?而有些俗见又为什么能被突破?从哪里突破?被谁突破?是自己还是他人,是同时代的还是后人?突破前后的俗见各自又有着怎样不同的境界和价值观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深入思考。
上述材料能给新时代的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9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A 2.B 3.B 4.①中国人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②中国始终倡行“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历史上从未殖民和侵略他国。③中国交往国际朋友,以合作共赢为思想起点,以和平发展为路径选择,以多元共存为价值追求。④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会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时间贡献中国智慧。 5.①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②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共同应对全球威胁。④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D 7.A 8.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描绘了晚霞的变化,展现自然环境的清新美好,给人清新明丽之感,如“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等。
②衬托出人们内心情感世界的愉悦舒适,如前文晚餐中人们丰收喜悦的心境,以及后文茂儿对夜渔这一乡野趣事的好奇。
③从情节的发展来说,能有效衔接前面吃饭和后文夜晚去碾坊的故事情节,因为该描写位于一家人吃完饭,茂儿去碾坊之前。 9.①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可以从文章中间画线句对美丽晚霞,以及茂儿及五叔夜晚走在田间小路上所见的清新、宁静的景色等体现出来。
②家庭关系的和谐。如文章开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饭的情节,以及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等对茂儿这个孩子的疼爱举动上可以看到家庭关系的“平和”。
③乡里村民关系的和谐。如从茂儿外出见到夜渔的场景“足以令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可以看到。
10.B 11.A 12.D 13.(1)现在陈国这些修城门的人,不能在这里实行其中的一条,我所以不用扶轼向他们表示敬意。
(2)便让人对他说:“我借东西给别人,总是忘了它。我送东西给别人,如同丢弃了它。” 14.①要爱国。孔子鄙视不爱国的人。②不随便接受别人的馈赠。③要有礼让之心。
15.C 16.(1)用典,此句化用了燕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前往刺杀秦王的典故。
作用:(1)渲染出一种慷慨激昂、沉重悲壮的氛围。(2)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3)借荆轲刺秦的失败,抒发自己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
17.(1)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3)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18.①命运多舛(时乖命蹇) ②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③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④面面俱到(体贴入微) 19.这里,湖笔的品名也十分典雅,“玉兰蕊”“缶庐妙颖”“鼎堂遗爱”“元白锋”等等,深受国内外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的喜爱。 20.B
21.①即使只有少量样本数据 ②对内实质上做加法 ③隐私保护的问题 22.①微型人工智能解决了算力浪费的问题②微型人工智解决了数据泄露的问题③微型人工智解决了网络时滞的问题。
23.例文:
莫被俗见障目,敢于突破创新
有了不龟手之药的加持,避免了手裂之痛,漂洗丝絮是一份没有痛苦的事业,理应代代传承,何须它想?这是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但是,同一种药,别人能凭它裂土封侯,而发明者却不免于日夜劳碌,为何?
答曰,即使俗见曾被证明是真理,但若一味固守,不知突破,在新的时代,它就会变成障目之叶。我们有药,我们可以从事洴澼絖,是正确的,但正是这正确的俗见,阻碍了我们开发不龟手之药的新用途。
作为生活中的常理常情,俗见来自实践,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凝结着前人、众人的经验和智慧。对这些经验和智慧,我们理应敬畏。但是,任何真理,都可能只是局部的、一时的真理。牛顿的三大定律,在宏观、低速、弱力的场合,能准确地解释所有的力学现象,但若在高速、微观、强力的情况下,则要让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如果固守经典力学的藩篱不寻求突破,怎会有对宇宙和量子世界的新认知?所以说,“俗见”即使看上去正确,也应该敢于质疑它: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吗?敬畏它,但不等于要把它供在神坛上,完全臣服于它。
之所以固守俗见,除了源于过于敬畏,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惰性思维。听从别人的意见,走原来的老路,无疑是最省心省力的,萧规曹随,驾轻就熟,何其快哉!但是,曹参之所以走萧何的老路走得通,是因为他跟萧何处在同一个时代,面对的社会局面相类似。如果世变时移还不突破创新,那就是懒惰。固守俗见,懒于探索,怎能开创新天地?爱迪生坚持直流电安全的俗见,排斥交流电技术,惰性思维阻挡了他接受新技术;梅派演员,把梅兰芳的一腔一调、一举手一投足都奉为圭臬,认为这是最高标准,只需学习,无需改进,结果再未出真正的大家。懒于思考,惰于突破,只能是画地为牢。
能开新篇、谱新章的人,从来不臣服于俗见,不苟且于因循。邓小平不被搞市场经济就是向资本主义投降的俗见束缚,培育市场经济,打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华西村没有懒惰地遵循农村人就应该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慢节奏生活的旧俗见,大力发展工商业,让华西村成了农村建设的排头兵,让村民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阿里巴巴推动网上购物时,没有束缚于要依赖银行系统的俗见,开发了支付宝系统,助推了其商业扩张。不拘于成见,不苟且偷懒,方能走出旧藩篱,走向新天地。
所以,前人、众人的意见可行,大可轻车熟路走捷径;若出现了新问题,有了新情况,有了新视角,还拘于俗见、成见,则是软骨头,是懒汉。
愿我们,不被俗见遮望眼,开拓创新谱新篇。
答案第2页,共3页
答案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