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线上测试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迄今为止,费孝通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作出的“乡土性”论断,仍是看待乡村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视角。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伦理关系、道德生活样式和对人与人之间公平、公正关系的基本理解。今天,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转型相伴随的,是以农业的工业技术化、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流动性、市民化为基本内容的乡村社会变迁。鉴于“乡土中国”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中的巨大变化,有学者提出了“新乡土中国”的论断。
伴随着“乡土中国”向“新乡土中国”的转变,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和差序格局受到更大的冲击,农民出现新的社会分层,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开始向村落间及更广范围发展。由此,传统乡村伦理共同体更进一步自发地走向式微,乡村社会礼治秩序的约束力日趋弱化的同时,国家法律则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其中。然而,大量的实证研究和乡村生活经验表明,近一二十年来,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仍面临着多种问题,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如何处理传统礼治与现代法治的关系,并给予农民受其认可的公正。在乡村社会,现代法治意义上的公正,对于习惯了传统礼治秩序及其所隐含的公正观的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法律只有在与村庄共同体认同的伦理价值相吻合或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方能转化为获得认可和遵从的社会生活规则,反之,法律则会因道德力量的拒斥和抵制而“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这意味着,公正的乡村法治秩序的真正建立,仍无法完全忽略传统礼治的因素。
(摘编自王露璐《伦理视角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中的“礼”与“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社会秩序的维持上,现代社会与乡土社会的区别是:前者靠国家法律,后者靠礼。
B.残酷与否与是否合礼无关,看似文质彬彬的礼治社会,也可以很野蛮残酷,甚至杀人。
C.乡土社会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及土地变动很少,这是其可以用礼来维持秩序的前提。
D.在“乡土中国”向“新乡土中国”转变的过程中,乡村礼治秩序的约束力日渐弱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阐述了“礼治”的问题,但其论述的侧重点及写作目的均不相同。
B.作为行为规范,靠国家权力推行的法律比靠传统维持的礼更适合维持现代乡村社会秩序。
C.乡土社会中,人之所以能主动服礼甚至“好礼”,是因为教化使人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
D.随着传统乡村伦理的式微及国家法律的普及,传统礼治将完全退出乡村社会的历史舞台。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礼治”内涵的一项是( )
A.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B.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C.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D.《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礼治社会的特点。
5.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如果你是一名乡村法律工作者,请结合材料,说说“新乡土中国”时代应如何建构乡村法治秩序。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草原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①
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冷啊!真冷啊!
出门,带上猎枪和狗。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他在疾行,狗在探路。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
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上身的重量交替落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草原。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他终于抑制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我15岁啦!15岁啦!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这就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满挑战的空气: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世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在发生的一切。这一切都取决于我,取决于我现在的决定。”
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歌唱吧!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
他等待回声。那些新鲜的想法又回来了,如同有人在回应他、鼓励他,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不是流水的叮咚……
他从疯狂中清醒了。他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他孤身无援了,不久前他在这里看见一头豹。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灌木丛的尽头,那块憔悴的岩石旁,一只受伤的怪兽,遍身黑毛,黑毛下是片片粗肉……在一团流动的黑压压的东西的围攻下,这些肉正渐渐消失!一头公鹿,喘着气低声尖叫。
他朝它跑去。地上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那公鹿奔去。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那公鹿倒下了,抽搐着……
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他端起枪,又放下。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如果我没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事情就这样,无法改变。
关于命运和未来的认识就这样首次闯进他的生活,“是啊,这就是生命!”生命消逝的那刻,他无法采取任何仁慈的行动!他明白了: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人们随时都可能给动物的头颅绊倒,或者踩碎小生灵的骨架。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他泪流满面。
公鹿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哦,是的,太阳刚刚升起。为什么!这短短的几分钟,事情就发生了巨变?他站到骨架前:它趴在矮树丛下。要不是还残留着几小块粉红的软骨碎片,人们会觉得它已在这里躺了多年。骨架四周,蚂蚁衔着肉,渐渐撤退。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的光。
“滚开!我可不是你们的早餐,无论如何都不是!”
他弯下腰,触摸着头颅上的孔穴:那原本是鹿的眼睛!他想起活鹿那水汪汪的眼睛,觉得难以置信。早晨,也许就一小时前,这小生灵还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嗅着清晨的空气,像国王那样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谁能意料一头健步如飞的公鹿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他好奇地蹲下去,发现它的后肢关节处断了,断裂的骨头相互徒劳地抵触。可能死前它的后肢就受伤了,然后一跛一跛地误入了蚂蚁巢。应该是这样!那么是谁伤了它呢?是它摔了一跤?是它与同类争斗中受了伤?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
他想象土著人朝一头公鹿扔石头时,另一幅画面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
他确实累了,脚步沉重,懒得注意脚下的方向。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不禁皱了皱眉,有些事情他必须彻底弄明白。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他没有完全放开。这件事伏在他的心底,让他不得安宁。
他想:明天早晨,我要避开所有人,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地想一想。
(有删改)
【注】①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代表作《金色笔记》等。
6.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孩在清晨的草原上狂奔、喊叫,忘我地歌唱,此刻他眼里尽是大自然的美好,这强化了他自以为“无所不能,没什么做不到”的幻想。
B.男孩发现蚁群围食公鹿时,想要开枪射击结束鹿的痛苦,可举枪之后又放下枪,矛盾的动作行为也体现了男孩矛盾和痛苦的内心世界。
C.蚂蚁给人的感觉通常是勤劳、渺小,男孩眼中的蚂蚁却与此大相径庭。蚂蚁围食公鹿令男孩恶心,蚂蚁在男孩眼中始终是贪婪丑陋的。
D.“草原日出”既指自然中新一天的开始,也暗指小男孩天真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同时也有“无论怎样,太阳都照常升起”的哲学意味。
7.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时男孩狂奔、歌唱,是对自己身体得意骄傲的外化,是他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的表现,与下文他面对公鹿之死感到无能为力形成对比。
B.第三段写狗“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为后面写男孩“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的情节做铺垫,同时突出小说主旨。
C.小说整体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男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则使用第一人称。人称灵活转换,既使内容客观真实,又能直观地揭示人物心理。
D.小说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活泼,运用比喻、反复、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8.《草原日出》是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系列中的一篇。文中男孩的成长轨迹通过他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得以呈现。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请简析小说“留白式”结尾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谥曰昭烈。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初,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夷皆从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皆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六年春二月,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 ”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于是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B.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C.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D.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殂”同“崩”。
B.太守:汉魏时是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州的民政、刑讼、检奸等事宜。
C.县:三国时期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制。
D.夷:最初指我国东方部族,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泛指华夏族外的少数民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掌蜀国军政大权,政事无论巨细,全都取决于诸葛亮。
B.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马谡亲往送行,并献良策,给出了“攻心”建议。
C.诸葛亮七擒孟获,让他心服口服,归顺蜀汉。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不再反叛。
D.诸葛亮率众平定南中,兵分两路出击,平定南中各县,最后胜利会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②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14.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采纳了马谡的“攻心”建议,试简要分析其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孟浩然的古诗,完成15~16题。
永嘉别张子容①
旧国余归楚,新年子北征。
挂帆愁海路,分手恋朋情。
日夕故园意,汀洲春草生。
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②倾。
【注】①永嘉,今浙江温州。张子容,孟浩然同乡好友,其时被贬乐城尉(乐城地近永嘉)。②季鹰,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他因思念家乡莼菜、鲈鱼的美味,辞官回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写给友人的赠别之作,当时诗人正启程返乡,而友人也即将远行。
B.颔联中的“愁”点出了诗人归途中的心绪,“恋”则突出了二人临别的不舍。
C.颈联融情于景,诗人心中归乡的情思有如汀洲春草滋生,渲染了思乡的迫切。
D.尾联借“一杯酒”寄托诗人深情,与“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写法与情感相同。
16.本诗“重与季鹰倾”一句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尽西风,季鹰归未”均用到了张翰的典故,请简要分析二者在用典上有何不同。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了英雄美人的佳偶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倘若如此,国家必会灭亡。这是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向我们发出的警示。
(3)古代诗文中常出现描述简陋物质条件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因为有了高远的精神追求,原本物质上的困难才容易被克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2年6月20日,词作家乔羽病逝。作为一位高产词作家,乔羽一生笔耕不辍。他创作了一千多首歌曲。这些歌曲经受住岁月的考验,久唱不衰,可谓 ① 。它们能表达一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心愿,和大多数人的心灵跃动合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感情共鸣。跟人民大众的所思所想 ② ,定然不可能流行开来,也不可能广为传唱。乔羽那些近乎白描的歌词记录了几代中国人的日常:我们的孩子如何长大,青年如何恋爱,老人如何度过晚年,千千万的普通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过活。
“歌这东西,必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一听就喜欢,所以既要有动人的感情又要平白如话,我不喜欢 ③ ,就喜欢直来直去地写非常简单的大白话。”乔羽说。他在《中国歌海词丛》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一向不把歌词看作是锦衣美事、高堂华屋。它是寻常人家一日不可或缺的家常饭、粗布衣,或者是虽不宽敞却也温馨的小小院落。”
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侵染,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他也愿意与时俱进,并不排斥新事物;他的歌词中,既有着古典情韵,也有着现代浪漫。他曾在自己的文集最后写下这样一句话: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现代汉语词典》出版以来,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发展变化。要使词典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地进行修订。这次修订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 ① ,增加新词新义,删减一些陈旧的而且较少使用的词语或词义;二是在区分词与非词的基础上给词标注词类。 ② ,是多年来读者的迫切希望,也是信息时代对汉语辞书提出的新要求。现代汉语中,区分词与非词,划分词类,是很繁难的工作,很多情况下难以做到“一刀切”。我们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尽可能地做得科学、稳妥,希望能给读者学习和研究带来帮助。
这次修订工作始终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和语言研究所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得到商务印书馆同志们的大力支持,还得到语言学界、辞书学界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 ③ 。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一刀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是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B.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C.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D.摩洛哥队进入了世界杯四强,是本届世界杯最大的“黑马”。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社牛”、“社恐”成为网络热词。“社牛”是“社交牛人”的简称,形容那些在社交方面和谁都能游刃有余地交流沟通的人。反之,称为“社恐”。
正青春的你对此有怎样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体验或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8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B 2.D 3.D 4.①礼治社会并不意味着文质彬彬、文明慈善,也可能很野蛮残酷。②礼治社会主要依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③礼治社会通过人对“礼”的主动服膺维持秩序,不靠外在权力来推行。④礼治社会必须以传统能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5.①汲取传统礼治资源中的积极因素,建构受农民认可的公正的乡村法治秩序。②融合法治精神和礼治精华,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化解法治与礼治伦理的冲突。③送法下乡,加强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的意识。
6.C 7.B 8.①单纯自信阶段:15岁的少年对自己的身体充满得意和自信,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做不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一切。
②矛盾痛苦阶段:看到蚂蚁围食公鹿时内心充满怜悯和恐惧,想结束鹿的痛苦同时又觉得阻止不了时的愤怒和抗议。
③坚忍克制阶段:意识到鹿的死无法改变,同时也意识到蚂蚁同样需要生存,他获得了新认识,有满足感。
④反思自我阶段:意识到鹿的死和自己有关时,男孩从拒绝承认到耿耿于怀不得安宁,说明他在思考鹿的死亡、自然规律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生命的存在。
9.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为故事的继续和人物形象的完善提供再创造的可能。
②引发读者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进一步思考。有助于主题的拓展和深化。
10.A 11.B 12.D 13.①诸葛亮因为刚刚遇到国丧,都抚慰而不征讨,发展农业,种植谷物,坚守关隘,使百姓休养生息。
②孟获留下没有离开,(对诸葛亮)说:“您是有天威的人,南方人不会再反叛了!” 14.①诸葛亮要集中力量准备北伐,对付北方强敌曹魏。
②南中人如果没有真心归顺蜀汉,就会趁蜀国空虚而随时反叛。
③如果将南中人全部杀光,既不符合仁者的情怀,短期内也不能做到。
15.D 16.①本诗以典故含蓄地告诫友人若仕途坎坷,不如同张翰一样辞官回乡,用典主要是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和期许。
②辛词反用典故,说明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弃官还乡,用典旨在表达抗敌到底、收复中原的雄心。
17.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一箪食 一瓢饮(饭疏食,饮水)
18.①脍炙人口
②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③涂脂抹粉(傅粉施朱) 19.自幼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乔羽幼小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他也并不排斥新事物,愿意与时俱进。 20.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一千多首歌曲的高产词作家乔羽在2022年6月20日病逝。
21.D 22.①调整收词
②在词典中标注词类
③我们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23.略
答案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