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素材(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素材(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0 17:31:38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明朝的统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视频:一口气看懂明朝的历史
思考:元末统治存在哪些问题?
背景:元末政治腐败,刑罚严苛,民不聊生。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元朝的灭亡
1344年17岁,父母长兄死于疾疫.出家为僧,游方乞讨
1352年25岁,投入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
1356年29岁,占领集庆(今南京),受龙凤大宋政权官爵,任江南行省平章
1361年34岁,被封为吴国公
1364年37岁,自立为吴王
1368年41岁,称帝,建立明朝
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朱元璋
视频:朱元璋画像多达16幅,模样却差异巨大,哪张是朱元璋真容?
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
都城:应天(今江苏南京)
元朝灭亡的标志: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疆域: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东南到东海、南海并及海外诸岛.1424年,明朝领土面积达到约1100万平方公里
在地方,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朱元璋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材料: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
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
,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
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是朱元璋为了解决传统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皇权所采取的暴力行动。
设立内阁制度
由来:朱棣登基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由此成立内阁
职责: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明仁宗增置谨身殿大学士
演变: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的决策机构
朱元璋强化皇权
视频:东厂和锦衣卫
朱元璋设立东厂和锦衣卫
东厂,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北东厂胡同成立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锦衣卫职能: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厂卫职能:掌管侍卫、缉捕、邢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其特点是由皇帝 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厂卫特务的监视;厂卫是明朝皇帝用于压制明朝文官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朝中后期,厂卫沦为“大汉将军”,几乎彻底失去反贪、监视、情报收集等一切职能
材料: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 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防止相权威胁君权,防止大权旁落。
科举制度发展史
隋朝创立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唐朝完善
宋朝发展
明朝
八股文
八股取士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考生不得发表新论,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 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 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命题范围: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答题观点:考生必须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文体范围:必须分为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
八股取士的影响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辩证分析八股取士的影响。
材料一: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清 廖燕《明太祖论》
材料二: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
积极影响:有利于考试的规范化,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借鉴意义。
消极影响: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经济的发展
农业上: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观察下图,结合教材,分析明朝经济发展与宋代经济有哪些变化?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制瓷中心是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趋势:从地域上看,从农村流向市镇;从行业上看,从农业转向商业;从数量上看,从事农业种植的人越来越少,经商的人数大增。
原因:农民的赋税和徭役繁重;商品流通扩大、市场需求旺盛、从事工商业利多
经济的发展
在晋商中,流传着“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的民谣。山西的乔家家族生意发达,到了乔致庸时,更为兴隆,他扩建了乔家大院,共313个房间,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