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献捷”是奉周王之命对夷狄进行的讨伐之事,在获胜归来后向周天子献俘的仪式。“献捷”在春秋时期依然盛行,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政治制度中出现了新的变化 B.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提升
C.礼乐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 D.周王丧失了对诸侯的影响力
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儒家思想影响
C.政治权力干预 D.绘画技术进步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4.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5.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6.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7.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8.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 )
A. 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 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
9.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10.1958年初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调剂和补充职工问题的意见》规定:各地区各单位的招工计划要先经过地方党委审查,而后报中央考虑决定。同年6月,中共中央同意了劳动部的报告,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管理,招工计划不必经中央批准。这一转变,源于( )
A.中央对经济管理权的下放 B.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经济建设上存在冒进倾向
11.在荷马时代希腊人已经有了一百多个祭祀神灵的庆典或节日。每当迎来相关重大活动时,居民们纷纷前往城邦广场进行集体祭祀和参与典礼。这反映了当时希腊( )
A.虔诚的基督教信仰 B.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
C.民众的公共参与意识 D.直接性的政治活动
12.19世纪70年代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行业垄断,此后成品油价格从每加仑88美分下降到了每加仑5美分。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因垄断被联邦政府拆分,不久后成品油价格逐步上升,至1918年才在高位稳定下来。这一现象( )
A.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权的本质 B.反映了市场竞争的经济规律
C.暴露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弊端 D.体现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
13.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D.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14.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D.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15.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
A. 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 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C. 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D. 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16.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了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和美苏倡导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稍后,苏联漫画家创作《法国正为季节性的供暖做准备》(如下图),戴高乐抱着大量导弹向共和国的房子走去,烟囱里冒出如同核爆炸般的蘑菇云。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B.苏联与西方关系的缓和
C.法国奉行民族利己主义 D.战后国际秩序受到冲击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
1915年 反“二十一条”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5年 五卅运动
组织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
参与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
基本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
中心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 “废除不平等条约”
运动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
——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
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8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地中海示意图
材料 以“陆地之间”的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A B B D A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C A D C B D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12分)
(1)途径:接受礼仪规范训练;参加宗族活动;学习儒家经典。(6分)
(2)原因:理学逐渐兴盛、科举选官普及、崇文意识。(6分)
18.【答案】(15分)
(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2分)
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5分)
(2)原因:(8分)
①时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
②经济阶级: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
③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
④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
19.【答案】(15分)
(1)民众养成好战之风;士兵具有功利性;荀子提倡仁义思想。(9分)
(2)提升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严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缺乏仁义,导致逐利尚武的社会风气。(6分)
20.【答案】(略)(10分)
【解析】
(1)题目要求任选某一称呼或自拟一个称呼为题,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较熟悉的知识选择一个称呼进行论述。比如选择“伟大的海”,可结合罗马的扩张以及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罗马法从十二铜表法发展到民法大全的历程等史实展开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 选择“堕落的海”,可结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的相关历史史实展开论述,但是这块知识相对来说考生比较陌生,不建议选择这个称呼,如果选择了这个称呼,可以结合欧洲封君封臣制、基督教会的统治、罗马教皇、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赎罪券等史实展开论述;选择“智慧之海”,建议主要以人文主义这一线索展开,可以结合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近代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选择“贸易之海”,可结合古希腊的对外贸易繁荣,罗马帝国的扩展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连接欧亚大陆古代丝绸之路,以及新航路开辟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