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0 18:1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会写“寇、副”等14个生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五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3.聚焦重点段落,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这种点面结合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体会点面结合写好场面的表达效果,感受五壮士的不屈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晋察冀根据地”等资料;教师制作好PPT。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寇、副”等14个生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理解“日寇”“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故事背景。
3.运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梳理课文层次,并借此简单讲述故事。
4.扣住题眼,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教学流程:
板块一 欣赏油画 引入课题
1.欣赏詹建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说说这幅油画中的五位壮士给你的感受。(感受五壮士的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
2.这是一个真实的抗战故事。1941年秋,晋察冀根据地军区部队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据险抵抗,直至弹尽援绝,毅然砸抢跳崖。事情发生后,《晋察冀日报》的记者沈重发表了通讯稿《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
3.齐读课题
板块二 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自学要求: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再简要讲讲这个故事。
2.自学反馈
(1)认读词语,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①认读第一组词语,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理解“晋察冀根据地”
☆理解“日寇”,指导“寇”字书写。
☆理解“大举进犯”,同学们聊聊自己在电视电影书籍中了解到的日寇大举进犯的罪恶行径,体会当时形式的严峻。
补充资料:1941年,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日寇对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9月23日,日寇集中3500多名日伪军扫荡狼牙山。敌强我弱,为了保存战斗实力保护群众安全,七连决定转移,把掩护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②认读2-3两组的词语,体会词语的感彩。
(2)梳理脉络,借助《作业本》第三题理清故事内容。
①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②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概括小标题,完成填空。
交流评议小标题,利用情节图概括故事主要内容,交流对五壮士的初步印象。
板块三 找出关键词句,体会英雄气概
五位壮士完成任务后,本可以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可歌可泣,悲壮感人。作者用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1.学习重点语句,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1)句子一
①五壮士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为什么又往三面是悬崖的顶峰转移?
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就是把自己也推向了绝路,他们心甘情愿地选择了绝路,令人肃然起敬。
②注意加点的部分,关注五壮士在引敌上山时的表现,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交流反馈:
马宝玉说话时“斩钉截铁”的语气和他简洁但坚定的语言“走!”,感受到作为班长的他在生死抉择面前那种坚定果敢,毫不犹豫。
“热血沸腾”比喻情绪高涨、激动。战士们认同班长的决定,也愿意舍生取义保全群众和连队的安全。
④有感情朗读句子。
小结:通过对班长和战士们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感受到五壮士舍生取义,勇于献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画出文中类似的词句,深入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五位壮士在生死抉择面前坚决果断,毫不犹豫,一心向党向人民的崇高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课文中还有类似的描绘五壮士英雄气概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找出印象深刻的一句,说说体会。
独立学习——四人小组内交流分享——集体交流
重点交流以下句子,边体会边朗读指导: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抢前一步”“夺过”可以体会到班长马宝玉当机立断,身手敏捷,有勇有谋。“猛地举起”“砸”感受到他的果敢勇毅和对敌人的强烈仇恨。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屹立”高耸挺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挺立着。感受到五壮士战胜敌人的意志是十分坚定不可动摇的。“胜利的喜悦”这一神情描写,感受到五壮士为了自己能保护好群众和连队主力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过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五壮士用自己的壮举,向日寇和所有的侵略者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坚强不屈的,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气魄,是中国人民宝贵的品质。
齐读6-8自然段。
小结:我们通过抓住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深入地体会了五壮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勇于献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是我们体会人物情感的一个重要方法。
马宝玉等人执行完命令本可以撤退,为了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可歌可泣,悲壮感人,他们是真正的“壮士”。
板块四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欣赏油画,学习课文,重温战争岁月,感受着晋察冀抗战根据地上五位八路军战士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令人振奋。
2.完成课堂作业本1—3小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聚焦重点段落,体会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
2.写法迁移,尝试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活动场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分享成语 回顾故事
1.“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比一比谁课外积累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最多。
2.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成语积累,要求正确朗读。
3.齐读成语:
4.任选上面一个成语想象关于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形象的一个场景。
5.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再次走进那场激烈残酷的战斗。
板块二 关注场面描写,体会人物英雄形象
1.课文描写的是一次群体战斗,像这样描写了在特定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就是场面描写。(出示第二自然段)让我们聚焦这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成功描写“痛击来敌”这个场面的。
2.成功的场面描写总是“点””面”结合的。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描写群体英勇无畏的句子(1-2,7-8句)这是”面”的描写;(3-6句)仔细描写了五位战士的个体表现,这是“点”的描写。
(1)学习描写点的句子
①请学生把写“点”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来,把写“面”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反复朗读想象画面。
②出示写“点”的四个句子,边读边议:五位战士分别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点”的
马宝玉——“沉着”“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从神态和语言上表现了人物的冷静善战;
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从动作和语言上表现了人物的勇猛;
宋学义——“扔”“抡”等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嫉恶如仇;
胡德林和胡福才——“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从神态描写表现了对敌时的专注和认真。
③朗读句子。想象画面读出五位战士对敌人的痛恨。
小结:这些个体形象的细节描写就是场面描写中的“点”,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又互为依托,完成了群像的塑造。
(2)学习面的句子。
出示写“面”的句子,齐读,体会当时战斗场面的激烈,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
3.讨论:这部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痛击来敌”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层次感和画面感都很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五壮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的形象。
4.齐读第2自然段,再次体会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好处。
板块三 由扶到放,再悟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1.自读“顶峰歼敌”和“舍身跳崖”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展开“点”“面”描写的 选一个场景把写“点”的语句用直线画出,写“面”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
交流要点;
学习写“点”的语句:
(1)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2)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3)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三句话都是写“点”,都描写了同一个人物马宝玉。侧重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马宝玉作为班长的当机立断、英勇无畏,对敌人满腔仇恨以及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壮士形象跃然纸上。
学习写“面”的语句:
“顶峰歼敌”中第4自然段的第1一4句是写“面”,描写了五位壮士群体活动的情况及敌人的情况;“舍身跳崖”中第1、2句是写“面”,第5、6句也是写“面”。
议一议,同样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顶峰歼敌”“舍身跳崖”和“痛击来敌”在点的描写上有何异同 为什么这样写
内容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痛击来敌”
“顶峰歼敌”“舍身跳崖”
“点”的选择不同:“痛击来敌”是五位战士作为“点”逐一展开描写,“顶峰歼敌”“舍身跳崖”是主要写马宝玉这个“点”。
这样写的原因:一开始五位战士面面俱到,可以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总体的了解,有利于群像的塑造;后来抓住重点人物马宝玉具体描写,可以凸显主体人物的壮言壮行,让其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从而以点带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是导演,要拍摄一个顶峰歼敌的电影场景,会怎么选择人物和镜头
要点:可先拍摄五位战士的群像,再拍摄单个人物马宝玉的镜头,最后再拍摄五位战士的群像和敌人的丑陋姿态。讨论时让学生充分说,并且追问这样选择镜头的原因,看是否真正掌握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好处。
观看影片片段,对照设计,发现场面描写与电影镜头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妙。
板块四 拓展延伸,迁移运用写法
观察一次活动场面(班级运动比赛等),注意用上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再现当时激烈的比赛氛围。
要点:
(1)注意观察群体的活动情况,还要观察两三个主要个体的活动情况。
(2)描写“点”时抓个体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展开,体现比赛的激烈;描写“面”时可以先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等),然后抓比赛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出“面”的情况。
(3)写场面要有顺序,一般来说,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注意要点,评析片段。
板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
群体描写 个体描写
面 点
点面结合描写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