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 [解析] A 项“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
形式”错误,说法曲解文意。材料一是说“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
式也不断发生嬗变”,只是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价值恒定不变”,也并非只
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B项“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
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
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D项“指出二者都具有很
大的不足”错误,说法曲解文意。依据“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
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
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
例证”可知,材料二并未指出“鲁迅式‘盗火者’”的不足。
2.A [解析]“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说法过
于绝对。原文是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
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
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
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见文中只是说有条件借助
数字化来传播,另外需要的条件还有扩大国际国内视野、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新
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实现突破(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等。
3.A [解析]“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说法过于绝对。
依据材料一“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
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
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需要……”只能说明其是必要条
件,而非充分条件。
4.①材料一运用例证法,内容充实。用《功夫熊猫》《花木兰》论证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的观点。②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例证法,以“五四”
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运用对比论证,
说明“盗火者”与崇洋分子的异同;运用道理论证,引用马克思的话,让人们意
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答对第一点 1分,答对第二
点 3分,共 4分。)
5.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表现传统文化艺术
精髓及其文化精神。②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
牌。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
要求和文化新趋势,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④认识现今中国
文化的历史使命,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共
6分,每点 2分,答对 3点即可。如有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6.C [解析]徒儿刀法是精湛的,只是学艺却未学做人。这句话表明师父担心徒儿
有艺无德会成为武林祸害。
7.A [解析] 不是倒叙。
8.①渲染气氛,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②为师傅雨中送伞、由伞而产生的情
节埋下了伏笔;③预示了作品情节的扑朔迷离和悲剧结局。(共 4分,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如有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潜心武功修炼,宁可忍受孤独;②慈爱,有仁厚之心;③果决,为正义不惜
大义灭亲。(共 6分,每点 2分,如有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 [解析] 本题中,“括诣枢密院阅故牍”,“阅”是“括”的谓语,不能断
开,排除 CD;“得顷岁所议疆地书”,“疆地书”是本句的宾语,后面断开,
排除 A。本句译为: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得到当年商定疆界的文书,
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上表论
述了这事。
11.C [解析] A 项分别是地图和画(动词);B项分别是满意和善于;C项都是
断绝;D项分别是作和被。
12.A [解析] B 项“一直沿用至今”错误。原文只是说“后皆施用”,不代表有
沿用至今的意思。C项“让契丹相感到理屈”错误。“契丹相”应为辽国使者。
D项“沈括……地理……都富有成就”错误。从原文“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
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看,沈括在地理方面并
未取得成就。
13.(1)按照旧制,每三年一次郊丘祭祀天地的制度,有关部门按照典籍记载进
行,收藏起典籍的副本,官吏们因袭来谋取私利。(“故事”,按照旧制;“按”,
按照;“藏”,收藏;“干”,谋求,求取。)
(2)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
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
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疾”,痛心;“谗谄”“邪曲”“方正”,形
容词活用为名词;“容”,被动关系。)
14.①预先找出相关书信档案数十件,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契丹每有问题提出,
沈括就让手下吏员列举档案条文作答。②不惧威胁,以国之道义、民之根本为理
由,申明寸土不让。③在沈括一行力争下,辽国最终有所退让,紧张的宋辽关系
得以暂时缓解。(每点 1分,共 3分)
[参考译文]
沈括,字存中,因为父荫得官为沭阳主簿。沭阳县靠着沐水,是职方氏所写
的“浸曰沂、沭”的地方。早先的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沼泽,沈括重新修筑两
条堤防,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九个水坝,用来分导和节制沫水的主流和支流,
得到上等好田地七千顷。
考中进士后,沈括被派去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担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
条例。按照旧制,每三年一次郊丘祭祀天地的制度,有关部门按照典籍记载进行,
收藏起典籍的副本,官吏们因袭来谋取私利。沈括考订南郊大礼的礼制沿革,写
成一部书叫《南郊式》。皇帝就下诏叫他掌管郊祀的事务,按照新的仪式举行祭
礼,所节省的费用数以万计,神宗十分满意。
升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市井间庸
俗商贩,对于天文现象、天体图象和天文仪器,大多浑然不懂。沈括开始设置浑
仪、景表、五壶浮漏,招来卫朴修造新历法,向全国各地募集上献太史占书,参
杂使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部分,这些办法后来都被采用施行。加官为史馆检讨。
辽国的萧禧来处理河东黄嵬一带地界划分问题,留在馆舍不肯辞去,说:“一
定要请求得到后才回去。”皇帝派沈括前往问候致意。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
档案,得到当年商定疆界的文书,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现在所争的
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上表论述了这事。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
答对,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命
令沈括把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这才感到理屈。皇帝赏赐给沈括白银一千两,让
他出使。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和他商谈,沈括找到争论地界的各种
文书档案几十件,预先叫吏员们记熟,杨益戎有问题提出,就回头叫吏员列举所
得档案回答。另一天再问,也是这样。杨益戒无法对答,傲慢地说:“几里土地
都不忍心,难道忍心轻率地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回答说:“军队以正义为强
大,以理屈为衰弱。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约,用暴力役使人
民,不是对我们宋朝不利。”总共会谈了六次,契丹知道无法改变沈括的主张,
就放弃黄嵬而请求天池。沈括就回朝,在路上画了契丹的山川险要平坦的地形及
道路坦直曲折的状况,记下风俗的纯朴和庞杂的情形,以及各地人心的向背,作
《使契丹图抄》上。被授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沈括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
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
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15.A [解析]“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有误,这里的“无限思”是
有无限的愁思、哀思之意,“云树绕湓城”借景抒情,表现的是诗人被贬江州闲
居湓城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16.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
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
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
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共 6分,每点 2分,如有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的酌情给分。)
17.(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8.①家喻户晓 ②鲜为人知 ③引人注目(每空 1分,共 3分。)
[解析]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引人注目:引
起人注意。第一处是说高铁为大家所熟知,故用“家喻户晓”。第二处表达的意
思与第一处相反,意思是很少被别人知晓,故用“鲜为人知”。第三处的意思是
展厅中最显眼的,故用“引人注目”。
19.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 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
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呈现。(改对一处得 2分,共 4分)
[解析] 画线句子共有以下两处错误。①“围绕……的主题”和“以……为主题”
两句杂糅,二者留其一即可。②动词“表现”与名词“发展现状”“成果”搭配
不当,可以将其改为“呈现”。
20.B [解析] 阅读括号后面的内容可知,它要在对以往机器和现在机器的对比中
凸显“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的优势,故而补写句子的侧重点在于“重载铁
路智能电分相装置”,由此可以排除 AC 项。从括号前面所讲的最引人注目的机
器到现在所讲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用“也”衔接最为顺畅,从而排
除 D项。
21.①就必须调理他;②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③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力)。
(共 6分,每点 2分,如有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2.(1)调理外界不能忘记调理自己(2)调理自己不能缺少心情调理。(共 4
分,每句 2分)
23.作文(60 分)
[审题]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话,引用了白居易《感鹤》中的诗句,第二段
话对诗句进行了解读:白鹤天性高洁,卓然不群,可是忽然有一天它欲念忽起,
改变了天性。最后提示语中用三个问题,启发考生进行深入思索。
材料通过诗句呈现出一种现象:原本天性纯洁高雅之物,却改变了天性,令
人扼腕叹息。当然,人之初有性善的部分,也有性恶的成分,这里的“天性”指
的是性善的部分。这只鹤的天性为什么会改变呢?首先是因为它一时糊涂,陡生
贪念,沦为主人池中之物;其次是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生活在肮脏的水池里,
与群鸡争食,与乌鸦老鹰相亲近,久而久之,难免近墨者黑,深受影响,变了天
性。可见,天性的改变,外因与环境有关,内因与自身的坚守有关。坚持初心不
改,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外在的环境一旦变得恶劣、低俗、困难重重、
险象环生、举步维艰,意志力不坚强、韧性不够、忍受不了诱惑、害怕吃苦受罪
的人就很容易改变初心,扭曲天性,甚至变得面目全非。当然,环境只是外因,
天性是否会改变,初心是否能坚守,根本原因还在于内因,在于一个人意志力是
否坚强,是否对自身品性有磨砺,是否对初心矢志不渝,是否对天性爱如至宝,
是否能抵制诱惑,是否能战胜挫折,是否不人云亦云。
题目要求“结合你自身的成长实际,写一篇文章”,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
论文。若写记叙文,主题为坚守天性,就要将坚守的过程作为叙写重点,以体现
坚守的不易和价值;主题若与改变天性有关,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改变前
后的天壤之别,从而体现出坚守天性的可贵。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
首先谈天性的价值和意义,然后谈改变天性的原因,最后谈坚守天性的方法。也
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谈。
[参考立意]
(1)改了初心,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我的天性我做主。
(3)坚守初心,保真天性。
(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天性从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