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谕
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
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
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
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
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
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领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
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
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
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
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选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核子寄电子邮件给我,请我提供有关教育方面的建议,
他们想要知道,他们到底应该学习哪些科目。此外,因为我当初放弃完成大学
学业,所以他们也经常询问载,应不应该仿效我,也放弃完成大学的学业。有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第1页(共12页)
时,也有一些孩子家长请我指引他们子女的方向,他们说:“我们应该如何引导
他们迈向成功?”我能给予的建议其实是相当简单的:尽你所能,获得较高较好
的教育。年轻学子应该充分利用高中、大学教育,并且努力学习治学的方法。
的确,我因为创建微款公司而中途极学,但是别忘记,我在锻学之前,曾在
哈佛大学就读三年。事实上,如采有时间的话,我还希望能够重返校园就读。
就像我以前曾经说过的,任何人都不应这轻易领学,除非他们相信他们所面对
的机会是一生中的一次,而且,即使如此,他们也应该考虑再三再做决定。
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小学六年级老师凯西·克利兰写信说:“很多我的孩
子都说,你从未完成高中学业,现在却是如此成功,所以我的孩子都认为他们
有很好的理由不要在意学业的好坏。”谁说我没念完高中,事实上当年我确确
实实地完成了高中学业。
电脑界的确有很多人未完成大学课业,但是我未曾听闻任何成功的故事,
是源自于高中辍学的缘故。事实上我不曾认识任何高中辍学生,更别说成功
的高中辍学孩子。
知识的获得必须是宽广的,在我读高中的时候,的确花费了一些时间写作
软件程式,但是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还是有着广泛的课业兴趣。我父母鼓励
我这样做,而我也感激他们对我的鼓励。我在大学时期选取了各式各样不同
的课程。
事实上,我对任何一种课业都很感兴趣。有一位家长写信告诉我,他十五
岁的儿子完全沉溺在电脑的世界里。他说:“我儿子网站设计这一科的分数是
A,但是其他的科目全军覆没。”
这名少年错了。高中与大学救育为我们捉供了较好的机会学习宽广的课
业范畴,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与别的同学一起完成课业,让我们有第一手的经
验了解团队合作所能达到的力量。无论你对电脑、舞蹈、语言或是其他的科目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第2页(共12页)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 D.“高中辍学的学生是不可能成功的”说法绝对化,原文信息“事实上我不曾认识任何高中辍学的学生,更别说成功的高中辍学孩子”,作者只说是自己不曾认识这样的人,而非绝对否定这种可能。
2.C A.“会危害生活”曲解文意。材料一中“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可知,选项把“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说成了“危害生活”。
B.“我们必须先向杰作表明自己有价值、有资格”理解有误。材料一原文“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可知,这里指的是我们要拿出自己对待杰作的态度以及做好阅读杰作的准备。
D.“比尔·盖茨在写给美国俄亥俄州的小学六年级老师凯西·克利兰的回信中说道”中“给老师的回信”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三段这样表述的“谁说我没念完高中,事实上当年我确确实实地完成了高中学业”,这里是面对听众说的话。
3.D A.选项是说学习或读书需要专心。符合材料一中“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的观点。B.选项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的观点。C.选项强调读书的乐趣。符合材料一的观点。D.反映的是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与两则材料都没有关联。
4.示例:阅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就好像在吃营养不良的快餐——味道鲜美却对健康无益,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阅读杰作则像吃口感不够酸爽味道不那么刺激的营养餐,需要我们精心选材、烹饪,还要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花力气,下功夫才能从杰作中吸取有效的营养。
5.①年轻学子应尽自己所能,获得最高最好的教育。
②年轻学子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并且努力学习治学的方法。
③知识的获得必须是宽广的,不能陷入狭窄的认同里。
④即使面对难得的机遇,辍学创业也不能轻率决定,要慎重考虑再做决定。
6.C C.“屈原为中华民族的命运投江殉政”错误。屈原为楚国殉政,而非中华民族。
7. D D.“比喻”错,应是“借代”。“蓝墨水”代指文化,“汨罗江”代指屈原。
8.①端午是对屈原的纪念,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代表着人们对屈原的缅怀和敬仰。
②粽子苇叶和糯米的汲取渗透,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③吃粽子能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欢悦热闹,也能感受到因屈原的结局而让历史具有的悲情。
9.①“端午的阳光”,指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如阳光般对后世的影响;“端午节”“粽子”是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和敬仰的集中表现。这是文章的核心意象。
②文章围绕着核心意象表现了屈原以死明志的高尚魂魄,一种文化的崛起,一种高贵的品质。
③文章最后,“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进一步升华。“端午”“粽子”“屈原的影响”始终紧密结合在一起。
10.A 句意: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去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来供给每天的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也不能分得他的一点俸禄。“振”的宾语是“亲族”,“家人”是后文的主语,应在“亲族”后断句,排除CD;“朝夕”是“供”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
D D.“古代致事的年龄一般是六十岁”错误,古代致事的年龄一般是七十岁。
12 A.“他的身世十分可怜,让邻居甚至过路人都不禁为之伤心落泪”错误,依据原文可知,邻居、路人伤心落泪不是因为他的身世,而是被他的孝顺感动。
13.(1)(以至于)冬天没有被子,他曾在洗衣时,(因没有替换衣服)只好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浣”,洗;“勤苦同于贫庶”,状语后置句。
(2)离广州治所不到二十里处,有一个地方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喝下泉水的人就会怀有无尽的贪欲。“未至州二十里”,离广州治所不到二十里处;“厌”,满足。
14.①食菜及干鱼;②帷帐、用具与衣服等交付外库置办;③处罚进鱼人。
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在他十余岁时,父亲去世,他每次大声哭泣时,连路过的行人都为此流泪。他侍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他家中贫困,没有人击鼓,每当他哭吊母亲时,就有双鹤在附近鸣叫,到了丧期进行祭祀的傍晚,又有一群雁聚集在他家附近,当时人都认为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因他而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伯说:“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就登上了显贵的官位,他一出仕就担任辅国将军功曹,又调任征虏将军参军事。不久,他担任廷尉,升任左卫将军。他虽然出任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及族人。(以至于)冬天没有被子,他曾在洗衣时,(因没有替换衣服)只好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晋安帝隆安中,朝廷任命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离广州治所不到二十里处,有一个地方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喝下泉水的人就会怀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于是他来到泉水处,舀起泉水喝下去,并作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等到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吃的食物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置办,当时许多人认为他是假装清廉,然而他却始终不改变。帐下人向他进奉鱼时,每每剔去鱼骨只剩鱼肉,吴隐之觉察到他的用意后,给以处罚并黜降。后来他升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的作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去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来供给每天的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也不能分得他的一点俸禄。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朝廷颁下措辞褒美嘉奖的诏书予以同意。义熙九年,吴隐之去世,被追赠为左光禄大夫,加官散骑常侍。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一直到去世,受到优厚的赏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起初,吴隐之担任奉朝请时,谢石请他担任卫将军主簿。吴隐之将要嫁女,谢石知道他清贫简朴,嫁女一定会从简,就命令将厨房移去帮助他料理婚事。被派遣的人到吴家时,正见到婢女牵着狗去卖,此外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预备。后来,吴隐之从番禹返回京城,他妻子刘氏带了一斤沉香,吴隐之见到后,就取出扔到了湖亭的水中。
15.C C.“然后借苏轼人品赞渊明”说法错误。应是然后借渊明人品赞苏轼。
16.①不同:苏轼与陶渊明时代不同,经历也不同,陶渊明短暂出仕后便辞官归隐,而苏轼一生都在宦海浮沉。
②相似:两人都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志趣脱俗,人品高尚,“千载”“百世”之后都为人所敬仰。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强国请服 弱国入朝
(3)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18.①叹为观止②一览无余(一目了然)③身临其境
19.①拟人:把“螳螂”和“木棉花”人格化,表现了这些动物、植物在屏幕中逼真的形态,侧面突出了新型显示技术的先进与高超。②通感:“甜甜”把本来作用于视觉的开花形态移用为味觉感受,“美食交响乐”把本来作用于嗅觉的砂锅里飘出的香气移用为听觉感受,表现了新型显示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效果。
20.超高清显示屏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使受众的体验感、融入感、互动感大大增多强。
21.C “生活中你会发现”中的“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A.这个句子是对话语境,“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B.句中的你是指“我”看了看另外两个人,但并没有特指看的到底是谁,因此,“你”的意思是:不明确指明的集团中的某一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C.“你”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与例句用法一致。D.这个句子是对话语境,“你”是称呼说话的对方。
①要多喝水才能好得快 ②会令体内钠、钾等电解质元素冲淡
③感冒不能一味地大量喝水
第①空,此句说的是感冒时一般人会给的建议,结合后文“感冒时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喝水”以及生活常识可知,这个建议往往是“多喝水”,故可填写“要多喝水才能好得快”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此处应填写“大量补充白开水”可能会导致的结果,结合前文“同时也会带走钠、钾等电解质成分”和后文“当体内钠元素浓度下降过多”推断,短时间大量喝水可能会冲淡体内的钠、钾等电解质元素,故可填写“会令体内钠、钾等电解质元素冲淡”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所以”表明此处是文段得出的结论,结合“在喝水的同时,还要补充足够的电解质,才能帮助缓解感冒症状”可知,应是不能一味的大量喝水,故可填写“感冒不能一味地大量喝水”之类的句子。
2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强调“动”的重要性,在鲁迅先生看来,为人类为发展起见,应当活动,有活动才能避免原地止步不前,避免落后淘汰。不是每次活动都能恰好成功,活动即便是有若干失错,总强于墨守成规、坐以待毙,至少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然而,如果不动,“半死半生的苟活”,也就是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最终只能走到死路上去。因为苟活就是活不下去的初步,意图生存,而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因此,生存,不是苟活。温饱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是奢侈,在物质能满足人的生存时,就要适可而止,而不是无止境将生命浪费在奢侈上。发展不是放纵,发展应当是一种,向上、向好的趋势,而不是自我的放纵。综上,材料强调“动”对生命的重要意义。这里的“动”不仅仅指的是物理层面的多动手、多实践、多锻炼,也包括思想观念层面的多思考,接受新的观念,运用新的方法,有一种敢想敢作、自我革新的精神。
行为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生命在于运动,人生贵在发展。写作时可以并列式展开,论述“动”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纵向深挖,立足古今探讨为什么要保持“动”,接着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讨论如何保持“动”的姿态(比如终身学习、敢于接受他人批评、学会自省等等),让自己成为高速发展的“飞轮”。还可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中华传统文化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论断,如果心想着固守一套标准而不加以变通,想着“一招鲜,吃遍天”,不仅面对变化的世界无法及时作出改变,还会葬送掉自己光明的前途等。
立意:
1.流水不腐,让运动成为人生姿态。
2.生命在于运动,人生贵在向前。
3.保持运动的姿态,才能找到“破局”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