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科素质评估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科素质评估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0 06:48:45

文档简介

保定市高二2022-2023学年下学期学科素质评估(期中)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超越了有形的山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借助山水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的艺术形态。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他在《山水论》中描述了雨后、早晨、傍晚、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下山水色彩的差异,用红日、蓝天、绿水、白云、青山等展现了山水中特有的美感,确立了诗歌和绘画中山水审美的范式,推动了山水审美的艺术化。
艺术审美,需要有一双能够滤汰原始物象的眼睛,将看似杂乱无章的远近、高低、大小、长短、粗细等物象组织起来,使之能够和谐共生,形成协调统一、自如自得的审美观感。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言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言天色春晃、夏碧、秋净、冬黯,是从艺术物象的视角观察山水的趣味;又言云气春融怡、夏猗郁、秋疏薄、冬黯淡,烟岚则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是从意境的角度理解山水间气韵的流动和情调的变化。这些源自观察并经过艺术提纯后的山水审美,使得山水不再只是自然的客体,更是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
元代画家黄公望汲取董源、巨然的用墨技法,所绘画面水墨纷披,苍率潇洒。其晚年所绘的《富春山居图》,境界辽远开阔,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尺幅千里。山峰的用墨或浓或淡,都以干枯的笔触勾皴,远山、河渚用淡墨抹出,笔痕隐约可见,独具匠心。水纹先用浓墨枯笔勾勒,稍加淡墨复染,氤氲成趣。树木的枝干多用浓墨写出,树叶点染而成,或横,或竖,或斜,或直,干湿相兼,放眼望去,生机苍郁。这幅作品最能代表宋元山水审美的境界。元末倪瓒画山水,多构图平远,墨色清淡,轻重相生,常能用干而略涩的笔触,以折带皴、披麻皴展现远近,辅以横点作苔,皴擦渲染,显出层次。画面简练洒脱,似嫩实苍,体现着浅水遥岑的萧散简远,其山水多了隐逸的趣味,成为心灵的写照。
由此来看,有形的山水在眼中,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无形的山水在心中,可以“淡绿深青一万重”;艺术审美中的山水,则以有形存无形,以无形化有形,可以“欸乃一声山水绿”。这种经过情绪体验、理性思考和艺术创造之后的山水审美,是艺术创作的呈现,更是体现精神生活的方式。
(摘编自曹胜高《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
材料二:
山水文化实为人们在城市中对自然的精神回归。20世纪末钱学森先生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将山水文化融于城市发展。钱老在给吴良镛先生的信中提到:“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的居民区。”以古人山水文化为鉴,将其观念精髓融入城市发展与建设中,在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材料选用等方面借鉴古人山水文化中的理念,能够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对自然的认知上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两种文化在各自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方向,而山水文化孕育着我国“天地有大美”的审美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因此,山水文化不仅体现了一种人、自然、社会发展的可持续理念,更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文化回归。
如今,城市建设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开始让人们反思城市发展的方向,山水城市的提出成为立足传统文化探索城市发展模式的共识。山水城市的这一核心精神,传承了我国山水文化的思想内涵,在山水城市发展探索的道路上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案例。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象山校区是开放式的校园,整个校区建筑的布局与自然环境和谐相依;另外,设计者基于象山原有的、自发性的山地建筑聚落形态,建立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将所有校园建筑以“回”字的某种削减作为平面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空间布局。在材料使用上返璞归真,以当地材料为基础,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采用简单的砌筑方式,体现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发展出一种与自然共生的基本智慧与当地的人文精神。对建筑细节与建筑材料可再生的运用更是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理念,使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具有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将山水文化融入本土建筑设计,又不失现代感的优秀典范。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深刻感悟,作品中表现了山水画的意境、人文与大自然的对话、传统手工艺与建筑的巧妙融合。
(摘编自张茜、曹磊《中国山水文化的哲学蕴涵探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能将经过艺术想象后的山水景致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
B.在北宋画家郭熙看来,各种看似杂乱无章的远近、高低等山水物象经过画家艺术提纯,脱离了自然,充满艺术想象。
C.在当今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中,我们可以有意把山水文化融于其中,这将会有利于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D.在对自然的认知上,中西方文化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而城市发展秉承中国山水文化,会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维在《山水论》中告诉我们,只要把握住不同时间下山水色彩的差异,我们就能发现山水中特有的美感。
B.黄公望的创作深受董源、巨然用墨技法的影响。从《富春山居图》可以发现,“浓墨”构成其画作主要特色。
C.“山禽拂席起,溪水入庭流”一句中所描述的情形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合院相似,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
D.象山校区的建筑材料以当地材料为基础,其建筑砌筑方式简单,从中可发现中西建筑思想之间新的融合和渗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建筑中“道法自然”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楼阁亭宇,乃山水之眉目也。苏轼在《涵虚亭》中亦提到:“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B.“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C.北京故宫的中轴线向南北延伸,使南面的正阳门、永定门和北面的钟鼓楼同在一条中轴线上。
D.我国的古建筑,无论是民宅还是衙署、宫殿,外部都是用高墙封闭.仅留少数门以供出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绘画创作中,画家怎样才能获得“山水之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馆》第二幕(节选)
老舍
松二爷走进来,穿的很寒酸,可是还提着鸟笼。
松二爷  王掌柜!听说明天开张,我来道喜!(看见常四爷)哎哟!四爷,可想死我喽!
常四爷  二哥!你好哇?
王利发  都坐下吧!
松二爷  王掌柜,你好?太太好?少爷好 生意好?
王利发  (一劲儿说)好!托福!(提起鸡与咸菜)四爷,多少钱?
常四爷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王利发  对!我给你们弄壶茶来!(提物到后面去)
松二爷  四爷,你,你怎么样啊?
常四爷  卖青菜哪!铁杆庄稼没有啦,还不卖膀子力气吗?二爷,您怎么样啊?
松二爷  怎么祥?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常四爷  二哥,您能写能算,难道找不到点事儿作?
松二爷  嗻,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要咱们旗人呢!想起来呀,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
王利发  (端着一壶茶回来。给常四爷钱)不知道您花了多少,我就给这么点吧!
常四爷  (接钱,没看,揣在怀里)没关系!
王利发   二爷,(指鸟笼)还是黄鸟吧?哨的怎样?
松二爷   嗻,还是黄鸟!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有了点精神)你看看,看看,打开罩子)多么体面!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
王利发  松二爷,不准说死!有那么一天,您还会走一步好运!
常四爷  二哥,走!找个地方喝两盅儿去!一醉解千愁!王掌柜,我可就不让你啦,没有那么多的钱!
王利发  我也分不开身,就不陪了!
[常四爷、松二爷正往外走,宋恩子和吴祥子进来。他们俩仍穿灰色大衫,但袖口瘦了,而且罩上青布马褂。]
松二爷  (看清楚是他们,不由地上前请安)原来是你们二位爷!
[王利发似乎受了松二爷的感染,也请安,弄得二人愣住了。]
宋恩子  这是怎么啦?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 你们不会鞠躬吗?
松二爷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
王利发  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
吴祥子  哈哈哈哈!松二爷,你们的铁杆庄稼不行了,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哈哈哈!(看见常四爷)这不是常四爷吗?
常四爷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您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宋恩子  您的记性可也不错!混的还好吧?
常四爷  托福!从牢里出来,不久就赶上庚子年;扶清灭洋,我当了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闹来闹去,大清国到底是亡了,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公道话!现在,每天起五更弄一挑子青莱,绕到十点来钟就卖光。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您二位怎么样?
吴祥子  瞎混呗!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宋恩子,该怎么说啦?
宋恩子  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常四爷  要是洋人给饭吃呢?
松二爷  四爷,咱们走吧!
吴祥子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
松二爷  您说的对!嗻!四爷,走吧!
常四爷  再见吧,二位,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同松二爷下)
宋恩子  这小子!
王利发  (倒茶)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让茶)二位喝碗吧,刚沏好的。
宋恩子  后面住着的都是什么人?
王利发  多半是大学生,还有几位熟人。我有登记簿子,随时报告给“巡警阁下”。我拿来,二位看看?
吴祥子  我们不看簿子,看人!
王利发  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宋恩子  你为什么爱租学生们呢?学生不是什么老实家伙呀!
王利发  这年月,作官的今天上任,明天撤职;做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您看,是这么一笔帐不是?
宋恩子  都叫你咂摸透了!你想的对!现在,连我们也欠饷啊!
吴祥子  是呀,所以非天天拿人不可,好得点津贴!
宋恩子  就仗着有错拿,没错放的,拿住人就有津贴!走吧,到后边看看去!
王利发  二位,二位!您放心,准保没错儿!
宋恩子  不看,拿不到人,谁给我们津贴呢?
吴祥子  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个面子!对吧?王掌柜!
王利发  我……
宋恩子  我出个不很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
吴祥子  那点意思!
宋恩子  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王利发  那点意思得多少呢?
吴祥子  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李三   (提着莱筐由后面出来)喝,二位爷!(请安)今儿个又得关城门吧!(没等回答,往外走)
(二、三学生匆匆地回来。)
学生   三爷,先别出去,街上抓夫呢!(往后面走去)
李三   (还往外走)抓去也好,在哪儿也是当苦力!
[注]第二幕与第一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
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松二爷是一个典型的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叫自己的鸟儿饿着,与常四爷的对话中流露出了浓浓的怀旧情绪。
B.“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这句话饱含辛辣的讽刺,常四爷虽曾因一句“大清国要完”坐了一年多的牢,仍不改正直倔强的脾气。
C.租房子给学生表明了当时普通百姓生活艰难,生计都难以维持,只有上得起大学的学生才能按月交房租,也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
D.王利发阻止宋吴两人查看后面的公寓,是害怕两人借故找茬、无理取闹,如果不及时制止,学生中的爱国激进分子就会被抓走。
7.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是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没有统一的戏剧情节,人物形象也没有突出的主次之分,这与《雷雨》紧凑集中的锁闭式结构不同。
B.选文的人物台词具有个性化特点,比如王利发与不同人物应酬时的不同话语可以表现他作为一个茶馆掌柜的八面玲珑和谨小慎微。
C.选文将常四爷和松二爷进行了对比。常四爷因在清朝坐过牢而痛恨清王朝,松二爷却因在民国挨了饿而留恋已经不复存在的过去。
D.作者用舞台说明“没等回答,往外走”这一细节,表明李三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也说明他对关城门、抓壮丁的动乱局面习以为常。
8.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请根据剧本内容分析文章划线语句的“言外之意”。(6分)
①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
②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9.老舍先生说:“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请结合选文内容,以宋恩子吴样子为对象,谈一下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二、课内基础知识(6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群贤毕至(全) 全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滞(急流的水)
B.感慨系之(连接)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最终)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C.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相处)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思想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11.下列各项中,对句子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 B又杂植桂于庭(介宾短语后)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句)
12.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立项是( )(2分)
A.先大母,指去世的祖母。先姚,指去世的母亲。
B.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指画和记事。
C.修楔,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中旬的已日到水边嬉戏,以被除不祥。
D.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用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①有天下,深愍之,诏求硕学。天监四年,诏曰:“魏、晋浮荡,儒教沦歇,风节罔树,抑此之由。朕日昃罢朝,思闻俊异,收士得人,实惟酬奖。可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广开馆宇,招内后进。”于是以吴兴沈峻等补博士,各主一馆。馆有数百生,给其饩廪。其射策通明者,即除为吏。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七年,又诏曰:“建国君民,立教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宜大启庠序,博延胄子。”于是皇太子、皇子、宗室、王侯始就业焉。高祖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其为时儒者,沈峻等首膺兹选。
沈峻,字士嵩,吴兴武康人。家世农夫,至峻好学,与舅太史叔明师事宗人沈麟士门下积年。昼夜自课,时或睡寐,辄以杖自击,其笃志如此。麟士卒后,乃出都,遍游讲肆,遂博通《五经》,尤长《三礼》。时吏部郎陆倕与仆射徐勉书荐峻曰:“《五经》博士庚季达须换,计公家必欲详择其人。凡圣贤可讲之书,必以《周官》立义,则《周官》一书,实为群经源本。此学不传,多历年世,北人孙详、蒋显亦经听习,而音革楚、夏,故学徒不至;惟助教沈峻,特精此书。比日时开讲肆,群儒刘岩、沈宏之徒,并执经下坐,北面受业。莫不叹服,人无间言。第谓宜即用此人,命其专此一学,周而复始。使圣人正典,废而更兴;累世绝业,传于学者。”勉从之,奏峻兼《五经》博士。于馆讲授,听者常数百人。补西省学士,助撰《梁官》。书成,入兼中书通事舍人。出为武康令,卒官。
(节选自《梁书》)
【注】①高祖:指梁武帝萧衍。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祖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
B.高祖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
C.高祖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济滨/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
D.高祖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日昃,太阳偏西,地支中的未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15点至17点这个时间区间。
B.博士祭酒,学官名,东汉五经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后称国子监祭酒。
C.仆射,官名,汉代以后,职位仅次于尚书令,职权渐重,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D.出,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的“出”意思相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武帝求才若渴。他为魏晋时代风气浮荡、儒家学问衰退的状况而忧虑,于是下诏搜求学问渊博的人才。
B.沈峻家微身显。他祖上世代务农,他却勤奋好学,跟舅舅太史叔明一起拜沈家族人沈麟士为师,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
C.陆倕认为《周官》的学问已有很多年不相传授,而北方人孙详、蒋显虽然曾学习并讲授此书,但因口音问题学生不愿来学习。
D.沈峻精通《周官》。吏部郎陆倕因此当面向仆射徐勉推荐沈峻,说让沈峻讲授《周官》,能使圣人的正宗典籍重新被重视。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昼夜自课,时或睡寐,辄以杖自击,其笃志如此。(4分)
(2)比日时开讲肆,群儒刘岩、沈宏之徒,并执经下坐,北面受业。(4分)
17.梁武帝萧衍重视教育,在文章中有哪些体现?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李端校书见赠
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
乍逄酒客春游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胜荷衣。
[注]①李端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与司空曙同为“大历十才子”。②簪弁:官的标志。荷衣,楚辞云“制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本指人品高洁,后为隐者代称。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作写流年变迁,表达思归之情,但笔调轻松,哀而不伤,体现了“中和之美”
B.首联言初夏时分,忽然想起了山中隐逸生活的乐趣,可惜公务在身,不能归去。
C.领联言揽镜自照,发现黑发变白,感叹流年更替,抒发无心留恋白云芳之情
D.颈联言身在朝中已经习惯与酒客一同春游,而与林僧夜坐清谈的机会反而少了
19.请结合注释简要阐释本诗尾联的含义及作者的意图。( )(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前不久,江西省丰城市的一个小区发生生了 ① 的一幕: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八旬老人被发现悬挂在4楼窗外,随时都有打卓落的危险。千钧一发之际,小区一位名叫圣发林的志愿者果断顺着管道迅速爬上楼,短短一两两分钟便成功救下这位八旬老人。
危急时刻见精神。现实中,类似的 ② 举动从未走远。湖南岳阳广播电视大学学生杨芳,6分钟内连续下水,从急流中救起两名落水者;特大暴雨来袭,网约车司机杨俊魁在汹涌洪水中成功救起5人,并提醒150多辆车内内的数百名群众平安撤离隧道;为保护同学阻挡歹徒身中8刀的在ICU抢救了3天才转危为安安的95后女孩崔译文醒来后首先关心的是同学的安危……扶危济困、临危不惧,既是个人美德的展现,也是正能量的凝聚,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无论是为家国安宁 ③ ,还是为他人安全挺身而出,抑或是细微处的暖心之举,均丰富了“义”字的内涵。见义勇为从来都是中华儿女看重和敬仰的崇高品质。许多英雄壮举虽只发生在一瞬间,却似一团火,给人持续的温暖。一个个彰显人性光辉的瞬间,背后是长期内化于心的道德、爱心积累和社会文明水位的持续提升。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3.关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比喻,生动形象 B.夸张,引起共鸣
C.排比,增强气势 D.拟人,形象具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5题
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是史前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们国家长江和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大型聚落或中心城市、明显的贫富分化、社会分工和公共权力,这一社会发展过程 ① 。社会的复杂化意味着在中心聚落或城市会出现大量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工匠、商人、士兵、统治阶层等非农业人口。那么,什么样的农业策略可以生产足够的粮食来供养这些非农业人口 支撑世界各地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农业策略是多样的。新石器时代,在东亚夏季风的影响下,我国 ② --北方的黄河流域以粟作农业为主,南方的长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主。在这种农业格局的支撑下,中国南方和北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了社会复杂化进程。
为什么单一的稻作农业能支撑长江流域的良渚古国 一个重要原因是水稻的产量高。而在黄河流域,粟作农业的两种主要农作物桑和黍的产量不及水稻的一半。而且,粟、黍主要种植在黄土高原,土壤黏土含量低,有机物容易流失,无法维持长期高强度的耕种,如果不施肥的话需要休耕来恢复地力。产量低和休耕使北方的粟作农业社会面临粮食生产的瓶颈。那么;北方的粟作农业是如何提升产量以保证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呢 是扩大耕种面积, ③ ?考古研究发现中国北方粟作农业,通过粟黍种植与家猪饲养的紧密结合,克服了粟、黍产量低和黄土肥力有限的瓶颈,为当时中国北方的复杂社会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24.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处的“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严正在书的《序言》中说:“我们虽竭尽心力,书中讹误尚祈指正。”
B.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C.导演李方对参演的演员们说:“我们都是演员,职责就是要演好每个角色。”
D.毛主席对留苏学生们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在座的各位学子一定要用心学习。”
2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五、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美籍英裔物理学家、数学家、作家弗里曼·戴森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有些数学家是鸟,其他的则是青蛙。鸟翱翔在高高的天空,俯瞰延伸至遥远地平线的广袤的数学远景。他们喜欢那些统一我们思想、并将不同领域的诸多问题整合起来的概念。青蛙生活在天空下的泥地里,只看到周围生长的花儿。他们乐于探索特定问题的细节,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围绕“通才与专才”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保定泽龙高二语文用题高二20222023学年下学期学科素养评估(期中)·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B项,“脱离了自然”理解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这些源自观察并经过艺术提纯后的山水审美,使得山水
不再只是自然的客体,更是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可知,选项表述曲解文意。“在北京画家郭熙看来”
这一表述也不准确,郭熙看法不同于作者的观点。)
2.C(A项,“只要…就…”理解错误。原文是“他在《山水论》中描述了雨后,早晨,傍晚、春,夏,秋、冬不同时
间下山水色彩的差异…推动了山水审美的艺术化”。B项,“浓墨'构成其画作主要特色”错误,无中生有。
D项,“从中可发现中西建筑思想之间新的融合和渗透”错误,文中并未提及。)
3.A(A项,“楼阁亭宇,乃山水之眉目也”,说明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支持“道法自
然”的理念。B项,“壁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壁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思是:“好比堆土成
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已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
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孔子这是以堆土为山来比喻人的成败与意志,与“道法自然”理念无关。C项,
故宫的这种布局表明,皇宫的主要门殿不仅居宫城中心,而且还是全北京城的中心,体现出以皇权为中心的
要求,与“道法自然”理念无关。D项,由于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制约,我国古建筑具
有封闭性和内向性,与“道法自然”理念无关。)
4.文章首先提出山水文化实为人们在城市中对自然的精神回归的观点,接着用钱学森先生的话加以佐证,以强调
山水文化的价值:最后,强调当下建立山水城市的重要性,并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加以说明。(4分)
5.①从艺术物象的视角观察山水,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以发现山水之趣。②从意境的角度出发,去理解
山水间气韵的流动和情调的变化,以体验山水之趣。③从创作的角度出发,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心灵感受,
以表现山水之趣。(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6.D(“是害怕…如果不及时制止,学生中的爱国激进分子就会祓抓走”错。)
7.B(“常四爷因在清朝坐过牢而痛恨清王朝”错。)
8.①常四爷是满族旗人,但是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也极为不满,对洋人更是非常痛恨,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精神
和民族自尊心。(3分)②吴样子是在威胁王利发不要给钱给得太少,否则就会跟他过不去。表现了特务分
子靠明目张胆地敲诈无睾百姓来捞取钱财的贪婪无耻。(3分)
9.①他们在面对常四爷的询问时表明谁给饭吃就给谁效力,对洋人也不例外;靠随便拿人和蔽诈普通百姓获取
津贴。②由清王朝的鹰犬到反动军阀的打手,他们见风使舵,欺压无率百姓:甚至甘愿做帝国主义走狗,恬不
知耻,毫无爱国之心。③他们的言行表明虽然清王朝被推翻,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没有变化;帝
国主义指使的军阀混战给社会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每点2分,意对即可)
10.C(A.修,长;B.化,指自然:D.喻,明白。一说是消解、释怀的意思。)
11.D(D项是一般疑问句,不是宾语前置句。)
12.C(于农历三月上旬。)
13.B(“先师先圣”不应断开,“先圣”属上句,再说后面“申之…劳之”的主语不是“先圣”,而是承前的“高祖”,
据此排除A、D。C项,“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是句式结构相同的两个分句,都是状语后置,与“济济焉”
断开,据此排除C。原文标点:高祖亲屈與驾,释莫于先师先圣,申之以宴语,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
大道之行也如是。)
14.A(未时相当于现在的13点到15点这个时间区间。)
15.D(“当面向仆射徐勉推荐沈峻”理解错误,陆倕是写信给仆射徐勉推荐沈峻,而非当面。)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3476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