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0 22:4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  )
A.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C.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2.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可见该制度(  )
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3.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4.秦始皇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此外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
5.《秦邮律》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  )
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 B.促进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6.有学者认为,秦代谪戍移民,虽然在当时是暴政,但是却传播“华风”于边疆,使野蛮之族同化于“中县”。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秦的暴政引发了移民 B.移民促进了国家统一
C.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事件 D.移民促进了民族融合
7.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列举了“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对秦朝列侯、伦侯的设置理解正确的是(  )
A.恢复了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封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D.应是无封地的名号侯
8.下表是秦朝的四大工程,这些工程的修建(  )
阿房宫 仅前殿面积就相当于故宫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秦始皇陵 修了30多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
长城 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
秦直道 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
A.巩固了秦朝统治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加剧了社会矛盾 D.强化了专制皇权
9.秦非常重视道路交通建设,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系统,西南开秦蜀栈道、云贵五尺道,向北修直道至九原郡,南开灵渠连通珠江、长江水系。秦的这些做法(  )
A.开始了中国的路网建设 B.利于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
C.旨在满足军事战略需要 D.实现了对郡县的直接管理
10.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
C.秦朝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
11.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B.“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1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第一次“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吴广 B.尧、舜
C.刘邦、项羽 D.大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后期的各大诸侯国中,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发展。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以原秦国的制度为基础,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行之于全国。这套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史称“废封建,置郡县”。秦始皇的这一变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具有革命性质。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建立郡县制“具有革命性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的理解。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  )
A.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C.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D.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答案】D 【解析】材料“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说明秦的统一实现了政治制度的统一性,材料“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说明秦的统一保留了文化的多样性,故选D项。
2.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可见该制度(  )
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答案】A 【解析】材料“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说明朝议制度下发言者众多,可集思广益,这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议制度,没有反映中央机构的情况,故C项错误;朝议制度不能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故D项错误。
3.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答案】D 【解析】“公天下”至“家天下”是由原始传说时期向国家的转型,故A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B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由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型,故C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分封制下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以一定才能选拔和考核的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正确。
4.秦始皇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此外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钳制思想……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可知,“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B项正确。
5.《秦邮律》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  )
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 B.促进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秦邮律》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以法制邮”,把邮驿置于法律的监控之下,从而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D项正确;《秦邮律》是秦朝法律的一部分,无法推断《秦邮律》的制定是为了完善秦朝法律制度,排除A项;《秦邮律》涉及的内容只是社会公共事业一部分,且《秦邮律》制定的目的是为政治统治服务,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6.有学者认为,秦代谪戍移民,虽然在当时是暴政,但是却传播“华风”于边疆,使野蛮之族同化于“中县”。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秦的暴政引发了移民 B.移民促进了国家统一
C.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事件 D.移民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代谪戍移民,在当时是暴政,但却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故该学者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事件,C项正确;秦代谪戌移民是暴政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移民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而是强调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秦代谪戌移民事件,排除B、D两项。
7.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琅琊刻石列举了“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对秦朝列侯、伦侯的设置理解正确的是(  )
A.恢复了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封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D.应是无封地的名号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并未实行分封制,所以秦朝的列侯、伦侯应该是有封号而无食邑的名号侯,故D项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并未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排除A项;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是西汉前期,不是秦朝,排除B项;秦朝并未实行分封制,这些封侯只有封号,没有世袭统治权,排除C项。
8.下表是秦朝的四大工程,这些工程的修建(  )
阿房宫 仅前殿面积就相当于故宫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秦始皇陵 修了30多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
长城 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
秦直道 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
A.巩固了秦朝统治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加剧了社会矛盾 D.强化了专制皇权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秦朝修建的大型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C项正确。
9.秦非常重视道路交通建设,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系统,西南开秦蜀栈道、云贵五尺道,向北修直道至九原郡,南开灵渠连通珠江、长江水系。秦的这些做法(  )
A.开始了中国的路网建设 B.利于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
C.旨在满足军事战略需要 D.实现了对郡县的直接管理
【答案】B 【解析】秦的道路交通建设,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选B项。
10.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
C.秦朝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格中“伐陈……因县陈”说明是战争产生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说明分地产生县,“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说明聚集小乡成为县,体现出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故B项正确;A项中“取代”说法绝对,C项中“最先”说法不符合表格信息,D项中“已经出现”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11.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B.“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答案】D 【解析】“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反映的是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体现了秦的暴政,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
1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第一次“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吴广 B.尧、舜
C.刘邦、项羽 D.大禹
【答案】A 【解析】陈胜、吴广领导了古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1)集中方向: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由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2)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分封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的缺陷在于实行君主专制。
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该制度为历朝所沿用。
【解析】(1)注意观察图示箭头的方向,不难得出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再集中到皇帝手中。
(2)第一小问只要对材料二进行认真解读,找出二人对郡县制的不同认识,然后总结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郡县制对政治稳定、国家统一以及为历朝所沿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后期的各大诸侯国中,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发展。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以原秦国的制度为基础,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行之于全国。这套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史称“废封建,置郡县”。秦始皇的这一变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具有革命性质。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建立郡县制“具有革命性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的理解。
【答案】(1)有利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实践;秦国原有制度的基础;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原因:彻底改变了地方上的行政制度,实现了由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理解: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实现政治的稳定,为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