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文化交锋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练习
一、选择题
1.在埃及神话中,每一位法老在死后都将成为奥西里斯神,享受生命的永恒。马其顿征服埃及后,将奥西里斯神与希腊的阿匹斯公牛合体,并将其认同为希腊的塞拉皮斯神。在罗马统治埃及时期,罗马神话中的主神朱庇特与奥西里斯合体,成为罗马元首的象征,并得到埃及大众的接受。由此可见( )
A.埃及文化具有绵延不绝的特点
B.先进文明往往会同化落后文明
C.东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D.战争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融
2.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这些措施旨在( )
A.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B.沿袭北非地区传统文明
C.促进不同区域间文化交流
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东移
3. 1913年,德国外交部用于支持海外学校的预算拨款,达150万马克;1920年,法国外交部将国外法语学校与著作办公室升格为法语著作司;1934年英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成立,负责推进英国的海外利益的“特别文化使命”。这表明三国( )
A.把争夺文化霸权列为首要任务
B.文化输出与世界扩张同步
C.实现国家战略以文化手段为主
D.文化传播由自发进入自觉
4.下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 )
1825年 俄国 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
1830年 波兰 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1848年 奥地利 和普鲁士 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A.农奴制被推翻是俄国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各国斗争的内容不同,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D.东欧各国在对法国战争失败之后开始自我觉醒
5. 1917年,杜亚泉分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不道德之判决,在力不在理”。他一再强调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有“确信”,但又不能“自封自囿”,而要“以彼之长,补我之短”。这一观点形成主要是由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B.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6. 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这反映了布达拉宫( )
A.主要威胁是自然因素
B.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C.保护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D.现代设施不利于文物保护
7.五代冯道主持刻印了《儒家九经》,该书是儒家经典有系统付梓之最早个案。后蜀刻印儒家经典及《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专书,宋代印刷的文献,不再局限于儒、佛、道家的经典,印书种类,无所不包,史地、方术及诗文等均有印刷。由此推知,五代至宋朝时( )
A.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B.雕版印刷技术开始出现
C.社会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D.活字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
8. 18世纪,法国涌现出大量图书机构为公众阅读提供了方便。1784年,巴黎以拥有18座图书馆名列榜首,在法国有20多座城市至少拥有一座公立图书馆。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阅览室和各种书店,在那里人们可以尽情阅读而无需购买。这些图书机构( )
A.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
B.推动了启蒙思想产生
C.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D.促进了理性思想传播
9. 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考古学专业,招收考古学专业本科生。此后,其他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考古专业,招收本科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补充到了各地各级文物考古机构。新中国成立初期考古人才的培养( )
A.是对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
B.适应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
C.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D.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0. 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
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适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现实需求
D.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
11. 1950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1956年,“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被列入高校必修课。这些高校课程的调整( )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B.标志着国家“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形成
C.成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思想基础
D.推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2.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13.中国境内各民族既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传播者。以气贯苍穹之势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以其藏汉合璧的风格有力地佐证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精神的是( )
A.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B.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
C.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
D.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
14.亚历山大率领大军灭掉了波斯帝国,将马其顿的统治推向两河流域、埃及、伊朗高原,一路直逼印度河沿岸。亚历山大去世后,虽然出现了政治分裂,但希腊、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密切交往和相互交融,“希腊化”蔚然成风。这表明( )
A.战争客观上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B.“希腊化”的出现得益于波斯帝国的灭亡
C.亚历山大远征开始打破东西方文明隔阂
D.亚历山大传承并发扬了东方先进文明
15.苏联的东方学专家巴托尔德指出:“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的交流。西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
A.蒙古西征促进了地域间文化的交流
B.商贸发展推动统一的蒙古帝国建立
C.蒙古西征促进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
D.蒙古帝国实现对欧亚地区直接统治
16. 1558年德国莱比锡大学规定的学程如下:第一学期(半年)学习希腊和拉丁文法、辩证法和诗歌;第二学期继续学习拉丁文法和辩证法,另外增加修辞学;第三学期在学习诗歌和修辞学之外,再加学物理学和数学。然后对各学科进行考试,通过者获得学士学位。这些规定( )
A.提升了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
B.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C.使启蒙运动的走向得以改变
D.标志着近代教育的开端
17.2022·安徽安庆模拟)在1495年,整个英国只出版了18本书。印刷术传到英国后,到1545年,随着15家印刷厂的建立,每年出版的书籍已达119本。到1695年,全国70多家印刷厂一共印刷出版了2 092种图书。英国图书出版量的变化,表明印刷术( )
A.加快了启蒙思想在欧洲传播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持
C.提高了英国民众的民主意识
D.有益于英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唐朝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宋朝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成化年间,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朝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
1.D 2.A 3.B 4.B 5.A 6.B 7.C 8.D 9.B 10.C
11. A 12.A 13.D 14.A 15.A 16. B 17.D
11.示例一:
论题: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2分)
阐述:唐宋以来,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朝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8分)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取代。(2分)
示例二: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2分)
阐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8分)
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