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20 11:2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袅袅(niǎo) 桅杆(wéi) 似乎(sì) 疏朗(lǎnɡ)
B.橘颂(jú) 门闩(shuān) 窸窣(sū) 爽朗(shuǎnɡ)
C.寒砧(zhēn) 迢远(tiáo) 缠绵(chán) 湿润(yùn)
D.涔阳(cén) 漂泊(bó) 特殊(chū) 繁茂(m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启发 缘故 洗练 精彩 B.熟悉 凭借 偶然 胞满
C.触觉 干躁 仿佛 飘零 D.领域 单纯 辨论 概念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对生养自己的故土刻骨铭心的爱恋,是我们对精神家园的寻觅和守望。
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我常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D.说“木叶”而不说“树叶”,绝不是古人标新立异,因为“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调查表明,无论大学生在校成绩多么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将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凭借勤奋、智慧与坚韧去应对。
B.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乘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
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
D.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
5.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柿叶翻红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红楼 B.青云未得平行去 梦到江南身旅羁
C.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D.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6.下列对文章1—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B.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C.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叶”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 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D.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7.下列有关这段文字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B.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甚至“落叶”也不常见。
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D.在概念上,“木叶”与“树叶”相同,没有可辩论之处。
8.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出“落叶”与“落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9.第二段中说“寒风扫高木”一句用“高树”替代“高木”“当然也可以”,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有删改)
10.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11.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三、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1) 诗歌语言的(2) 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3) 冒这危险,创造出那(4) 、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节选自《说“木叶”》)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如果 精妙 不如 万世流芳
B.原来 精妙 宁可 千古流传
C.如果 曼妙 宁可 千古流传
D.原来 曼妙 不如 万世流芳
1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中“树叶”很少被用到,没有“落叶”的使用频率高。
B.诗歌语言不能单凭概念,还要考虑诗歌的形象思维。
C.诗歌语言主观性强,不像科学性的语言那么严密,差一点儿也无所谓。
D.正是因为杜甫大胆的发挥创造性,才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的名句。
四、语言表达
15.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阅读下面的例句,从备选例子或你的积累中选择两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
钩:一“钩”月亮。静静的夜空,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的充盈而明亮。这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备选例子:①一“挂”瀑布;②一“叶”扁舟;③一“缕”笛声;④一“轮”明月。
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袅袅”的“袅”应读“niǎo;
C.“湿润”的“润”应读“rùn”;
D.“特殊”的“殊”应读“shū”。
故选B。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的能力。
B.“胞满”应为“饱满”,意思是:1.丰满;充实;2.充满感情的。
C.“干躁”应为“干燥”,“燥”左边是火字旁,表示干的意思,如燥热、干燥等。“躁”左边是足字旁,指急躁、性急、不冷静,如性情暴躁、戒骄戒躁等。
D.“辨论”应为“辩论”,“辩”:用言辞来解释。所以中间是言字旁。“辨”:用眼睛来辨别。所以中间是一只眼睛。
故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A项,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语境中用来形容乡愁,使用恰当。
B项,万应锭:万能药。语境中指类似全才,但都不精通的人,使用恰当。
C项,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语境中用来形容人心驰神往,此处望文生义。
D项,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语境中指说“木叶”而不说“树叶”,是真正的创新之举,使用恰当。
故选C。
4.D
【详解】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应改为“大学生无论在校成绩多么优秀”。B.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为“文物”,所以最后一句话应该是“在首都特警护送下被运往首都博物馆”。C.句式杂糅,改为:去掉“令”,或去掉“随着”和“的到来”。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主要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C“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新加坡1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和“中国经济放缓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5.D
【详解】试题分析:对仗也叫对偶,是诗词中最直观的形式美。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同听觉艺术(平仄、押韵)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绝句不必对仗,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须用对仗。长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须对仗。对仗的规则是:⑴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⑵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重字)⑶ 语法结构要相同:即句型、词组相同。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⑷ 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⑸ 避免“合掌”。这就是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如:“夏荷千支丽,莲花万朵妍”。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象。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不对仗。”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关键在于‘叶’字”错误,关键在于“木”字。
故选C。
7.B 8.所指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落叶”是一般概念,意义具体而可观,内涵比较单一;“落木”是特殊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具有较多的感彩,内涵比较丰富。 9.不矛盾。说“当然也可以”,是从二者所指对象的角度,说明二者没有区别。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待它们,“木”比“树”更有韵味。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甚至‘落叶’也不常见”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可见,文中是说“落叶”在古诗中常见,只是一般的形象。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落木之于落叶的区别,犹木叶之于树叶的区别。可根据原文“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落叶’……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等信息句概括作答。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根据文意理解“高木”与“高树”的异同点加以概括分析。从所指对象和艺术形象的角度分析作答。从对象的角度,说明二者没有区别。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更有韵味”。“寒风扫高木”是一幅落木千山的画面,使人感觉到的是“空阔”。“高树多悲风”给人以一种饱满感,使人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因而二者是不矛盾的。
10.B 11.D 12.A
【解析】10.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B项,“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错误,原文说,“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D项,依据“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可知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而非“和李白、苏轼一样”。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文中并没有说最早的扁舟“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原文说“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3.B 14.C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如果”表示假设,“原来”指原本,未改动过的原来面目。根据语境“诗歌语言的……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不是假设关系,应选用“原来”;
第二处,“精妙”指精致巧妙;“曼妙”形容音乐、舞姿等柔美。根据语境用来修饰“诗歌语言”,应选用“精妙”;
第三处,“不如”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宁可”表示在权衡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择其中的一面。根据语境“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可知杜甫在两种情况下选择了运用“木”,应选用“宁可”;
第四处,“万世流芳”指好名声永远流传;“千古流传”指传播极为久远,多用于褒义,用在好的方面。根据语境用来形容杜甫的诗句,应该选用“千古流传”。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差一点儿也无所谓”错误,原文是“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故选C。
15.①“挂”:一“挂”瀑布。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②“叶”:一“叶”扁舟。用“叶”字不仅写出了船的小而轻,而且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潇洒与悠闲。一只小船自由自在地漂荡在广阔无边的水面上,任意东西,多么惬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仿用句式的能力。
考生先要读懂例子。例子先采用“某个词语:一‘(某个字作量词)’……(两字名词),……”的句子形式,然后用形象生动的语句诠释所选事物的意蕴。
如果选择①“一‘挂’瀑布”,就可以这样写——“挂”:一“挂”瀑布。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最后一句要用形象生动的语句诠释所选事物的意蕴)。
如果选择②一“叶”扁舟,就可以这样写——“叶”:一“叶”扁舟。“叶”字写出了轻舟的渺小,扁舟的形象更加生动。
如果选择③一“缕”笛声,就可以这样写——“缕”:一“缕”笛声。“缕”字一方面写出了笛声的轻盈悠扬,使得抽象的笛声更加形象起来;另一方面也写出笛声挥之不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如果选择④一“轮”明月,就可以这样写——“轮”:一“轮”明月。“轮”字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亮如轮子一般的圆,更加形象而生动有趣。
16.“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提取要点,此题注意根据文段中的“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概括即可。
注意字数的要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