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1氧化还原基本概念复习学案
一.基本概念辨析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本质: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
氧还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物质所含元索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又称被氧化;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又称被还原
4.氧化剂和还原剂
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的物质称为氧化剂,氧化剂表现出来的性质为氧化性。
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的物质称为还原剂,还原剂表现出来的性质为还原性。
5.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叫做氧化产物;
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叫做还原产物。
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表示电子转移的结果.化合价的升降情况.物质的类型等,一条箭头从氧化剂指向还原产物.另一条箭头从还原剂指向氧化产物。如;
2.单线桥法
在反应物中的还原剂与氧化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具体讲是箭头从失电子的元素出发指向得电子的元素。如;
一、单选题
1.明代《徐光启手迹》中记载了硝酸的制备方法,其主要物质转化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为SO2
B.现代工业用稀硫酸吸收SO3
C.上述转化流程涉及分解、化合和置换反应
D.制取HNO3是利用了强酸制弱酸的反应原理
2.对于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Na2O + H2O=2NaOH 化合反应
B.Cu(OH)2CuO + H2O 分解反应
C.Fe2O3 + 3CO2Fe + 3CO2 置换反应
D.NaCl + AgNO3=AgCl↓+ NaNO3 复分解反应
3.能与硫酸铁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电解质是
A.氯化钡 B.铁 C.氢氧化钠 D.碘化氢
4.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海水晒盐 B.牛奶变质 C.铁器生锈 D.酿制食醋
5.某学习小组对离子反应进行分析研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是氧化剂,是氧化产物
B.根据电荷守恒,得出
C.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得出
D.根据原子守恒,得出
6.酸雨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酸雨的说法错误的是
A.酸雨的小于5.6
B.化石燃料应“脱硫”“脱硝”后使用
C.酸雨的形成过程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酸雨的主要成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气体
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 其中的“屠苏”是一种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黑火药是由硫黄、硝石和木炭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B.“屠苏”中不含非电解质
C.爆竹爆炸发生了化学变化
D.早期的桃符大都是木质的,其主要成分纤维素
8.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Fe2O3+3CO2Fe+3CO2
B.2Al(OH)3Al2O3+3H2O
C.FeO+2HCl=FeCl2+H2O
D.CuCl2+2NaOH=Cu(OH)2↓+2NaCl
9.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氧化剂、还原剂可能是同一种反应物
B.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可能是同一种产物
C.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可能是同一种元素
D.化学反应中生成单质的反应要么是氧化反应、要么是还原反应
10.下列反应中H2O的作用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A. B.
C. D.
11.海洋中的水资源、化学资源和生物资源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潜力。海水中O、H、Cl、Na、Mg、S、Ca、Br、St、C、B、F等13种元素的总含量超过9%。以传统海水制盐工业为2KI+H2SO4+H2O2=K2SO4+I2+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KI发生还原反应 B.生成lmolI2时,转移2mol电子
C.H2SO4是氧化剂 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二、填空题
12.铜能与浓硝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Cu(NO3)2+2NO2↑+2H2O。
(1)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
(2)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用化学式表示,下同),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
(3)还原剂与氧化剂的数目比是_____,每生成一个NO2转移____个e-。
13.在K2Cr2O7 + 14HCl=2KCl + 2CrCl3 + 3Cl2↑ + 7H2O反应中。
(1)___________元素被氧化,___________是还原产物。
(2)在参加反应的盐酸中,起还原剂(被氧化)作用的HCl与起酸性作用的HCl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3)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14.汽车尾气(含CO、SO2、NO等)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之一,治理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用铂、钯合金作催化剂),它能使-氧化碳跟一氧化氮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
(1)转化前的汽车尾气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 (填化学式)。
(2)在汽车排气管上加装“催化转化器”,可使CO和NO反应产告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该反应的还原剂为:_______,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3)用双线桥或单线桥标出上述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_______。
(4)氢化钠(NaH)可在野外用作生氢剂,化学反应原理为:NaH+H2ONaOH+H2↑。氢化钠(NaH)中H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氧化剂是_______,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是_______。
15.反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中:
(1)KMnO4中Mn元素被______,氧化剂______,还原剂______。
(2)HCl中氯原子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氧化产物______,还原产物______,被氧化的HCl和体现酸性的HCl分子数之比是______。
(4)用单线桥法表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______。
(5)比较KMnO4和Cl2的氧化性:KMnO4______Cl2(填>或<)。
参考答案:
1.A
【详解】A.硫酸亚铁煅烧生成三氧化硫和氧化铁,根据化合价变化分析,有1mol氧化铁生成,铁元素失去2mol电子,化合物中的硫原子有2mol,若都生成三氧化硫,则转移4mol电子,不遵循电子守恒,若生成1mol三氧化硫,则转移2mol电子,遵循电子守恒,故另一产物中含有+4价硫,即X为二氧化硫,A正确;
B.工业上用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防止形成酸雾,影响吸收效率,B错误;
C.硫酸亚铁煅烧为分解反应,三氧化硫和水反应为化合反应,硝酸钾和硫酸反应为复分解反应,该过程中没有置换反应,C错误;
D.硝酸和硫酸都为强酸,用硫酸制取硝酸是利用难挥发性酸制取挥发性酸,D错误;
故选A。
2.C
【详解】A.Na2O + H2O=2NaOH属于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因此是化合反应,A正确;
B.Cu(OH)2CuO + H2O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B正确;
C.Fe2O3 + 3CO2Fe + 3CO2不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因此不属于置换反应,C错误;
D.NaCl + AgNO3=AgCl↓+ NaNO3属于离子间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银沉淀,因此属于复分解反应,D正确;
答案选C。
3.D
【详解】A.氯化钡与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铁,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铁与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是氧化还原反应,但铁是单质,不是电解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与硫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硫酸钠,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碘化氢与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硫酸和单质碘,是氧化还原反应,且碘化氢是电解质,故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4.A
【分析】化合价升降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则反应中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此进行判断。
【详解】A.海水晒盐为物理变化,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A选;
B.牛奶变质涉及有机物的腐败变质过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不选;
C.铁器生锈涉及铁单质转化为化合物的过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不选;
D.酿制食醋涉及有机物被氧化的过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不选;
故选A。
5.B
【详解】A.该反应中氧化合价降低,因此是氧化剂,R的价态升高,因此是氧化产物,故A正确;
B.根据电荷守恒,得出,故B错误;
C.氧气化合价降低,1mol氧气得到4mol电子,因此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得出,故C正确;
D.根据R原子守恒,得出,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
6.C
【详解】A.酸雨的pH小于5.6,A正确;
B.化石燃料应该脱硫、脱硝后使用,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B正确;
C.、,S和N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
D.酸雨的主要成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气体造成的,D正确;
故答案选C。
7.B
【详解】A.黑火药的成分是“一硫二硝三木炭”,即由硫黄、硝酸钾和木炭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A正确;
B.“屠苏”是一种酒,含有乙醇、酯、水,其中乙醇和酯属于非电解质,水属于电解质,B错误;
C.爆竹爆炸,也就是黑火药中三种成分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早期的桃符大都是木质的,由桃木做成,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D正确;
故选B。
8.A
【详解】A.由方程式可知,氧化铁高温条件下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中有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符合题意;
B.由方程式可知,氢氧化铝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反应中没有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由方程式可知,氧化亚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水,反应中没有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由方程式可知,氯化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反应中没有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详解】A.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该反应中氯气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故A正确;
B.化合型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同一种产物,如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HCl,故B正确;
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只有氯元素化合价变化,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为一种元素,故C正确;
D.反应:,该反应中有单质氧气生成,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10.A
【详解】A.反应中氢元素化合价降低,水为氧化剂;
B.反应水中氢氧元素化合价不变,不是氧化剂、还原剂;
C.反应中过氧化钠发生自身氧化还原,水中氢氧元素化合价不变,不是氧化剂、还原剂;
D.水中氢氧元素化合价不变,不是氧化剂、还原剂;
故选A。
11.B
【详解】A.在该反应中,KI中的I化合价升高,所以KI发生氧化反应,故A错误;
B.在该反应中,I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生成1molI2时,转移2mol电子,故B正确;
C.硫酸中的元素没有发生化合价的变化,所以硫酸不是氧化剂,故C错误;
D.该反应中,KI是还原剂,H2O2是氧化剂,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故D错误;
故选B。
12.(1)
(2) HNO3 Cu NO2
(3) 1:2 1
【详解】(1)反应中铜元素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2价,失去2个电子,氮元素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4价,则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
(2)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反应中氧化剂是HNO3,铜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的元素是Cu,还原产物是NO2。
(3)铜是还原剂,硝酸是氧化剂,由于4mol硝酸中还有2mol没有被还原,则还原剂与氧化剂的数目比是1:2,氮元素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4价,每生成一个NO2转移1个e-。
13.(1) 氯 CrCl3
(2)3:4
(3)
【详解】(1)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氯元素,被氧化,K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为氧化剂,CrCl3是还原产物,故答案为:氯;CrCl3;
(2)起还原剂(被氧化)作用的HCl为6mol,起酸性作用的HCl为8mol,物质的量之比=质量比=3:4,故答案为:3:4;
(3)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是:。
14.(1)SO2
(2) 2CO+2NO2CO2+N2 CO 降低
(3)或
(4) -1 H2O 1∶1
【详解】(1)汽车尾气(含CO、SO2、NO等)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为SO2;
(2)根据题给信息:CO与N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该气体是CO2和N2,故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O+2NO2CO2+N2;反应中CO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作还原剂,一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作氧化剂;
(3)结合(2),双线桥为;单线桥为;
(4)氢化钠(NaH)中钠元素为+1,则H元素的化合价是-1;反应NaH中氢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氢气,NaH为还原剂;H2O中氢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氢气,H2O为氧化剂;氢分子中氢一半是氧化产物、一半是还原产物,二者质量比是1∶1。
15.(1) 还原 KMnO4 HCl
(2)失去
(3) Cl2 MnCl2 10∶6或5∶3
(4)
(5)KMnO4>Cl2
【详解】(1)Mn元素化合价变化为KMnO4→MnCl2,由+7价降低为+2价,故Mn元素被还原,KMnO4作氧化剂,HCl中Cl元素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
(2)HCl中氯原子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
(3)M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生成MnCl2为还原产物,Cl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生成Cl2为氧化产物;反应16molHCl中被氧化的HCl为10mol,体现酸性的为6mol,故被氧化的HCl和体现酸性的HCl分子数之比是10:6或5:3。
(4)反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中,16molHCl中Cl失去10mol电子,KMnO4得到10mol电子,故单线桥为 。
(5)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故氧化性KMnO4>Cl2。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