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浙教版中考科学二轮专题第5讲 生物与环境 复习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浙教版中考科学二轮专题第5讲 生物与环境 复习学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21 09:02:2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讲 生物与环境
考点一 健康与环境
1.健康: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者处于正常状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健康。
2.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如第一防线的黏膜、皮肤,第二防线的吞噬细胞和溶菌酶。血液中的吞噬细胞能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以吞食的方式杀灭病原体,最后导致自身死亡。
(2)特异性免疫:针对进入人体的某种抗原,产生相应的抗体进行防御作用。它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计划免疫: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使他们获得免疫,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
(4)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时,将自身的某些细胞与组织当成抗原攻击而发生的免疫反应。
(5)艾滋病(AIDS)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播疾病。感染途径主要是性接触、输血、母婴传播等
3.平衡膳食:指膳食中食物种类齐全,数量适当,营养物质之间比例合理,并且与身体消耗的营养物质保持相对平衡。
4.人类常见疾病
(1)肿瘤、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
(2)食物中毒:①非细菌性中毒;②细菌性中毒
(3)遗传病:指因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基因)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色盲、血友病等。
(4)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流行三环节
①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②传播途径: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空气、饮用水、食物、接触等)。
③易感人群。
预防的三个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病类型 病例 途径
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流感、腮腺炎麻疹、百日咳、SARS等 空气 飞沫等
消化道传染病 肝炎、菌痢、伤寒、朝虫等 饮水 食物等
血液传染病 疟疾、流行性乙脑、丝虫等 吸血昆虫等
体表传染病 肺结核、流感、腮腺炎麻疹、血吸虫病等 皮肤体表黏膜接触等
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梅毒、淋病等 性接触等
注:炭疽、乙肝等病属多途径感染疾病。
典例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肺炎如今正在全球大肆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感染人体,让人产生发热、无力、干咳的症状,2020年5月30日钟南山表示,已经有5款疫苗在进行二期的临床试验。
(1)此次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的病原体是 。
(2)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来看,健康人在没染上病毒前属于 。
(3)将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在地坛医院,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提倡社区居民要积极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在传染病预防措施上属于 。
(4)参与临床试验的志愿者接种了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疫苗属于 ;同样2016年陈薇团队在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时,在临床试验前,用小白鼠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见表:
组别 疫苗注射情况 30天后 病毒注射情况 患病情况
甲组 注射埃博拉研发疫苗 未患病 注射较强埃博拉病毒 9只未患病
乙组 不注射疫苗 未患病 注射较强埃博拉病毒 10只均患病
①参与实验的小白鼠应具备的条件是 。
②甲、乙两组的小白鼠数量要 。
③该实验的变量是 。
④实验结果说明,注射埃博拉疫苗对埃博拉传染病具 作用。同样,临床试验的志愿者以后还要定期接受抽血检测,检测体内是否产生 ,如果产生该物质,说明免疫系统已经做好了准备,可以对抗该病毒了;这属于人体免疫的第 道防线和 .
免疫类型。
(5)我国有计划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做法简称为 。
跟踪训练1 甲型流感(简称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及接触传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型流感病毒属于流感的病原体
B.戴口罩可有效地阻挡甲流病毒
C.甲流患者可加大抗生素的剂量进行对症治疗
D.从预防措施来看,用肥皂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跟踪训练2 人体先后接种两针同种新冠疫苗,血液中抗体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免疫角度看,接种的新冠疫苗属于抗体
B.接种两针同种新冠疫苗能增加人体血液中抗体的含量
C.这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可使人体持续获得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力
D.接种新冠疫苗能预防新冠肺炎,也能预防流感
考点二 种群和群落
1.种群
(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所生活的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的。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征,如种群中存在着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
(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2)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群落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有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3)适应性: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形态和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如:小肠的结构);形态和结构与生活方式(环境)的适应(如:枯叶蝶)。
①适应的普遍性。
生物在外形上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
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有警戒色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害性,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发现。
拟态:某些生物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②适应的相对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物要适应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生物又会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5)植被: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典例2 某科研小组研究了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甲,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和该草鱼种群同化能量的分配及流向(如图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在T2到T5时间段内,该草鱼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 .
,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 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乙中“?”表示未利用的能量,B+C+D可表示 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污染,最终鱼类主要因为缺少
而大量死亡。
跟踪训练3 珍稀物种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用于农业种植,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如图表示白脸猴的种群大小与种群持续时间的关系。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小,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因为出生率高的缘故
C.白脸猴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
D.栖息地的破碎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少
跟踪训练4 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生活于某池塘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练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考点三 生态系统
1.概念:一个生物群落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它与群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包括非生物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指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3.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空气、水、矿物质等;
(2)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3)消费者: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4)分解者: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腐生动物
4.功能
(1)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叫食物链;
(2)由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食物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能量流动的方向,食物链越短,传递到终极消费者的能量越多;食物链一般从生产者开始,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也不包括分解者;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5.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了地球上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全部非生物因素。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这种调节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在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不同的生态系统其自动调节能力强弱不同,稳定性也存在差异。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稳定、相对的稳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外来的干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就会受到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和弱化。
典例3 如下表为我校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和植物数量关系”的实验数据。实验中使用了以下实验用具:有盖玻璃瓶、小鱼、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经纱布过滤的池水。把这五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窗台上,并使它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编号 小鱼(条) 水草(棵) 实验结果
生态瓶1号 4 12 小鱼存活8天
生态瓶2号 4 8 小鱼存活6天
生态瓶3号 4 4 小鱼存活3天半
生态瓶4号 4 2 小鱼第2天上午死亡2条,下午死亡2条
生态瓶5号 4 0 小鱼于当天下午和晚上相继死亡
请分析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瓶1号~5号均可以看依是一个小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水草属于 ,池水、沙子中的 是分解者。
(2)比较生态瓶1号和2号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续下结论:植物数量比较多时,动物存活的时间相对 ;由生态瓶5号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动物就可能死亡。
(3)由生态瓶1号~5号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应是:动物数量一般 (填“大于”或“小于”)植物数量。
(4)生态瓶1号的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 ,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能力比较差。
跟踪训练5 如图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A、B、C、D、E分别表示不同生物成分。当该水域污染了重金属汞后经一段时间,体内汞的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生物A B.生物B C.生物C D.生物E
跟踪训练6 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生理过程表示呼吸作用的是①
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体内积累的最多
C.二氧化碳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D.图中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甲
基础保分
1.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新余湿地公园 B.孔目江里的鱼群
C.学校里所有植物 D.孔目江里的所有生物
2. 为保护青藏高原雪山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要求登高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雪山,还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雪山。这是因为雪山缺少(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活设施
3. 病原体是指(  )
A.飞沫或血液
B.所有的生物
C.传染疾病的人或者动物
D.引起疾病的病菌、病毒、寄生虫等
4. 被毒蛇咬伤的患者,要注射毒蛇抗毒血清,注射的物质相当于(  )
A.抗原 B.病原体 C.抗体 D.保健品
5. 我国新冠疫情防疫工作已转为常态化防控。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新冠病毒
B.从免疫学的角度看,新冠疫苗属于抗体
C.接种新冠疫苗也能预防甲流
D.接种新冠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6. 某小组的同学看到如图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B.在该生态系统中,三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C.因为数量不一样,所以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D.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就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
7.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8. 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体 A B C D
汞浓度(ppm) 0.05 7 0.51 68
A.D→B→C→A B.D→C→B→A C.A→B→C→D D.A→C→B→D
9. 珍爱生命,关注健康。下列关于健康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身体没病、强健有力的人就是健康的人
B.感冒时可以自行服用大量抗生素等处方药进行治疗
C.青少年应坚持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坚决拒绝毒品
D.沉迷网络的人,只有其心理和精神会受到影响,而身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10. 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水稻→鸟类→蛇→猫头鹰是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C.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
D.若田鼠数量大量增加,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和猫头鹰的数量也会增加
能力提升
1. 萌萌同学很喜欢动手实践。她用空罐头瓶自制了一个小生态瓶,里面装满了池塘水,瓶底铺一层塘泥,还有两株水草和两只小钉螺。萌萌把这个生态瓶放在靠窗的桌上观赏。奶奶担心瓶子被碰倒里面的水洒出来,给盖上瓶盖并拧紧。请问,奶奶的这个做法,可以帮助萌萌同学检验(  )
A.敞口的瓶子会吸收阳光和空气
B.拧紧瓶盖的生态瓶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C.阳光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空气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2. 北极狐分布于北极地区,是一种季节性换毛的哺乳动物,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主要以旅鼠为食。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北极狐和雪兔都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旅鼠的种群数量发生剧烈改变会影响北极狐的种群数量
C.北极狐脱掉的毛发不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北极狐换毛的现象体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 如图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B.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
4. 如今,一种叫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病正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肆虐.为了防止此病传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防疫部门和海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停飞了从重灾区墨西哥城飞往上海的航班
②将患者(疑似患者)及与患者(疑似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
③对从疫区回来的人员及携带的物品进行全面仔细的检疫和消毒
④建议我国公民近期不要到美国及墨西哥等地旅游等等.
关于这四项措施,分别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哪一项(  )
A.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C.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
D.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5. 科学家为了探究生物的免疫做了如表中的探究实验,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禽流感病毒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A组 活的 将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入一只鸡体内 不久,此鸡死亡
B组 灭活的 将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入另一只鸡体内 几周后,再注射活的禽流感病毒,结果该鸡存活
(1)在A、B两组实验中,A组实验起 作用。
(2)B组实验中灭活的禽流感病毒相当于 。
(3)将另一种病毒注射在经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该鸡 (填会或不会)感染疾病并随之死亡,原因是 。
(4)人类的计划免疫,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 实验。
(5)携带病毒的鸡对健康人来说属于 ,将患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经常对鸡舍进行消毒处理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 。
(6)随人类对病毒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如今人们已经能用人工处理的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制成 来进行相应的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讲 生物与环境
考点一 健康与环境
1.健康: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者处于正常状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健康。
2.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如第一防线的黏膜、皮肤,第二防线的吞噬细胞和溶菌酶。血液中的吞噬细胞能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以吞食的方式杀灭病原体,最后导致自身死亡。
(2)特异性免疫:针对进入人体的某种抗原,产生相应的抗体进行防御作用。它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计划免疫: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使他们获得免疫,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
(4)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时,将自身的某些细胞与组织当成抗原攻击而发生的免疫反应。
(5)艾滋病(AIDS)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播疾病。感染途径主要是性接触、输血、母婴传播等
3.平衡膳食:指膳食中食物种类齐全,数量适当,营养物质之间比例合理,并且与身体消耗的营养物质保持相对平衡。
4.人类常见疾病
(1)肿瘤、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
(2)食物中毒:①非细菌性中毒;②细菌性中毒
(3)遗传病:指因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基因)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色盲、血友病等。
(4)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流行三环节
①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②传播途径: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空气、饮用水、食物、接触等)。
③易感人群。
预防的三个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病类型 病例 途径
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流感、腮腺炎麻疹、百日咳、SARS等 空气 飞沫等
消化道传染病 肝炎、菌痢、伤寒、朝虫等 饮水 食物等
血液传染病 疟疾、流行性乙脑、丝虫等 吸血昆虫等
体表传染病 肺结核、流感、腮腺炎麻疹、血吸虫病等 皮肤体表黏膜接触等
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梅毒、淋病等 性接触等
注:炭疽、乙肝等病属多途径感染疾病。
典例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肺炎如今正在全球大肆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感染人体,让人产生发热、无力、干咳的症状,2020年5月30日钟南山表示,已经有5款疫苗在进行二期的临床试验。
(1)此次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的病原体是 。
(2)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来看,健康人在没染上病毒前属于 。
(3)将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在地坛医院,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提倡社区居民要积极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在传染病预防措施上属于 。
(4)参与临床试验的志愿者接种了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疫苗属于 ;同样2016年陈薇团队在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时,在临床试验前,用小白鼠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见表:
组别 疫苗注射情况 30天后 病毒注射情况 患病情况
甲组 注射埃博拉研发疫苗 未患病 注射较强埃博拉病毒 9只未患病
乙组 不注射疫苗 未患病 注射较强埃博拉病毒 10只均患病
①参与实验的小白鼠应具备的条件是 。
②甲、乙两组的小白鼠数量要 。
③该实验的变量是 。
④实验结果说明,注射埃博拉疫苗对埃博拉传染病具 作用。同样,临床试验的志愿者以后还要定期接受抽血检测,检测体内是否产生 ,如果产生该物质,说明免疫系统已经做好了准备,可以对抗该病毒了;这属于人体免疫的第 道防线和 .
免疫类型。
(5)我国有计划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做法简称为 。
答案 (1)新型冠状病毒。(2)易感人群。(3)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4)抗原;①健康;②相同;③埃博拉疫苗;④免疫;抗体;三;特异性。(5)计划免疫。
解析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引起新冠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
(2)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健康人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强属于易感人群。
(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一旦确诊疫情,应马上按规定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控制传染源。平常生活中要积极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这在传染病预防措施上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人们常用疫苗来预防传染病,从免疫角度讲,注射入人体的疫苗被称为抗原。①②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参与该实验的小白鼠每组数量相等且都是健康的。
③该实验的变量是埃博拉疫苗。
④实验结果说明,注射埃博拉疫苗对埃博拉传染病具有免疫作用。其原理是疫苗进入人体后,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埃博拉病毒的抗体,接种的疫苗属抗原,这种免疫方式以属于特异性免疫。
(5)我国不但免费给适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同时还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多种安全有效的疫苗,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做法简称为计划免疫。
跟踪训练1 甲型流感(简称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及接触传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型流感病毒属于流感的病原体
B.戴口罩可有效地阻挡甲流病毒
C.甲流患者可加大抗生素的剂量进行对症治疗
D.从预防措施来看,用肥皂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 C
解析 A、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甲型流感病毒属于流感的病原体,A正确。
B、戴口罩可有效地阻挡甲流病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正确。
C、甲流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因此用抗生素不能治疗甲流,C错误。
D、用肥皂洗手可有效地阻挡甲流病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正确。
跟踪训练2 人体先后接种两针同种新冠疫苗,血液中抗体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免疫角度看,接种的新冠疫苗属于抗体
B.接种两针同种新冠疫苗能增加人体血液中抗体的含量
C.这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可使人体持续获得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力
D.接种新冠疫苗能预防新冠肺炎,也能预防流感
答案 B
解析 ABC、接种的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疫苗相当于抗原。抗体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这是后天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点再次接种同种新冠疫苗,短时间内人体能产生大量抗体,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AC错误,B正确。
D、接种疫苗是特异性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因此接种新冠疫苗能预防新冠肺炎,不能预防流感,D错误。
考点二 种群和群落
1.种群
(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所生活的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的。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征,如种群中存在着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
(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2)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群落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有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3)适应性: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形态和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如:小肠的结构);形态和结构与生活方式(环境)的适应(如:枯叶蝶)。
①适应的普遍性。
生物在外形上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
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有警戒色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害性,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发现。
拟态:某些生物的外表形态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②适应的相对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物要适应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生物又会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5)植被: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典例2 某科研小组研究了某池塘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甲,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和该草鱼种群同化能量的分配及流向(如图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在T2到T5时间段内,该草鱼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 .
,为实现鱼类资源能可持续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鱼群数量保持在 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图乙中“?”表示未利用的能量,B+C+D可表示 的能量。
(3)一段时间后,由于人为影响导致池塘发生富营养化污染,最终鱼类主要因为缺少
而大量死亡。
答案 (1)先快速增加,后增加速度逐渐减慢直至数量不变;T3;(2)用于草鱼生长发育和繁殖;(3)氧气。
解析 (1)由图甲可知在T2到T5时间段内,该草鱼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先快速增加,后增加速度逐渐减慢直至数量不变。在T3时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因此根据该种群增长规律,应使被捕后鱼群数量保持在T3时间所对应的数量水平上。
(2)分析图乙可知:A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即图2中“?”可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是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B+C+D)表示用于草鱼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3)池塘发生富营养化,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等其他生物最终主要因为缺少氧气而大量死亡。
跟踪训练3 珍稀物种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用于农业种植,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如图表示白脸猴的种群大小与种群持续时间的关系。下列关于栖息地破碎对种群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小,个体生存机会越大
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是因为出生率高的缘故
C.白脸猴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
D.栖息地的破碎会导致基因交流的机会少
答案 B
解析 A、若栖息地范围较广,则种内斗争减弱,个体生存机会增大,A正确。
B、白脸猴种群越大,出生率升高,同时死亡率降低,种群数量增多,种群维持时间变长,B错误;
C、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C正确;
D、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D正确。
跟踪训练4 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生活于某池塘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练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答案 A
解析 A、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能构成一个种群,全部生物是一个群落,A符合题意;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不属于同一物种,不能构成种群,森林中的全部鸟不是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不是一个群落,B不符合题意;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能构成一个种群,森林中的全部植物不是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不是一个群落,C不符合题意;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能构成一个种群,全部油松不是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不是一个群落,D不符合题意。
考点三 生态系统
1.概念:一个生物群落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它与群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包括非生物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指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3.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空气、水、矿物质等;
(2)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3)消费者: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4)分解者: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腐生动物
4.功能
(1)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叫食物链;
(2)由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食物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能量流动的方向,食物链越短,传递到终极消费者的能量越多;食物链一般从生产者开始,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也不包括分解者;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5.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了地球上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全部非生物因素。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这种调节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在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不同的生态系统其自动调节能力强弱不同,稳定性也存在差异。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稳定、相对的稳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外来的干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就会受到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和弱化。
典例3 如下表为我校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和植物数量关系”的实验数据。实验中使用了以下实验用具:有盖玻璃瓶、小鱼、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经纱布过滤的池水。把这五个生态瓶均放在实验室窗台上,并使它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编号 小鱼(条) 水草(棵) 实验结果
生态瓶1号 4 12 小鱼存活8天
生态瓶2号 4 8 小鱼存活6天
生态瓶3号 4 4 小鱼存活3天半
生态瓶4号 4 2 小鱼第2天上午死亡2条,下午死亡2条
生态瓶5号 4 0 小鱼于当天下午和晚上相继死亡
请分析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瓶1号~5号均可以看依是一个小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水草属于 ,池水、沙子中的 是分解者。
(2)比较生态瓶1号和2号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续下结论:植物数量比较多时,动物存活的时间相对 ;由生态瓶5号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动物就可能死亡。
(3)由生态瓶1号~5号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与植物数量的关系应是:动物数量一般 (填“大于”或“小于”)植物数量。
(4)生态瓶1号的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 ,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能力比较差。
答案 (1)生产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2)比较长;植物。(3)小于。(4)较少;自我调节。
解析 (1)在这些小生态系统中,作为绿色植物的水草是生产者,小鱼是动物属于消费者,池水泥沙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
(2)因为在其中的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氧气,所以植物数量比较多时,动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如果没有绿色植物,动物很快就死亡的原因是没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小鱼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给,使呼吸作用停止而至死。
(3)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动物的营养级别较高,所以植物数量要比动物的数量多。
(4)因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自我调节能量越强,就越稳定,所以生态瓶l号的动物虽然存活时间最长,但最后还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较少,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的缘故。
跟踪训练5 如图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A、B、C、D、E分别表示不同生物成分。当该水域污染了重金属汞后经一段时间,体内汞的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生物A B.生物B C.生物C D.生物E
答案 C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生物C在该食物网中位于最高营养级,体内汞的含量最多。
跟踪训练6 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  )
A.图中生理过程表示呼吸作用的是①
B.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在丁体内积累的最多
C.二氧化碳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
D.图中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甲
答案 C
解析 A、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由图可知,②③表示呼吸作用。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在食物链“乙→丙→丁”中,丁是最高营养级,它体内的能量积累的最少。B错误。
C、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是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书写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以最高级消费者为终止,箭头方向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中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如该图中的食物链是:乙→丙→丁,D错误。
基础保分
1.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新余湿地公园 B.孔目江里的鱼群
C.学校里所有植物 D.孔目江里的所有生物
答案 A
解析 A、新余湿地公园,即包括了湿地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符合题意。
B、孔目江里的鱼群,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学校里所有植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植物部分,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孔目江里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2. 为保护青藏高原雪山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要求登高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雪山,还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雪山。这是因为雪山缺少(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活设施
答案 C
解析 青藏高原雪山的温度很低,而且雪山的有机物较少,因此不适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从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若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粪便等生活垃圾放在雪山,由于细菌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可见C正确。
3. 病原体是指(  )
A.飞沫或血液
B.所有的生物
C.传染疾病的人或者动物
D.引起疾病的病菌、病毒、寄生虫等
答案 D
解析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如肝炎病毒、痢疾杆菌、蛔虫等均属于病原体。故D符合题意。
4. 被毒蛇咬伤的患者,要注射毒蛇抗毒血清,注射的物质相当于(  )
A.抗原 B.病原体 C.抗体 D.保健品
答案 C
解析 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因此被毒蛇咬伤的患者,注射的抗蛇毒血清属于抗体,能抵蛇毒,保护人体不被蛇毒侵袭,维持人的身体健康,而对其它病原体无效,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选项C正确。
5. 我国新冠疫情防疫工作已转为常态化防控。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肺炎的传染源是新冠病毒
B.从免疫学的角度看,新冠疫苗属于抗体
C.接种新冠疫苗也能预防甲流
D.接种新冠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D
解析 A、由分析可知,传染源是指的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而新冠病毒是引起人患病的微生物,属于病原体,A错误。
B、外来的属于抗原,自身产生的属于抗体,从免疫学角度看,新冠病毒属于抗原,B错误。
CD、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新冠疫苗只对新冠病毒起作用,而对其它病原体无效,所以不能预防甲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D正确。
6. 某小组的同学看到如图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B.在该生态系统中,三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C.因为数量不一样,所以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D.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就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
答案 C
解析 A、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每一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开始,直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吃他为止,故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在食物链:草→鼠→蛇,鼠的数量比蛇的数量多,该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C错误。
D、蛇是鼠的天敌,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鼠会大量繁殖而破坏草原,就会破坏生态平衡,D正确。
7.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答案 D
解析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不一定是同一物种,故不一定是一个种群。错误。
②池塘中有多种鱼,因此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错误。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同种生物,是一个种群。正确。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错误。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正确。
8. 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生物体 A B C D
汞浓度(ppm) 0.05 7 0.51 68
A.D→B→C→A B.D→C→B→A C.A→B→C→D D.A→C→B→D
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的,因此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越少,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有毒物质有机汞从少到多依次是A 0.05、C 0.51、B 7、D 68,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A→C→B→D,D符合题意。
9. 珍爱生命,关注健康。下列关于健康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身体没病、强健有力的人就是健康的人
B.感冒时可以自行服用大量抗生素等处方药进行治疗
C.青少年应坚持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坚决拒绝毒品
D.沉迷网络的人,只有其心理和精神会受到影响,而身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答案 C
解析 A.根据分析,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病、强健有力,A错误。
B.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服用抗生素等处方药必须要遵医嘱的同时还要阅读说明书,B错误。
C.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多数慢性疾病是在成年期发生的,但许多与之有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却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①营养配餐好; ②坚持体育锻炼;③按时作息;④不吸烟、不酗酒;⑤拒绝毒品;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C正确。
D.沉迷于网络的人不仅危害心理和精神,对身体也是一种伤害(如久坐、熬夜等),D错误。
10. 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水稻→鸟类→蛇→猫头鹰是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C.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
D.若田鼠数量大量增加,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和猫头鹰的数量也会增加
答案 B
解析 A、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田鼠→猫头鹰;②水稻→田鼠→蛇→猫头鹰;③水稻→鸟类→蛇→猫头鹰;④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⑤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共5条。A正确。
B、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越长,最高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因此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或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B错误。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该食物网中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C正确。
D、该生态系统中的田鼠数量大量增加,蛇和猫头鹰以田鼠为食,那么短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蛇和猫头鹰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D正确。
能力提升
1. 萌萌同学很喜欢动手实践。她用空罐头瓶自制了一个小生态瓶,里面装满了池塘水,瓶底铺一层塘泥,还有两株水草和两只小钉螺。萌萌把这个生态瓶放在靠窗的桌上观赏。奶奶担心瓶子被碰倒里面的水洒出来,给盖上瓶盖并拧紧。请问,奶奶的这个做法,可以帮助萌萌同学检验(  )
A.敞口的瓶子会吸收阳光和空气
B.拧紧瓶盖的生态瓶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C.阳光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空气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答案 B
解析 萌萌同学的空罐头瓶自制了一个小生态瓶,里面装满了池塘水,瓶底铺一层塘泥,还有两株水草和两只小钉螺。萌萌把这个生态瓶放在靠窗的桌上,可以使生态瓶获取阳光。奶奶给盖上瓶盖并拧紧,让生态瓶密封。在自制的生态瓶中具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构成了生态系统。所以,奶奶的这个做法,可以帮助萌萌同学检验拧紧瓶盖的生态瓶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 北极狐分布于北极地区,是一种季节性换毛的哺乳动物,冬季全身体毛为白色,夏季体毛为灰黑色,主要以旅鼠为食。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北极狐和雪兔都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旅鼠的种群数量发生剧烈改变会影响北极狐的种群数量
C.北极狐脱掉的毛发不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北极狐换毛的现象体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A、北极狐主要以旅鼠为食,雪兔是典型的食草动物,两者都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
B、北极狐主要以旅鼠为食,旅鼠的种群数量发生剧烈改变会影响北极孤的种群数量,B正确。
C、北极狐脱掉的毛发能够降解,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错误。
D、北极狐的体毛在冬天呈白色,夏季变为灰黑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D正确。
3. 如图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B.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
答案 B
解析 A、首次感染时,病毒侵入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随着病毒的增殖,抗体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趋势,其后抗体开始与相应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慢慢减少。当第二次,同样的病毒侵入人体后,病毒刚开始繁殖,抗体的数量便会急剧膨胀,比病毒要多得多,然后病毒开始减少,抗体也随之减少。因此病毒第二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A正确;
B、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因此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不是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C正确;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D正确。
4. 如今,一种叫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病正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肆虐.为了防止此病传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防疫部门和海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停飞了从重灾区墨西哥城飞往上海的航班
②将患者(疑似患者)及与患者(疑似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
③对从疫区回来的人员及携带的物品进行全面仔细的检疫和消毒
④建议我国公民近期不要到美国及墨西哥等地旅游等等.
关于这四项措施,分别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哪一项(  )
A.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C.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
D.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 B
解析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①停飞了从重灾区墨西哥城飞往上海的航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②将患者(疑似患者)及与患者(疑似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属于控制传染源;③对从疫区回来的人员及携带的物品进行全面仔细的检疫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④建议我国公民近期不要到美国及墨西哥等地旅游等等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5. 科学家为了探究生物的免疫做了如表中的探究实验,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禽流感病毒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A组 活的 将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入一只鸡体内 不久,此鸡死亡
B组 灭活的 将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入另一只鸡体内 几周后,再注射活的禽流感病毒,结果该鸡存活
(1)在A、B两组实验中,A组实验起 作用。
(2)B组实验中灭活的禽流感病毒相当于 。
(3)将另一种病毒注射在经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该鸡 (填会或不会)感染疾病并随之死亡,原因是 。
(4)人类的计划免疫,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 实验。
(5)携带病毒的鸡对健康人来说属于 ,将患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经常对鸡舍进行消毒处理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 。
(6)随人类对病毒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如今人们已经能用人工处理的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制成 来进行相应的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答案 (1)对照。(2)抗原。(3)会;抗体具有专一性,抵抗禽流感病毒的抗体对其它病毒无效。(4)B。(5)传染源;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6)疫苗。
解析 (1)在A、B两组实验中是以禽流感病毒是否灭活为变量的对照实验,A实验中的鸡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2)B实验中取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另一只鸡的体内,它进入鸡体内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该物质由鸡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经过几周后,让此鸡的体内产生抗体,在第二次再取活的禽流感病毒相当于抗原,注射在它的体内,注射时,禽流感的病原体已侵入它体内,抗体立即与之结合,从而消灭抗原,因此它存活下来没有发病,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3)抗体具有专一性,抵抗禽流感病毒的抗体,对其他病的病原体无效,因此“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会得病。
(4)人类的计划免疫中,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B实验。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
(5)传染源是指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因此带病毒的鸡对健康的人来说是传染源,将患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经常对鸡舍进行消毒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切断传播途径。
(6)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