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综合测试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综合测试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0 23:18:06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崛起于西非,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农业和海洋贸易较为发达,且这些国家还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极其富有,故①②③均是其共性,A项符合题意;BD不全面,排除;桑海原为马里属国,不属于外敌,故④说法错误,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非洲的古代文明,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及归纳比较的能力,建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多用列表法对所学进行分类归纳。
2.B
【详解】根据“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可知是经济利益驱动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直接原因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B项正确;建立新政权、传播伊斯兰教和商业活动都与解决粮食问题的题意主旨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伊斯兰教”、“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等信息可知这个国家指的是阿拉伯帝国,C项正确;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都与伊斯兰教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4.B
【详解】10世纪后西欧各国城市重新兴起,形成了市民阶层。富裕的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进行自治斗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对瓦解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城市自治运动出现于11 世纪,而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于14- 15世纪,时间不符,排除A项;城市的主要居民为手工业者和商人,农民并非城市自治的主导力量,排除C项;在城市自治过程中,虽然王权有所加强,但并未实现国王对自治城市的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可得出中世纪的大学根据学校的需要进行培养人才,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反映出社会需求对教育的影响,A正确;综上所述,BCD项从材料中都不能得出,排除。
6.A
【详解】根据“武士阶层只是贵族统治者的附庸,自己本身并没有信仰。但镰仓时代(1185年一1333年),武士建立起幕府统治,迫切需要精神文化来和政治地位相匹配。”可得出日本武士阶层崛起,形成了武士道精神,是幕府统治的重要依靠,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佛教,排除B项;CD项与材料中的内容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以此来确认是否需要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可知罗马法重视法律的实际操作性,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排除B项;材料没有出现法律解释,排除C项;材料没有出现弱势群体,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美洲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信使传递政府命令和情报。”可得出印加帝国重视全国的交通是为了更好地联系与控制地方,加强对全国的统治,D项正确;显示国力强大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BC项不是主要意图,排除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材料观点认为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因为撒哈拉沙漠以及平直的海岸线导致非洲与其他大洲联系较少,B正确;非洲文明并非是封闭的,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外部联系,不是内部联系,C错误:古代非洲文明有对外贸易发展,中国瓷器就曾发现于非洲坦桑尼亚的一座陵基中,D错误。
10.B
【详解】神话传说中出现了神用玉米和水创造出了人类,这说明当时玉米在该地区较为常见而且非常重要,B项正确;通过神话中创造人类的信息无法得出玉米在当时已经是全球主要农作物,排除A项;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神话带有虚构成分,不是完全真实可信,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不能涵盖日本,更不能涵盖中国”“在西欧之外,还存在着埃及封建主义、希腊封建主义”可知,布洛赫认为西欧的封建制与日本、中国、埃及、希腊等封建制不同,具有其独特性,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人类文明起源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古亚非文明的先进性,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排除C。
【点睛】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将大贵族迁往边远落后的普通区,将小贵族组成自己控制的“特辖军团”、并分封富庶和军事要地给小贵族。通过这些措施,使得沙皇的权力得到加强,D项正确;伊凡四世这些做法的目的是加强沙皇权力,ABC项都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中世纪的欧洲,为避免行业内无序竞争,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自行组织行会,行会以行业为单位组成,对该行业的工场数量、规模、产品质量及价格都作出统一规定,C项正确;行会的建立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A项;当时城市自治是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排除B项;行会中的种种规定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材料“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和火器,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他们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说明的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起着文明桥梁的作用,C正确;商人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并非是为了文化的传播,A排除;B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5.C
【详解】根据“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得出随着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大学成为了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大学,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文艺复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是教会学校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故选A;综上所述可知BCD与题意不符,排除。
17.B
【详解】根据“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种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更进步的文明对更落后文明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新罗效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便是当时较落后的新罗学习较先进的中国的一个典型例子,B项正确;古埃及雕刻对古希腊雕刻艺术的借鉴不属于倾斜式的“文化出超”,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把印度教改造为国教属于自己内部的改造,而不是“文化出超",排除C项;日本效法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属于“文化出超”,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伊斯兰教价值观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商业”“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可知,伊斯兰教的商业观念是重视商人,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这是受到宗教的商业观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教观念影响商业,未涉及社会生活,故排除A;材料反映了伊斯兰教的商业观推动帝国商业发展,不能证明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国际贸易的内容,故排除D。
19.D
【详解】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德里苏丹国在印度;武士集团与日本有关。因此都是中古时期的亚洲,D项正确;ABC项位置错误。故选D项。
【点睛】
20.A
【详解】根据材料“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通过战争将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他们的足迹遍及四方,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A项正确;阿拉伯人使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而非基督教,排除B项;腓尼基字母起源于西亚地区,与阿拉伯人无关,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促成了人口迁移和商品流动,而非阿拉伯人,排除D项。故选A项。
21.(1)采邑制改革的必要性:①无条件赏赐削弱了中央;②战争不断而兵源成为严重问题。
(2)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大豪族专权,社会矛盾尖锐。大化改新的影响: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3)对改革的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详解】(1)根据材料一“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改革。过去,由于(法兰克)墨洛温王朝诸王实行将土地无条件赏赐的做法,耗尽了王室的全部地产,从经济上削弱了中央”可知从无条件赏赐削弱了中央;根据材料“由于封建化过程的发展,战争的连绵不断,自由马尔克成员(即平等的自由人)纷纷破产,国家的兵源成为严重问题。”可知战争不断而兵源成为严重问题。
(2)背景:根据材料中“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了大和国的政权,而天皇家族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可知,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是大豪族专权,社会矛盾尖锐。特点:根据材料二“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结合所学可从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一、二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以从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回答对改革的认识。
22.(1)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形成封建等级制度;领主与附庸是臣属关系;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自己封主;臣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政治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思想上: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控制人们的思想。
(3)商品经济(国际贸易)有所发展;市民阶层成为新的社会力量;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化(世俗文化)的兴起。
【详解】(1)从材料一中的“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可以看出,西欧封建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层层分封,形成封建等级制度;领主与附庸是臣属关系;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自己封主;臣属关系只存在于上下相邻的贵族等级之间,不能越级从属。
(2)根据材料二中的“教会占有国家土地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向全体教徒征收什一税”“教会垄断了对《圣经》的解释权,任何背离教会教皇为国王加冕说教和反对罗马教廷教义的思想都被当作‘异端’”“12-13世纪,教皇权力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等信息,即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来概括说明罗马教廷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西欧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得出商品经济(国际贸易)有所发展;根据材料三“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城市贵族”得出市民阶层成为新的社会力量;根据材料三“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作‘世俗的拉丁诗’”得出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化(世俗文化)的兴起。
23.【示例】
论题:12~15世纪,东非国家与中国已存在贸易往来。闻述: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这些国家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12~15世纪,中国各类瓷器在今天的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多地出土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与当地政权间已存在频繁的商业往来,中国瓷器已远销东非各地。所以、12~15世纪,东非国家与中国已存在贸易往来。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仔细阅读材料,然后自拟出一个论题,根据材料“非洲东海岸部分地区中国瓷器的出土情况”的信息,我们可以拟定出:如:12至15世纪,东非国家与中国已存在贸易往来的论题;然后结合12到15世纪东非国家和中国交往的相关史实来进行说明即可;最后进行简单的作结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二单元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古代的西非地区先后出现加纳、马里、桑海三大帝国,下面关于三大帝国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②农业进步,海洋贸易发达 ③黄金资源丰富 ④因外敌入侵而灭亡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2.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而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阿拉伯人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直接原因是
A.建立新的政权 B.解决粮食问题
C.传播伊斯兰教 D.商业活动需要
3.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在保存和传播古典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4.11世纪左右,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城市都已经兴起,并展开了争取自治的斗争。通过暴力或金钱,一些城市在11世纪末摆脱了封建王权,领主或教会的控制。建立了独立自治的市议会。下列对西欧城市自治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下进行的
B.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C.以手工业者、商人和农民为斗争的主导力量
D.强化了王权,实现了国王对城市的专制统治
5.有学者称:“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它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后从事法律、医学、教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神学这一学科只是少数人所学的科目,是大学里一些最有才华的学生所期望的。”该学者意在说明
A.社会需求对教育的影响 B.进行宗教改革的迫切性
C.教会对大学的主导作用 D.大学专业没置的随意性
6.镰仓时代以前,武士阶层只是贵族统治者的附庸,自己本身并没有信仰。但镰仓时代(1185年一1333年),武士建立起幕府统治,迫切需要精神文化来和政治地位相匹配。于是幕府统治时期( )
A.形成了武士道精神 B.开始传播佛教文化
C.倡导文化教育普及 D.宣称是太阳的后裔
7.罗马法学家们把生活中可能的冲突单独提出来,利用罗马人的理性方法总结为“如果一那么”逻辑结构的法律规范,以此来确认是否需要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这体现出罗马法
A.重视法律的实际操作性 B.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推崇法学家的法律解释 D.旨在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8.美洲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两条大道贯穿全国境内,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信使传递政府命令和情报。由此看来印加帝国重视交通事业的主要意图是
A.对外显示国力强大 B.促进各地经济交流
C.方便人们外出游历 D.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9.传统观点认为,历史上非洲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程度十分严重,这一与世隔绝至今仍是非洲大陆发展中的一个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下列选项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非洲文明长时期内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
B.平直的海岸线使得非洲与其他大陆的联系困难
C.古代非洲文明区域内部相互影响较少
D.古代非洲文明基本无对外贸易发展
10.美洲的创世神话《波波尔·乌》讲述了神用玉米和水做成肉体和血液创造人类的故事。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神话传说反映了玉米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农作物
B.一定程度反映了玉米在该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性
C.神话是无稽之谈,不能作为史料研究美洲历史
D.神话真实可信,人类诞生之前已出现玉米种植
11.马克·布洛赫在《封建社会》中说,“西欧的封建制帝国疆界不能涵盖日本,更不能涵盖中国”“在西欧之外,还存在着埃及封建主义、希腊封建主义”。作者旨在强调
A.人类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B.中古亚非文明的先进性
C.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西欧封建社会的独特性
12.1564年,伊凡四世将大贵族迁往边远落后的普通区,将小贵族组成自己控制的“特辖军团”、并分封富庶和军事要地给小贵族。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镇压全部贵族 B.打败拜占庭人 C.准备颁布法典 D.加强沙皇权力
13.在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自行组织行会,行会以行业为单位组成,对该行业的工场数量、规模、产品质量及价格都作出统一规定。行会设立的目的是( )
A.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 B.争取城市自治
C.避免行业内无序竞争 D.发展资本主义
14.阿拉伯商人奔波于亚、非、欧三大洲之间。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和火器,以及数学、化学、医学等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他们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材料旨在说明
A.商人自觉承担传播文化使命 B.中阿文化交流活跃
C.阿拉伯成为文明交流的桥梁 D.亚洲文明领先世界
15.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欧洲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大学服务于国家政治的需要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16.阿兹特克人原来居住于墨西哥西北部,12世纪中叶,他们向南迁徙时还是一个原始部落,过着游动不定的生活;后来才定居于墨西哥盆地。此时,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
A.农业 B.商业 C.手工业 D.游牧业
17.“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种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与这一论述相符的是
A.古埃及雕刻对古希腊雕刻艺术的借鉴
B.新罗效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C.奥斯曼帝国把印度教改造成国教
D.日本效法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8.伊斯兰教价值观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商业,穆罕默德曾说: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诚实的商人在报应日将坐在主的影子之下。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宗教观念深刻影响人民的社会生活 B.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C.伊斯兰教的商业观推动帝国商业发展 D.统治者以商业为本鼓励发展国际贸易
19.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一千零一夜》、德里苏丹国、武士集团、新罗。这堂课正在研究的是
A.中古亚非文明 B.中古美洲文明
C.近代欧洲国家 D.中古亚洲国家
20.“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的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的民族”
A.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B.使基督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C.发明了腓尼基字母 D.促成人口迁移和商品流动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改革。过去,由于(法兰克)墨洛温王朝诸王实行将土地无条件赏赐的做法,耗尽了王室的全部地产,从经济上削弱了中央……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化过程的发展,战争的连绵不断,自由马尔克成员(即平等的自由人)纷纷破产,国家的兵源成为严重问题。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土地占有制度,采邑制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在土地占有关系方面实行的一种变革……采邑制的广泛实行,对法兰克王国正在发展的封建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百度百科”(《采邑制》词条)
材料二 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了大和国的政权,而天皇家族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除去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氏父子……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摘编自“百度百科”(《大化改新》词条)
(1)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归纳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指出其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会占有国家土地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向全体教徒征收什一税。教会垄断了对《圣经》的解释权,任何背离教会说教和反对罗马教廷教义的思想都被当作“异端”。13世纪,教会建立起“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分子进行判决,轻则罚款,重则监禁,有的甚至被捆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哥白尼和伽利略因为宣扬违背教会思想的“太阳中心说”,长期受到监禁和迫害。在西欧中世纪,人们相信世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帝授予的。12-13世纪,教皇权力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
材料三 西欧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城市贵族。大学生抒发个人情怀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作“世俗的拉丁诗”。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解释西欧封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罗马教廷所处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13世纪的西欧城市状况。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
非洲东海岸部分地区中国瓷器的出土情况
出土地点 出土瓷器所属时间 瓷器种类
马林迪海岸区-格迪(肯尼亚) 12-17世纪 青瓷、元代青花瓷、元代釉里红瓷、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明代青花瓷等
基尔瓦(坦桑尼亚) 12-15世纪 青瓷、元代青花瓷、明代青花瓷等
奥贝尔、奥博巴、德比尔、谢赫巴卡布等(埃塞俄比亚) 12-17世纪 青瓷、明代青花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