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五单元综合测试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20 23:24:10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论断体现的是唯物史观,该宣言是《共产党宣言》,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D项正确;《独立宣言》的颁布推动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发展,排除A项;《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排除B项;《人权宣言》是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19世纪末按照欧洲文明标准规范国际行为,分别国家类型,区分不同国家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殖民扩张中形成的欧洲中心观念和殖民逻辑,A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欧洲文明标准以欧洲殖民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维护的是不公平不公正的世界秩序,B项错误;野蛮和蒙昧的国家指的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外的殖民地半殖民地,C项错误;欧洲文明标准服务于欧洲国家,不利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等落后地区的发展和进步,D项错误。
3.B
【详解】根据“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多次因现实问题的变化暂缓发表自己的观点。”可得出,马克思强调与时俱进,实事求是,B项正确;其基本原理没有反复调整,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完整”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图中数据说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对石油工业实行了垄断,杜邦火药公司对火药工业实行了垄断。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垄断现象最早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正确;独立战争时期指的是1775年—1783年,南北战争时期指的是1861—1865年,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ABD错误。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凸显了其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C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A项;以运用所积累的经验为特征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革新的说法与“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发现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32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可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传统的手工业者数量下降,这是受到工厂机械化的冲击,D项正确;手工业发展与殖民扩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B项主要涉及的是农民,排除B项;手工工场的发展会促使手工业者增加,而不是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蒸汽船便利了交通,蒸汽机为人类提供了动力,被看作“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可见作者工业革命持肯定态度,认为工业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故选C;蒸汽船的汽笛声被作曲家谱写成音乐,不能说推动了近代音乐的发展,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工业革命带来环境问题,B错误;D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排除。
8.D
【详解】试题分析:注意从图中的时间信息分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因此选D。
9.D
【详解】根据“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可知列宁认为革命要取得成功应该具备一定的成熟的主客观条件,而巴黎公社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最终难免失败,D项正确;ABC项中的说法都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城市人口的增多,A项正确;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圈地运动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城市集中了优势资源,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1785年即18世纪80年代随着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才导致材料中的称呼的逐渐消失,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变化和圈地运动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使蒸汽机的应用而非笼统的机器的应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蒸汽机的改良发明而非蒸汽机车的发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2.C
【详解】《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故C符合题意;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是在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于1845-1846年,故③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含有③的选项。故C正确。
13.D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集中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农民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项正确;“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法正确,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矛盾学说,排除A项;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这些农民靠出卖自由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进入工厂或农场成为工人,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市场等,反映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说法正确,排除B项;“新贵族和农民因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形成同盟”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农民共同反封建的史实,说法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19世纪初”“英国伦敦”可知是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此时还没有电,不可能出现D项的情况,故D符合题意,选D。工业革命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出现了工厂,故A可能出现;随着工厂的增多,政府颁布《工厂法》的可能性存在,故B可能出现;资本家为追求利润的更大化,利用童工,降低成本,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故C可能出现。
1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C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的重要途径,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的重要条件,不是根本原因,B项错误;殖民地半殖民地遍布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的表现,而非根本原因,D项错误。
1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此这一时期英国的人口增加、进出口贸易增加主要和工业革命有关,C正确;ABD均属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故选C。
1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作为发源地之一,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与创造包括,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和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最早的汽车,说法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比利时发明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打出世界第一口油井的埃德温·德雷克为美国人,说法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材料“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体现的是工业革命通过商品输出及对外扩张,使东方成为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9.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宣言》是通过以只言片语的介绍和个别章节段落的翻译被传播到中国来的,通过材料中《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翻译过程可以看出图书编译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项正确;历史研究价值与版本的数量和时间早晚无关,排除A项;依据材料“莫斯科译本是建国前内容最全、翻译质量最高、最受中国共产党推崇的版本”可知,莫斯科译本是建国前内容最全、翻译质量最高、最受中国共产党推崇的版本,不是迄今最客观公正版本,排除B项;“唯一”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据材料“19世纪末……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资本输出的问题,不是说明轮船、飞机等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末……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学生应该可以迅速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从资本输出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1.(1)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物种交流;推动美洲的开发与征服等。
(2)工业革命的推动。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和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新航路开辟有关;影响:根据材料“建立了东、西半球之间的联系”可归纳出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根据材料“发现了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人们和新的社会”可归纳出促进了物种交流;根据材料“也为后来欧洲人在美洲的征服、定居以及开发铺平了道路”可归纳出推动美洲的开发与征服等。
(2)原因:根据材料“1848年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
22.(1)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得以掌握政权,进一步推动了西方列强的对外扩展。如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这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和丰富的资本原始积累。资产阶级为了获取更大利润而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蒸汽机的运用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工厂制度的形成,使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随后,工业革命在欧洲和全世界扩展,在不同的程度上促进世界各国的生产力的发展。
(2)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逐渐明显和尖锐
【解析】(1)
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和所学知识可从政治制度、生产力发展、世界市场形成等方面分析作答。
(2)
根据材料二“因为破产的独立手工业者都加入无产阶级队伍,于是社会日益分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可知,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关于后果,根据材料二“在工厂里,工人变成机器的简单附属品,他们跟随机器运转,而且失去了劳动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因为工作单调乏味,很不利于工人的身心健康。”得出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逐渐明显和尖锐。
23.示例:书名:《资本的年代:1848~1875》
章节标题
第三章统一的世界
第六章民主力量
说明: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和涤荡,到19世纪中叶,统一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方历史全面进入资本的年代——工业资产阶级完成了第一轮资本原始积累,开始借助科技的力量与对世界市场的主导地位,开启更大规模的财富扩张。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对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政党政治逐渐完善。工人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这不仅给国际工人运动以科学的斗争指南,推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形成伟大的民主力量。
【详解】本题为开放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纵观材料来看,整个材料强调的是1789~1848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变革,因此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可拟定书名为《资本的年代:1848~1875》,章节可加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如统一的世界及民主的力量,关于阐释可从工业革命对当时的民主政治完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五单元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该《宣言》( )
A.推动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发展 B.标志着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C.成为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 D.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2.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欧洲文明观念是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
B.欧洲文明的标准推动了世界各地协调发展
C.野蛮和蒙昧的国家是指工业水平低的国家
D.欧洲文明标准有利于推动落后地区的进步
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序言)中称: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马克思多次因现实问题的变化暂缓发表自己的观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反复地调整 B.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特质
C.坚持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完整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
4.如图所示的美国工业生产情况,最早发生于
A.独立战争时期 B.南北战争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罗斯福新政时期
5.从改良蒸汽机到电话机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前者的发明更多是经验的结晶,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这折射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
A.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 B.以运用所积累的经验为特征
C.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D.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革新
6.根据对英国某镇十八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发现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32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的深入 B.圈地运动的影响
C.手工工场的发展 D.工厂机械化的冲击
7.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宜称“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作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推动了近代音乐的发展 B.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C.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D.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8.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两个高潮,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
A.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
B.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俄国二月革命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
9.在解释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 )
A.生产力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革命
B.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
C.革命条件成熟与否取决于阶级力量
D.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为保障
10.1751-1780年的30年间,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为75000人……1821-1830年间为267000人。到1851年时,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48%,而城市人口占52%。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圈地运动持续进行 D.城市集中优势资源
11.英国的“工厂”一词早先一般称为“mill”(原意为水磨坊),到18世纪80年代这种称呼逐渐消失。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圈地运动的进行
B.机器的应用
C.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D.蒸汽机车的发明
12.【加试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该论著及其所阐述的思想
①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②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的理论探索 ④充分肯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在英国圈地运动中产生的新贵族,强行占据了农民的大片土地,而在资产阶级革命中他们却得到了农民的大力支持。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反映了英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
C.是新贵族和农民反对共同敌人形成同盟的有力证据
D.新贵族和农民是新生产力代表推动政治民主化发展
1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事件发生在19世纪初英国伦敦普通低层妇女玛丽身上可能性最小的是
A.每天要到附近的工厂上班 B.听说有一部已经实施的《工厂法》
C.十岁的儿子找了一份工作 D.每天用电烤箱为家人准备面包等晚餐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A.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B.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D.殖民地半殖民地遍布世界
16.如表为18世纪英国人口与贸易指数情况表,造成如表中变化的原因是英国
(表中指数以1781年为100,海外贸易指数以1779—1783年为100)
年份 人口指数 进口 国内出口 再出口
1751 82 73 108 81
1761 87 87 124 98
1771 94 112 182 124
1781 100 100 100 100
1791 110 161 177 131
A.国民收入的明显增长 B.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C.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D.自由贸易的范围扩大
17.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是发源地之一,随着德国的统一及宪法颁布,德国的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以下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与创造的是
①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②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最早的汽车
③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④埃德温·德雷克打出世界第一口油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
18.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里的“从属”的本质含义是
A.东方的历史进程落后于西方 B.西方国家在东方建立起殖民统治
C.东方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D.东方国家的社会形态逐渐西方化
19.《共产党宣言》首先是以只言片语的介绍和个别章节段落的翻译被传播到中国来的,时间跨度从1899年2月上海《广学报》首次介绍并摘译《共产党宣言》词句,到1920年陈望道的完整《共产党宣言》译本出现。从192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目前能够确定的共有八种完整译本,莫斯科译本是建国前内容最全、翻译质量最高、最受中国共产党推崇的版本。《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翻译过程表明
A.版本越早越缺少历史研究价值 B.莫斯科译本是迄今最客观公正版本
C.翻译书籍是思想传播唯一途径 D.图书编译有利于思想的传播与传承
20.《西方文明简史》中指出:“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上述材料表明
A.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B.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C.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轮船、飞机等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启航,以大无畏的精神横渡大西洋。向西半球的航行开启了著名的“哥伦布交流”,建立了东、西半球之间的联系,发现了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人们和新的社会,也为后来欧洲人在美洲的征服、定居以及开发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
它的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产量占1/2以上。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工业国家,它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得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指出材料一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4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工业国家的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手工工场逐渐被挤垮。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材料二 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后果就是无产阶级的形成。因为破产的独立手工业者都加入无产阶级队伍,于是社会日益分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但产生了工人阶级,而且也给工人阶级带来苦难。在工厂里,工人变成机器的简单附属品,他们跟随机器运转,而且失去了劳动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因为工作单调乏味,很不利于工人的身心健康。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说明“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导致的后果。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史学著作“年代四部曲”之一《革命的年代:1789~1848》部分章节目录。
书名 章节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 第二章工业革命 第三章法国大革命 …… 第十一章劳动贫民 …… 第十三章意识形态:世俗界 ……
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现代史某一历史时期,以《 的年代: ~ 》为格式,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设计出两个以上主要章节标题,运用史实予以说明。(要求:书名完整,章节标题恰当,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